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2011

世事如常

我又少了一位讀者
文章日期:2011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出版社朋友約吃午飯談事,找了一間美式餐廳,燈光昏暗,剛好又坐在角落卡座,身子隱藏在高高的椅背後,乍看,如果不是斷背情人約會,便似兩個密探在交換情報。

剛從台北返港,隨身袋內放了一本新鮮出爐的《中年廢物》,簽了名,打算送給他的父親。他說過,父親乃《明報》多年擁躉,每天不看便不自在,看後還常跟他論及哪位作家今天寫過什麼文字,或因知道他跟我有公務往來,故特別喜歡對他分析我的專欄文章,有時候稱讚幾句,但更多的時候是不以為然,嚴詞駁斥,彷彿期待他把話傳回給我,讓我有以改進。

朋友很體貼,每回見面,總帶我的書,請我簽名,帶回家,送給父親。我當然照辦,心裏暗暗慶幸有這樣一位認真的老讀者,他七十多歲了,仍願每天花眼力看我胡說八道,我感激。所以這回,我自備新書,主動託請朋友帶回送贈,代我向前輩致意,而為了順應書名,預先在扉頁題字﹕廢物中年獻書,精進老年笑納。

可是,新書送不出了。精進老年原來不在了。

已是半年前的事情,朋友說,父親生病,送院醫療,一病不起,十二月底離世。我邊聽邊點頭,伸手輕拍一下椅上的隨身袋子,隔袋摸摸《中年廢物》,是無意識的動作吧,有七分像對朋友說,有兩分像對自己說,有一分像對書本說,生命無常,節哀順變。

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必需要一些時間。

沉默了兩分鐘,朋友續道,沒想過,要適應父親之不在,比想像中困難很多。當初在醫院看他插喉受苦,心裏想,別再折騰了,過去了,便一了百了,對老人家好,對家人也好;其後父親去了,忽然眼前沒有他老人家,朋友覺得一切是那麼不習慣,其實父子之間昔日也沒有太多溝通,有時候還衝突對立,但當一切煙消雲散,朋友的哀傷,久久未可平服。

我也沉默了,想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散文集《別樣的顏色》裏有一篇〈談父親〉,他回憶搭的士趕往醫院看望彌留中的爸爸,看他去世,之後,搭的士離開,坐在車內,望車窗外大雨滂沱,雨水嘩啦啦地拍打玻璃,他突然心驚,突然,嚎啕大哭,哭得像個孩子,把陌生的司機嚇了一跳。帕慕克說,少年時,曾經發誓不要像父親,然而年紀愈大才愈覺得,在表情、談吐、思想等等方面,原來自己跟父親是何其相似,對男人來說,自己的死亡路,在父親去世之日開始。

午飯吃完,該聊的事情聊完,跟朋友告別,我帶沒送出的《中年廢物》離開餐廳。

在世上,我又少了一位讀者。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父親節可以取消
文章日期:2011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只要是父親都知道父親節不是個好節日,完全不介意把它刪除。

與母親節不同,父親不需要子女送花。男人不喜歡子女以鮮花相贈,身故後拜祭另作別論。

父親節年年沒母親節那麼哄動,報紙有關專題也較少,原因是大家認為母親比父親偉大。

偉大的父親不是沒有,只是與母親的衡量方式不同,至少不如母親般感性。

慶祝父親節,那一餐多是父親埋單,由母親簽卡,月尾信用卡賬單還是送到父親手中。

子女出錢,做父親也很體諒,不忍心讓他們花費太多。

送禮物給母親,容易過送給父親。他喜歡的東西,從來是自己付錢買的,也不覺得他欠缺什麼。

給他最佳的禮物,不是一餐飯、一件東西,是子女的快樂人生。

子女成長過程中,父親從來不會是日夜咿哦的那位,他的管教不重細節,比較宏觀。

父親是傾向思想教育的,行為多由母親負責。看到某些人思想出了問題,價值觀有錯,那是父親教得不好,不關母親的事。

嚴父可能出孝子,一個壞爸爸不一定教出壞孩子。

做父親有正面作用,有時也可以是反面教材。一個拋妻棄子的父親,可能令兒子長大後特別重視家庭。

父親不注重父親節,通常會說他不拘泥於形式,孝順可以天天做,不在乎某一天。

做子女的應想深一層,他說孝順可以天天做,父親節也是其中一天,怎能唯獨這天不做?

沒有父親節,有一個好處,至少讓父親們少一個有可能被忽略的期望。

[阿寬 ahhfoo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