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向東
“1982年,儋州複建‘東坡廟’,那年我不滿18歲,被叔叔安排去當了個‘小沙彌’。守著東坡的載酒亭、載酒堂,莳花弄草、曬掃庭除,一晃已是30年,期間經歷了‘東坡廟’恢復明代就有的‘東坡書院’名號,又晉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縣裏正籌備擴建東坡文化園。”
初春的傍晚,在千年儋耳古郡所在地中和古鎮一個小飯館,海南儋州東坡書院管理處副主任布其傳,就著當地流傳了幾百年的漬楊桃配肉絲酸爽的“東坡小炒”,大塊連皮肉油炸後與梅菜幹蒸數小時滑軟的儋耳“東坡肉”,喝著米酒泡天門冬的“東坡酒”,聊起自己與東坡居士的“半生緣”。
“我們中和世世代代都以東坡在此開壇講學為自豪,家家都出讀書人,人人喜談蘇東坡。在書院浸著,我有機會見證了不少拜東坡的場景。1987年書院舉辦的‘蘇軾貶儋890周年紀念會’盛況空前,約有5萬人來書院上香吟詩祭拜,鎮上5角錢一碗的米粉漲到5元錢一碗都不夠賣。記得那年載酒堂前250多歲的芒果樹結了好多果,大家都說是東坡老人家高興顯靈呢。我呢,大約到了35歲悟出來,能有機會幫東坡看園子守載酒堂,那可是幾世修來的福分!一直有個願望,想著哪天真能遇著‘東坡顯靈’,一睹他老人家真容。”
遙聽布其傳的肺腑言,想來北宋大文豪蘇軾在天有靈,也一定很感念他最後謫居地瓊州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的百姓吧。
其實,北宋哲宗紹聖4年(西元1097年),當蘇軾繼被貶黃州、惠州,再貶儋州之時,內心可是落寞無比。他帶著幼子蘇過啟程前,給友人王敏仲臨別信曰:“某垂老投荒,無複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
然當東坡輾轉來到昌化軍(現儋州市)後,當地百姓是既仰慕又憐惜這落難才子,先建載酒亭,後捐載酒堂,還為他挖荷塘,建桄榔庵……東坡詩文曰“卯酒無虛日,夜棋有達晨”,“明日東家知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遺我吉貝布,海風今歲寒”,很是感念儋耳鄰里之間的友善;又寫“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垂天紫霓雲端下,快意風從海上來”,訝異于瓊州自然景觀之奇詭迷人。東坡居士一開筆,就留下《海外集》詩文詞賦各類文字凡二百一十二篇(據民國《儋州志•居儋錄》),待到謫瓊三年應詔離島之際,他更是在《六月二十夜渡海》中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東坡與儋耳百姓的感念是相互的。記者在儋州採訪幾日,驚訝于當地百姓眼中的東坡,像是位可親又可愛的鄰家老人,連街頭婦孺都能講幾段東坡軼事。流傳最廣的一則故事說:東坡某日去鄉里飲酒,酒後遇雨,借了斗笠、斗篷,足踏木屐上路。不想,東坡不慣斗笠、木屐,在泥濘的路上一步一滑前仰後合,甚是滑稽,引得村姑、小童大笑,甚至鄉狗也跟著大吠。東坡書院的小講解員,每每帶參觀者來到明代才子唐伯虎依故事所畫的《笠屐圖》前,總會先笑後語,樂不可支。
其實,儋州人最感念的還是東坡在載酒堂開壇講學。《瓊台紀實史》記載:“宋蘇文忠公之謫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唯這教化一開已九是百多年,且不論歷朝歷代進士舉人出了幾許,儋州民間至今依然文風詩情很盛。市文聯陳家祥主席告訴記者,全市有6大詩社、5個文學刊物,官方還成立了 “國學教育中心”,編輯《國學開講講義》,市里的國學講師每月都進中小學開講,各類文學比賽經年不輟,新人輩出。
當地文人謝有造先生告訴記者,可用“無所不在”形容東坡遺風在儋州之盛。除了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自撰楹聯,結婚、生子、升學紮詩文牌樓祝賀,更為古風的是,無論男女老幼、高低貴賤,一旦仙逝,鄉里德高望重者在其“走後”第四日必聚在一起,“票選”出可以給其蓋棺定論的兩個字,如“廉”、“孝”等,而後親朋好友開筆以這倆字入挽聯表達追思,貼滿其宅。“我老父仙去時,得聯過500幅。” (完)
2/23/2012
7/29/2010
吳康民﹕廣州撐粵語的風波
文章日期:2010年7月29日
【明報專訊】廣州有一位政協委員,建議廣州電視台的粵語新聞廣播,應改為普通話,特別是適應今年廣州舉行亞運會,各地來客雲集,方便他們聽取新聞云云。
這個建議是否已變成行政命令,並已執行,我沒有收聽廣州台的廣播,不知詳情。但此事似乎掀起軒然大波,日前廣州竟有2000人上街遊行,為撐粵語張目。
問題似乎並非只是國粵語之爭,而是反映了若干地方情緒,如果不妥善解決,不免會影響社會和諧。
解放初期,由毛澤東發動,陶鑄執行,掀起歷時數年的反地方主義運動。原在廣東進行游擊戰爭,迎接南下幹部解放廣東的領導幹部,大多受到運動波及,或處分,或外調,或降級使用。廣東籍的高級幹部,如方方(時任華南分局書記)、馮白駒(海南區黨委書記)以至尹林平(不是廣東人,但長期在廣東打游擊,任東縱政委),曾生(東縱總隊長)等人,都受到牽連。由北京調來廣東的葉劍英,也不可身免,雖未被處分,但也調離廣東。
老鄉情意結應予理解
廣東幹部有點地方情緒,也可說是「地方主義」,這是事實存在的。其實任何地方都有一些老鄉情意結。毛澤東曾經指出外來幹部和本地幹部要互相學習,說本地幹部有熟悉情的長處,外來幹部又有比較廣闊的視野。這種平實的論述,並未為許多幹部所掌握。因此廣東在陶鑄的領導下,反地方主義是有擴大化之嫌。一時地方幹部抬不起頭,而南下幹部,成為響噹噹的牌子,這種情意結至今尚有餘波。例如近幾任廣東黨政第一把手,如李長春、張德江、汪洋,都是外地派來,政績如何,我們身在域外,不好評論。但示威群眾為什麼要高舉向「汪洋老師」進言的牌子,也許就是反映廣州市民對外來領導幹部的看法。
普通話與粵語應該共存
這一次所謂粵語風波,其實也並不存在推廣普通話、廢除粵語的問題。廣州老早有普通話廣播和粵語廣播並存,全國要推廣普通話,是應有之義。香港並無強迫推廣普通話,但人人都想學好普通話,因為有商業和溝通的需要。廣州處於內地,普通話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
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是祖國的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絕對消滅不了的。有的反共成性的文人,危言聳聽地說此舉便是要消滅南粵文化,完全是胡說八道。
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並不矛盾。新中國立國以來,不僅並不排斥方言,還極力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字和語言,成為貫徹民族和諧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不僅粵語仍然流行,其他閩語、潮語、滬語也都是地方流行方言。我曾說粵語是中國的第一方言,其普及程度及影響力超越閩語和滬語。原因是有港澳和廣大的粵籍華僑,同時粵語流行曲和粵語電影源流久長,而且「入侵」全國,如何可以消滅得了?
不應再搞撐粵語運動
其實廣州市政協委員的這個提議只是個小風波,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我擔心如果挑起一種地方情緒,便會影響團結。我們衷誠希望,廣東人民應該以大局為重,不要再搞什麼撐粵語的運動。當局也應該加以疏導,切不可小事化大。廣州的亞洲運動會舉行在即,廣東人民和廣州人民,應該向亞洲人民和全國人民,顯示出南粵民眾待客以誠、守禮、守紀的好風氣﹗
電郵﹕hmng@puikiu.edu.hk
【明報專訊】廣州有一位政協委員,建議廣州電視台的粵語新聞廣播,應改為普通話,特別是適應今年廣州舉行亞運會,各地來客雲集,方便他們聽取新聞云云。
這個建議是否已變成行政命令,並已執行,我沒有收聽廣州台的廣播,不知詳情。但此事似乎掀起軒然大波,日前廣州竟有2000人上街遊行,為撐粵語張目。
問題似乎並非只是國粵語之爭,而是反映了若干地方情緒,如果不妥善解決,不免會影響社會和諧。
解放初期,由毛澤東發動,陶鑄執行,掀起歷時數年的反地方主義運動。原在廣東進行游擊戰爭,迎接南下幹部解放廣東的領導幹部,大多受到運動波及,或處分,或外調,或降級使用。廣東籍的高級幹部,如方方(時任華南分局書記)、馮白駒(海南區黨委書記)以至尹林平(不是廣東人,但長期在廣東打游擊,任東縱政委),曾生(東縱總隊長)等人,都受到牽連。由北京調來廣東的葉劍英,也不可身免,雖未被處分,但也調離廣東。
老鄉情意結應予理解
廣東幹部有點地方情緒,也可說是「地方主義」,這是事實存在的。其實任何地方都有一些老鄉情意結。毛澤東曾經指出外來幹部和本地幹部要互相學習,說本地幹部有熟悉情的長處,外來幹部又有比較廣闊的視野。這種平實的論述,並未為許多幹部所掌握。因此廣東在陶鑄的領導下,反地方主義是有擴大化之嫌。一時地方幹部抬不起頭,而南下幹部,成為響噹噹的牌子,這種情意結至今尚有餘波。例如近幾任廣東黨政第一把手,如李長春、張德江、汪洋,都是外地派來,政績如何,我們身在域外,不好評論。但示威群眾為什麼要高舉向「汪洋老師」進言的牌子,也許就是反映廣州市民對外來領導幹部的看法。
普通話與粵語應該共存
這一次所謂粵語風波,其實也並不存在推廣普通話、廢除粵語的問題。廣州老早有普通話廣播和粵語廣播並存,全國要推廣普通話,是應有之義。香港並無強迫推廣普通話,但人人都想學好普通話,因為有商業和溝通的需要。廣州處於內地,普通話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
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是祖國的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絕對消滅不了的。有的反共成性的文人,危言聳聽地說此舉便是要消滅南粵文化,完全是胡說八道。
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並不矛盾。新中國立國以來,不僅並不排斥方言,還極力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字和語言,成為貫徹民族和諧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不僅粵語仍然流行,其他閩語、潮語、滬語也都是地方流行方言。我曾說粵語是中國的第一方言,其普及程度及影響力超越閩語和滬語。原因是有港澳和廣大的粵籍華僑,同時粵語流行曲和粵語電影源流久長,而且「入侵」全國,如何可以消滅得了?
不應再搞撐粵語運動
其實廣州市政協委員的這個提議只是個小風波,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我擔心如果挑起一種地方情緒,便會影響團結。我們衷誠希望,廣東人民應該以大局為重,不要再搞什麼撐粵語的運動。當局也應該加以疏導,切不可小事化大。廣州的亞洲運動會舉行在即,廣東人民和廣州人民,應該向亞洲人民和全國人民,顯示出南粵民眾待客以誠、守禮、守紀的好風氣﹗
電郵﹕hmng@puikiu.edu.hk
4/20/2010
11/02/2009
10/24/2009
當夜鶯遇上海蚌:毛翔青 X 張隆溪

張隆溪

毛翔青
世紀.Dialogue﹕當夜鶯遇上海蚌
毛翔青 X 張隆溪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24日
【明報專訊】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小說家和學者是太不相干的兩類人。前者如同詩人,是夜夜在天堂門口婉轉啼血的夜鶯,每字每句詩性和情感的流露,都可以觸碰到讀者的心弦。而學者則像深潛波底的海蚌,日日夜夜廢寢忘食,猶如蚌病成珠的牡蠣,憑藉艱辛的積累傳承學術和文化。然而,小說家和學者之間的傾聽和對話,往往會迸發出巨大的思想能量,令人讚歎、驚喜。9月初的一個下午,香港城市大學鄭翼之樓的多功能會議廳裏,就進行了這樣一場詩性和理性的對話。對話雙方是以英語寫作的著名作家毛翔青(Timothy Mo)及城大東西方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張隆溪。
毛翔青先生於1950年在香港出生,並在香港及英國接受教育。他是當今撰寫有關多元文化主題的一位重要作家,反映出他關心帝國主義及殖民地管治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憑藉《猴王》(Monkey King)、《島之佔有》(An Insular Possession)等代表作,毛翔青先生的小說曾獲費伯紀念獎(Geoffrey Faber Memorial Prize)、豪森登獎(Hawthornden Prize)、福斯特獎(E. M. Forster Award),及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其中《酸甜》(Sour Sweet)寫六十年代倫敦中國城裏新舊的衝突,和毛先生另外兩部作品還進入了布克獎(Booker Prize)決選名單。而張隆溪教授則是人文及跨文化領域享譽國際的學者,主要研究興趣在於從東西方比較研究角度,推廣東西方跨文化理解。張隆溪教授今年剛獲得了著名的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他的著作Allegoresis更被評論家讚譽為「對於加深了解東西方文學作品作出重大貢獻的創新之作」。
「他們說《猴王》寫得簡直太糟了。」
這一次小說家與學者的巧然相遇,吸引了許多觀眾到場聆聽,容納二百多人的會議室座無虛席。
就血緣來說,毛翔青先生是半個中國人。他生於香港,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英國人。但他出生不久父母就離婚,十歲時,他隨母親回到了英國,後來在牛津受教育。對話剛開始,當張隆溪教授請他談談自己的作品時,他用一口動聽的英文謙虛又不失詼諧地說道:「我至今還能記得《南華早報》對我的評論。他們說《猴王》這本書寫得簡直太糟了。它根本就不該出版。」他告訴觀眾,在創作上自己主要承襲了西方的文學傳統,也曾模仿過狄更斯等大文學家的文風。許多描寫中國的作品,其實運用的是西方人的視角和「英式的風格」。在他的小說裏,充滿了事實細節的敘述,其目的在於盡量精確並真實地摹繪過去,卻又有斷裂與反諷式的優雅。
和毛翔青先生不同,張隆溪教授是地道的中國四川人。因為文革的十年浩劫,他沒有讀大學,卻在文革結束後,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西方語言系的研究生。之後,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美國任教多年。作為文化的協調者,他的中西學術造詣都很深。在毛翔青先生介紹完自己作品後,張隆溪教授談論起中英文學的些許差異,以及各個時期西方社會對於中國文化的接受。因為在國外長大,毛翔青先生說自己的中文並不好,但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張隆溪教授提起《紅樓夢》時,他一臉興奮和激動:「那是多偉大的一部小說!它是如此之美,就如噴薄的火山一般,絢爛奪目。」他認為在世界文學中找出十部最重要的經典作品,《紅樓夢》必然就在其中。他接問張隆溪教授,如果把中國古人的詩歌翻譯成英文,還會和原來一樣美嗎?什樣的翻譯才是優秀的呢?張隆溪教授回答說,要傳達出中國詩的神韻,實在很難,也許只有詩人才能翻譯出美麗的詩吧。譬如說美國詩人龐德,就曾經醉心於翻譯中國古詩。然而,他的翻譯加入了太多個人的創造,美則美矣,卻已失去了對原作最基本的忠實。
儘管生活和學術背景不同,但毛翔青先生和張隆溪教授對於個人身分認同、跨文化理解等話題都有獨特的研究和體悟。毛翔青先生亦英亦華,長期移居他鄉,他經常在自己的作品裏,從反省的角度看過去,注重一些諸如文化衝突、流離及認同等問題。在作品中,他關注的大多是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人物,譬如《猴王》中入贅到中國家庭有葡萄牙人血統的Wallace Nolesco,還有《酸甜》裏在倫敦開餐館的中國人老陳一家。前者是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旁觀者,後者則苦苦地在英國社會裏尋找自己的位置。他們脫離了原本的身分,身處於異國的文化圈中,卻又無法真正地融入新環境。按《紅樓夢》的話說,他們既是「檻內人」,又是「檻外人」,很難給自己的身分做清晰的定位。然而這種特殊的環境和身分,又為毛先生的小說提供了許多充滿戲劇性衝突的基本素材。
作為跨文化研究的專家,張隆溪教授對於身分認同的話題有很大的興趣。他認為,身分的認同有個人的和集體的。每個人都有多種不同的身分。一個成年男子,可以同時是丈夫、父親、某個公司的一分子、某個俱樂部的成員,等等。各種身分的總和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如果忽略身分的多重性,而過分地誇大其中單一的身分,很可能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同時,如果過於重視集體身分,如「國家」、「民族」,而看不到不同民族也有共同利益和相通之處,那就相當危險。當今世界上許多地區、種族之間的衝突,正是因為過於強調所謂的集體身分,把政治意識形態強加於個人的身分認同上。張隆溪教授還舉了個例子,即生於印度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Amartya Sen曾回憶他兒童時代親眼所見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衝突。他們本來毗鄰而居,和睦相處,可是在一些狂熱分子蠱惑煽動之下,突然一夜之間,人們突然放棄了他們其他的身分,都變成兇狠的印度教徒和可怕的穆斯林,舉起了手裏的武器,說要殺死對方。張隆溪教授認為這樣的慘狀之所以發生,正是因為人們忽視了文化和精神上的相同匯通之處,而過於強調相異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身分。一旦把某種身分認定為是唯一正確的、至高無上的,就容易失去寬容的心態,導致矛盾和爭端。只有承認身分的多重性,才能擁有容納萬物的廣闊眼光,真正促進人類的和平和發展。
假如早些遇見你
聽了張隆溪教授的觀點,毛翔青先生深表贊同。他接向觀眾說起兩人數月之前的相識。當時,他受邀來城市大學英文系做講座,與張隆溪教授相識。毛翔青先生曾在作品中表現文化衝突,似乎不同文化難以相融,而張隆溪教授的看法卻不同,他認為東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正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序裏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我們不應該片面強調文化的衝突而忽略其契合之處。這次見面後,毛翔青先生和張隆溪教授成了好朋友。他告訴觀眾說,在之前的作品裏,之所以常把文化間的衝突誇大、戲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藝術上的需要,而非真實使然。因為對小說而言,讀者更感興趣的激烈的矛盾和衝突,而非調解和讓步。閱讀了張隆溪教授的一些著作後,毛翔青先生逐漸開始認同對文化共融的觀點,覺得應設身處地去體會異質文化的精髓,尋找會心契合之處,促進文化的交流。他笑對張隆溪教授說:「如果我早些遇見你,讀你寫的書,也許很多東西就不會這寫了。」
[文/張楣楣 編輯:黃靜]
6/02/2009
江南省親之十二:季風書園 嚴搏非 華建青

“上海季風書園”總店,位于陜西南路地鐵站內。
5月19日那天,在與大哥約會結束之后,回寧火車尚未啟動之前,小女子數著“時間”沖進“季風”,更勞動姐姐、姐夫專為我將箱子運來店里會合。好大牌吧@@@
沒想到季風有這么大的店面。作為民營書店,在兩岸書店吃緊的當下,真不容易。店員小妹一看就知道是個愛書人,她告訴我季風在滬上有八個分店。對我一連串報出的尋書書名,竟然一口跟著報出柜架號——這是我許多年沒有遭遇過的了。“季風”貼心,如夢似醉。
不過,之后季風的董事長、總經理嚴搏非則對我說:“季風”也撐得好辛苦,準備當“烈士”了。
弄得小女子只恨自己買書能力不夠:您一定得堅持住啊,希望下次來滬上,再進季風。

在海口和南京沒有尋到的《聽楊絳談往事》、文道的新書《我執》,都在季風的重點推薦中;最讓我開心的,是一眼看到了鍾芳玲《書店風景》的簡體版,一直以為只有臺灣版吶。小女子樂不可支地翻看著,一邊念念叨叨直謝中央編譯出版社。
姐夫在我買單時,一邊翻著這書,一邊向姐姐念叨:看來,這小東,真的是喜歡書。


你不會想到吧,一進季風,還沒看書,就看地板:哇呀,如此老舊啦啦,怎能怪文道書會聽眾多多。看來,踏壞地板一說,屬于虛言啦啦@@


書之沉,直比金磚。
每次,小女子進書店,都或掮著大包,或拖著箱子,見好就拿,瘋了一樣。
買完單后,如爹地所說:給自己找麻煩!!看著一大堆紙磚,愁得不行。恨不得,立刻有“苦力”出現,好讓俺“再買次單”。
大約是某年在京城參加書展,兩個“苦力”朋友跟著俺,最后都大叫:別拿啦,拿不回家啦。
這一嗓子,如點穴,讓小女子想起“世界只有一個郵政”這么檔子事情來。從此,小女子買書,走哪兒寄哪兒:讓我們的綠色郵包,為我們的大腦運運糧吧!
在季風,小女子在選書前,就打聽好了:季風代辦郵寄,就在店內設點,不收一文手續費!!
更想不到的是:號稱包書有一手的小女子,這會見識了季風郵政阿姨的包書手藝,嘆服得不得了。
昨兒,海口海秀郵局來單,俺見了真如見情書一般。包裹出柜,完好如初。小女子忽然念起EILEEN的“歲月靜好”。


K,
2009年5月19日,在滬上與金陵間“奔突”,小女子好久沒有這么囂張了。
那天,好累,好開心。江南行,難得的為了自己的一天。
3/30/2009
高天胤:由鲁迅弃医从文而延伸
K,
这是高寶今晚最新出爐的文字。
媽咪說:你這文字好,好在不只是空泛高調,而是自然引用了魯迅兩文中的文字,然后做出判斷。一方面是承了“字字有來歷”之傳統;一方面,有研究比照之手法。
后生可畏。
由鲁迅弃医从文而延伸
文:高天胤
2009年03月30日
鲁迅弃医从文,是早已脍炙人口的故事。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我们也早已从小学老师的教授中了解。但他为何萌发了这个念头,似乎并不是为人们所周知的。一个思想家、文学家,难道会突然头脑发热,或是受人“蛊惑”便使自己的人生转向?除非他是亲身的体会。其实,他早已在《藤野先生》和《呐喊》的序中隐隐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两文中多次讽刺了中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尤其是写看到电影中,国人帮俄国人当情报员被枪毙时,几个中国留学生竟也在其中,面不改色的看着,更有甚者,竟跟着日本人一起鼓掌,这一段文字在两篇文章中均有写到。紧接着,鲁迅先生便感慨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便揭露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国人思想麻木,不求上进。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学习着鲁迅的事迹,但是目的却已经渐渐改变。鲁迅的文章至今还存活在中学课本里的原因,并不是让我们学习弃医从文的行为,而是让我们明白,鲁迅是为要何弃医从文。时刻的提醒我们,不能再做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旧中国人,让我们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知耻而后勇。恰逢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更应该以一个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鲁迅弃医从文,拯救国民思想的精神固然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的。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不值得我们当今的学生所效仿。当时的情况尤为特殊,中国正处于政权交替,百业待兴的时代。然而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几近崩溃。四大家族掌握了中国的命脉,但却没有让中国振兴。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有志青年来奋斗的,但是当时的中国青年却是极为颓废。鲁迅才不得不站出来做一个号召者,让国人们振奋起来,用笔来抨击腐败的政府。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国情也在蒸蒸日上,尽管还有许多事情未尽人意,仍然需要启迪与号召。然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当下所需要做的就是囤积知识,积累见识,为将来自己所选择的行当所用,为国家储备好人才。正如同孙逸仙先生所说:人能尽其专则百事兴。
就让我们以最好的状态,来做好最应当做的事吧。
这是高寶今晚最新出爐的文字。
媽咪說:你這文字好,好在不只是空泛高調,而是自然引用了魯迅兩文中的文字,然后做出判斷。一方面是承了“字字有來歷”之傳統;一方面,有研究比照之手法。
后生可畏。
由鲁迅弃医从文而延伸
文:高天胤
2009年03月30日
鲁迅弃医从文,是早已脍炙人口的故事。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我们也早已从小学老师的教授中了解。但他为何萌发了这个念头,似乎并不是为人们所周知的。一个思想家、文学家,难道会突然头脑发热,或是受人“蛊惑”便使自己的人生转向?除非他是亲身的体会。其实,他早已在《藤野先生》和《呐喊》的序中隐隐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两文中多次讽刺了中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尤其是写看到电影中,国人帮俄国人当情报员被枪毙时,几个中国留学生竟也在其中,面不改色的看着,更有甚者,竟跟着日本人一起鼓掌,这一段文字在两篇文章中均有写到。紧接着,鲁迅先生便感慨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便揭露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国人思想麻木,不求上进。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学习着鲁迅的事迹,但是目的却已经渐渐改变。鲁迅的文章至今还存活在中学课本里的原因,并不是让我们学习弃医从文的行为,而是让我们明白,鲁迅是为要何弃医从文。时刻的提醒我们,不能再做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旧中国人,让我们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知耻而后勇。恰逢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更应该以一个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鲁迅弃医从文,拯救国民思想的精神固然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的。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不值得我们当今的学生所效仿。当时的情况尤为特殊,中国正处于政权交替,百业待兴的时代。然而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几近崩溃。四大家族掌握了中国的命脉,但却没有让中国振兴。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有志青年来奋斗的,但是当时的中国青年却是极为颓废。鲁迅才不得不站出来做一个号召者,让国人们振奋起来,用笔来抨击腐败的政府。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国情也在蒸蒸日上,尽管还有许多事情未尽人意,仍然需要启迪与号召。然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当下所需要做的就是囤积知识,积累见识,为将来自己所选择的行当所用,为国家储备好人才。正如同孙逸仙先生所说:人能尽其专则百事兴。
就让我们以最好的状态,来做好最应当做的事吧。
3/20/2009
明報專訪張隆溪教授
張隆溪:走出文化對立線
訪於獲瑞典院士榮銜以後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0日
【明報專訊】2009年2月3日,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及翻譯講座教授張隆溪教授,獲瑞典皇家文學、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榮銜,表彰他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所作的卓越貢獻,張隆溪是迄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學者。這位生於四川成都,曾經下鄉及在工廠工作的知青,一直堅持勤奮自學,在文革 後的1978年,以總分第一名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英國文學專業,並獲朱光潛、錢鍾書指點。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得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成為加州大學比較文學教授。1998年,張隆溪教授從美國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至今已在香港工作十年。
張隆溪教授研究興趣在於中國古典文學、英國文學、東西方文學與文化比較研究等,他認為東西方衝突基於文化的誤解,他希望以其學術研究,促進東西方文化間的溝通和理解。
張隆溪教授學貫中西,同時又著作等身,例如英語評論集《道與邏各斯》(Tao and Logos, 1992)、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1998)、Allegoresis: 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2005)、《同工異曲﹕跨文化閱讀的啟示》(Un expected Affinities,2007),還有去年出版的《比較文學研究入門》和作品選集《五色韻母》等。
訪問張隆溪教授當天,我們在他的寓所詳談,在窗明几淨的客廳中,牆上是中外文學作品及19世紀法國畫家杜米埃所繪有關中國人的諷刺畫。張教授跟我縱談中西歷史與文化,以及對中西方共通及相異之處的看法,從文學經典到意識形態,他枚舉出許多例子,視野恢宏,張隆溪教授對於中西文化的熟悉程度,讓我深深折服,正因為有如此淵博學問,才能就東西方比較文化,作出其卓然、獨特的見解。
由語言割開的二分?
訪談以前,筆者曾閱讀張隆溪教授的〈道與邏各斯〉,那是他早年的一篇學術論文,論文以中、西方文字為基礎,探討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問題。眾所周知,西方運用拼音文字,而中國則是非拼音文字,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漢語是一種與西方殊異的語言。德里達雖說西方哲學文化存在拼音文字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式偏見,但他始終認為中國語言不能產生可予討論的哲學文本,所以〈道與邏各斯〉就西方哲學對中國文字所產生的文化誤解,進行批判。
由西方學者翻譯的中國古典文學及他們對作品的解釋,往往存在許多誤讀,這些誤讀影響西方人對中國的理解,必須對中國文學進行正確的詮釋,才能促進雙方的溝通。東、西方之間並非沒有溝通,13世紀馬可孛羅的遊歷就是一次東、西方之間的溝通。面對傳統上西方人對中國的誤解,張隆溪教授的Mighty Opposites就力圖證明,其實東、西方之間在許多事情上並非「絕對的對立」,只是彼此在不同方面有「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其副標題「From Dichotomies(二分對立)to Differences(差異)」就表達了這種意思。張隆溪教授的學術研究,就為了證明「道」與「邏各斯」可以溝通。
張教授說,16世紀末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發現中國有很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而且繁榮發達,所以不可能從高高在上的角度看待中國,而是將之視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明代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相當高,和西方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後來雖亡於清,但文化上仍然不是存有很大差異。
但在利瑪竇之後,西方教會就改變了想法。他們認為利瑪竇對中國文化讓步太多,應該用強硬態度對待中國文化,於是有了「禮儀之爭」,認為祭孔、祭祖是偶像崇拜。另一方面,羅馬教庭認為中國文字不能表達基督教信仰的真義,所以禁止在中國傳教使用諸如天主、上帝、神等中文詞匯。這種把中西方對立的看法在西方造成很大影響。後來西方經歷工業革命、殖民擴張,到了西方國家進行一系列帝國主義侵略,東西方就更加對立。
由文學詮釋所窺見……
張教授在Mighty Opposites中談到,在19世紀的時候,西方把自己看成進步的、理性的,而東方尤其是中國,則是落後的、野蠻的,西方學者所討論的東方(包括中國)的時候,不是把中國視為理想國家,就將之視為封閉、停滯的文明,這就是薩依德在《東方主義》中批判的觀念。事實上,東、西方之間當然存在一些差異,但東方並非停滯,這20、30年間中國大陸的發展,證明了西方這種視角的錯誤,例如現代中國人愈來愈懂得守時,重視科教,都是中國進步的確據。
2005年,張隆溪獲多倫多大學邀請,作一系列亞歷山大講座(Alexander Lectures),這是一個很大的榮譽,因為他是第一位獲邀的非西方學者,在他以前還有Julia Kristeva、Terry Eagleton等著名學者。Unexpected Affinities就是這次講座的講稿,書中以跨文化角度,透過文本的闡釋,解釋東西方許多共通之處。第一講是對東西方對立的批判,其後三講則是具體的文本闡釋。
張隆溪教授在《道與邏各斯》中,使用了文學詮釋學方法,更明白中、西方各自詮釋的局限。他在著作Allegoresis(諷寓解釋)中指出,東西方對於經典的詮釋,都有歷史的影響,他以舊約《聖經》的《雅歌》和《詩經》的《國風》來作文本,審視各自文本詮釋的轉變。這些本來是男女之情的表達,在中、西經典評注的傳統解釋中,都變成了政治及宗教的諷寓,跟原文字面的本義毫無關係。張教授看出彼此對文學經典的詮釋史,有許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
他解釋道﹕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詩經》就有了政治的涵義。漢代解釋《詩經》的主要是經學家,由於漢代政權要實施政治控制,所以對《詩經》也從歷史意義作解釋,變成了歌頌文王、周公,講后妃之德,或對統治者的諷諫。唐代的孔穎達,又對這些解釋作了進一步的補充。
至於西方,張教授則指出,在中世紀時期,聖經以拉丁文寫成,一般人不懂得閱讀,像《雅歌》這些聖經典籍也靠教會的神父,基於奧古斯汀、阿奎那等權威學者的注釋基礎來解釋,所以從古代猶太人到中世紀西方社會,人們都將《雅歌》視為上帝對以色列、或基督對教會的愛。在15、16世紀,為了擺脫教會的影響,馬丁‧路德認為人人應該能讀《聖經》,就把《聖經》譯成德語。張教授認為,馬丁‧路德與朱熹有點相似,因為朱熹也認為經典的意義自明,應該擺脫傳統評注的牽強附會,《詩經》是平凡百姓寫的詩歌,應該從一般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
張教授的結論是,東西方各自有詮釋的傳統(hermeneutical tradition),即「諷寓解釋」,但這些「解釋」絕不能過分脫離原文,否則就會變成「過度詮釋」。
宗教政經:誰更包容
中國文化的本質,並不是「邏各斯中心主義」,那為什麼中國可以不斷改變教育制度,去因應外界而來的挑戰呢﹖張教授告訴我,在中國文化裏,沒有唯一排他性的宗教,而西方的基督教和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卻有強烈的排他性。所以歐洲有殘酷的宗教戰爭,法國的聖巴托羅繆之夜,一夜間屠殺幾千人,而中國人卻從未為宗教而動干戈。
而這也可以從經典去解釋,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是兼容的,所以能做到「三教合一」,這是因為中國人認為最高政權不是宗教,人才是最高的政治主體。所以當猶太人在西方世界受到迫害時,在中國卻能安居樂業,在明代能夠重建宋代興建的猶太清真寺。後來中國猶太人「消失」,是因為他們也像中國人般參加科舉考試,並和其他人通婚的緣故。回眸西方,要經歷宗教改 革、啟蒙時代才做到政教分離,原來中國人的宗教包容性,比西方人更大。
張教授對中國的理解,也許還應該結合他的成長背景。那是文革的年代,由於極端的意識形態鬥爭,當時中國反傳統(封)、反西方(資)、反蘇聯(修),結果令中國喪失文化發展的根基,比世界落後足足20、30年,比如6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技術曾領先日本,現在則要從後趕上。「上山下鄉運動」也令許多知識青年不能進大學,張教授就是其中一分子。
居港十年,張教授終於達成東西方文化研究的學術夢想。他對香港保存許多中國傳統,兼備西方法治的優良傳統,深表讚許,但他也認為香港在文化上沒有做到商業、經濟那樣的成就,指出社會和政府對文化的重視不夠。其實,香港與西方關係密切,回歸後也加強與中國的聯繫,本應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香港社會重視商業高於一切,而且從窮到富的過程,又令香港僅僅重視科教興國,但單靠科技是不夠的,香港政府及民間都應該重視文化發展。
[文/彭礪青、攝/秦偉、編輯:黃靜]
訪於獲瑞典院士榮銜以後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0日
【明報專訊】2009年2月3日,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及翻譯講座教授張隆溪教授,獲瑞典皇家文學、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榮銜,表彰他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所作的卓越貢獻,張隆溪是迄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學者。這位生於四川成都,曾經下鄉及在工廠工作的知青,一直堅持勤奮自學,在文革 後的1978年,以總分第一名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英國文學專業,並獲朱光潛、錢鍾書指點。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得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成為加州大學比較文學教授。1998年,張隆溪教授從美國到香港城市大學任教,至今已在香港工作十年。
張隆溪教授研究興趣在於中國古典文學、英國文學、東西方文學與文化比較研究等,他認為東西方衝突基於文化的誤解,他希望以其學術研究,促進東西方文化間的溝通和理解。
張隆溪教授學貫中西,同時又著作等身,例如英語評論集《道與邏各斯》(Tao and Logos, 1992)、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1998)、Allegoresis: 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2005)、《同工異曲﹕跨文化閱讀的啟示》(Un expected Affinities,2007),還有去年出版的《比較文學研究入門》和作品選集《五色韻母》等。
訪問張隆溪教授當天,我們在他的寓所詳談,在窗明几淨的客廳中,牆上是中外文學作品及19世紀法國畫家杜米埃所繪有關中國人的諷刺畫。張教授跟我縱談中西歷史與文化,以及對中西方共通及相異之處的看法,從文學經典到意識形態,他枚舉出許多例子,視野恢宏,張隆溪教授對於中西文化的熟悉程度,讓我深深折服,正因為有如此淵博學問,才能就東西方比較文化,作出其卓然、獨特的見解。
由語言割開的二分?
訪談以前,筆者曾閱讀張隆溪教授的〈道與邏各斯〉,那是他早年的一篇學術論文,論文以中、西方文字為基礎,探討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問題。眾所周知,西方運用拼音文字,而中國則是非拼音文字,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漢語是一種與西方殊異的語言。德里達雖說西方哲學文化存在拼音文字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式偏見,但他始終認為中國語言不能產生可予討論的哲學文本,所以〈道與邏各斯〉就西方哲學對中國文字所產生的文化誤解,進行批判。
由西方學者翻譯的中國古典文學及他們對作品的解釋,往往存在許多誤讀,這些誤讀影響西方人對中國的理解,必須對中國文學進行正確的詮釋,才能促進雙方的溝通。東、西方之間並非沒有溝通,13世紀馬可孛羅的遊歷就是一次東、西方之間的溝通。面對傳統上西方人對中國的誤解,張隆溪教授的Mighty Opposites就力圖證明,其實東、西方之間在許多事情上並非「絕對的對立」,只是彼此在不同方面有「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其副標題「From Dichotomies(二分對立)to Differences(差異)」就表達了這種意思。張隆溪教授的學術研究,就為了證明「道」與「邏各斯」可以溝通。
張教授說,16世紀末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發現中國有很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而且繁榮發達,所以不可能從高高在上的角度看待中國,而是將之視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明代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相當高,和西方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後來雖亡於清,但文化上仍然不是存有很大差異。
但在利瑪竇之後,西方教會就改變了想法。他們認為利瑪竇對中國文化讓步太多,應該用強硬態度對待中國文化,於是有了「禮儀之爭」,認為祭孔、祭祖是偶像崇拜。另一方面,羅馬教庭認為中國文字不能表達基督教信仰的真義,所以禁止在中國傳教使用諸如天主、上帝、神等中文詞匯。這種把中西方對立的看法在西方造成很大影響。後來西方經歷工業革命、殖民擴張,到了西方國家進行一系列帝國主義侵略,東西方就更加對立。
由文學詮釋所窺見……
張教授在Mighty Opposites中談到,在19世紀的時候,西方把自己看成進步的、理性的,而東方尤其是中國,則是落後的、野蠻的,西方學者所討論的東方(包括中國)的時候,不是把中國視為理想國家,就將之視為封閉、停滯的文明,這就是薩依德在《東方主義》中批判的觀念。事實上,東、西方之間當然存在一些差異,但東方並非停滯,這20、30年間中國大陸的發展,證明了西方這種視角的錯誤,例如現代中國人愈來愈懂得守時,重視科教,都是中國進步的確據。
2005年,張隆溪獲多倫多大學邀請,作一系列亞歷山大講座(Alexander Lectures),這是一個很大的榮譽,因為他是第一位獲邀的非西方學者,在他以前還有Julia Kristeva、Terry Eagleton等著名學者。Unexpected Affinities就是這次講座的講稿,書中以跨文化角度,透過文本的闡釋,解釋東西方許多共通之處。第一講是對東西方對立的批判,其後三講則是具體的文本闡釋。
張隆溪教授在《道與邏各斯》中,使用了文學詮釋學方法,更明白中、西方各自詮釋的局限。他在著作Allegoresis(諷寓解釋)中指出,東西方對於經典的詮釋,都有歷史的影響,他以舊約《聖經》的《雅歌》和《詩經》的《國風》來作文本,審視各自文本詮釋的轉變。這些本來是男女之情的表達,在中、西經典評注的傳統解釋中,都變成了政治及宗教的諷寓,跟原文字面的本義毫無關係。張教授看出彼此對文學經典的詮釋史,有許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
他解釋道﹕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詩經》就有了政治的涵義。漢代解釋《詩經》的主要是經學家,由於漢代政權要實施政治控制,所以對《詩經》也從歷史意義作解釋,變成了歌頌文王、周公,講后妃之德,或對統治者的諷諫。唐代的孔穎達,又對這些解釋作了進一步的補充。
至於西方,張教授則指出,在中世紀時期,聖經以拉丁文寫成,一般人不懂得閱讀,像《雅歌》這些聖經典籍也靠教會的神父,基於奧古斯汀、阿奎那等權威學者的注釋基礎來解釋,所以從古代猶太人到中世紀西方社會,人們都將《雅歌》視為上帝對以色列、或基督對教會的愛。在15、16世紀,為了擺脫教會的影響,馬丁‧路德認為人人應該能讀《聖經》,就把《聖經》譯成德語。張教授認為,馬丁‧路德與朱熹有點相似,因為朱熹也認為經典的意義自明,應該擺脫傳統評注的牽強附會,《詩經》是平凡百姓寫的詩歌,應該從一般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
張教授的結論是,東西方各自有詮釋的傳統(hermeneutical tradition),即「諷寓解釋」,但這些「解釋」絕不能過分脫離原文,否則就會變成「過度詮釋」。
宗教政經:誰更包容
中國文化的本質,並不是「邏各斯中心主義」,那為什麼中國可以不斷改變教育制度,去因應外界而來的挑戰呢﹖張教授告訴我,在中國文化裏,沒有唯一排他性的宗教,而西方的基督教和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卻有強烈的排他性。所以歐洲有殘酷的宗教戰爭,法國的聖巴托羅繆之夜,一夜間屠殺幾千人,而中國人卻從未為宗教而動干戈。
而這也可以從經典去解釋,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是兼容的,所以能做到「三教合一」,這是因為中國人認為最高政權不是宗教,人才是最高的政治主體。所以當猶太人在西方世界受到迫害時,在中國卻能安居樂業,在明代能夠重建宋代興建的猶太清真寺。後來中國猶太人「消失」,是因為他們也像中國人般參加科舉考試,並和其他人通婚的緣故。回眸西方,要經歷宗教改 革、啟蒙時代才做到政教分離,原來中國人的宗教包容性,比西方人更大。
張教授對中國的理解,也許還應該結合他的成長背景。那是文革的年代,由於極端的意識形態鬥爭,當時中國反傳統(封)、反西方(資)、反蘇聯(修),結果令中國喪失文化發展的根基,比世界落後足足20、30年,比如6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技術曾領先日本,現在則要從後趕上。「上山下鄉運動」也令許多知識青年不能進大學,張教授就是其中一分子。
居港十年,張教授終於達成東西方文化研究的學術夢想。他對香港保存許多中國傳統,兼備西方法治的優良傳統,深表讚許,但他也認為香港在文化上沒有做到商業、經濟那樣的成就,指出社會和政府對文化的重視不夠。其實,香港與西方關係密切,回歸後也加強與中國的聯繫,本應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香港社會重視商業高於一切,而且從窮到富的過程,又令香港僅僅重視科教興國,但單靠科技是不夠的,香港政府及民間都應該重視文化發展。
[文/彭礪青、攝/秦偉、編輯:黃靜]
2/21/2009
12/19/2008
11/12/2008
10/08/2008
余光中的母亲、妻子、情人和外遇
台北写真:为诗翁余光中祝八十寿
中新社台北十月二日电 题
中新社记者 耿军 杨旭
仁者寿。十月二日下午,台湾艺文界百余位作家、文友齐聚仁爱路一段十七号,为诗翁余光中提前祝贺八十大寿。
祝寿会场正中醒目地写着:“庆寿有余·光耀九州——艺文界诗歌雅集 庆余光中八秩(山+高)寿”。马英九特意为余老先生送来的一幅手书“高华霁月”的贺幛及一瓶“玉山珍藏陈高”酒、五十七本余光中不同时期的著作摆放在会场入口的显要处。
担任祝寿会主持人的杨照先生的开场白博得众人赞同的掌声,他说:“余先生,不管社会怎么变动,您的诗都一直印在课本里、摆在书店里、存在青年人的心里。”台湾笔会会长彭镜禧代表文学界致词:“余光中是用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人。”
余光中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迄今已五十六年了,他先后出版了十九本诗、十余册散文、六部译著。祝寿会播放了一段余光中先生的访谈录,回答了人们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您作品颇丰,什么是灵感?”“灵感是神对你眨一眨眼。豁然贯通就是灵感。”
“不写诗时,诗人在做什么?”“我也是韩剧和大陆剧迷。我会为剧中的人物牵肠挂肚,会替替康熙、乾隆等古人烦恼。如果不看历史剧,我可以再多出十本书。”
两位学者在祝寿会上向余光中老人献书。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苏其康将新著《诗歌天保——余光中教授八十寿庆专集》、作家陈芳明将《余光中跨世纪散文》,恭敬地送到余老先生的手中。
余光中先生应邀向与会者讲话。他说:“与大家一起过生日,比获诺贝尔文学奖还高兴。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是最令人高兴的。”
余老先生曾自谓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他说:“今天大家提前为我祝寿,是因为明天我所服务的中山大学要为我办一个文学展,随后展品要移到香港展出,我与内人十月五日要到南京去。南京是我的出生地,那里有我的母校,母校要为我出一本诗集。”
余老先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新诗集《藕神》。他说:“我这一生,自从写诗文以来,只要一连三月无诗,就自觉已非诗人。过去我平均三年出一本。我九年没出诗集了。年过七十,早就不是江郎而是余翁了。但在济南的大明湖,我看到为李清照所立的‘藕神祠’,触发灵感。《藕神》是我的第十九本诗集。”
余翁还介绍了九歌出版社今年新出的《举杯向天笑》:“这是我的评论集。我用李白的诗句命名这本集子,是因为‘天人合一’是我们中国人很高的境界。”
主办者抬上三层高的生日蛋糕,余光中先生与夫人切下蛋糕与大家分享。歌手殷正洋在女子室内乐队的伴奏下,演唱以余光中诗作入乐的《乡愁四韵》。诗人颜艾琳女士、陈育虹女士朗诵余翁的诗作《只有你知道》和《藕神》。
研究余光中的学者黄维粱,曾写过六十余篇研究余光中的论文。他对记者说:“我形容余先生有五彩笔,他用金色的笔写散文,用紫色的笔写诗,用红色的笔编辑,用黑色的笔写评论,用蓝色的笔翻译。”
余光中先生的一位学生在祝寿会上的发言代表了与会者的心声:“您的声音,此岸听得到,彼岸听得到,今人听得到,后人也会听得到。”
******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10-08/1404422.shtml
诗人余光中南京庆生解“乡愁” 许愿常回来看看
“今天,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今天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昨天,台湾诗人余光中携夫人首次回小学母校——南京秣陵路小学,和比自己小70多岁的小师弟小师妹共庆80岁生日,离别时老人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惊喜
母校有个“余光中班”
秣陵路小学五(3)班是余光中班,孩子们平时在早自习的时候都会全体诵读余光中的诗,小姑娘方子东特别幸运,昨天在余光中爷爷面前朗诵《乡愁四韵》,并得到爷爷奶奶的交口称赞。“没想到有这么多小读者读过我早年的作品,很感动。特别是小师弟小师妹们落落大方毫不怯场,在校长、局长面前侃侃而谈,和他们那么亲近让我很羡慕。”余光中饶有兴趣地回忆当年读书的事情。“如果老师让我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我早就脸红了,我和妻子都是家中的独子,和现在的孩子一样,但我们远没有他们那么幸运和活泼开朗,童年起经历了两次战争,小学和中学都在南京度过,其间因为战乱到重庆一段时间。我曾经考取过5所大学,上过3所,分别是现在的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大学,所谓‘孟母三迁’,而我的求学之路足足有‘八迁’。”
巧合
逢“双八”,老人回故乡过“双九”
昨天是九九重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回到母校过生日余光中感慨万千:“今年是08年,我是80岁,是‘双八’,而今天又是重阳节,是‘双九’,‘双八’度‘双九’,很有意义。”余光中给小师弟小师妹带来三份礼物,都是书籍。一本是余光中写的童诗集《踢踢踏》,一本是他翻译的外国诗歌《雪晚林边歇马》,还有一本是他的大学母校今年刚刚给他出版的《乡愁四韵》诗集。
“现在的孩子不仅要读我的诗还要多读古诗,这对今后涵养和美感的培养都大有益处,孩子不一定要能写诗做诗人,但拥有诗人的心灵,却能让人生更丰美。”余光中建议,孩子们第一要多接近大自然、对动植物等各种生命有所观察、感受,心境才能和谐开朗,才能安静地看出世界的妙处,而那正是“诗意”的起点,一个人如果分秒必争、处处爱拼才会赢,心思就都被塞满、填硬了。
建议
学英文不能丢掉中文背景
南京的小学生现在大多从一年级开始就学英文,家长也空前关注,英语兴趣班人满为患,反而对中文不太重视。余光中说,一个中国人学英美文学应该不同于菲律宾人、墨西哥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就是我们学习外文时独特的跳板、坐标。读莎士比亚时,应该问问那时中国发生什么事?否则学外语这件事将变得空虚、绝缘、漫无边际。试想,一个外文很行的中国人被问到孔子有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时却无辞以对,那是多么的难为情!我们学外文是出外求冶金术,学成了就该回头挖掘故乡后土里的宝藏。外文学到较高程度就会发觉,不同语文之间可以互相印证、发明,因而左右逢源、贯通中西。
动情
离别时和孩子相拥而泣
老师和同学为余光中准备了一个插着“80”蜡烛的大生日蛋糕,余光中与夫人切下蛋糕与大家分享。离别时,全校300多名孩子从教室里涌出,一个个拼命挥舞着手臂和余爷爷告别,教室在一楼的孩子则奔跑上操场,有些孩子眼中已经泪花滚滚。大队辅导员叶微轻轻念起余光中的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所有的孩子一起应和,已坐进车的八旬老人一下子打开车门,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这是我最好的生日祝福!”
□相关新闻
生日愿望:希望还能常回来看看
昨晚,丹桂飘香的总统府熙园,生日歌响起,生日蛋糕上燃起蜡烛,大家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庆祝他的八十大寿。宴会前,他在门前的两棵桂花树前站了很久,“台湾四季如春,从来闻不见桂花。而今日的南京总统府内,桂花香气只一飘,便如金钥匙打开金色回忆,叫我想起20岁时的光景。”
收书画家生日大礼笑称富可敌国
昨天为余光中主持寿宴的是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去年他为余光中的著名诗篇《乡愁》谱了曲,并在北京举办了以《乡愁》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
晁岱健为余光中展示南京十几位书画家送的生日礼物,一组是山水人物画,分为春、夏、秋、冬四幅,其中一幅依据余光中及余夫人青年时代的样子画出,晁岱健说:“您在这头,她在那头。”余光中听了不禁轻笑起来。另一组是书法作品,四位书法家分别用真、草、隶、行四种字体,一人书写一段《乡愁》。
余光中说这些作品远看着便已觉得很美,“我心中有点不敢当,觉得有了这些礼物简直是富可敌国了。”
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在南京相识
此次回宁,是余光中早早拟订好的一个计划,“是一条怀古之旅,怀念母亲,怀念母校。”余光中说,“我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的第一次见面,都在南京。一位是母亲,她生我在南京,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只会哭闹;一位是妻子,我们第一次相逢也在南京。”
余光中曾经就读于秣陵路小学(就读期间为崔八巷小学)、南京市五中(就读期间为青年会中学)和南京大学(就读期间为金陵大学)。后两所学校从前也曾去过,而秣陵路小学这次是头回访得。
记者向寿星询问生日愿望,余光中想想说,“希望还能常回来看看,希望能多写些作品。这几年我参加的活动太多了,写作的时间太少了,我想回到书桌旁边。”(记者仲敏)
中新社台北十月二日电 题
中新社记者 耿军 杨旭
仁者寿。十月二日下午,台湾艺文界百余位作家、文友齐聚仁爱路一段十七号,为诗翁余光中提前祝贺八十大寿。
祝寿会场正中醒目地写着:“庆寿有余·光耀九州——艺文界诗歌雅集 庆余光中八秩(山+高)寿”。马英九特意为余老先生送来的一幅手书“高华霁月”的贺幛及一瓶“玉山珍藏陈高”酒、五十七本余光中不同时期的著作摆放在会场入口的显要处。
担任祝寿会主持人的杨照先生的开场白博得众人赞同的掌声,他说:“余先生,不管社会怎么变动,您的诗都一直印在课本里、摆在书店里、存在青年人的心里。”台湾笔会会长彭镜禧代表文学界致词:“余光中是用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人。”
余光中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迄今已五十六年了,他先后出版了十九本诗、十余册散文、六部译著。祝寿会播放了一段余光中先生的访谈录,回答了人们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您作品颇丰,什么是灵感?”“灵感是神对你眨一眨眼。豁然贯通就是灵感。”
“不写诗时,诗人在做什么?”“我也是韩剧和大陆剧迷。我会为剧中的人物牵肠挂肚,会替替康熙、乾隆等古人烦恼。如果不看历史剧,我可以再多出十本书。”
两位学者在祝寿会上向余光中老人献书。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苏其康将新著《诗歌天保——余光中教授八十寿庆专集》、作家陈芳明将《余光中跨世纪散文》,恭敬地送到余老先生的手中。
余光中先生应邀向与会者讲话。他说:“与大家一起过生日,比获诺贝尔文学奖还高兴。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是最令人高兴的。”
余老先生曾自谓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他说:“今天大家提前为我祝寿,是因为明天我所服务的中山大学要为我办一个文学展,随后展品要移到香港展出,我与内人十月五日要到南京去。南京是我的出生地,那里有我的母校,母校要为我出一本诗集。”
余老先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新诗集《藕神》。他说:“我这一生,自从写诗文以来,只要一连三月无诗,就自觉已非诗人。过去我平均三年出一本。我九年没出诗集了。年过七十,早就不是江郎而是余翁了。但在济南的大明湖,我看到为李清照所立的‘藕神祠’,触发灵感。《藕神》是我的第十九本诗集。”
余翁还介绍了九歌出版社今年新出的《举杯向天笑》:“这是我的评论集。我用李白的诗句命名这本集子,是因为‘天人合一’是我们中国人很高的境界。”
主办者抬上三层高的生日蛋糕,余光中先生与夫人切下蛋糕与大家分享。歌手殷正洋在女子室内乐队的伴奏下,演唱以余光中诗作入乐的《乡愁四韵》。诗人颜艾琳女士、陈育虹女士朗诵余翁的诗作《只有你知道》和《藕神》。
研究余光中的学者黄维粱,曾写过六十余篇研究余光中的论文。他对记者说:“我形容余先生有五彩笔,他用金色的笔写散文,用紫色的笔写诗,用红色的笔编辑,用黑色的笔写评论,用蓝色的笔翻译。”
余光中先生的一位学生在祝寿会上的发言代表了与会者的心声:“您的声音,此岸听得到,彼岸听得到,今人听得到,后人也会听得到。”
******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10-08/1404422.shtml
诗人余光中南京庆生解“乡愁” 许愿常回来看看
“今天,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今天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昨天,台湾诗人余光中携夫人首次回小学母校——南京秣陵路小学,和比自己小70多岁的小师弟小师妹共庆80岁生日,离别时老人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惊喜
母校有个“余光中班”
秣陵路小学五(3)班是余光中班,孩子们平时在早自习的时候都会全体诵读余光中的诗,小姑娘方子东特别幸运,昨天在余光中爷爷面前朗诵《乡愁四韵》,并得到爷爷奶奶的交口称赞。“没想到有这么多小读者读过我早年的作品,很感动。特别是小师弟小师妹们落落大方毫不怯场,在校长、局长面前侃侃而谈,和他们那么亲近让我很羡慕。”余光中饶有兴趣地回忆当年读书的事情。“如果老师让我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我早就脸红了,我和妻子都是家中的独子,和现在的孩子一样,但我们远没有他们那么幸运和活泼开朗,童年起经历了两次战争,小学和中学都在南京度过,其间因为战乱到重庆一段时间。我曾经考取过5所大学,上过3所,分别是现在的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大学,所谓‘孟母三迁’,而我的求学之路足足有‘八迁’。”
巧合
逢“双八”,老人回故乡过“双九”
昨天是九九重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回到母校过生日余光中感慨万千:“今年是08年,我是80岁,是‘双八’,而今天又是重阳节,是‘双九’,‘双八’度‘双九’,很有意义。”余光中给小师弟小师妹带来三份礼物,都是书籍。一本是余光中写的童诗集《踢踢踏》,一本是他翻译的外国诗歌《雪晚林边歇马》,还有一本是他的大学母校今年刚刚给他出版的《乡愁四韵》诗集。
“现在的孩子不仅要读我的诗还要多读古诗,这对今后涵养和美感的培养都大有益处,孩子不一定要能写诗做诗人,但拥有诗人的心灵,却能让人生更丰美。”余光中建议,孩子们第一要多接近大自然、对动植物等各种生命有所观察、感受,心境才能和谐开朗,才能安静地看出世界的妙处,而那正是“诗意”的起点,一个人如果分秒必争、处处爱拼才会赢,心思就都被塞满、填硬了。
建议
学英文不能丢掉中文背景
南京的小学生现在大多从一年级开始就学英文,家长也空前关注,英语兴趣班人满为患,反而对中文不太重视。余光中说,一个中国人学英美文学应该不同于菲律宾人、墨西哥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就是我们学习外文时独特的跳板、坐标。读莎士比亚时,应该问问那时中国发生什么事?否则学外语这件事将变得空虚、绝缘、漫无边际。试想,一个外文很行的中国人被问到孔子有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时却无辞以对,那是多么的难为情!我们学外文是出外求冶金术,学成了就该回头挖掘故乡后土里的宝藏。外文学到较高程度就会发觉,不同语文之间可以互相印证、发明,因而左右逢源、贯通中西。
动情
离别时和孩子相拥而泣
老师和同学为余光中准备了一个插着“80”蜡烛的大生日蛋糕,余光中与夫人切下蛋糕与大家分享。离别时,全校300多名孩子从教室里涌出,一个个拼命挥舞着手臂和余爷爷告别,教室在一楼的孩子则奔跑上操场,有些孩子眼中已经泪花滚滚。大队辅导员叶微轻轻念起余光中的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所有的孩子一起应和,已坐进车的八旬老人一下子打开车门,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这是我最好的生日祝福!”
□相关新闻
生日愿望:希望还能常回来看看
昨晚,丹桂飘香的总统府熙园,生日歌响起,生日蛋糕上燃起蜡烛,大家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庆祝他的八十大寿。宴会前,他在门前的两棵桂花树前站了很久,“台湾四季如春,从来闻不见桂花。而今日的南京总统府内,桂花香气只一飘,便如金钥匙打开金色回忆,叫我想起20岁时的光景。”
收书画家生日大礼笑称富可敌国
昨天为余光中主持寿宴的是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去年他为余光中的著名诗篇《乡愁》谱了曲,并在北京举办了以《乡愁》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
晁岱健为余光中展示南京十几位书画家送的生日礼物,一组是山水人物画,分为春、夏、秋、冬四幅,其中一幅依据余光中及余夫人青年时代的样子画出,晁岱健说:“您在这头,她在那头。”余光中听了不禁轻笑起来。另一组是书法作品,四位书法家分别用真、草、隶、行四种字体,一人书写一段《乡愁》。
余光中说这些作品远看着便已觉得很美,“我心中有点不敢当,觉得有了这些礼物简直是富可敌国了。”
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在南京相识
此次回宁,是余光中早早拟订好的一个计划,“是一条怀古之旅,怀念母亲,怀念母校。”余光中说,“我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的第一次见面,都在南京。一位是母亲,她生我在南京,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只会哭闹;一位是妻子,我们第一次相逢也在南京。”
余光中曾经就读于秣陵路小学(就读期间为崔八巷小学)、南京市五中(就读期间为青年会中学)和南京大学(就读期间为金陵大学)。后两所学校从前也曾去过,而秣陵路小学这次是头回访得。
记者向寿星询问生日愿望,余光中想想说,“希望还能常回来看看,希望能多写些作品。这几年我参加的活动太多了,写作的时间太少了,我想回到书桌旁边。”(记者仲敏)
9/06/2008
有點玩真了
別讓選舉變成「扶貧」,別讓交棒變成「騎劫」
文章日期:2008年9月6日
【明報專訊】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候選名單出現了不少新名字,他們有幾人出線、幾人折羽,備受關注,因為大家喊了好幾年「世代交替」和「舊人交棒」,這回,開始有點玩真了,議會政治這根棒子落到誰人手裏,足以影響香港特區下一個十年的興衰盛敗,不可不認真討論。
「世代交替」本來就是政壇的正常定律,如同一個人的生老病死,世上不應也不可能有永不下台的政治人物,問題只是交給誰、由誰替?如何交、怎樣替?何時交、哪日替?假如沒法妥善處理這些關鍵因素,胡亂交、求其替,政黨只會愈交愈衰弱、政局亦只會愈替愈混帳。
因此「世代交替」是一種政治行為藝術,能否把「世代交替」做得妥善,足以顯示政黨的能力高低,也足反映政黨的問政誠意,僅看此點,選民其實已應知道如何決定投出手裏的神聖一票。
「世代交替」三要素
總的說來,欲把「世代交替」的遊戲玩得似模似樣,必須顧及三項關鍵因素:
首先,是要有贏的機會。選舉如同坐上賭桌,當賭注押下,就是要贏、望贏、想贏,被捧上位的新人是否有具體而可信的勝出機會,遂成重要考量,這就是所有政黨在做黨內提名時皆須評估民意向背的理由,如果只有黨意而欠缺民意,別說得勝無望,即使僥倖獲選,進入議會之後,由於人氣單薄,不僅沒法有效問政,反會把政黨的威望拉低。
這就是說,明知道所謂新人是不利於政黨得勝的「負資產」但仍汲汲於予以提名,那必表示該黨無能於擺平內鬥內爭、無視於民意民心、無望於問政執政;如果你仍把票投給這種政黨,你若不是愚忠,便必是愚蠢。
其次,獲捧的新人必須曾對政黨提供實質貢獻,曾經跟其他黨員一起打拚喊衝,如果那只是臨時因為要選舉才報名加入的「即食麵黨員」、因為要獲提名才埋堆的「臨時黨員」、因為要得到支持才現身喊萬歲的「隱蔽黨員」,便根本不值得提名擁戴;因為,這才叫做「公平」,一個不重視公平的政黨必是不尊重自己的政黨,而如果連自己都不尊重,你把票投給它的新人,他或她進了議會,又怎可能尊重自己當初的競選承諾呢?
第三,值得支持的新人理應曾有若干「政績」可供查究,這些track-record,可以是在地區問政的有限經驗和具體成績,亦可以是在民間社會的資源脈絡和朋輩連結,總之,必須有證據可追、有材料可查,讓黨內同志和廣大市民相信他或她是一位有能之士,或是一位經得起考驗和挑戰的耐勞之人。如果一位候選人僅因是某會長之友、某商人之親、某議員之愛將等等,甚或僅憑幾場幽默詼諧的才藝表演而如坐直升機地扶搖直上而獲捧上雲霄,其未來之問政能力實屬可疑,其所屬政黨之鑑賞標準亦極不可靠,你把票投給這樣的政黨,豈不如同兒戲、等同浪費?
三點合論,說的其實是,立法會是香港特區唯一稍有權力的議政殿堂,絕非「政壇新秀訓練班」或「政黨童子軍訓練營」,議員一職更不是一個「在職訓練崗位」(training post),當政黨立志玩「世代交替」的主流遊戲,必須認真檢視所推的新人是否合宜於擔任此職,而不應該僅憑家世、關係、臉蛋、才藝之類標準胡挑亂選,然後再透過組織配票或宣傳計謀或悲情告急讓其勉強入局。讓本無資格做議員的人做了議員,不僅是白白浪費了今天手上的實質一票,更令整個社會付出了未來四年的無形成本。
新人上位須先磨練
要不要舉些胡挑亂選的例子?
為避免因提了一人之名而必須再提幾十人之名,我偷懶,不談例子了,反正大家把各政黨的提名冊翻開,一看即易猜中。 有時候看許多陌生的候選新秀名字和提名他們的政黨,我真忍不住聯想起一位台灣政論家的調侃戲語,他認為民進黨是爛透了的政黨,所以他的論人標準非常直接乾脆,每回遇見綠營政客,他必說﹕「某某某啊,你是不是好人,我不知道,但民進黨說你是好人,我就相信你一定是壞人!」
沒舉例子,倒可引述一段刊於昨天本報副刊的專欄文字,作者馮肯,年輕筆健,輕輕數百字談及吃食之事,意在弦外,述說面對選舉的類近心情,寫得生動鬼馬,遠勝某些令人易得消化不良的時事評論文章﹕
「選舉前夕的心情不幸一樣。 像有一間老字號,恆常光顧,有一天,你付款買了一個套餐,才發現他們推出了一些前菜,那些款式你沒有一樣喜歡;主菜不俗,但不能散買。吃飯,沒理由都要愛屋及烏,你開始想與店子說句暫別。此時店主懇切地說,幫襯啦,我們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你的一張飯票彌足珍貴。你雖然念舊,但都要嘆一句:原本想吃一頓舒服的,怎麼變了扶貧般沉重?」
這便是政黨在提名過程裏胡挑亂選並且「以退為進」的最大可惡。 把胡挑亂選出來的所謂新人放在名單前面,自己站起,哀求選民把兩人同時補送上壘。 說好聽這是「世代交替」下的冒險犧牲,說不好聽呢,便是「騎劫」選民,意圖透過綑綁式提名策略來向選民索票。 說得更更嚴重,這是敲詐啊,這是威脅啊,這是讓新人為了選上而選上啊,如此選舉,如此新人,最後縱能出線,對於民主政治之誠信與推進,實難肯定是福是禍。
新人是應該支持的,但在支持以前,更應培養和磨練。挑選新秀重要,磨練新人或許更重要,千萬別撿到籃子就是菜,以新秀之名,行欺民之實。 說句笑話﹕他日假如功能組別確遭保留甚至擴充,不如乾脆加開一個「新秀組」,專供政壇新人廝殺之用,那倒能夠讓直選回復專業政治的本來面目,不再讓「資歷」二字變成髒話。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
告急!
文章日期:2008年9月7日
【明報專訊】哎呀好煩呀你告急時她告急而他也絕對不會不告急。怎麼搞的一場選舉就只變成了告急之戰而令香港忽然變成告急之都。這樣的選舉,選而不舉,真像一個坐在上對女人裸體猛喊告急的陽痿男人。花旗佬於選舉期間經常愛問「where is the beef ?」,牛肉在哪裏,政見在何處,請老老實實地告訴我們,別耍花樣。且讓我們暫做漢奸,鸚鵡學舌地問問香港的候選人,怎麼我們都只聽見又聽見再聽見告急告急告急而極少極少極少聽到你們談論政策和方法?難道選舉就像學生向老師求分、情人向情人求情、債仔向債主求錢,誰哭得夠大聲誰扮得夠悲情誰就有理由獲得最多的選票?
別戲弄我們了,拜託,熱中於政治的善男子善女子,不管你們心地是好是壞、立場是左是右,你們都沒有資格用告急二字來欺騙我們的同情和眼淚。
什麼?不是欺騙?
怎麼會不是欺騙呢!投票前一個星期,一個泛民男子已經開始在計程車上刊登廣告了,一臉橫肉,殘眉破眼,苦一張肥臉,焦慮萬分地說自己勢危風高,要求選民投票援助。距離投票還有這麼多天,如果民調數字顯示你人氣低落,那便表示你真的不受歡迎、活該落選,絕對不算是情勢危急,所謂告急者應該是本來極有機會選上但卻在投票前夕才發現身處落敗邊緣,如今你根本機會不高而胡亂喊急,那便等於蓄意欺詐選民誤導選民;我問你,誠信何在?良心何在?
急啊急,真正告急的其實是幾百萬選民。每四年一次,你們告急,你們許願,你們承諾,但到下一個四年來臨之際,回頭察看,實不明白你們到底做到了一些什麼、實踐了一些什麼、完成了一些什麼。四年一次的幻想,四年一次的折騰,四年一次的亢奮與早泄,四年下來,埋單計數,一張紅字滿紙的成績單不能不令選民感到萬分沮喪。
選民的急,民生的急,民主的急,各位滿嘴告急的大人和小人不知道可曾聽見?沒錯,是應該告急的。就讓我們向你們告急。告急!請候選大老爺大奶奶們聽聽我們的急、想想我們的急,別再進了議會便忘了選民,別再把我們看成呆瓜,因為我們跟你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有阿媽生![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08年9月6日
【明報專訊】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候選名單出現了不少新名字,他們有幾人出線、幾人折羽,備受關注,因為大家喊了好幾年「世代交替」和「舊人交棒」,這回,開始有點玩真了,議會政治這根棒子落到誰人手裏,足以影響香港特區下一個十年的興衰盛敗,不可不認真討論。
「世代交替」本來就是政壇的正常定律,如同一個人的生老病死,世上不應也不可能有永不下台的政治人物,問題只是交給誰、由誰替?如何交、怎樣替?何時交、哪日替?假如沒法妥善處理這些關鍵因素,胡亂交、求其替,政黨只會愈交愈衰弱、政局亦只會愈替愈混帳。
因此「世代交替」是一種政治行為藝術,能否把「世代交替」做得妥善,足以顯示政黨的能力高低,也足反映政黨的問政誠意,僅看此點,選民其實已應知道如何決定投出手裏的神聖一票。
「世代交替」三要素
總的說來,欲把「世代交替」的遊戲玩得似模似樣,必須顧及三項關鍵因素:
首先,是要有贏的機會。選舉如同坐上賭桌,當賭注押下,就是要贏、望贏、想贏,被捧上位的新人是否有具體而可信的勝出機會,遂成重要考量,這就是所有政黨在做黨內提名時皆須評估民意向背的理由,如果只有黨意而欠缺民意,別說得勝無望,即使僥倖獲選,進入議會之後,由於人氣單薄,不僅沒法有效問政,反會把政黨的威望拉低。
這就是說,明知道所謂新人是不利於政黨得勝的「負資產」但仍汲汲於予以提名,那必表示該黨無能於擺平內鬥內爭、無視於民意民心、無望於問政執政;如果你仍把票投給這種政黨,你若不是愚忠,便必是愚蠢。
其次,獲捧的新人必須曾對政黨提供實質貢獻,曾經跟其他黨員一起打拚喊衝,如果那只是臨時因為要選舉才報名加入的「即食麵黨員」、因為要獲提名才埋堆的「臨時黨員」、因為要得到支持才現身喊萬歲的「隱蔽黨員」,便根本不值得提名擁戴;因為,這才叫做「公平」,一個不重視公平的政黨必是不尊重自己的政黨,而如果連自己都不尊重,你把票投給它的新人,他或她進了議會,又怎可能尊重自己當初的競選承諾呢?
第三,值得支持的新人理應曾有若干「政績」可供查究,這些track-record,可以是在地區問政的有限經驗和具體成績,亦可以是在民間社會的資源脈絡和朋輩連結,總之,必須有證據可追、有材料可查,讓黨內同志和廣大市民相信他或她是一位有能之士,或是一位經得起考驗和挑戰的耐勞之人。如果一位候選人僅因是某會長之友、某商人之親、某議員之愛將等等,甚或僅憑幾場幽默詼諧的才藝表演而如坐直升機地扶搖直上而獲捧上雲霄,其未來之問政能力實屬可疑,其所屬政黨之鑑賞標準亦極不可靠,你把票投給這樣的政黨,豈不如同兒戲、等同浪費?
三點合論,說的其實是,立法會是香港特區唯一稍有權力的議政殿堂,絕非「政壇新秀訓練班」或「政黨童子軍訓練營」,議員一職更不是一個「在職訓練崗位」(training post),當政黨立志玩「世代交替」的主流遊戲,必須認真檢視所推的新人是否合宜於擔任此職,而不應該僅憑家世、關係、臉蛋、才藝之類標準胡挑亂選,然後再透過組織配票或宣傳計謀或悲情告急讓其勉強入局。讓本無資格做議員的人做了議員,不僅是白白浪費了今天手上的實質一票,更令整個社會付出了未來四年的無形成本。
新人上位須先磨練
要不要舉些胡挑亂選的例子?
為避免因提了一人之名而必須再提幾十人之名,我偷懶,不談例子了,反正大家把各政黨的提名冊翻開,一看即易猜中。 有時候看許多陌生的候選新秀名字和提名他們的政黨,我真忍不住聯想起一位台灣政論家的調侃戲語,他認為民進黨是爛透了的政黨,所以他的論人標準非常直接乾脆,每回遇見綠營政客,他必說﹕「某某某啊,你是不是好人,我不知道,但民進黨說你是好人,我就相信你一定是壞人!」
沒舉例子,倒可引述一段刊於昨天本報副刊的專欄文字,作者馮肯,年輕筆健,輕輕數百字談及吃食之事,意在弦外,述說面對選舉的類近心情,寫得生動鬼馬,遠勝某些令人易得消化不良的時事評論文章﹕
「選舉前夕的心情不幸一樣。 像有一間老字號,恆常光顧,有一天,你付款買了一個套餐,才發現他們推出了一些前菜,那些款式你沒有一樣喜歡;主菜不俗,但不能散買。吃飯,沒理由都要愛屋及烏,你開始想與店子說句暫別。此時店主懇切地說,幫襯啦,我們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你的一張飯票彌足珍貴。你雖然念舊,但都要嘆一句:原本想吃一頓舒服的,怎麼變了扶貧般沉重?」
這便是政黨在提名過程裏胡挑亂選並且「以退為進」的最大可惡。 把胡挑亂選出來的所謂新人放在名單前面,自己站起,哀求選民把兩人同時補送上壘。 說好聽這是「世代交替」下的冒險犧牲,說不好聽呢,便是「騎劫」選民,意圖透過綑綁式提名策略來向選民索票。 說得更更嚴重,這是敲詐啊,這是威脅啊,這是讓新人為了選上而選上啊,如此選舉,如此新人,最後縱能出線,對於民主政治之誠信與推進,實難肯定是福是禍。
新人是應該支持的,但在支持以前,更應培養和磨練。挑選新秀重要,磨練新人或許更重要,千萬別撿到籃子就是菜,以新秀之名,行欺民之實。 說句笑話﹕他日假如功能組別確遭保留甚至擴充,不如乾脆加開一個「新秀組」,專供政壇新人廝殺之用,那倒能夠讓直選回復專業政治的本來面目,不再讓「資歷」二字變成髒話。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
告急!
文章日期:2008年9月7日
【明報專訊】哎呀好煩呀你告急時她告急而他也絕對不會不告急。怎麼搞的一場選舉就只變成了告急之戰而令香港忽然變成告急之都。這樣的選舉,選而不舉,真像一個坐在上對女人裸體猛喊告急的陽痿男人。花旗佬於選舉期間經常愛問「where is the beef ?」,牛肉在哪裏,政見在何處,請老老實實地告訴我們,別耍花樣。且讓我們暫做漢奸,鸚鵡學舌地問問香港的候選人,怎麼我們都只聽見又聽見再聽見告急告急告急而極少極少極少聽到你們談論政策和方法?難道選舉就像學生向老師求分、情人向情人求情、債仔向債主求錢,誰哭得夠大聲誰扮得夠悲情誰就有理由獲得最多的選票?
別戲弄我們了,拜託,熱中於政治的善男子善女子,不管你們心地是好是壞、立場是左是右,你們都沒有資格用告急二字來欺騙我們的同情和眼淚。
什麼?不是欺騙?
怎麼會不是欺騙呢!投票前一個星期,一個泛民男子已經開始在計程車上刊登廣告了,一臉橫肉,殘眉破眼,苦一張肥臉,焦慮萬分地說自己勢危風高,要求選民投票援助。距離投票還有這麼多天,如果民調數字顯示你人氣低落,那便表示你真的不受歡迎、活該落選,絕對不算是情勢危急,所謂告急者應該是本來極有機會選上但卻在投票前夕才發現身處落敗邊緣,如今你根本機會不高而胡亂喊急,那便等於蓄意欺詐選民誤導選民;我問你,誠信何在?良心何在?
急啊急,真正告急的其實是幾百萬選民。每四年一次,你們告急,你們許願,你們承諾,但到下一個四年來臨之際,回頭察看,實不明白你們到底做到了一些什麼、實踐了一些什麼、完成了一些什麼。四年一次的幻想,四年一次的折騰,四年一次的亢奮與早泄,四年下來,埋單計數,一張紅字滿紙的成績單不能不令選民感到萬分沮喪。
選民的急,民生的急,民主的急,各位滿嘴告急的大人和小人不知道可曾聽見?沒錯,是應該告急的。就讓我們向你們告急。告急!請候選大老爺大奶奶們聽聽我們的急、想想我們的急,別再進了議會便忘了選民,別再把我們看成呆瓜,因為我們跟你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有阿媽生![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8/04/2008
alink:Z老師回來開課
各位海南老友,
我在合肥装修房子,每日日晒雨淋,辛苦不已。如今已经铺好地转,装了木器,正在进行墙面油漆,估计8月十日左右可以大致完成。生下来就是 我已预订了8月15日下午五点飞海口的机票,大概晚上十点下榻酒店。
8月16日晚上讲大课,白天无事,我想邀请大家聚餐,地点由你们选定。
8月17日下午一点,我将飞回合肥,只因家里装修未完,需要继续努力,安装厨房、卫生间、选购照明灯和部分家具、最后封闭阳台。
寄上我的海口讲稿一份,祝大家暑期快乐!
Z老師的講題是:《中美文化关系展望》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08-08-04/120920.html
Z
****
Z老師,
先道辛苦啦,再說熱烈歡迎:))就是時間太匆忙。
又有課聽,我最高興了。
想念海南飯,就回來,這是正確的選擇:))想什么口味呢?中餐、西餐、東南亞餐?請打勾,好和平兒商量。
Mayboy七日回來,給老婆過生日:)肥仔大約十八日也要飛昆明去云南讀書了。我二十日去一趟香港,給海南省做一單活兒,然后回來把編輯的書脫手,九月初就收工了。
初秋的聚會,蠻讓人期待呢。
G
我在合肥装修房子,每日日晒雨淋,辛苦不已。如今已经铺好地转,装了木器,正在进行墙面油漆,估计8月十日左右可以大致完成。生下来就是 我已预订了8月15日下午五点飞海口的机票,大概晚上十点下榻酒店。
8月16日晚上讲大课,白天无事,我想邀请大家聚餐,地点由你们选定。
8月17日下午一点,我将飞回合肥,只因家里装修未完,需要继续努力,安装厨房、卫生间、选购照明灯和部分家具、最后封闭阳台。
寄上我的海口讲稿一份,祝大家暑期快乐!
Z老師的講題是:《中美文化关系展望》http://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08-08-04/120920.html
Z
****
Z老師,
先道辛苦啦,再說熱烈歡迎:))就是時間太匆忙。
又有課聽,我最高興了。
想念海南飯,就回來,這是正確的選擇:))想什么口味呢?中餐、西餐、東南亞餐?請打勾,好和平兒商量。
Mayboy七日回來,給老婆過生日:)肥仔大約十八日也要飛昆明去云南讀書了。我二十日去一趟香港,給海南省做一單活兒,然后回來把編輯的書脫手,九月初就收工了。
初秋的聚會,蠻讓人期待呢。
G
7/31/2008
第十九屆香港書展紀行之三:“手稿書”


K,
真高興,這次書展的最后一場,是給文道捧場:))
4:00PM,28JULY,2008,香港會展中心舊翼402-403會議室,講題《書的魅力》。(好玩的事,今兒寫不動了,明天繼續。)
劉小康:特首揀好啦
文章日期:2008年7月31日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日前到書展講故事,後以二百多港元買下九本中英文童書,據說要送孫兒。曾爺爺贈書固然親切,奇怪的是人皆知道兒童書向來昂貴,英文本的尤其如是,二百多元可以買九本,即平均每本才二三十元?難道特首有特別優惠,又或是折損了的特價書?連設計師劉小康也不禁奇道:「特首揀書係都揀得好啦!」
但怎樣才算好書?劉小康推介內地新著《氣的樂章》,他解釋此書的設計,譬如選用輕身、防縐、微黃、光度約84%紙張,使讀者看書時比較舒服;此書又是採用不切書邊的「毛邊書」,避免書紙鋒利割傷手指,滿有體貼讀者的誠意。
而同場演講「書的魅力」的梁文道,就認為在此閱讀與出版都在迅速轉型的新時代,整體地當書本為藝術創作媒介,又或行精裝印刷(Fine Printing)路線,參考上世紀30年代美國小型出版社面對電視等新媒體的挑戰時,將版權已過期的經典書,重新細緻設計,限量發行,帶起不少新精英以精裝書佈置家居,不讀書亦可「看」書也。
有美麗的書還應該有好書店。劉小康嚮往地回憶他在美國南部城市新奧爾良的經歷:新奧爾良有獨得的文化氛圍,某天他到一書店尋書不果,詢問店主,店主熱心地告訴他知道別的書店有售。其時天色已晚,店主,先打電話詢問同業,告知有客人尋書,請對方先不要趕關門,劉小康匆匆去到這另一條街上的書店,購書後又被推介另一書店——一如阿麥書房結合序言書室,在書展上合作售書,書業正是這種互助精神最為動人。
[文‧鄭依依]
7/09/2008
陈虹写父亲陈白尘(南京大学中文系老主任)

K,
因為有陳白塵教授,南大中文系戲劇專業在國內圈子里還是赫赫有名的。
當年MAYBOY參加中文系戲劇社演出陳老師的《升官圖》http://www.5156edu.com/page/08-02-05/31027.html,出演反派財政局長潘月亭,演的又狠又奸,讓人恨死了:))不過,他的那身深色條紋西服還是俺建議換成淺色的,從一個電視劇組“汪精衛”那里討來的西褲吊帶,至今也還掛在他的衣柜一角兒。又是讓肥仔郁悶的我家的一個“吊帶哥哥”:))

舊物件兒

新小孩兒
如今想來,小女子八十年代入讀的南京大學,是一個還有大師的年代。
五月回江南,帶肥仔去南京博物院(原中央博物院),尋找逝去的歲月,遇到一個雕刻展,其中就有我讀書時的名譽校長匡亞明先生的頭像,老校長是孔子研究專家,他的《孔子評傳》是孔子研究必讀書目之一。因為老校長喜歡昆曲,才有江蘇省昆劇院常來南大的折子戲演出,才有白先勇的昆曲講座,小女子才和昆曲結上“半生緣”。
呵呵,別看小女子平時調皮,那日見了老校長,哪怕是雕像,合影也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
看到網上說,江蘇戲劇界在紀念陳老百歲冥誕,小女子這也湊湊熱鬧了。
松柏岁寒心
2008-07-04 作者:陈虹
——写在父亲陈白尘一百诞辰之际
■陈虹
父亲如果还活着,今年整整100岁了。
不知怎的,每当想起他,眼前总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岁寒图》: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松柏挺立,郁郁苍翠。大树下站着一个人,一个书生,面对着雪虐风饕的天宇,他伸出双臂,高声呼叫:“我寻找在这酷烈的严冬里的耐寒的人物!”
1944年岁末,36岁的父亲为他刚刚完稿的剧本《岁寒图》写下了《代序》——“冬夜还很长,而在此时此地号召耐寒的气节,这正是我们对于每一个抗战之人最高的也是最低的要求!”……窗外风雪交加,窗内青灯孤影,他在聆听空谷中的回声,他在寻找人世间的知音。
那一夜很长很长。
那一夜也很冷很冷。
后来,有一位年轻人曾好奇地问过父亲:“你取名‘白尘’,是否有看破‘红尘’之意?”父亲大笑起来,连忙摆手说没有任何的联系。
“红尘”之说,未免带有佛家的色彩,父亲不信宗教。但是1944年的那声呼喊,似乎成了他不祥的“谶语”——父亲的一生竟与“风雪”结了伴。老友阿甲说他是:“坎坷踏尘世,执笔到白头。”这是指他的人生道路。学者董健则总结为:“他往往处在一种‘夹缝’之中:右倾势力把他当成左派;‘左’倾势力把他当成右派。”这是指他的创作历程。
父亲究竟属于什么“派”,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似乎也不愿为此而花费脑筋。他只想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一名“执笔到白头”的作家,也就是他所说的“在酷烈的严冬里的耐寒的人物”。他说了:“是他们在真正地维护着抗战,是他们为天地间留下了正气,是他们为这芸芸众生判明真正的是非善恶,为今日立下了真正的道德标准。”
然而不曾想,这个剧本当年在重庆上演时,竟遭到某位权威人士的批评:“我觉得忠贞自守并不是这个社会的抗毒素,也不是它的药方。……要想不被黑暗所征服,所粉碎,就必须勇敢地站起来与黑暗作战,征服它,粉碎它!”父亲哑然了,他不能不承认这一意见的尖锐与深刻——毕竟奋起抗争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与需要。但是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又岂能没有自己的操守和信仰,他无法割舍内心深处的尊奉与追求……
那是到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部分作家自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集。那天也正值岁末,也同样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父亲终于完成了选编与校对的任务,他站起身来,搓了搓手,然后提起毛笔,似乎连想都没有想,便在那摞书稿的封面上写下了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岁寒集”。
其实,当年何其芳对《岁寒图》的批评也并不完全准确——从父亲来说,他又何尝不曾“勇敢地站起来与黑暗作战”?
第一次,是在1926年。大革命的形势如火如荼,北伐军的声势一往无前。18岁的父亲再也无法平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了,他一跃而起,参加了中国国民党,还在区分部里担任了一个小头头。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然而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革命却惨遭失败。他凄苦地形容自己:“就像被退潮的巨浪狠狠地摔在了沙滩上,孤寂而又荒凉……”
第二次,是在1932年。“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的相继爆发。24岁的父亲再次投奔了革命——这次他选择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且还于共青团江苏淮(阴)盐(城)特委机关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于是乎废寝忘食的生活又开始了……然而,这一次的下场却更加悲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特委机关即遭破坏,父亲被逮捕,判处了五年徒刑……
1982年春天,湖南的一家出版社决定出版一部作家们的回忆录——《我的第一本书》。父亲铺开稿纸,开门见山地写道:“我的第一本书是《曼陀罗集》,1933年至1935年写于镇江监狱中。”其实他当初的目的很简单——“我不能浑浑噩噩虚度这五年刑期!”不过,这样的“结果”倒是令左翼文学阵营很快便接纳了他,而他自己也颇为得意地说:“我不能不感谢国民党的监狱,它为上海文坛制造了一个所谓的‘亭子间作家’——自愿投奔到‘左联’大纛之下来的小卒。”
就这样,父亲不仅曾“勇敢地站起来与黑暗作战”,而且更在“勇敢地站起来与黑暗作战”之后投身于左翼文坛。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作战”的经历,竟一直持续了下去:从此之后,他的创作也同“严寒”结了缘,他的作品几乎无一不是诞生在风刀霜剑之下——话剧《升官图》,完成于国民党的疯狂搜捕之中,遭到监视的父亲不得不躲藏在一位地下党员的家里,他称之为“准囚室”,彻底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电影《乌鸦与麻雀》的问世,正值蒋家王朝崩溃前最黑暗的时刻,父亲再次上了敌人的“黑名单”,不仅自己整天东躲西藏,就连稿本也只得塞进摄影棚的草堆里;
《牛棚日记》诞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作为“牛鬼蛇神”,父亲白天接受批斗,晚上栖息“牛棚”,直到夜深人静时,才敢悄悄取出来,记下那段荒谬的岁月;
历史剧《大风歌》,执笔于1975年,父亲被开除了党籍,申诉无望,平反无期,工资被冻结,职务被罢免,留给他的只剩下了一个“公民权”;
……
这究竟是父亲的“不幸”还是“幸”?——他与“严寒”形影不离;“严寒”铺就了他创作的道路,“严寒”也铸就了他作品的风格。
阿甲在为父亲书写“坎坷踏尘世,执笔到白头”这副挽联时,肯定是老泪纵横。那么董健在为父亲写下“他的创作往往处在一种‘夹缝’之中”时,又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那是1939年的春天,父亲完成了多幕剧《乱世男女》,他以“现实主义”的目光发现并揭露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部,隐藏着一群只会空喊口号而无任何作为的冒牌“革命家”!父亲将这群人称作社会的渣滓,他说:“一个服务于现实的文学作者,是不该为了‘顾忌’而撒谎的。”
此时,距离抗战爆发,距离统一战线的建立,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不肯撒谎的父亲便首当其冲地陷入了重重的厄运之中:先是剧本遭到禁演,继之则是劈头盖脸的批评与指责——“作者是悲观主义者,眼中看到的只有黑暗。”“暴露太多,使人丧气,尤其是给前线将士看了,会动摇抗战的心理。”……
父亲急了:
“讳疾忌医,不是一个民族的美德!”——他诚恳地告诫人们。
“由于热爱光明,而对黑暗痛加鞭挞的,是暴露;专意夸张黑暗去掩盖光明的,是悲观,是投降。——我热爱光明!”——他坦诚地披露自己的胸襟。
这个剧本究竟是“左”了还是“右”了?直到一年之后,冯雪峰才为父亲说了句公道话:“我认为应该列入到作为我们文艺发展的标帜的好作品的行列里去,……作者是有胆量的,已经着眼到社会的矛盾。”这“胆量”二字,无疑是对父亲的赞誉;但这“胆量”二字,也无疑成为了父亲作品屡遭责难的原因。
他开始了“夹缝”中的写作——
《结婚进行曲》:“不现实!——我们除了读到讽刺以外,很少有别的东西。”
《岁寒图》:“忠贞自守并不能阻止这个社会的腐烂,更不能给这种腐烂的制造者以什么损害。”
《升官图》:“堕落的戏,堕落的人。”“一个色情的彩棚。”()当年中文系戏剧社演过这出陈老的戏,MAYBOY在其中担纲“反派”主角儿。)
《悬崖之恋》:“没有表现重大主题”,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后退”。
《大风歌》:“在黑暗残酷的古代宫廷斗争中,仅以正统思想为准则,贬低一姓,抬高一姓,有何积极意义?” ……
这些批评,有的来自右翼阵营,有的来自“左”倾势力;有的出自恶意攻击,有的出自善意指责。但不管如何,它们终于又让父亲结缘了另一种“严寒”——一种令他动辄得咎且又不容分辩的“严寒”。
其实,稍有一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会明白如何在斗争中保护自己。如果说父亲于解放前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这尚可以“胆量”二字相誉的话;那么到了解放后他依然是“一如既往”,依然是“我行我素”,这就实在是“不合时宜”了。当然,他也曾缄过口,封过笔,但是艺术家的“良心”却又时时逼迫着他去直面社会,直面人生。于是乎,新的“夹缝”又形成了——“歌德派”乎?“缺德派”乎?他不懂得应该如何去“顺应”形势,他仍然生活在《岁寒图》的情景当中,仍然陶醉在笔下人物的精神当中,他仍然信奉着自己一贯的追求,仍然坚持着自己一贯的操守。于是乎,他的道路也只能依旧曲折下去……
父亲是个乐天派,这是谁都知道的,否则他又怎会于冰天雪地中呼唤“耐寒的人物”?又怎会于重重“夹缝”中坚持自己的写作?但早年的他却沉默寡语,极其内向。——那是他出狱后的第二年,无端地遭遇了一次诽谤,流言蜚语传遍上海滩:“陈白尘在巡捕房领取敌人的津贴!”刹那间,所有的左翼朋友都同他断绝了来往,所有的进步刊物都拒绝刊用他的稿件。父亲搞蒙了,他不知道这空穴来风缘何而起,只能攥着拳头四处去找造谣者算账。不曾想,好心人的批评也随之而来了:“这要怪你不曾清楚地表白自己。”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的回答是:“哓哓不休的自白并不一定有用处,要想洗去不白之冤,只有靠自己事实上的行动。”
于是他又一头钻进了亭子间,一心一意地要让人们看看他“事实上的行动”。其结果他不仅写成了《石达开的末路》,而且还创作出了一个新的剧本《金田村》。
——这就是父亲,坚持认为“哓哓不休的自白并不一定有用处”的父亲!他终于让我明白了:当年在国民党的监狱中,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囚徒作家”;后来在“四人帮”的迫害下,他又为什么能够写出《牛棚日记》与《大风歌》!
1995年三联书店的范用先生,将父亲于“文革”中留下的《牛棚日记》付梓出版了。它让众多读者看到了那段尘埃落定的历史,看到了中国文人艰难曲折的足迹。陈原先生读罢后慨然写道:“这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纪实文学’!作者陈白尘,著名的剧作家。如果他一生仅仅留下这一部作品,也够得上一位真正的作家,一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家了!”
遗憾的是,父亲没能等到这一天,也没能预料到此书能够带来如此的影响。当年他只是在日记本的末页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记于南京玄武湖畔、高云岭下、听梯楼之南窗前。时天寒岁暮,树木凋落,阴云沉沉,似有雪意,而庭中月季新芽待发,距立春不过一月矣!”
又是天寒岁暮,又是阴云沉沉。这时的父亲已被开除了党籍,就连高声呼喊的权力也没有了,他只能悄悄地在自己的“掌园”中栽下几株耐寒的月季,施肥,除草,浇水,剪枝……等待着它们于立春之后绽发出新的枝芽。
我曾经问过父亲:1944年岁末的那次呼唤——也就是创作《岁寒图》时的背景,究竟是怎样的呢?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进入中期之后,负责中共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经常召集各个剧团的主要编导人员开会,对大后方的戏剧运动做出指示和安排。一次,父亲在会上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剧团中有少数人不能守穷,意志薄弱,出现了贪污的现象。他怕周公不相信,竟然打起赌来:“如果他们没有贪污,我愿赌上自己的脑袋!”坐在一旁的孙师毅也忍不住了:“没错,再加上我的脑袋!”周恩来大笑了起来,当即就这个话题给大家上了一课。他说:“对于我们的人民,应该更多地看到其善良的一面——在他们中间不是有很多忠贞自守的好人么?”
父亲说,他一下子醒悟了过来;而我,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追求。
那是1986年,我为父亲编写了一部《年谱》。他读完之后没有说话,只是提起笔来,在1942年的这栏当中,补充了一段内容:“雾季临。同学某来访作说客,劝其拜一‘老头子’,以依靠国民党,怒斥之去。”——这种“小事”本可不必写在年谱里的,但是父亲偏偏要“耿耿于怀”,偏偏要“重墨书之”。
后来,据说父亲一直不肯原谅那位“同学某”,甚至在纪念田汉的座谈会上,当众指责他不配作田先生的弟子。这个故事是董健老师告诉我的,他非常钦佩父亲的正气,也非常钦佩父亲所写的《岁寒图》。他称这是一部“经典性的作品”,“它的精神内涵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顽强的、活泼的生命力,当它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碰撞时仍能放出耀眼的火花,叫人觉得作者似乎在面对着‘今天’,面对着‘我们’,说出他心灵的感受。”
——这就是父亲的“忠贞自守”!当年他依靠着它,指导人们如何战胜种种“严寒”,为天地之间留下一片正气;如今他又依靠着它,告诉人们如何抵御种种诱惑,为文化园地留下一片绿洲。
1989年,父亲抱病写下了他的最后一篇散文——《他这样走过来》,以怀念他的故友、著名画家庞薰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回顾自己的一生,特别是进入新社会的历史时,都会叹息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每个人的‘这样’,究竟又是‘怎样’的呢?答案大不相同。”
作为“绝笔”,这岂不同样是在对自己发问么?岂不同样是要求自己做出明确的回答吗?——父亲将自己的呐喊留在了严冬的天空中,将自己的“这样”留在了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上。
7/04/2008
胡菊人:陸鏗大哥安息
陸鏗大哥安息
文章日期:2008年7月4日
【明報專訊】第一次聽到陸(鏗)大哥的故事,是在他剛到港的聚會上,那是卜少夫先生請的客,記得有十來人。談到他兩次坐牢,共二十多年,包括國民黨四年,共產黨二十多年。而坐牢的原因,一為辦報,在廣州,報道了共軍將從那個渡口過長江的消息,注意堅守,結果真是如此。國民黨老羞成怒,硬指這是與共黨暗通消息,陸鏗被抓去坐牢。
第二次是坐共產黨的牢,共二十多年,可謂漫長。坐牢的原因,是被共產黨誣指為「匪諜」,但因為他當年在《中央日報》(他為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揭露宋子文和孔祥熙貪污,能在國民黨的黨報上刊出此重大新聞,共產黨也覺得奇怪,因而免受槍斃之苦。
凡是經受過如此重大的苦痛,坐牢如此艱辛,就無不對新聞事業,談虎色變,堅決脫離新聞事業,另謀其他職業或事業了。但是陸大哥卻一如既往,對新聞事業矢志不渝,仍一口咬定此生要以採訪新聞為唯一職志,不問做新聞會帶來什麼橫逆,怎樣受苦,甚至死亡。
我們從來不曾聽過陸大哥說做新聞記者有多危險,反而聽到他津津樂道採訪特大新聞時的刺激。在中國當時的歲月,做新聞是很危險的。例如他說到當年在《中央日報》揭露孔宋貪污案時,蔣介石要他說出供給他消息的人的名字,他堅持不說,保護他的提供消息和文件者,並準備自己殺頭了。還說到殺頭時別人將怎樣寫這段新聞。可說是為新聞視死如歸了。
陸大哥常常棄家庭於不顧,而迷於新聞工作,陸大嫂從不抱怨。最使人感動的一段,是當他揭露孔宋貪污案後,準備坐牢或殺頭,離開家庭的情景。太太為他準備了一切日常用品,默默地看他上路,內心是甚為悲傷的。到坐共產黨牢的時候,天天跑到槍斃「犯人」的地方,看看有沒有她丈夫的屍首。陸大嫂楊惜珍女士,嫁陸大哥是夠辛苦的了,而她從無怨言。幾個孩子都是她帶大的,以她做牙科醫生的收入,養大了孩子們,可說是女中豪傑。
陸大哥做他的新聞事業,若無賢內助的幫助,維持家庭,是不成的。因為要照顧幾個孩子的長大,勢不能為了新聞而不顧兒女。一旦要照顧兒女,就不能像陸大哥那樣日日夜夜都為了採訪新聞了。如果說陸大哥做新聞記者非常成功,卻使我們不得不顧念陸大嫂照顧家庭的功勞。有一點不得不提出的是,在經濟上支家庭的,是陸大嫂在牙醫上的收入。
陸大嫂在陸大哥坐牢二十多年,為了當記者,卻從無怨言。我們沒有聽陸鏗大哥說過,陸大嫂勸過他不要再當記者的話,似乎陸大嫂知道陸鏗大哥的性格,是勸不了的。雖然兩次坐牢,多麼悲慘的歲月,但是陸大嫂卻安然承受了。這是很難得的夫妻之情,相知相容,默默忍受,我想陸大哥對楊惜珍大嫂是感念的。
大家都知道崔蓉芝女士是後來陸大哥的情人,並且結了婚,這對陸大嫂是很大的打擊,然而要陸大哥放棄和崔女士的愛情,實是太難了,這是命中注定,誰也阻擋不了。這本身無可判定是非,因為愛情是盲目的。但就道義來說,陸大哥顯然對不起陸大嫂,然而明知對不起也是要做的。這在陸大哥的回憶錄《陸鏗回憶與懺悔錄》中已有敘述。「懺悔」二字,明顯是對陸大嫂說的,至少是幾項「懺悔」中最深重的。
崔蓉芝女士辦理陸大哥的後事,在陸鏗大哥病中又辛勤照顧,不棄不離,備極辛勞,是極為難得的。粉碎了兒子不出半年即告離他而去的預言,證明是有真愛情存在其中的。蓉芝女士在丈夫劉先生被特務暗殺後,曾有幾位追求者,但她最後選擇了陸鏗,並對陸大嫂說願意「做小」,但陸大嫂拒絕了。想到陸家在大陸所受的苦難,而陸大嫂拚死維持一家的生活,她的抉擇也是合理的。
無論如何,一切都因陸大哥的去世而煙消雲散了。一個記者——他是第一位廣播記者,在一九四二年作了中國第一場實廣播,而當時蔣宋美齡夫人在座——是了不起的。後來以高年在《百姓》仍然以社長身分,四出採訪,而以訪問到胡耀邦為最高的業績,實踐了一生當個好記者的宿願。《百姓》如果沒有他,是不得成為一部第一流的雜誌的。在陸大哥逝世的今天,謹此祝願他在天上安享福樂。
[文/胡菊人]
文章日期:2008年7月4日
【明報專訊】第一次聽到陸(鏗)大哥的故事,是在他剛到港的聚會上,那是卜少夫先生請的客,記得有十來人。談到他兩次坐牢,共二十多年,包括國民黨四年,共產黨二十多年。而坐牢的原因,一為辦報,在廣州,報道了共軍將從那個渡口過長江的消息,注意堅守,結果真是如此。國民黨老羞成怒,硬指這是與共黨暗通消息,陸鏗被抓去坐牢。
第二次是坐共產黨的牢,共二十多年,可謂漫長。坐牢的原因,是被共產黨誣指為「匪諜」,但因為他當年在《中央日報》(他為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揭露宋子文和孔祥熙貪污,能在國民黨的黨報上刊出此重大新聞,共產黨也覺得奇怪,因而免受槍斃之苦。
凡是經受過如此重大的苦痛,坐牢如此艱辛,就無不對新聞事業,談虎色變,堅決脫離新聞事業,另謀其他職業或事業了。但是陸大哥卻一如既往,對新聞事業矢志不渝,仍一口咬定此生要以採訪新聞為唯一職志,不問做新聞會帶來什麼橫逆,怎樣受苦,甚至死亡。
我們從來不曾聽過陸大哥說做新聞記者有多危險,反而聽到他津津樂道採訪特大新聞時的刺激。在中國當時的歲月,做新聞是很危險的。例如他說到當年在《中央日報》揭露孔宋貪污案時,蔣介石要他說出供給他消息的人的名字,他堅持不說,保護他的提供消息和文件者,並準備自己殺頭了。還說到殺頭時別人將怎樣寫這段新聞。可說是為新聞視死如歸了。
陸大哥常常棄家庭於不顧,而迷於新聞工作,陸大嫂從不抱怨。最使人感動的一段,是當他揭露孔宋貪污案後,準備坐牢或殺頭,離開家庭的情景。太太為他準備了一切日常用品,默默地看他上路,內心是甚為悲傷的。到坐共產黨牢的時候,天天跑到槍斃「犯人」的地方,看看有沒有她丈夫的屍首。陸大嫂楊惜珍女士,嫁陸大哥是夠辛苦的了,而她從無怨言。幾個孩子都是她帶大的,以她做牙科醫生的收入,養大了孩子們,可說是女中豪傑。
陸大哥做他的新聞事業,若無賢內助的幫助,維持家庭,是不成的。因為要照顧幾個孩子的長大,勢不能為了新聞而不顧兒女。一旦要照顧兒女,就不能像陸大哥那樣日日夜夜都為了採訪新聞了。如果說陸大哥做新聞記者非常成功,卻使我們不得不顧念陸大嫂照顧家庭的功勞。有一點不得不提出的是,在經濟上支家庭的,是陸大嫂在牙醫上的收入。
陸大嫂在陸大哥坐牢二十多年,為了當記者,卻從無怨言。我們沒有聽陸鏗大哥說過,陸大嫂勸過他不要再當記者的話,似乎陸大嫂知道陸鏗大哥的性格,是勸不了的。雖然兩次坐牢,多麼悲慘的歲月,但是陸大嫂卻安然承受了。這是很難得的夫妻之情,相知相容,默默忍受,我想陸大哥對楊惜珍大嫂是感念的。
大家都知道崔蓉芝女士是後來陸大哥的情人,並且結了婚,這對陸大嫂是很大的打擊,然而要陸大哥放棄和崔女士的愛情,實是太難了,這是命中注定,誰也阻擋不了。這本身無可判定是非,因為愛情是盲目的。但就道義來說,陸大哥顯然對不起陸大嫂,然而明知對不起也是要做的。這在陸大哥的回憶錄《陸鏗回憶與懺悔錄》中已有敘述。「懺悔」二字,明顯是對陸大嫂說的,至少是幾項「懺悔」中最深重的。
崔蓉芝女士辦理陸大哥的後事,在陸鏗大哥病中又辛勤照顧,不棄不離,備極辛勞,是極為難得的。粉碎了兒子不出半年即告離他而去的預言,證明是有真愛情存在其中的。蓉芝女士在丈夫劉先生被特務暗殺後,曾有幾位追求者,但她最後選擇了陸鏗,並對陸大嫂說願意「做小」,但陸大嫂拒絕了。想到陸家在大陸所受的苦難,而陸大嫂拚死維持一家的生活,她的抉擇也是合理的。
無論如何,一切都因陸大哥的去世而煙消雲散了。一個記者——他是第一位廣播記者,在一九四二年作了中國第一場實廣播,而當時蔣宋美齡夫人在座——是了不起的。後來以高年在《百姓》仍然以社長身分,四出採訪,而以訪問到胡耀邦為最高的業績,實踐了一生當個好記者的宿願。《百姓》如果沒有他,是不得成為一部第一流的雜誌的。在陸大哥逝世的今天,謹此祝願他在天上安享福樂。
[文/胡菊人]
7/02/2008
心向往之:陳萬雄白髮書生談讀人
陳萬雄白髮書生談讀人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日
【明報專訊】「依然白髮一書生」,是聯合集團總裁陳萬雄博士的自。作為出版集團管理高層,行政事忙,陳萬雄自己已十年不曾出書,學術研究亦無暇手,但堅持每日閱讀、以至撰寫雜文,他所最顧念的,乃是他在出版行業中,接觸的文人學者道德風範如何代代傳承。「人愈年長,愈覺動人的世道人心值得尊敬」,因此他執筆寫下沈從文、陳從周、何炳棣、黃仁宇等學者以至他自己小、中、大學老師的事,多為私下所寫而未發表。於今文章整輯成書《讀人與讀世》,述說他多年的「承教的感動」。新書發布會上,他將與讀者闡述了他對學者文化的仰止。
主辦:天地圖書
時間:7月4日下午4:00至6:00
地點:灣仔莊士敦道30號天地圖書地庫展覽廳查詢:2823 9908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日
【明報專訊】「依然白髮一書生」,是聯合集團總裁陳萬雄博士的自。作為出版集團管理高層,行政事忙,陳萬雄自己已十年不曾出書,學術研究亦無暇手,但堅持每日閱讀、以至撰寫雜文,他所最顧念的,乃是他在出版行業中,接觸的文人學者道德風範如何代代傳承。「人愈年長,愈覺動人的世道人心值得尊敬」,因此他執筆寫下沈從文、陳從周、何炳棣、黃仁宇等學者以至他自己小、中、大學老師的事,多為私下所寫而未發表。於今文章整輯成書《讀人與讀世》,述說他多年的「承教的感動」。新書發布會上,他將與讀者闡述了他對學者文化的仰止。
主辦:天地圖書
時間:7月4日下午4:00至6:00
地點:灣仔莊士敦道30號天地圖書地庫展覽廳查詢:2823 9908
6/26/2008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