6/19/2011

世事如常

我又少了一位讀者
文章日期:2011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出版社朋友約吃午飯談事,找了一間美式餐廳,燈光昏暗,剛好又坐在角落卡座,身子隱藏在高高的椅背後,乍看,如果不是斷背情人約會,便似兩個密探在交換情報。

剛從台北返港,隨身袋內放了一本新鮮出爐的《中年廢物》,簽了名,打算送給他的父親。他說過,父親乃《明報》多年擁躉,每天不看便不自在,看後還常跟他論及哪位作家今天寫過什麼文字,或因知道他跟我有公務往來,故特別喜歡對他分析我的專欄文章,有時候稱讚幾句,但更多的時候是不以為然,嚴詞駁斥,彷彿期待他把話傳回給我,讓我有以改進。

朋友很體貼,每回見面,總帶我的書,請我簽名,帶回家,送給父親。我當然照辦,心裏暗暗慶幸有這樣一位認真的老讀者,他七十多歲了,仍願每天花眼力看我胡說八道,我感激。所以這回,我自備新書,主動託請朋友帶回送贈,代我向前輩致意,而為了順應書名,預先在扉頁題字﹕廢物中年獻書,精進老年笑納。

可是,新書送不出了。精進老年原來不在了。

已是半年前的事情,朋友說,父親生病,送院醫療,一病不起,十二月底離世。我邊聽邊點頭,伸手輕拍一下椅上的隨身袋子,隔袋摸摸《中年廢物》,是無意識的動作吧,有七分像對朋友說,有兩分像對自己說,有一分像對書本說,生命無常,節哀順變。

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必需要一些時間。

沉默了兩分鐘,朋友續道,沒想過,要適應父親之不在,比想像中困難很多。當初在醫院看他插喉受苦,心裏想,別再折騰了,過去了,便一了百了,對老人家好,對家人也好;其後父親去了,忽然眼前沒有他老人家,朋友覺得一切是那麼不習慣,其實父子之間昔日也沒有太多溝通,有時候還衝突對立,但當一切煙消雲散,朋友的哀傷,久久未可平服。

我也沉默了,想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散文集《別樣的顏色》裏有一篇〈談父親〉,他回憶搭的士趕往醫院看望彌留中的爸爸,看他去世,之後,搭的士離開,坐在車內,望車窗外大雨滂沱,雨水嘩啦啦地拍打玻璃,他突然心驚,突然,嚎啕大哭,哭得像個孩子,把陌生的司機嚇了一跳。帕慕克說,少年時,曾經發誓不要像父親,然而年紀愈大才愈覺得,在表情、談吐、思想等等方面,原來自己跟父親是何其相似,對男人來說,自己的死亡路,在父親去世之日開始。

午飯吃完,該聊的事情聊完,跟朋友告別,我帶沒送出的《中年廢物》離開餐廳。

在世上,我又少了一位讀者。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父親節可以取消
文章日期:2011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只要是父親都知道父親節不是個好節日,完全不介意把它刪除。

與母親節不同,父親不需要子女送花。男人不喜歡子女以鮮花相贈,身故後拜祭另作別論。

父親節年年沒母親節那麼哄動,報紙有關專題也較少,原因是大家認為母親比父親偉大。

偉大的父親不是沒有,只是與母親的衡量方式不同,至少不如母親般感性。

慶祝父親節,那一餐多是父親埋單,由母親簽卡,月尾信用卡賬單還是送到父親手中。

子女出錢,做父親也很體諒,不忍心讓他們花費太多。

送禮物給母親,容易過送給父親。他喜歡的東西,從來是自己付錢買的,也不覺得他欠缺什麼。

給他最佳的禮物,不是一餐飯、一件東西,是子女的快樂人生。

子女成長過程中,父親從來不會是日夜咿哦的那位,他的管教不重細節,比較宏觀。

父親是傾向思想教育的,行為多由母親負責。看到某些人思想出了問題,價值觀有錯,那是父親教得不好,不關母親的事。

嚴父可能出孝子,一個壞爸爸不一定教出壞孩子。

做父親有正面作用,有時也可以是反面教材。一個拋妻棄子的父親,可能令兒子長大後特別重視家庭。

父親不注重父親節,通常會說他不拘泥於形式,孝順可以天天做,不在乎某一天。

做子女的應想深一層,他說孝順可以天天做,父親節也是其中一天,怎能唯獨這天不做?

沒有父親節,有一個好處,至少讓父親們少一個有可能被忽略的期望。

[阿寬 ahhfoon@yahoo.com]

父亲节的话

快樂﹕生於憂患的孩子,我想跟你說……
文章日期:2011年6月19日
編按:三聚氰胺、塑化劑、紅歌翻叮、國民教育……「我們的時代甚至比魯迅的時代更加不如」,為父的怎麼辦?唯有寄語孩子,讓下一代檢視今天的傷口,看看社會傷痕如何形成,看看我們的未來、他們的當下,父親曾在怎麼樣的社會經歷什麼,在這個孩子向父親感恩的節日裏,父親有話想說——
守在報社的父親說
王開嶺(北京,央視《看見》節目主編):兒子出生,我們的憂愁卻成倍增加。因為這個時代為新生命埋伏了太多的險境和障礙。天下父母給孩子的大愛是什麼?不是房產存款,而是一個被健康的制度、法律、道德和信用所扶正的社會!否則,你能保證他接手的房子不被強拆嗎?能保證他的錢袋不被稅費、通脹、黑市和特權洗劫嗎?你以為他躲得過貧困即能躲過毒大米、毒豆芽、毒牛奶、毒空氣嗎?你能保證他不會在某個拐角撞上藥加鑫、李剛 兒子甚至直接成為他們嗎?
石劍峰(上海,《東方早報》首席記者):兒子石裏克7歲,即將上小學:學習不用最好,女朋友一定要有。同學關係要相處好,老師馬屁要拍好。不要再尿床,要一個人睡。少看電視多翻書。
胡洪俠(深圳,《晶報》總編輯):兒子大了,好像想不起該給他說什麼話了。就不說了。現在對他們,做父親的作用越來越小,說的話也未必管用。讓他們自己闖吧。對他們喜歡的這個時代而言,父輩都成了「移民」了。
張宇宜(杭州,《今日早報》新聞中心主任):圓圓,我該怎麼向你描述這個世界。這個問題帶給我莫大的困擾。我最擔心的就是——你慢慢發現,這個世界不好玩,不值得你每天用好奇的眼神去打量。想到你總會開始失望,而我卻無能為力的時候。沮喪不已。
康偉(北京,《中國藝術報》副總編):兒子,所謂不可知的未來故事,都已在過去和現在一一上演,但我依然盼望你是這世上的新鮮人: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你。如果有人再用「這個世界會好嗎」問我,因為你,我會毫不猶豫地給出肯定的答案:是的,會好。因為你就是這「好」的一部分,你就是讓世界變好的原因。
李建中(上海,《新聞晨報》星期日版主任):兒子,人生有時候就好像夜裏行船。我們,無論強悍或弱小,都是茫茫大海裏孤獨的船。不知來處,不明去向,也沒有什麼明星照耀前路。所以,我不預備做你的人生導師,或者期望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物。我只希望盡我所能,給你所需要的愛,當你能夠獨自行船的時候,記住在黑夜裏,我們相伴。
在學校任教的父親說
蔡朝陽(紹興,中學語文教師):很抱歉,我一定曾讓你吃過塑化劑、三聚氰胺,這是我當初不想讓你到來的重要原因。紹興老同鄉魯迅說,在一個奴隸之邦,增加一個小孩,無非多一個奴隸。你瞧,我們的時代甚至比魯迅的時代更加不如。但無論怎樣的人生,都將是屬於你的人生;悲歡離合,都是生命的滋味,你將如我一樣,去體驗,去感受。
許子東(香港,嶺南大學 中文系主任):Dorothy,世界縱有千般不是,仍然要追求美好。人生總有百種無奈,還是須構築夢幻(注:在女拔萃時最喜歡美工,現在哈佛GSD,不應後悔)。
活在紙上的父親說
魏英傑(杭州,《南方週末》時事評論員):面對這樣的時代,我對孩子感到愧疚卻又深覺無力。一個父親的職責是保護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但是做到這一點既要靠作為父親的努力,也有賴於整個社會重視兒童的氛圍。一個人阻擋不了三聚氰胺,也難以清洗外界對兒童心靈的污染。讓孩子生於這樣的時代,真是一種不幸,所以只能更加努力地追求和呼籲社會正義。
嚴力(美國,詩人):孩子們:世界有一個共同的慈祥父親,總想為下一代創建更好的家庭與社會條件。同時他也是一個急於求成、不擇手段、貪戀權力的父親,仔細想想吧,孩子們!三聚氰胺、塑化劑、唱紅歌、互聯網、全球變暖、教育衰敗……你們以為這些是外星人幹出來的嗎?其實全是人類所為,而這些人類啊,大多數不是父親就是母親。
范泓(南京,歷史作家):你在歐洲已有多年。不必把自己始終當成是中國人,因為你還是世界的一分子。只有在尊重人權的國度,普世價值才是你作為一個人的先決條件。而這一點,在你的祖國,個人的權利想要能夠得到保障,可能還需要很多年。所以,請你在歐洲再呆上幾年。
董啟章(香港,小說家):我常常想: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呢?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又要問: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人呢?合格其實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人生是否合格,是沒有分數打的,也沒有簡單的標準可循。不是不作奸犯科,就叫做合格的。合格的「格」,不是外在的規則或法律,而是對自我 的要求。所以才有所謂人格。所謂合格,就是合乎人格吧。而人格的唯一尺規,是良知。現在的世界,有很多外在的標準,比如學歷、金錢、社會地位、權力之類的,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合乎良知。做不到這一點,就為之失格。作為父親,我希望能和孩子一起,努力做一個合格的人。
在江湖的父親說
韓志(北京,磨鐵出版公司市場部副總經理):經常看到兒子的時候,我會想起父親。想到未來的他也將是一位父親。從而更明白自己是父親這個事實。這句話說起來糾結,其實是一種很微妙的情結,是一種極其深刻的生命體悟,在沒有孩子之前是無法得到的。為此我對眼前的這個小生命充滿感激,是你補全了我生命的意義。未來你的人生必將經歷喜悅、悲傷、幸運、迷茫、蛻變、磨礪……當你終有一日成為父親,也會在某一刻想起你的父親,生出同樣的感慨。
李小牧(日本,華裔歌舞伎廳內人):愛兒一龍(3歲)君,老爸47歲生日那天,你呱呱墜地。巧合?或你我的絕妙緣分?你的到來是老爸從生到死最開心的事。期盼你20歲成人時與老爸對酒當歌、盡情盡興,老爸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健康並風流倜儻地活。雖經濟上沒辦法讓你做富二代,但老爸最期望你成為一個精神上的富二代。多讀書,多看看世界,多接觸五湖四海的人。這樣,即使我等不到你成人的那一天,老爸我也必當笑傲九泉。
[整理/許驥 編輯:袁兆昌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