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2008

余光中的母亲、妻子、情人和外遇

台北写真:为诗翁余光中祝八十寿
中新社台北十月二日电 题

  中新社记者 耿军 杨旭
仁者寿。十月二日下午,台湾艺文界百余位作家、文友齐聚仁爱路一段十七号,为诗翁余光中提前祝贺八十大寿。

祝寿会场正中醒目地写着:“庆寿有余·光耀九州——艺文界诗歌雅集 庆余光中八秩(山+高)寿”。马英九特意为余老先生送来的一幅手书“高华霁月”的贺幛及一瓶“玉山珍藏陈高”酒、五十七本余光中不同时期的著作摆放在会场入口的显要处。

  担任祝寿会主持人的杨照先生的开场白博得众人赞同的掌声,他说:“余先生,不管社会怎么变动,您的诗都一直印在课本里、摆在书店里、存在青年人的心里。”台湾笔会会长彭镜禧代表文学界致词:“余光中是用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人。”

  余光中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迄今已五十六年了,他先后出版了十九本诗、十余册散文、六部译著。祝寿会播放了一段余光中先生的访谈录,回答了人们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您作品颇丰,什么是灵感?”“灵感是神对你眨一眨眼。豁然贯通就是灵感。”

  “不写诗时,诗人在做什么?”“我也是韩剧和大陆剧迷。我会为剧中的人物牵肠挂肚,会替替康熙、乾隆等古人烦恼。如果不看历史剧,我可以再多出十本书。”

  两位学者在祝寿会上向余光中老人献书。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苏其康将新著《诗歌天保——余光中教授八十寿庆专集》、作家陈芳明将《余光中跨世纪散文》,恭敬地送到余老先生的手中。

  余光中先生应邀向与会者讲话。他说:“与大家一起过生日,比获诺贝尔文学奖还高兴。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是最令人高兴的。”

  余老先生曾自谓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他说:“今天大家提前为我祝寿,是因为明天我所服务的中山大学要为我办一个文学展,随后展品要移到香港展出,我与内人十月五日要到南京去。南京是我的出生地,那里有我的母校,母校要为我出一本诗集。”

  余老先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新诗集《藕神》。他说:“我这一生,自从写诗文以来,只要一连三月无诗,就自觉已非诗人。过去我平均三年出一本。我九年没出诗集了。年过七十,早就不是江郎而是余翁了。但在济南的大明湖,我看到为李清照所立的‘藕神祠’,触发灵感。《藕神》是我的第十九本诗集。”

  余翁还介绍了九歌出版社今年新出的《举杯向天笑》:“这是我的评论集。我用李白的诗句命名这本集子,是因为‘天人合一’是我们中国人很高的境界。”

  主办者抬上三层高的生日蛋糕,余光中先生与夫人切下蛋糕与大家分享。歌手殷正洋在女子室内乐队的伴奏下,演唱以余光中诗作入乐的《乡愁四韵》。诗人颜艾琳女士、陈育虹女士朗诵余翁的诗作《只有你知道》和《藕神》。

  研究余光中的学者黄维粱,曾写过六十余篇研究余光中的论文。他对记者说:“我形容余先生有五彩笔,他用金色的笔写散文,用紫色的笔写诗,用红色的笔编辑,用黑色的笔写评论,用蓝色的笔翻译。”

  余光中先生的一位学生在祝寿会上的发言代表了与会者的心声:“您的声音,此岸听得到,彼岸听得到,今人听得到,后人也会听得到。”
******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10-08/1404422.shtml
诗人余光中南京庆生解“乡愁” 许愿常回来看看  
“今天,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今天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昨天,台湾诗人余光中携夫人首次回小学母校——南京秣陵路小学,和比自己小70多岁的小师弟小师妹共庆80岁生日,离别时老人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惊喜

  母校有个“余光中班”

秣陵路小学五(3)班是余光中班,孩子们平时在早自习的时候都会全体诵读余光中的诗,小姑娘方子东特别幸运,昨天在余光中爷爷面前朗诵《乡愁四韵》,并得到爷爷奶奶的交口称赞。“没想到有这么多小读者读过我早年的作品,很感动。特别是小师弟小师妹们落落大方毫不怯场,在校长、局长面前侃侃而谈,和他们那么亲近让我很羡慕。”余光中饶有兴趣地回忆当年读书的事情。“如果老师让我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我早就脸红了,我和妻子都是家中的独子,和现在的孩子一样,但我们远没有他们那么幸运和活泼开朗,童年起经历了两次战争,小学和中学都在南京度过,其间因为战乱到重庆一段时间。我曾经考取过5所大学,上过3所,分别是现在的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大学,所谓‘孟母三迁’,而我的求学之路足足有‘八迁’。”

  巧合

  逢“双八”,老人回故乡过“双九”

  昨天是九九重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回到母校过生日余光中感慨万千:“今年是08年,我是80岁,是‘双八’,而今天又是重阳节,是‘双九’,‘双八’度‘双九’,很有意义。”余光中给小师弟小师妹带来三份礼物,都是书籍。一本是余光中写的童诗集《踢踢踏》,一本是他翻译的外国诗歌《雪晚林边歇马》,还有一本是他的大学母校今年刚刚给他出版的《乡愁四韵》诗集。

  “现在的孩子不仅要读我的诗还要多读古诗,这对今后涵养和美感的培养都大有益处,孩子不一定要能写诗做诗人,但拥有诗人的心灵,却能让人生更丰美。”余光中建议,孩子们第一要多接近大自然、对动植物等各种生命有所观察、感受,心境才能和谐开朗,才能安静地看出世界的妙处,而那正是“诗意”的起点,一个人如果分秒必争、处处爱拼才会赢,心思就都被塞满、填硬了。

  建议

  学英文不能丢掉中文背景

  南京的小学生现在大多从一年级开始就学英文,家长也空前关注,英语兴趣班人满为患,反而对中文不太重视。余光中说,一个中国人学英美文学应该不同于菲律宾人、墨西哥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就是我们学习外文时独特的跳板、坐标。读莎士比亚时,应该问问那时中国发生什么事?否则学外语这件事将变得空虚、绝缘、漫无边际。试想,一个外文很行的中国人被问到孔子有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时却无辞以对,那是多么的难为情!我们学外文是出外求冶金术,学成了就该回头挖掘故乡后土里的宝藏。外文学到较高程度就会发觉,不同语文之间可以互相印证、发明,因而左右逢源、贯通中西。

  动情

  离别时和孩子相拥而泣

  老师和同学为余光中准备了一个插着“80”蜡烛的大生日蛋糕,余光中与夫人切下蛋糕与大家分享。离别时,全校300多名孩子从教室里涌出,一个个拼命挥舞着手臂和余爷爷告别,教室在一楼的孩子则奔跑上操场,有些孩子眼中已经泪花滚滚。大队辅导员叶微轻轻念起余光中的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所有的孩子一起应和,已坐进车的八旬老人一下子打开车门,和孩子们拥抱在一起。“这是我最好的生日祝福!”

  □相关新闻

  生日愿望:希望还能常回来看看

  昨晚,丹桂飘香的总统府熙园,生日歌响起,生日蛋糕上燃起蜡烛,大家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庆祝他的八十大寿。宴会前,他在门前的两棵桂花树前站了很久,“台湾四季如春,从来闻不见桂花。而今日的南京总统府内,桂花香气只一飘,便如金钥匙打开金色回忆,叫我想起20岁时的光景。”

  收书画家生日大礼笑称富可敌国

  昨天为余光中主持寿宴的是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去年他为余光中的著名诗篇《乡愁》谱了曲,并在北京举办了以《乡愁》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

  晁岱健为余光中展示南京十几位书画家送的生日礼物,一组是山水人物画,分为春、夏、秋、冬四幅,其中一幅依据余光中及余夫人青年时代的样子画出,晁岱健说:“您在这头,她在那头。”余光中听了不禁轻笑起来。另一组是书法作品,四位书法家分别用真、草、隶、行四种字体,一人书写一段《乡愁》。

  余光中说这些作品远看着便已觉得很美,“我心中有点不敢当,觉得有了这些礼物简直是富可敌国了。”

  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在南京相识

  此次回宁,是余光中早早拟订好的一个计划,“是一条怀古之旅,怀念母亲,怀念母校。”余光中说,“我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的第一次见面,都在南京。一位是母亲,她生我在南京,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只会哭闹;一位是妻子,我们第一次相逢也在南京。”

  余光中曾经就读于秣陵路小学(就读期间为崔八巷小学)、南京市五中(就读期间为青年会中学)和南京大学(就读期间为金陵大学)。后两所学校从前也曾去过,而秣陵路小学这次是头回访得。

  记者向寿星询问生日愿望,余光中想想说,“希望还能常回来看看,希望能多写些作品。这几年我参加的活动太多了,写作的时间太少了,我想回到书桌旁边。”(记者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