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書展讀書無禁區 .邢舟
從台北市政府的地鐵口出來,等待書展接駁巴士的隊伍,排起了長龍。搭車到達場館,各個攤位前,看書的人很多,大包小包的買,也忙壞了場內的快遞公司。一位馬來西亞人士說,他是台北書展的常客,開幕當天,他和女友就買了六天的通票,才一兩天,兩大箱的書已託快遞公司寄回大馬。
二零一零年台北國際書展從一月二十七日到二月一日,為期六天,超過八百八十三家各地出版社、一千八百多個攤位參與,四百場文化活動,五十二萬人次參觀,把位於台北世貿中心的三個場館,擠得水洩不通。
由台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非營利性質的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台北市文化局協辦的台北國際書展,今年已是第十八屆。肩負「國際交流」、「出版專業」、「閱讀生活」三大功能,原本只是展示「櫥窗」的書展(Exhibition),成了名副其實的書市(Fair)。
不禁讓人想起每年七月的香港書展,同樣是穿梭不停的讀者人流、豐富多彩的各項文化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集聚一堂。尤其是今年台北書展的特色之一「全球華人作家會」,也邀請世界各地的優秀華人作家來台交流。哈金、劉震雲、畢飛宇、吳曉波、張大春、楊照、郭小櫓、陳冠中、駱以軍、黎紫書、李長聲、梁文道、馬家輝、舒國治等有些曾亮相香港書展,和讀者分享各地的創作經驗和體會。零九年超過九十萬人次的香港書展,似乎碰到了後來居上的對手。都以自由、開放、多元和「讀書無禁區」為特色的兩地書展,對全球華人來說,究竟誰更有吸引力?
今次到訪台北書展的知名旅美作家哈金,前年也是香港書展的演講嘉賓。用非母語創作的他,曾多次榮獲國際文學大獎,今年還在台灣出版了兩本新作品《落地》和散文集《在他鄉寫作》。短篇小說集《落地》以紐約新中國城為背景、描寫掙扎的移民經驗,更是首次由哈金自己完成中文翻譯。到訪台北書展,座談的焦點自然也是移民經驗和非母語創作,特地趕來的讀者把兩場講座現場擠得水洩不通。雖然行程倉促,急於趕回美國教書的哈金幾乎沒有時間「逛書展」,但對比香港書展,哈金對台北的讀者印象頗深:「他們好像更深入我的作品本身,還專門問我翻譯的問題,一字一句要怎麼處理,提得非常仔細。」
第一次到訪台北書展的大陸作家畢飛宇感嘆:「可能也和我走的館有關係,感覺上台北書展的文學性好像要比香港書展強一些,我記得香港書展的時候,明星啊、漂亮小女孩要更多一些。但無論是管理、規模,香港書展也好,台北書展也罷,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遜色。當然在圖書種類方面,也許還可以更豐富一些。」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台灣,會遇見那麼多熱心的讀者,用他的話說,「如果台灣的讀者不知道我,我不會介意;如果台灣的讀者知道我,我格外高興」。他的《推拿》已由九歌出版社推出台灣版,更選入《中國時報》「二零零九年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
畢飛宇站在出版社的簽名現場,很早就有慕名而來的讀者排隊買書、要求簽名,與他合影。「雖然大家都是用中文創作,由於種種原因,隔開那麼遠。作家面對自己的作品,就像家長面對子女一樣,總希望讀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作品身上。當你在這裏,有知音、有讀者,看到那麼多笑臉、那麼多朋友,那麼多人願意和你探討你的作品。這種高興是發自內心的。」
雖然大陸作家在書展現場頗受歡迎,可在剛剛卸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聯經出版集團董事長林載爵眼裏,任內最遺憾的,還是沒辦法讓大陸的出版社前來設立攤位參展,大陸出版人士只能以私人身份參觀,而到訪台灣的大陸客因為受行程限制,也鮮有機會到書展走走看看。與香港書展期間,規模逐步擴大的內地出版攤位、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參觀買書相比,兩岸似乎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才可以打開「櫥窗」,互相看到彼此更多的文化心靈。■
1/28/2010
台北國際書展:展示文學如何本土
台北國際書展:展示文學如何本土
文章日期:2010年1月28日
【明報專訊】台北國際書展2010今天開鑼。介乎於法蘭克福書展的專業版權交易、與香港書展向讀者開放的書籍賣場,近年台北書展漸向公眾的方向轉移,容納讀者參與的活動愈發豐盛。
台北書展今年首次與台灣文學館合作,展出本土作家手稿文物;每年的國家作主題國介紹今年輪到備受文化人喜愛的法國;電子書是今年重點,但影像、插畫、語音書也是書展重視的多媒體;海外華人作家受邀前往,是近年最大規模的集合……
籌辦香港書展的貿發局,今年除了駐台北辦事處人員外,還會派出香港員工於台北書展觀摩考察;這能否使香港書展的主辦者從中取經,為幾乎每年都有負面新聞的香港書展,帶來新氣象?
台北書展不同於香港書展的籌辦,由行政新聞局主辦、書展基金會以非營利的方式承辦。基金會主席、資深出版人林載爵解釋,每一年書展從門票、攤位租金等而得的收入,都撥往下一年作為邀請世界各地作家、舉辦活動的開支。去年書展參與人次為五十萬、參展出版社在書展中達十五億台幣的總產值,使基金會向出版社提供的活動補助金提高,單一作家最高補助金額達新台幣二十五萬元,即使香港參展出版社如「點出版」亦可申請,使活動亦更顯多元。
個人書房 打開一地的生命
譬如,在香港正倡議興建文學館的當下,成立了七年的台灣文學館在書展中,策劃了特別的展覽「台灣作家書房」,將台灣現代文學史上的十五位作家的手稿、書作,以主題介紹,像「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鍾理和、「畢生執守文字書寫」朱西甯、「揭開人性的面紗」李昂等等共20個展位,將台灣化為「書房」,結合地理空間與歷史時間陳示展品,將庶民風貌、殖民時代的壓迫與反抗、烽火痕、女性生命力,編織進展品中。其中,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鍾理和《原鄉》、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朱天文《小畢的故事》等從作品延伸出來的影視作品,及賴和音樂專輯《河》與楊逵《鵝媽媽出嫁》兩音樂創作,也將在現場播放。
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指,由於90年代初台灣對自身本土價值的確立,使政府決心在97年將台南州廳的歷史建築,用上6、7年時間,修復為台灣文學館,成為珍藏文學家文物、作家交流連結、研究推動文學之地。以台灣之例,他反照香港,鼓勵組建文學館:「香港有被殖民歷史亦有國際經驗,這可是文學身分的覺醒和視野。」
事實上,本土的可能性,是台北書展的魅力所在。詩人陳智德去年開始參加台北書展,今年亦再參與其中一場講座,與香港作家李維怡、朗天主講關於香港民俗文化與創作的關係;另亦將在展埸外的獨立書店舊香居,發布他的近著《曠世詩話》。他欣賞台北書展中展現的濃郁的本土關切:「書展中有好幾個政府攤位,當中政府出版的書,可見比香港的有心思,製作精美,亦重視本土文化,在不同面向都有研究,例如台灣農業、飲食、眷村文化等歷史議題,亦有不少讀者翻看。」陳智德感嘆於台灣政府有心保存與推廣,而民間讀者亦能承托如此的出版;但反觀香港,卻可惜的是縱使已有不少本土文學有所整理,亦欠讀者,陳智德沉思香港應該如何改善推廣的問題。
台北書展亦重視邀請海內外作家與出版專業人的彼此交流。林載爵表示今年參與書展的華人作家,是歷來最大規模,來自中國大陸的畢飛宇、劉震雲、吳曉波、旅居英國的郭小櫓、香港的陳冠中、梁文道、馬家輝、旅日的李長聲、馬來西亞的黎紫書、旅美的哈金,被邀與台灣文壇中最盛名者如張大春、楊澤、張小虹、成英姝、駱以軍、楊照、舒國治、韓良露、李昂、蔡詩萍、蔡素芬、陳雪、單德興等等,在13場「華人作家會」中對談。
尊嚴展書 閒適讀書
今年將第二年參與台北書展的《字花》編輯鄧小樺,憶述去年經驗,便甚欣賞書展對待作家與書本、文化的尊重:「書展能夠有指引性並有尊嚴地推廣作家,譬如以玻璃專櫃展示一些評獎的得獎書目,又在顯眼的位置堆起書磚,可讓讀者取購;對比香港書展,例如書獎的得獎書,只放在架上讓人翻閱。而且台北書展空間闊落,讓人感到閱讀的閒適。」台北書展今年共分三個展館,其中第一展場為綜合書區以人文社科、生活商管等書籍,環境通常較安靜,分隔開來第二展場動漫館和第三展場兒童館,才會是少年聚集的熱鬧場館。
台灣出版業評論人、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認同台北書展對促進台灣書業的幫助,特別在近年因為紙媒書閱讀人口下降、小出版社因滿足不了大型連銷書店的上架條件而相繼萎縮時,書展成為讓讀者能一次集中在同一場地,看到每年正常出書四種以上的近千家中小企出版社的書。「而一直困在出版社的編輯,則可以繞過經銷商和書店,直接聽到讀者對選題以至封面裝幀的意見。」
台北書展:今日至2月1日(1月27日為專業日)
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館一、二、三館
網站:http://www.tibe.org.tw/2010
[文.鄭依依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
香港新青年:在台灣找到奇怪偏鋒
文章日期:2010年1月28日
【明報專訊】剛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紙烏鴉》的年輕作家紅眼,今年隨小出版社「點出版」參加台北書展。他將作為香港「文學新人」,與另外兩位新作家周瑮與車正軒,在書展上與台灣青年交流,募集同好。
紅眼本名黃永亮,剛畢業於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中學時候已寫作的他,大學習作也為前輩作家如葉輝、關夢南等看好。
不過,紅眼已過「怎麼寫」的階段,如今考慮的是什麼值得關注的內容。小說集開首第一篇〈錦上路的牛/牛魔王與織女星墮落塵世的荒誕劇〉,寫當西鐵開進元朗錦上路時一個十年前的「菜園村」先例。在新界長大的他,與香港主流的核心城巿生活向有距離感,他由故事引出他眼中異於平常的香港。
「那是寫作的動力」,紅眼說。他愛看觀點古怪偏鋒的書、冷門的作者,而只有台灣多元的出版業才足夠讓他尋得他愛好的作家,如《下妻物語》原作者嶽本野薔薇、舞城皇太朗,「那是我去台灣旅行時在很小規模的出版社找到的,香港連代理都沒有」。正是嶽本野薔薇等作家犯駁、偏離正統卻自成世界的敘述,培育了他的異樣眼光。
他不曾去過台北書展,但參與過香港書展的擁擠,他期望在台北書展有不一樣經驗,「香港書展有種虛假的感覺,縱使人山人海,但當中有多少人支持創作?但願台北有讀者會真正翻翻書、讀下去。」
文章日期:2010年1月28日
【明報專訊】台北國際書展2010今天開鑼。介乎於法蘭克福書展的專業版權交易、與香港書展向讀者開放的書籍賣場,近年台北書展漸向公眾的方向轉移,容納讀者參與的活動愈發豐盛。
台北書展今年首次與台灣文學館合作,展出本土作家手稿文物;每年的國家作主題國介紹今年輪到備受文化人喜愛的法國;電子書是今年重點,但影像、插畫、語音書也是書展重視的多媒體;海外華人作家受邀前往,是近年最大規模的集合……
籌辦香港書展的貿發局,今年除了駐台北辦事處人員外,還會派出香港員工於台北書展觀摩考察;這能否使香港書展的主辦者從中取經,為幾乎每年都有負面新聞的香港書展,帶來新氣象?
台北書展不同於香港書展的籌辦,由行政新聞局主辦、書展基金會以非營利的方式承辦。基金會主席、資深出版人林載爵解釋,每一年書展從門票、攤位租金等而得的收入,都撥往下一年作為邀請世界各地作家、舉辦活動的開支。去年書展參與人次為五十萬、參展出版社在書展中達十五億台幣的總產值,使基金會向出版社提供的活動補助金提高,單一作家最高補助金額達新台幣二十五萬元,即使香港參展出版社如「點出版」亦可申請,使活動亦更顯多元。
個人書房 打開一地的生命
譬如,在香港正倡議興建文學館的當下,成立了七年的台灣文學館在書展中,策劃了特別的展覽「台灣作家書房」,將台灣現代文學史上的十五位作家的手稿、書作,以主題介紹,像「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鍾理和、「畢生執守文字書寫」朱西甯、「揭開人性的面紗」李昂等等共20個展位,將台灣化為「書房」,結合地理空間與歷史時間陳示展品,將庶民風貌、殖民時代的壓迫與反抗、烽火痕、女性生命力,編織進展品中。其中,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鍾理和《原鄉》、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朱天文《小畢的故事》等從作品延伸出來的影視作品,及賴和音樂專輯《河》與楊逵《鵝媽媽出嫁》兩音樂創作,也將在現場播放。
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指,由於90年代初台灣對自身本土價值的確立,使政府決心在97年將台南州廳的歷史建築,用上6、7年時間,修復為台灣文學館,成為珍藏文學家文物、作家交流連結、研究推動文學之地。以台灣之例,他反照香港,鼓勵組建文學館:「香港有被殖民歷史亦有國際經驗,這可是文學身分的覺醒和視野。」
事實上,本土的可能性,是台北書展的魅力所在。詩人陳智德去年開始參加台北書展,今年亦再參與其中一場講座,與香港作家李維怡、朗天主講關於香港民俗文化與創作的關係;另亦將在展埸外的獨立書店舊香居,發布他的近著《曠世詩話》。他欣賞台北書展中展現的濃郁的本土關切:「書展中有好幾個政府攤位,當中政府出版的書,可見比香港的有心思,製作精美,亦重視本土文化,在不同面向都有研究,例如台灣農業、飲食、眷村文化等歷史議題,亦有不少讀者翻看。」陳智德感嘆於台灣政府有心保存與推廣,而民間讀者亦能承托如此的出版;但反觀香港,卻可惜的是縱使已有不少本土文學有所整理,亦欠讀者,陳智德沉思香港應該如何改善推廣的問題。
台北書展亦重視邀請海內外作家與出版專業人的彼此交流。林載爵表示今年參與書展的華人作家,是歷來最大規模,來自中國大陸的畢飛宇、劉震雲、吳曉波、旅居英國的郭小櫓、香港的陳冠中、梁文道、馬家輝、旅日的李長聲、馬來西亞的黎紫書、旅美的哈金,被邀與台灣文壇中最盛名者如張大春、楊澤、張小虹、成英姝、駱以軍、楊照、舒國治、韓良露、李昂、蔡詩萍、蔡素芬、陳雪、單德興等等,在13場「華人作家會」中對談。
尊嚴展書 閒適讀書
今年將第二年參與台北書展的《字花》編輯鄧小樺,憶述去年經驗,便甚欣賞書展對待作家與書本、文化的尊重:「書展能夠有指引性並有尊嚴地推廣作家,譬如以玻璃專櫃展示一些評獎的得獎書目,又在顯眼的位置堆起書磚,可讓讀者取購;對比香港書展,例如書獎的得獎書,只放在架上讓人翻閱。而且台北書展空間闊落,讓人感到閱讀的閒適。」台北書展今年共分三個展館,其中第一展場為綜合書區以人文社科、生活商管等書籍,環境通常較安靜,分隔開來第二展場動漫館和第三展場兒童館,才會是少年聚集的熱鬧場館。
台灣出版業評論人、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認同台北書展對促進台灣書業的幫助,特別在近年因為紙媒書閱讀人口下降、小出版社因滿足不了大型連銷書店的上架條件而相繼萎縮時,書展成為讓讀者能一次集中在同一場地,看到每年正常出書四種以上的近千家中小企出版社的書。「而一直困在出版社的編輯,則可以繞過經銷商和書店,直接聽到讀者對選題以至封面裝幀的意見。」
台北書展:今日至2月1日(1月27日為專業日)
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館一、二、三館
網站:http://www.tibe.org.tw/2010
[文.鄭依依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
*******
香港新青年:在台灣找到奇怪偏鋒
文章日期:2010年1月28日
【明報專訊】剛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紙烏鴉》的年輕作家紅眼,今年隨小出版社「點出版」參加台北書展。他將作為香港「文學新人」,與另外兩位新作家周瑮與車正軒,在書展上與台灣青年交流,募集同好。
紅眼本名黃永亮,剛畢業於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中學時候已寫作的他,大學習作也為前輩作家如葉輝、關夢南等看好。
不過,紅眼已過「怎麼寫」的階段,如今考慮的是什麼值得關注的內容。小說集開首第一篇〈錦上路的牛/牛魔王與織女星墮落塵世的荒誕劇〉,寫當西鐵開進元朗錦上路時一個十年前的「菜園村」先例。在新界長大的他,與香港主流的核心城巿生活向有距離感,他由故事引出他眼中異於平常的香港。
「那是寫作的動力」,紅眼說。他愛看觀點古怪偏鋒的書、冷門的作者,而只有台灣多元的出版業才足夠讓他尋得他愛好的作家,如《下妻物語》原作者嶽本野薔薇、舞城皇太朗,「那是我去台灣旅行時在很小規模的出版社找到的,香港連代理都沒有」。正是嶽本野薔薇等作家犯駁、偏離正統卻自成世界的敘述,培育了他的異樣眼光。
他不曾去過台北書展,但參與過香港書展的擁擠,他期望在台北書展有不一樣經驗,「香港書展有種虛假的感覺,縱使人山人海,但當中有多少人支持創作?但願台北有讀者會真正翻翻書、讀下去。」
7/28/2009
“馬大使”結題報告:明年的香港書展往哪裏走?
總有改革的理由/文﹕馬家輝
——明年的香港書展往哪裏走?
文章日期:2009年7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已近尾聲,模每天持續見報,特區傳媒的耐性可謂夠長,而關注面亦可謂夠短,因為書展有太多太多的其他文化講座活動都沒法分得半段版面,難免容易引人誤認模送牛奶和獻香吻確是書展主流,其餘的,全不堪道。
當然,模現身,粉絲捧場,又確是不能不報的事實,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在為期7天的書展裏,模到底擾攘了幾天呢?若把天數轉化為時數,每天大約12小時的書展,合共舉行了90個鐘頭左右,模縱是「污染」,充其量亦只佔了兩三小時,更只佔200多項演講和簽書活動的2%左右,難道就真能對書展構成了嚴重干擾?難道就真能「騎劫」書展?如果模真的「騎劫」了書展,難道一些以報道為名而以渲染為實的傳媒不就是她們的幫兇甚至才是元兇?
我們甚至有理由認為,真正「污染」和「騎劫」了書展的不是模而是某些傳媒,它們為讀者提供了一幅極扭曲和極偏頗的「書展圖像」,許許多多人不察而跟隨此等報道喧嘩起舞,必令此等傳媒的主導者暗暗高興,亦令願意全面地、誠實地面對書展的評論者暗暗苦笑。
沒錯,數字不是全部,但數字確實重要,因為數字能夠提供某個觀察的起點,讓評論者有機會看得更深入、談得更具體。所以我極感興趣的是,在模現身的那些時間裏,到底來了多少粉絲?又是什麼樣的粉絲?這些粉絲到底有多少是「真粉絲」?又有多少是收錢打工的「造勢者」?在「真粉絲」裏,又有多少人曾經出席其他比較具備文化深度的講座、買了多少本其他書籍?我對這些數字感興趣,如同我對其他演講活動的情感興趣。
在書展期間,據我現場觀察所得,其他文化講座的出席者數字不見得少於圍觀模贈吻的人數,例如北京作家止庵談張愛玲,來了200多人;董啟章和黃念欣談香港文學館,來了100多人;台灣作家朱天心談寫作吶喊,來了100多人;一群整天緊皺眉頭、整天對這不高興對那不高興、苦大仇深,甚至寫文章呼籲北京禁映《色,戒》的所謂作家演講,來了200多人(其在大會堂的另一場演講更來了500多人);台灣評論家楊照談小說書寫,來了200人(其在灣仔一間2樓酒吧的文學分享會,在幾乎沒有宣傳下亦來了四五十人);小說家張賢亮談論新書《一億六》的講座來了200人;楊逸、王強、麥家、韓麗珠、也斯、李歐梵、陳平原、鄭培凱、賈樟柯的文學文化講座,每場皆見人潮熱絡……每天當我匆匆瀏覽報上的模新聞,例必忍不住對自己說,唉,難道香港書展真的只有模?難道當許多名家作家乜家物家遠道而來對香港人說出各類觀點,那些付錢買票入場並聽得津津有味的熱心男女,都不算數?都不算是香港書展參與者和支持者?都不值得一提?都白來了、枉來了、來錯了?
數字確是重要的。報載一個名為U-focus的機構在書展期間曾經進行訪問,發現有一成多受訪者購買了「學術書籍」,比例大致相等於購買模艷書。這個數字有待查驗,因為據聞受訪人數僅六七百,跟七八十萬人次的入場數字不成比例,代表性成疑,而其對「學術書籍」的定義亦屬未知,我們沒理由對這數字過於認真。反而,我們有理由關注香港書展所進行的現場調查。貿發局的公關大員曾在一些宣傳場合上表示,文化人多年來要求他們趁書展熱潮做「香港閱讀生態調查」,他們拖了多年,這一年,終於動手做了;這是好事,但由誰做和如何做,以及調查結果如何使用和公布,皆屬問號,社會大眾皆未知曉,唯望其所指的調查絕不是U-focus所作的簡單調查,更希望貿發局能夠盡快把認真調查得來的數字結果向社會交代。
而且,既然有了調查起始,不管今年是否做得認真,下年亦應再接再厲,不僅訪問現場買書實,更應詳實記錄現場各項活動的出席人數,好供社會大眾了解書展效益的全盤面貌,讓數字還香港書展一個本來真面目。
香港書展勝在把書變成焦點
但捲進「商業vs.文化」漩渦
是的,明年,明年的香港書展或許應該認真考慮進行全盤改革了。
香港書展辦了20年,儘管缺失仍多,但香港人對這堅持和拓展仍應感恩與欣賞,因為它把「書」這個字成為一年一度的香港焦點,透過關注和討論和爭辯讓所有香港人在這7天內有機會反思什麼是「書」和它的存在意義。可是,20年圓滿,與其每年皆被糾纏於「商業vs.文化」的二元辯論漩渦裏,不如索性把香港書展的主辦權由貿發局抽離出來,讓香港的閱讀活動變得更多元化、更多層次。以下是我的「書展分拆」建議,供各方參考——
明年起,貿發局每年7月仍然舉辦為期多天的閱讀展銷活動,但不再叫做「書展」,大可改稱「閱讀嘉年華」,索性拋開「書」名,以免再受「書」的傳統文化概念(或包袱)所壓。新的活動,以閱讀為經,以歡樂為緯,統合各式書籍銷售及宣傳項目,不管新書舊書艷情書政治書牛奶書保健書投資書散貨書乜書物書,只要是合法的第一類出版品,皆可參與。
由「創意產業辦公室」出面籌組「香港書展基金會」,由政府資助,由民間主導,集合出版界文化界力量,另擇空間和時間,另辦以人文素養和專業交流為耕耘主軸的書展。民政局亦可參與,何志平做民政局長時曾經辦了數年「城市文化交流會議」,分出兩類活動,一是官方會議,一是學者研討,這已打下了傳統和規模,只可惜高官換人、人去政息,已不復辦,如今改由「創產辦」擔大旗,借助民間力量策劃一個完全去除官味的人文書展,道理上應行,技術上可行,而更重要的是,時機上該行,因為西九工程已經啟動,曾蔭權亦口口聲聲支持香港特區的創意產業,不妨以這個全新面貌的書展作為各方各面的結合平台。
由官方支持,由民間出力,這已是世界上所有城市的所有書展的主流模式了,香港在這方面遠遠落後,趁書展20年功德圓滿之際,將之分拆、轉型、移交,豈不快哉,何必再強求只懂貿易不懂閱讀的貿發局撐持其業呢?勉迫貿發局續辦香港書展,等於強求一個數學科拿A但文學科拿F的學生每年上台演講「我看魯迅和張愛玲」,講者辛苦,聽者更辛苦,結果是彼此仇視,何苦來哉?
讓貿發局以商業手段辦「閱讀嘉年華」吧。讓「創意產業辦公室」和「西九管理局」撐開局面,讓民間出版界和文化界動腦出力,才是香港書展在第21年及以後該有的正途大道。上周我說香港書展「總有去逛的理由」,本周我說香港書展「總有改革的理由」,誰不服氣,誰就要說出另一個理由。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明年的香港書展往哪裏走?
文章日期:2009年7月28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已近尾聲,模每天持續見報,特區傳媒的耐性可謂夠長,而關注面亦可謂夠短,因為書展有太多太多的其他文化講座活動都沒法分得半段版面,難免容易引人誤認模送牛奶和獻香吻確是書展主流,其餘的,全不堪道。
當然,模現身,粉絲捧場,又確是不能不報的事實,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在為期7天的書展裏,模到底擾攘了幾天呢?若把天數轉化為時數,每天大約12小時的書展,合共舉行了90個鐘頭左右,模縱是「污染」,充其量亦只佔了兩三小時,更只佔200多項演講和簽書活動的2%左右,難道就真能對書展構成了嚴重干擾?難道就真能「騎劫」書展?如果模真的「騎劫」了書展,難道一些以報道為名而以渲染為實的傳媒不就是她們的幫兇甚至才是元兇?
我們甚至有理由認為,真正「污染」和「騎劫」了書展的不是模而是某些傳媒,它們為讀者提供了一幅極扭曲和極偏頗的「書展圖像」,許許多多人不察而跟隨此等報道喧嘩起舞,必令此等傳媒的主導者暗暗高興,亦令願意全面地、誠實地面對書展的評論者暗暗苦笑。
沒錯,數字不是全部,但數字確實重要,因為數字能夠提供某個觀察的起點,讓評論者有機會看得更深入、談得更具體。所以我極感興趣的是,在模現身的那些時間裏,到底來了多少粉絲?又是什麼樣的粉絲?這些粉絲到底有多少是「真粉絲」?又有多少是收錢打工的「造勢者」?在「真粉絲」裏,又有多少人曾經出席其他比較具備文化深度的講座、買了多少本其他書籍?我對這些數字感興趣,如同我對其他演講活動的情感興趣。
在書展期間,據我現場觀察所得,其他文化講座的出席者數字不見得少於圍觀模贈吻的人數,例如北京作家止庵談張愛玲,來了200多人;董啟章和黃念欣談香港文學館,來了100多人;台灣作家朱天心談寫作吶喊,來了100多人;一群整天緊皺眉頭、整天對這不高興對那不高興、苦大仇深,甚至寫文章呼籲北京禁映《色,戒》的所謂作家演講,來了200多人(其在大會堂的另一場演講更來了500多人);台灣評論家楊照談小說書寫,來了200人(其在灣仔一間2樓酒吧的文學分享會,在幾乎沒有宣傳下亦來了四五十人);小說家張賢亮談論新書《一億六》的講座來了200人;楊逸、王強、麥家、韓麗珠、也斯、李歐梵、陳平原、鄭培凱、賈樟柯的文學文化講座,每場皆見人潮熱絡……每天當我匆匆瀏覽報上的模新聞,例必忍不住對自己說,唉,難道香港書展真的只有模?難道當許多名家作家乜家物家遠道而來對香港人說出各類觀點,那些付錢買票入場並聽得津津有味的熱心男女,都不算數?都不算是香港書展參與者和支持者?都不值得一提?都白來了、枉來了、來錯了?
數字確是重要的。報載一個名為U-focus的機構在書展期間曾經進行訪問,發現有一成多受訪者購買了「學術書籍」,比例大致相等於購買模艷書。這個數字有待查驗,因為據聞受訪人數僅六七百,跟七八十萬人次的入場數字不成比例,代表性成疑,而其對「學術書籍」的定義亦屬未知,我們沒理由對這數字過於認真。反而,我們有理由關注香港書展所進行的現場調查。貿發局的公關大員曾在一些宣傳場合上表示,文化人多年來要求他們趁書展熱潮做「香港閱讀生態調查」,他們拖了多年,這一年,終於動手做了;這是好事,但由誰做和如何做,以及調查結果如何使用和公布,皆屬問號,社會大眾皆未知曉,唯望其所指的調查絕不是U-focus所作的簡單調查,更希望貿發局能夠盡快把認真調查得來的數字結果向社會交代。
而且,既然有了調查起始,不管今年是否做得認真,下年亦應再接再厲,不僅訪問現場買書實,更應詳實記錄現場各項活動的出席人數,好供社會大眾了解書展效益的全盤面貌,讓數字還香港書展一個本來真面目。
香港書展勝在把書變成焦點
但捲進「商業vs.文化」漩渦
是的,明年,明年的香港書展或許應該認真考慮進行全盤改革了。
香港書展辦了20年,儘管缺失仍多,但香港人對這堅持和拓展仍應感恩與欣賞,因為它把「書」這個字成為一年一度的香港焦點,透過關注和討論和爭辯讓所有香港人在這7天內有機會反思什麼是「書」和它的存在意義。可是,20年圓滿,與其每年皆被糾纏於「商業vs.文化」的二元辯論漩渦裏,不如索性把香港書展的主辦權由貿發局抽離出來,讓香港的閱讀活動變得更多元化、更多層次。以下是我的「書展分拆」建議,供各方參考——
明年起,貿發局每年7月仍然舉辦為期多天的閱讀展銷活動,但不再叫做「書展」,大可改稱「閱讀嘉年華」,索性拋開「書」名,以免再受「書」的傳統文化概念(或包袱)所壓。新的活動,以閱讀為經,以歡樂為緯,統合各式書籍銷售及宣傳項目,不管新書舊書艷情書政治書牛奶書保健書投資書散貨書乜書物書,只要是合法的第一類出版品,皆可參與。
由「創意產業辦公室」出面籌組「香港書展基金會」,由政府資助,由民間主導,集合出版界文化界力量,另擇空間和時間,另辦以人文素養和專業交流為耕耘主軸的書展。民政局亦可參與,何志平做民政局長時曾經辦了數年「城市文化交流會議」,分出兩類活動,一是官方會議,一是學者研討,這已打下了傳統和規模,只可惜高官換人、人去政息,已不復辦,如今改由「創產辦」擔大旗,借助民間力量策劃一個完全去除官味的人文書展,道理上應行,技術上可行,而更重要的是,時機上該行,因為西九工程已經啟動,曾蔭權亦口口聲聲支持香港特區的創意產業,不妨以這個全新面貌的書展作為各方各面的結合平台。
由官方支持,由民間出力,這已是世界上所有城市的所有書展的主流模式了,香港在這方面遠遠落後,趁書展20年功德圓滿之際,將之分拆、轉型、移交,豈不快哉,何必再強求只懂貿易不懂閱讀的貿發局撐持其業呢?勉迫貿發局續辦香港書展,等於強求一個數學科拿A但文學科拿F的學生每年上台演講「我看魯迅和張愛玲」,講者辛苦,聽者更辛苦,結果是彼此仇視,何苦來哉?
讓貿發局以商業手段辦「閱讀嘉年華」吧。讓「創意產業辦公室」和「西九管理局」撐開局面,讓民間出版界和文化界動腦出力,才是香港書展在第21年及以後該有的正途大道。上周我說香港書展「總有去逛的理由」,本周我說香港書展「總有改革的理由」,誰不服氣,誰就要說出另一個理由。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7/26/2009
a dilemma of conflict of being and doing
Dear Barbara,
Thanks for your prompt response. I am grateful for your quick correction of the donation issue, if possible the statement could be deleted or simply amended as what you have mentioned as playing a bridging role 建橋.
I have visited the HK Book Show twice yesterday, because I wish to buy too much and yet I couldn't carry them. So I returned in the evening with a bigger carrier!
This year, I notice that books from Taiwan are more attractive than those published in HK and mainland. I mean those to my area of interest on National Parks or Protected Areas.
One thing I have discovered is that:
It is quicker to buy books than reading them;
It is faster to spend money than earning them;
It is easier to speak than doing.
We are always in a dilemma of conflict of being and doing. Shortage of time and distribution of time is always a problem. I share with you that it is good to enjoy nature when you are still fit. So, you have spent a meaningful day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exciting adventure, it is good to you. Enjoy more.
I am glad that you wish to know more about Christianity, I would be delighted to share more on this in future.
Keep in touch,
fook yee
×××××××××
Dear fook yee
呵呵,已經遵旨再次修改表述方法。
真羨慕您能拖著一大包自己喜歡的書回家!!我知道,這種快樂,本是一種“獨處的快樂”。哪怕是在人聲鼎沸的地方,她也能讓人如立瀑布之下,唯見沁香水霧,點滴在心頭。
完全同意您的“三大發現”,這是屬于“事非經過不知難”的發現。
所以,在不買書的時候,我就好像被自己鞭打著,總是不知不覺的去拿起書。就是啊,總也看不完。而且,越看越覺得自己好無知,更無奈。一忽兒,好高興在書里找到完全投悌的朋友,覺得這樣的相知最穩妥,一忽兒又發現“他”并非如我所想,又有些失落。
其實,如果想遇到讀書興趣完全相當的朋友,幾乎不可能。這一點,我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嘗試尋找,至今終於開始放棄了。於是,就覺得自己的筆,其實才是最好的朋友。因為,往往寫讀書筆記前,你也不知道會寫出什么樣的字句,寫完了再讀,會覺得;“啊呀,這是誰寫的啊,你可真是我的知音!”。這樣的游戲,我玩了許多年,樂此不疲。
當然,作為有發表渠道的人,有時候也會拿出去發發。遇到一兩個知音,已經覺得是被賞賜了。喜樂——祈禱——感恩,咦,原來我以前已經這么做的了,只是不自知。
其實,今年我的江南行,也帶回不少新書,夠看一陣子了。家里的書,放得到處都是,做衛生的阿姨,真的很想把他們都打包才好吶。我呢,就喜歡這亂勁兒:可別以為真的亂啊,你問我哪本書在哪里,我一準馬上可以指出方位。呵呵,這是從我爹地那里遺傳的功夫啊。
周末愉快!
看書吧。
Barbara
Thanks for your prompt response. I am grateful for your quick correction of the donation issue, if possible the statement could be deleted or simply amended as what you have mentioned as playing a bridging role 建橋.
I have visited the HK Book Show twice yesterday, because I wish to buy too much and yet I couldn't carry them. So I returned in the evening with a bigger carrier!
This year, I notice that books from Taiwan are more attractive than those published in HK and mainland. I mean those to my area of interest on National Parks or Protected Areas.
One thing I have discovered is that:
It is quicker to buy books than reading them;
It is faster to spend money than earning them;
It is easier to speak than doing.
We are always in a dilemma of conflict of being and doing. Shortage of time and distribution of time is always a problem. I share with you that it is good to enjoy nature when you are still fit. So, you have spent a meaningful day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exciting adventure, it is good to you. Enjoy more.
I am glad that you wish to know more about Christianity, I would be delighted to share more on this in future.
Keep in touch,
fook yee
×××××××××
Dear fook yee
呵呵,已經遵旨再次修改表述方法。
真羨慕您能拖著一大包自己喜歡的書回家!!我知道,這種快樂,本是一種“獨處的快樂”。哪怕是在人聲鼎沸的地方,她也能讓人如立瀑布之下,唯見沁香水霧,點滴在心頭。
完全同意您的“三大發現”,這是屬于“事非經過不知難”的發現。
所以,在不買書的時候,我就好像被自己鞭打著,總是不知不覺的去拿起書。就是啊,總也看不完。而且,越看越覺得自己好無知,更無奈。一忽兒,好高興在書里找到完全投悌的朋友,覺得這樣的相知最穩妥,一忽兒又發現“他”并非如我所想,又有些失落。
其實,如果想遇到讀書興趣完全相當的朋友,幾乎不可能。這一點,我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嘗試尋找,至今終於開始放棄了。於是,就覺得自己的筆,其實才是最好的朋友。因為,往往寫讀書筆記前,你也不知道會寫出什么樣的字句,寫完了再讀,會覺得;“啊呀,這是誰寫的啊,你可真是我的知音!”。這樣的游戲,我玩了許多年,樂此不疲。
當然,作為有發表渠道的人,有時候也會拿出去發發。遇到一兩個知音,已經覺得是被賞賜了。喜樂——祈禱——感恩,咦,原來我以前已經這么做的了,只是不自知。
其實,今年我的江南行,也帶回不少新書,夠看一陣子了。家里的書,放得到處都是,做衛生的阿姨,真的很想把他們都打包才好吶。我呢,就喜歡這亂勁兒:可別以為真的亂啊,你問我哪本書在哪里,我一準馬上可以指出方位。呵呵,這是從我爹地那里遺傳的功夫啊。
周末愉快!
看書吧。
Barbara
7/22/2009
a link:心向往之:香港書展
香港书展:一个“阅读嘉年华”(图)
http://publish.dbw.cn/system/2009/07/31/052035350.shtml
参观过香港书展的人会发现,香港书展具有两种面貌:一面是聚集了香港大小出版社、书店以及中国内地、台湾出版社的图书大卖场,城内所售图书多达百万,因此也被人称为“书墟”;另一面则是拥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行的各种讲座、研讨会、座谈会看似普通,却常常是海内外文化名家、文学界翘楚或创意达人担任主角。
高调担任“香港书展大使”,几个月前就奔赴北京、上海、台北等地宣传香港书展的马家辉,更趋向于参与书展文化活动。7月27日上午,马家辉在主持“香港需要文学馆”座谈会之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坦言自己只在图书大卖场逛了一会儿,因为卖场里罗列的图书与他平时逛书店时看到的都大同小异。“我主要来书展扮演我该扮演的角色,主持、演讲、座谈等等,见见一些朋友。”
香港书展有什么优点值得内地书展、读书活动借鉴?马家辉认为,对人流的管理和把握是香港书展最明显的特点。“如何管理90多万以上的人流,并保证不会出什么乱子,这非常关键。我发现香港书展在这方面只有几个人在负责安排,却可以办得如此顺利。”马家辉告诉记者,香港书展对各项文化活动观众的预估、疏导也做得很好,他们可以即时反应,使活动不受影响,让主讲人完全放心。“我了解到内地一些读书讲座活动的现场有时会非常拥挤,甚至主讲人也会被挤在人群中,无法顺利出入,我想这些活动的主办方可以到香港书展来取取经。当然,内地书展和读书活动所展出的图书在内容上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这一点也值得香港书展学习。”马家辉说。
做大寿请客规模自然就大
对于今年香港书展的整体状况,马家辉认为今年的参观人数和活动规模都比以往跃升了一个层次。“在我的印象中,去年影响稍微大一点的讲座和活动大概只有六七十个,今年则有两百多个。可能是因为今年是书展二十周年,拓展了新的空间,所以规模搞得比较大。就像一个人做大寿,请客的规模自然就大了。但我担心的是凡事都有一个极限,一旦过了那个极限,要么就会停下来,要么就会产生反效果。”马家辉告诉记者,书展的活动项目越来越多,而人的精力又总是有限的,除了专业人士会把时间、精力花在这里之外,恐怕普通老百姓不一定会太感兴趣,一些不关注文化活动的年轻人就更不会来参加了。“即使是那些对文化有兴趣的人,面对这么多的活动,也会没办法很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还往往会把自己弄得很累。”
经济学原理影响上座率
马家辉认为,各种文化活动之间还会“互相竞争”,造成资源重叠与浪费。“这些活动竞争观众的时间,竞争观众的体力。以我个人为例,比如我今天想来听听董启章讲‘香港需要文学馆’,而今天上午又几乎同时有年轻作家韩丽珠开讲,下午还有也斯的演讲,我都想听,但就算我有这个时间,我也未必有这个精力。早上听完韩丽珠,下午听也斯,我实在应付不了。”马家辉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的商品和服务都有一个最优化的“点”,过了这个“点”,效果就会“往下走”。“我有点担心今年书展会过了这个‘点’。有人会担心书展会不会像嘉年华一样那么嘈杂,可是我的担心不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去选,一定有东西能给你选的,所以我不会担心‘书展文化程度不够’这样的议论,我反而担心活动项目太多了,担心主讲人做不了那么多的准备,最后影响了讲座的效果。”对于各种名人讲座,马家辉还担心这样的尴尬情况:本来预估某位作家的讲座有三百个听众,结果只来了几十个。“本来以这个作者的知名度、和主办方的关系,是不会被这样冷落的,可是结果就是这样,有人不知道还以为这个作者不受欢迎,其实这都是有经济学原理在背后的作用。”
其实这是一个阅读嘉年华
在马家辉看来,香港书展20周年算是圆满走完了第一个阶段,这个过程有很多改革和创新。“能够达到现在这样的局面,我想我们应该要感恩的。仅仅是让卖书这件事情成为香港每年一度的城市焦点,这已经值得用感恩的心情去看待了。可是过了20年,我们也应该考虑更多在结构、制度上的改革。”马家辉认为,具体如何改革,首先要考虑到传统因素,比如很多人都认为书籍应该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一件事,因此他们会批评书展太喧嚣纷杂,不是读书这样安静的事情。“所以,我建议香港书展改名为‘香港阅读嘉年华’,以此为名,不就没事了吗?即使阅读的,也是嘉年华。只要与阅读有关的,就可以进来,大家一起参与,互相理解和包容,也方便读者。”马家辉说,他也建议政府另外再主办一个“纯粹”的书展,专门举办一些与出版、文化有关的活动,尤其要在版权贸易方面做出色一些。
“在书籍的自由花园里,大人和孩子都应被鼓励去探索和嗅闻。你永远不知道将在何时何地触碰到第一本启蒙之书,但只要多去亲近书本一次,便是多了一回窥探的可能。放开胸怀,认真地、全面地看待书展的真面目,等于认真地、全面地看待香港的阅读需要。我认为,香港书展可能是全世界最坦然和诚实面对社会需求的书展。对于这项一年一度举办的读书活动,我们总有去逛的理由。”在采访的最后,马家辉如是说。
http://publish.dbw.cn/system/2009/07/31/052035350.shtml
参观过香港书展的人会发现,香港书展具有两种面貌:一面是聚集了香港大小出版社、书店以及中国内地、台湾出版社的图书大卖场,城内所售图书多达百万,因此也被人称为“书墟”;另一面则是拥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行的各种讲座、研讨会、座谈会看似普通,却常常是海内外文化名家、文学界翘楚或创意达人担任主角。
高调担任“香港书展大使”,几个月前就奔赴北京、上海、台北等地宣传香港书展的马家辉,更趋向于参与书展文化活动。7月27日上午,马家辉在主持“香港需要文学馆”座谈会之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坦言自己只在图书大卖场逛了一会儿,因为卖场里罗列的图书与他平时逛书店时看到的都大同小异。“我主要来书展扮演我该扮演的角色,主持、演讲、座谈等等,见见一些朋友。”
香港书展有什么优点值得内地书展、读书活动借鉴?马家辉认为,对人流的管理和把握是香港书展最明显的特点。“如何管理90多万以上的人流,并保证不会出什么乱子,这非常关键。我发现香港书展在这方面只有几个人在负责安排,却可以办得如此顺利。”马家辉告诉记者,香港书展对各项文化活动观众的预估、疏导也做得很好,他们可以即时反应,使活动不受影响,让主讲人完全放心。“我了解到内地一些读书讲座活动的现场有时会非常拥挤,甚至主讲人也会被挤在人群中,无法顺利出入,我想这些活动的主办方可以到香港书展来取取经。当然,内地书展和读书活动所展出的图书在内容上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这一点也值得香港书展学习。”马家辉说。
做大寿请客规模自然就大
对于今年香港书展的整体状况,马家辉认为今年的参观人数和活动规模都比以往跃升了一个层次。“在我的印象中,去年影响稍微大一点的讲座和活动大概只有六七十个,今年则有两百多个。可能是因为今年是书展二十周年,拓展了新的空间,所以规模搞得比较大。就像一个人做大寿,请客的规模自然就大了。但我担心的是凡事都有一个极限,一旦过了那个极限,要么就会停下来,要么就会产生反效果。”马家辉告诉记者,书展的活动项目越来越多,而人的精力又总是有限的,除了专业人士会把时间、精力花在这里之外,恐怕普通老百姓不一定会太感兴趣,一些不关注文化活动的年轻人就更不会来参加了。“即使是那些对文化有兴趣的人,面对这么多的活动,也会没办法很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还往往会把自己弄得很累。”
经济学原理影响上座率
马家辉认为,各种文化活动之间还会“互相竞争”,造成资源重叠与浪费。“这些活动竞争观众的时间,竞争观众的体力。以我个人为例,比如我今天想来听听董启章讲‘香港需要文学馆’,而今天上午又几乎同时有年轻作家韩丽珠开讲,下午还有也斯的演讲,我都想听,但就算我有这个时间,我也未必有这个精力。早上听完韩丽珠,下午听也斯,我实在应付不了。”马家辉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的商品和服务都有一个最优化的“点”,过了这个“点”,效果就会“往下走”。“我有点担心今年书展会过了这个‘点’。有人会担心书展会不会像嘉年华一样那么嘈杂,可是我的担心不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去选,一定有东西能给你选的,所以我不会担心‘书展文化程度不够’这样的议论,我反而担心活动项目太多了,担心主讲人做不了那么多的准备,最后影响了讲座的效果。”对于各种名人讲座,马家辉还担心这样的尴尬情况:本来预估某位作家的讲座有三百个听众,结果只来了几十个。“本来以这个作者的知名度、和主办方的关系,是不会被这样冷落的,可是结果就是这样,有人不知道还以为这个作者不受欢迎,其实这都是有经济学原理在背后的作用。”
其实这是一个阅读嘉年华
在马家辉看来,香港书展20周年算是圆满走完了第一个阶段,这个过程有很多改革和创新。“能够达到现在这样的局面,我想我们应该要感恩的。仅仅是让卖书这件事情成为香港每年一度的城市焦点,这已经值得用感恩的心情去看待了。可是过了20年,我们也应该考虑更多在结构、制度上的改革。”马家辉认为,具体如何改革,首先要考虑到传统因素,比如很多人都认为书籍应该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一件事,因此他们会批评书展太喧嚣纷杂,不是读书这样安静的事情。“所以,我建议香港书展改名为‘香港阅读嘉年华’,以此为名,不就没事了吗?即使阅读的,也是嘉年华。只要与阅读有关的,就可以进来,大家一起参与,互相理解和包容,也方便读者。”马家辉说,他也建议政府另外再主办一个“纯粹”的书展,专门举办一些与出版、文化有关的活动,尤其要在版权贸易方面做出色一些。
“在书籍的自由花园里,大人和孩子都应被鼓励去探索和嗅闻。你永远不知道将在何时何地触碰到第一本启蒙之书,但只要多去亲近书本一次,便是多了一回窥探的可能。放开胸怀,认真地、全面地看待书展的真面目,等于认真地、全面地看待香港的阅读需要。我认为,香港书展可能是全世界最坦然和诚实面对社会需求的书展。对于这项一年一度举办的读书活动,我们总有去逛的理由。”在采访的最后,马家辉如是说。
詹宏志:我看香港書展
詹宏志:我看香港書展
文章日期:2009年7月22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今年由文化人馬家輝、梁文道當「香港書展大使」,6月起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台北等城市講談、推廣,並邀請了陳丹青、賈樟柯、王安憶、陳子善、李公明、謝友順、詹宏志、張大春等擔任「香港書展之友」。其中在台北誠品書店信義店,張大春與詹宏志分享了對香港書展的印象和參與經驗,特此摘錄從第一屆即已參加香港書展的知名台灣文化人詹宏志,對香港書展的觀察與嘉言。
我自己是跟香港書展很密切,從第一屆香港書展就開始參加。很長時間裏每一年都是參展商,也有很多年是去演講,但不管有沒有參展或活動,我都是去找書的人。在成為一個書商之前,我是一個讀者,我有非常多跟香港之間的讀書的關係。
偶然接近香港文字
特別這幾年我回頭想,仔細檢查自己的經歷,發現香港書和台灣讀者之間的關係遠比我原以為的更親密。比如我小時候讀《南國電影》,那是1963、64、65這段時間的舊雜誌,是從我姊姊或同學的姊姊那裏借來的,她們都把它當作時尚雜誌來看,閱讀流行的線索,想像流行的面貌。但我讀這個雜誌,讀到某個地方就會感到困惑,雜誌裏有個session(單元),用不同顏色的新聞紙印,那是報道好萊塢影訊。讓我困惑的是那裏面的字跟我熟悉的有變化。比如說,Hollywood不叫好萊塢,叫荷李活;約翰‧韋恩(John Wayne)叫尊榮;我們的葛雷葛萊‧畢克(Gregory Peck,侯孝賢每次笑說「割來割去割屁股」的那一位),變成格利哥利柏;演007的Sean Connery史恩‧康納萊,那上面譯作辛‧康納利,那還認得出來,但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譯成占士邦,那就不好認了……我當時很困惑,跟姊姊說這是什麼回事,為什麼這麼奇怪?我姊姊就說因為那是香港的翻譯。
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南國電影》是邵氏影業的宣傳刊物,但即使知道,我也不介意被這麼美麗的雜誌洗腦,封面都有美女照片,林黛、李麗華、凌波、樂蒂。它比大部分國民黨的宣傳刊物好看很多。更有意思的是,那時候我會讀《讀者文摘》。小學國文老師叫我們多看《讀者文摘》,因為它文字很好,如果多看它的文章你的作文成績就會好。後來我學會一種「讀者文摘體」,果然,真的,考試、作文比賽無往不利,第一次投稿參加《國語日報》徵文比賽就拿了第一名,可見得不錯。等我長大對文字感興趣後,發現「讀者文摘體」是個奇怪的文字,沒有來歷,像烏托邦的文字,不是台式的中文,不是內地的中文,也不是香港的中文。直到80年代我聽到思果的演講,突然間才意識到,這是一群居住在香港的文字菁英(林太乙、思果等一流的散文家),在一個奇怪的地方(香港),創造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文字──不要有粗話、不要有俗話、不要有地方性,要讓這個語言到處可以通。裏面的白話文是沒有土地的白話文,獨特的飄在空中的語言,這個語言也影響過兩岸三地,它是一群菁英在香港的手工業工廠裏製造出來的,一流的散文家,但現在中文版的《讀者文摘》沒有這個力量。
面對民眾:香港書展有,台北書展沒有
香港有很多見多識廣的人,是一個享受來自世界各地東西的社會。後來我離開遠流工作便停下來,直到1996年後重新回來做出版,做了雜誌辦了出版社,眼看九七在即,我渴望知道九七帶來的命運變化,所以1997年初就在香港成立「香港城邦」。90年開始我參加香港書展,跟出版社去或自己去,從97年後我所創辦的出版社就不在台灣館了,而是和香港出版社一起,有機會能跟當地讀者更接近。
城邦在香港一年可賣出一億港幣的書,即使是一個完全引進台灣作品為主的出版社,在香港也能被當作當地出版社一樣來接納。
民眾是最大的能量來源,但台北書展單位並沒有面對它。香港書展因為直接面對平民大眾,這就是香港文化的構成,就直接得到力量,比較阿Q的想,若以入場人次來看,香港書展應是全世界最大的書展。這件事也許是個啟發,因為這個前提,書展要規劃和創造的氛圍就跟這件事有關。有了這麼大的跟讀者接觸,是一個很重要的場域,這個場合塑造了各式各樣讀者與作者接觸的機會。當作者發現你的作者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被閱讀,對作者來說一定是有意思的——香港讀者讀你的書,其實沒有參照點,他必須穿透困難才能認同欣賞這些書。同樣的西西、董啟章來到台灣,他所說的成長架構也不是台灣熟悉的,這個接觸肯定是閱讀中迷人的部分。在其他書展裏很難看到像香港書展這樣作者跟讀者接觸時的熱度、發生的數量。這麼多類型,這麼多國家的作者在這裏都能夠找到共鳴,這是香港書展的特色。
扮演兩岸三地大書目
香港書展目前來看是真正的「兩岸三地的平台」,這字眼不只在書展如此,在街上的書店裏,繁簡體字書在同一架上,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對,不必什麼體書店去處理它,是自然而然的事。買書的人、賣書的人都不覺得需要去區分繁簡體書,香港人也習慣書的來源這麼複雜。香港是唯一保留住兩岸「大書目」的地方──台灣讀者對台灣出版的中文書很了解,但台灣以外的中文書便了解很少。內地更不用說,出了一省,對另外一省的就不太了解。香港是少數一個地方,對台灣、內地的書種都能理解,都很敏感,所以可以累積成華文地區「大書目」的概念。
香港本地出版的力量可能不大,因為人口的規模,主流出版能做的書種可能很局限,比方實用書、文學書,很多知識性議題書出版得少,但香港有很多非主流的小出版社藏在市場的角落,不能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它。我也是從這些地方,認識了很多書上的作者。這些作者從來無法變成香港主流的作者,但在角落裏有各式各樣的小出版社把這樣的書出來,前仆後繼,知識性和文化性的創造力在香港一直沒有斷。香港書展因為夠規模,角落裏各種只用一個攤位的出版社,非常值得注意,是有趣的、代表對某種議題不滿足的出版者,這個生態是台灣知識界值得去想的。未來這個局面還會繼續變化,台灣和內地的變化,也會牽動了香港的位置。我是比大部分香港人對香港更樂觀的,香港書展作為一個窗口,有很多可以觀看的線索。
[整理/方素云 編輯:黃靜]
文章日期:2009年7月22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今年由文化人馬家輝、梁文道當「香港書展大使」,6月起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台北等城市講談、推廣,並邀請了陳丹青、賈樟柯、王安憶、陳子善、李公明、謝友順、詹宏志、張大春等擔任「香港書展之友」。其中在台北誠品書店信義店,張大春與詹宏志分享了對香港書展的印象和參與經驗,特此摘錄從第一屆即已參加香港書展的知名台灣文化人詹宏志,對香港書展的觀察與嘉言。
我自己是跟香港書展很密切,從第一屆香港書展就開始參加。很長時間裏每一年都是參展商,也有很多年是去演講,但不管有沒有參展或活動,我都是去找書的人。在成為一個書商之前,我是一個讀者,我有非常多跟香港之間的讀書的關係。
偶然接近香港文字
特別這幾年我回頭想,仔細檢查自己的經歷,發現香港書和台灣讀者之間的關係遠比我原以為的更親密。比如我小時候讀《南國電影》,那是1963、64、65這段時間的舊雜誌,是從我姊姊或同學的姊姊那裏借來的,她們都把它當作時尚雜誌來看,閱讀流行的線索,想像流行的面貌。但我讀這個雜誌,讀到某個地方就會感到困惑,雜誌裏有個session(單元),用不同顏色的新聞紙印,那是報道好萊塢影訊。讓我困惑的是那裏面的字跟我熟悉的有變化。比如說,Hollywood不叫好萊塢,叫荷李活;約翰‧韋恩(John Wayne)叫尊榮;我們的葛雷葛萊‧畢克(Gregory Peck,侯孝賢每次笑說「割來割去割屁股」的那一位),變成格利哥利柏;演007的Sean Connery史恩‧康納萊,那上面譯作辛‧康納利,那還認得出來,但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譯成占士邦,那就不好認了……我當時很困惑,跟姊姊說這是什麼回事,為什麼這麼奇怪?我姊姊就說因為那是香港的翻譯。
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南國電影》是邵氏影業的宣傳刊物,但即使知道,我也不介意被這麼美麗的雜誌洗腦,封面都有美女照片,林黛、李麗華、凌波、樂蒂。它比大部分國民黨的宣傳刊物好看很多。更有意思的是,那時候我會讀《讀者文摘》。小學國文老師叫我們多看《讀者文摘》,因為它文字很好,如果多看它的文章你的作文成績就會好。後來我學會一種「讀者文摘體」,果然,真的,考試、作文比賽無往不利,第一次投稿參加《國語日報》徵文比賽就拿了第一名,可見得不錯。等我長大對文字感興趣後,發現「讀者文摘體」是個奇怪的文字,沒有來歷,像烏托邦的文字,不是台式的中文,不是內地的中文,也不是香港的中文。直到80年代我聽到思果的演講,突然間才意識到,這是一群居住在香港的文字菁英(林太乙、思果等一流的散文家),在一個奇怪的地方(香港),創造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文字──不要有粗話、不要有俗話、不要有地方性,要讓這個語言到處可以通。裏面的白話文是沒有土地的白話文,獨特的飄在空中的語言,這個語言也影響過兩岸三地,它是一群菁英在香港的手工業工廠裏製造出來的,一流的散文家,但現在中文版的《讀者文摘》沒有這個力量。
面對民眾:香港書展有,台北書展沒有
香港有很多見多識廣的人,是一個享受來自世界各地東西的社會。後來我離開遠流工作便停下來,直到1996年後重新回來做出版,做了雜誌辦了出版社,眼看九七在即,我渴望知道九七帶來的命運變化,所以1997年初就在香港成立「香港城邦」。90年開始我參加香港書展,跟出版社去或自己去,從97年後我所創辦的出版社就不在台灣館了,而是和香港出版社一起,有機會能跟當地讀者更接近。
城邦在香港一年可賣出一億港幣的書,即使是一個完全引進台灣作品為主的出版社,在香港也能被當作當地出版社一樣來接納。
民眾是最大的能量來源,但台北書展單位並沒有面對它。香港書展因為直接面對平民大眾,這就是香港文化的構成,就直接得到力量,比較阿Q的想,若以入場人次來看,香港書展應是全世界最大的書展。這件事也許是個啟發,因為這個前提,書展要規劃和創造的氛圍就跟這件事有關。有了這麼大的跟讀者接觸,是一個很重要的場域,這個場合塑造了各式各樣讀者與作者接觸的機會。當作者發現你的作者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被閱讀,對作者來說一定是有意思的——香港讀者讀你的書,其實沒有參照點,他必須穿透困難才能認同欣賞這些書。同樣的西西、董啟章來到台灣,他所說的成長架構也不是台灣熟悉的,這個接觸肯定是閱讀中迷人的部分。在其他書展裏很難看到像香港書展這樣作者跟讀者接觸時的熱度、發生的數量。這麼多類型,這麼多國家的作者在這裏都能夠找到共鳴,這是香港書展的特色。
扮演兩岸三地大書目
香港書展目前來看是真正的「兩岸三地的平台」,這字眼不只在書展如此,在街上的書店裏,繁簡體字書在同一架上,沒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對,不必什麼體書店去處理它,是自然而然的事。買書的人、賣書的人都不覺得需要去區分繁簡體書,香港人也習慣書的來源這麼複雜。香港是唯一保留住兩岸「大書目」的地方──台灣讀者對台灣出版的中文書很了解,但台灣以外的中文書便了解很少。內地更不用說,出了一省,對另外一省的就不太了解。香港是少數一個地方,對台灣、內地的書種都能理解,都很敏感,所以可以累積成華文地區「大書目」的概念。
香港本地出版的力量可能不大,因為人口的規模,主流出版能做的書種可能很局限,比方實用書、文學書,很多知識性議題書出版得少,但香港有很多非主流的小出版社藏在市場的角落,不能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它。我也是從這些地方,認識了很多書上的作者。這些作者從來無法變成香港主流的作者,但在角落裏有各式各樣的小出版社把這樣的書出來,前仆後繼,知識性和文化性的創造力在香港一直沒有斷。香港書展因為夠規模,角落裏各種只用一個攤位的出版社,非常值得注意,是有趣的、代表對某種議題不滿足的出版者,這個生態是台灣知識界值得去想的。未來這個局面還會繼續變化,台灣和內地的變化,也會牽動了香港的位置。我是比大部分香港人對香港更樂觀的,香港書展作為一個窗口,有很多可以觀看的線索。
[整理/方素云 編輯:黃靜]
6/17/2009
台北:「香港書展二十周年路演」
老詹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在信義路的誠品書店參與座談,是「香港書展二十周年路演」,road show的中文直譯,有點民初買辦師爺的翻譯詼諧味道,怪不得作家阿城常說「香港其實是清朝」。
真的是清朝,在香港每天早上讀報見標題說「某某被控欺詐,昨日提堂」,我就想笑,「提堂」二字令人聯想起《九品芝麻官》之類電影的搞怪場面,犯人戴厚厚的木枷鎖,披頭散髮,跪在堂前,台上的知府大老爺一拍驚堂木,猛喊一句「斗膽刁民,從實招來,不得在本官面前撒野!」,站在犯人兩旁的衙差聞時即時用手上杖棒篤向地面,爆出如雷響聲,令人膽碎心裂。對了,衙差,香港警察慣被稱為「差人」或「差佬」,一個「差」字便是前朝遺語,在歷史的時光迴廊裏,有一條紅線從十九世紀的清末連貫到廿一世紀的特區,只是我們經常忘記它的存在與牽絆。
路演於下午開始,同場者有梁文道、詹宏志、張大春,各自述說他們心中的香港書展。詹先生說話永遠同時帶創見和鼓勵,這麼多年了,許許多多台灣文化人以至香港本地學者皆嫌香港社會欠缺文化底蘊,他卻總能看見香港社會的生猛活力,並且關注這種活力所能締造的各種人文可能性。他說「每位認真對待閱讀的台灣讀書人,其實都欠香港一份情」,因為在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裏,他們皆曾透過香港窺探外在時態。於是我打蛇隨棍上,笑對觀眾說,「詹先生,欠債還錢,欠了情也要還啊。所以,我非常期待你為香港讀者寫一本書,拿起筆,心中想像香港讀者,完全針對他們,對他們發言,希望很快看見這樣的一本書」。
老詹聳肩笑笑,一貫地溫文儒雅。近年他又慣於稍稍拉下眼鏡,用一對大眼睛透過鏡框上緣直望別人,這雖替他稍添「老氣」,但也同時增加了「復刻」的懷舊味道,確像一位飽讀詩書的前清秀才,坐在書廂裏,冷看風雲變幻,並從中梳理出微言大義。
看老詹的文人模樣,當時,我其實一邊發言一邊想笑。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在信義路的誠品書店參與座談,是「香港書展二十周年路演」,road show的中文直譯,有點民初買辦師爺的翻譯詼諧味道,怪不得作家阿城常說「香港其實是清朝」。
真的是清朝,在香港每天早上讀報見標題說「某某被控欺詐,昨日提堂」,我就想笑,「提堂」二字令人聯想起《九品芝麻官》之類電影的搞怪場面,犯人戴厚厚的木枷鎖,披頭散髮,跪在堂前,台上的知府大老爺一拍驚堂木,猛喊一句「斗膽刁民,從實招來,不得在本官面前撒野!」,站在犯人兩旁的衙差聞時即時用手上杖棒篤向地面,爆出如雷響聲,令人膽碎心裂。對了,衙差,香港警察慣被稱為「差人」或「差佬」,一個「差」字便是前朝遺語,在歷史的時光迴廊裏,有一條紅線從十九世紀的清末連貫到廿一世紀的特區,只是我們經常忘記它的存在與牽絆。
路演於下午開始,同場者有梁文道、詹宏志、張大春,各自述說他們心中的香港書展。詹先生說話永遠同時帶創見和鼓勵,這麼多年了,許許多多台灣文化人以至香港本地學者皆嫌香港社會欠缺文化底蘊,他卻總能看見香港社會的生猛活力,並且關注這種活力所能締造的各種人文可能性。他說「每位認真對待閱讀的台灣讀書人,其實都欠香港一份情」,因為在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裏,他們皆曾透過香港窺探外在時態。於是我打蛇隨棍上,笑對觀眾說,「詹先生,欠債還錢,欠了情也要還啊。所以,我非常期待你為香港讀者寫一本書,拿起筆,心中想像香港讀者,完全針對他們,對他們發言,希望很快看見這樣的一本書」。
老詹聳肩笑笑,一貫地溫文儒雅。近年他又慣於稍稍拉下眼鏡,用一對大眼睛透過鏡框上緣直望別人,這雖替他稍添「老氣」,但也同時增加了「復刻」的懷舊味道,確像一位飽讀詩書的前清秀才,坐在書廂裏,冷看風雲變幻,並從中梳理出微言大義。
看老詹的文人模樣,當時,我其實一邊發言一邊想笑。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5/21/2009
「香港書展大使」:梁文道、馬家輝 齊上路
世紀好主意﹕梁文道、馬家輝 齊上路
「香港書展大使」
文章日期:2009年5月21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今年慶祝二十周年,早前已有報道將往內地與台灣作推廣。書展雖在七月底才舉行,但下周末,兩位「香港書展大使」、本地文化人梁文道與馬家輝,便將率先起行,先往北京,與陳丹青、賈樟柯以講座形式作交流;再往上海與陳子善、王安憶對談;後赴廣州與台北,與李公明、謝友順,及詹宏志、張大春,一談香港書展特色,跟其他如台北、北京書展的異同。
在香港年年挨轟的貿發局香港書展,相對在深具文化底蘊的城市如北京與台北所舉辦的大型書展,有何不同?是次香港書展在兩岸舉行的前奏講座,名為「密度:香港書展的關鍵詞」,可以說明香港獨特之處:多年來為香港書展作策劃、顧問工作的馬家輝指出,相對台北書展的深度、北京書展能吸全國出版社與採購商前往採集行業情報的廣度,香港書展不但在參觀的入場人次、參展出版商數量上取勝,亦都因活動繁多、參與作家者眾,香港書展可以成為不同觀點展現的舞台。今年書展將於7月22-28日舉行,亦將舉辦超過180場活動。
馬家輝與梁文道兩位的出版,早已是內地與台灣皆頗有認知,最近二人分別在內地出版新書, 後者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我執》,前者有北京三聯的《死在這裏也不錯》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日月》和《明暗》,月底還將帶新作在上海《東方早報》作客「早報文化講堂」的專題講座。其中,梁文道的新書《我執》,輯錄的2006至07年專欄文字,呈現出新的梁文道,柔軟、溫情,包括他內心的諸種軟弱、難以排解的焦慮,而非過去常見的理性睿智,據知還包括他的愛情與家庭觀,早前他在北京單向街書店跟書 迷見面時便被追問箇中可是真人真事。
而除了馬、梁二人等已為內地熟知的作家外,今年香港書展亦會在北上內地與前往台北期間,為香港不同年代的作家製作介紹展板,擺放在不同場地,如北京中關村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州天河購書中心、台北誠品書店,將香港作家引入他處華文讀者之眼。以展板巡演的廿八位作家,從已負盛名的金庸、梁羽生、劉以鬯,至如今年輕當道的陳智德、鄧小樺、謝曉虹、韓麗珠等文學作家,亦有歐陽應霽、鄺穎萱等生活散文作家。籌辦廿年香港書展的貿發局,在此紀念的關鍵日子,終亦發現自己推廣文化的責任,誠為佳事也。
[文/鄭依依]
「香港書展大使」
文章日期:2009年5月21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今年慶祝二十周年,早前已有報道將往內地與台灣作推廣。書展雖在七月底才舉行,但下周末,兩位「香港書展大使」、本地文化人梁文道與馬家輝,便將率先起行,先往北京,與陳丹青、賈樟柯以講座形式作交流;再往上海與陳子善、王安憶對談;後赴廣州與台北,與李公明、謝友順,及詹宏志、張大春,一談香港書展特色,跟其他如台北、北京書展的異同。
在香港年年挨轟的貿發局香港書展,相對在深具文化底蘊的城市如北京與台北所舉辦的大型書展,有何不同?是次香港書展在兩岸舉行的前奏講座,名為「密度:香港書展的關鍵詞」,可以說明香港獨特之處:多年來為香港書展作策劃、顧問工作的馬家輝指出,相對台北書展的深度、北京書展能吸全國出版社與採購商前往採集行業情報的廣度,香港書展不但在參觀的入場人次、參展出版商數量上取勝,亦都因活動繁多、參與作家者眾,香港書展可以成為不同觀點展現的舞台。今年書展將於7月22-28日舉行,亦將舉辦超過180場活動。
馬家輝與梁文道兩位的出版,早已是內地與台灣皆頗有認知,最近二人分別在內地出版新書, 後者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我執》,前者有北京三聯的《死在這裏也不錯》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日月》和《明暗》,月底還將帶新作在上海《東方早報》作客「早報文化講堂」的專題講座。其中,梁文道的新書《我執》,輯錄的2006至07年專欄文字,呈現出新的梁文道,柔軟、溫情,包括他內心的諸種軟弱、難以排解的焦慮,而非過去常見的理性睿智,據知還包括他的愛情與家庭觀,早前他在北京單向街書店跟書 迷見面時便被追問箇中可是真人真事。
而除了馬、梁二人等已為內地熟知的作家外,今年香港書展亦會在北上內地與前往台北期間,為香港不同年代的作家製作介紹展板,擺放在不同場地,如北京中關村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州天河購書中心、台北誠品書店,將香港作家引入他處華文讀者之眼。以展板巡演的廿八位作家,從已負盛名的金庸、梁羽生、劉以鬯,至如今年輕當道的陳智德、鄧小樺、謝曉虹、韓麗珠等文學作家,亦有歐陽應霽、鄺穎萱等生活散文作家。籌辦廿年香港書展的貿發局,在此紀念的關鍵日子,終亦發現自己推廣文化的責任,誠為佳事也。
[文/鄭依依]
8/28/2008
The 21th International Antiquarian Book Fair Madrid.
Dear customers,
Since summer is now officially over in the land of rare and antiquarian books, collectors and dealers will soon be found gather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book fairs again. The first fair in which we are participating, will be the 21th International Antiquarian Book Fair Madrid. From September 11 to 13 you can find us in booth A 5 at the Palacio de Congresos in the centre of the Spanish capital. In the enclosed attachment you can find a list of the books, manuscripts and other items that will have on display there. These include a beautiful celestial atlas by Johann Bayer, a first edition of a decree by Carlos IV, King of Spain, and over 60 other works on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such as America, cartography, education, exploration, fables, history, Japan, literature, Portugal, religion/Jesuits and science.
For ordering or question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info@forumrarebooks.com
We look forward to hear from you by phone or e-mail, or to meet you in person in Madrid!
Laurens Hesselink
Antiquariaat FORUM BV
"Westrenen"
Tuurdijk 16
3997 MS 't Goy-Houten
Tel: 0031-30-6011955
Fax: 0031-30-6011813
E-mail: info@forumrarebooks.com
Web: www.forumrarebooks.com
Since summer is now officially over in the land of rare and antiquarian books, collectors and dealers will soon be found gather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book fairs again. The first fair in which we are participating, will be the 21th International Antiquarian Book Fair Madrid. From September 11 to 13 you can find us in booth A 5 at the Palacio de Congresos in the centre of the Spanish capital. In the enclosed attachment you can find a list of the books, manuscripts and other items that will have on display there. These include a beautiful celestial atlas by Johann Bayer, a first edition of a decree by Carlos IV, King of Spain, and over 60 other works on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such as America, cartography, education, exploration, fables, history, Japan, literature, Portugal, religion/Jesuits and science.
For ordering or question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info@forumrarebooks.com
We look forward to hear from you by phone or e-mail, or to meet you in person in Madrid!
Laurens Hesselink
Antiquariaat FORUM BV
"Westrenen"
Tuurdijk 16
3997 MS 't Goy-Houten
Tel: 0031-30-6011955
Fax: 0031-30-6011813
E-mail: info@forumrarebooks.com
Web: www.forumrarebooks.com
8/25/2008
7/31/2008
第十九屆香港書展紀行之三:“手稿書”


K,
真高興,這次書展的最后一場,是給文道捧場:))
4:00PM,28JULY,2008,香港會展中心舊翼402-403會議室,講題《書的魅力》。(好玩的事,今兒寫不動了,明天繼續。)
劉小康:特首揀好啦
文章日期:2008年7月31日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日前到書展講故事,後以二百多港元買下九本中英文童書,據說要送孫兒。曾爺爺贈書固然親切,奇怪的是人皆知道兒童書向來昂貴,英文本的尤其如是,二百多元可以買九本,即平均每本才二三十元?難道特首有特別優惠,又或是折損了的特價書?連設計師劉小康也不禁奇道:「特首揀書係都揀得好啦!」
但怎樣才算好書?劉小康推介內地新著《氣的樂章》,他解釋此書的設計,譬如選用輕身、防縐、微黃、光度約84%紙張,使讀者看書時比較舒服;此書又是採用不切書邊的「毛邊書」,避免書紙鋒利割傷手指,滿有體貼讀者的誠意。
而同場演講「書的魅力」的梁文道,就認為在此閱讀與出版都在迅速轉型的新時代,整體地當書本為藝術創作媒介,又或行精裝印刷(Fine Printing)路線,參考上世紀30年代美國小型出版社面對電視等新媒體的挑戰時,將版權已過期的經典書,重新細緻設計,限量發行,帶起不少新精英以精裝書佈置家居,不讀書亦可「看」書也。
有美麗的書還應該有好書店。劉小康嚮往地回憶他在美國南部城市新奧爾良的經歷:新奧爾良有獨得的文化氛圍,某天他到一書店尋書不果,詢問店主,店主熱心地告訴他知道別的書店有售。其時天色已晚,店主,先打電話詢問同業,告知有客人尋書,請對方先不要趕關門,劉小康匆匆去到這另一條街上的書店,購書後又被推介另一書店——一如阿麥書房結合序言書室,在書展上合作售書,書業正是這種互助精神最為動人。
[文‧鄭依依]
7/30/2008
第十九屆香港書展紀行之二:與COM談書展
K,
這是回來后第一次和人聊書展。盡管是私人對話,好像也沒有什么不可以說的私隱。我想留下痕跡,免得自己以后也不記得這么一次難忘的經歷了。有些感觸,或許一生只有一次吶。
想來那COM是知道我在乎留痕,超過保護所謂私隱,不然也不會冒冒然線上殺出啦。
我覺得,COM該感到榮幸,小女子肯將這組對話留下來:))
但愿,這個有趣的文友,不會從此消失:))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我: 嗨
凌晨回到海南,在港走了“一个月”的路,买了一箱子书——手拖箱呵。
com: 嗨文友
買到什麼好東西
說來聽聽
我好恨去呀!
我: 刚和小技术午餐,把您的“改版”指令告诉他了,等等看
做咩恨啊
com: 有無去聽鍾曉陽?
我: 当然去
com: 噢妳可不可以 enable 個 feed
記著要有 feed ,不然用 Google Reader subscribe 不到
我: 这里有人咖啡中毒:))
不知怎么治
我建议他吃安眠药
com: 鍾曉陽正唔正?
妳錯過朱天文了,是不?
我: 签字时对谈,眼神很温柔
声音也是
com: 咖啡加安眠药,妳們搞什麼東東
我: 是啊。不过在小羊的那一场,看见她闪了一下下
我觉得作家还是不要见光的好:))
写字的人,在字里活比较好,
尤其是文笔细腻的
未必文如其人啊
小羊的一句话让我落泪了,好像说到自己的伤心处
com: 同意,我每次讀到李昂訪問,都搖頭,她怎麼不躲起來,書是寫得奇,人太恐怖了
什麼話那末巴閉
我: 她说,当年在朱天文家度过的
快乐岁月,走到哪里也忘不掉。
com: 為什麼落淚?
我: 因为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地方,有一些人,在和自己坐着同样的事。是心灵通的那一类。
离开了,就找不到了。很故乡的感觉吧。
可是,人总是在离开,不是么?
com: 未必的,周圍也有
當然啦,天下無不散之宴席
我: 停笔十年,能再重新写,老实说真的很不容易,是吧?
总有原因吧。写字的人,动力在哪儿?真的各个不同。
com: 也不是,停筆不等於停心
動力可以是任何東西,一個朋友,一件事,沒有什麼常規
我: 签名时,我问她,这次再写,还有先前的那种“有同伙”的感觉不?
com: 我也停了快大年,現再寫,沒有什麼原因,想寫就寫,沒有抱負才不會走火
我: 是啊。可是我觉得这次世纪的二钟对谈,对不上吖
可告诉我你写的在哪看到麽。
com: 誰是二鍾,我只在報上看到
在書上吧
我: 鍾晓阳,鍾玲玲
com: 不知還有無存貨了
啊她們是好友
我: 是
那天陈丹青说,北岛在鼓捣一般七十老友写写七十年代
com: 妳怎麼不去朱天文呀?要不是我國語笑死人機票又貴,我打死也去
我: 他说,头脑里冒出的东东好多,真不知从哪里写起
com: "那天陈丹青说,北岛在鼓捣一般七十老友写写七十年代" <-- 不明白
因緣,緣份起時,便有 idea,便寫,隨緣,不須多想
我: 是啊,我也问自己。去不了,就是去不了。听小羊说1976年的圣诞,在天文、天心家的聚会,恨自己晚生了,生错地方了:)
com: 也不是,總有其他聚会是去過了死而無憾的
我: 我很想建议陈丹青和北岛们,大家撮在网上写着玩儿。你的一句话,没准牵出我的一大堆字呢。要写给看得懂的人。
com: 未聽過陈丹青和北岛,是現在流行作家嗎?
我: 是啊,我有过这样的感触。难忘的聚会不经意的重新霸占你的大脑,好像每一次回味,都会读出不同的东东哦。有些聚会,相差着时空,在内心里却是从不间断的。
我: 啊,知道了。你是读香港和台湾华文文学长大的,如早年的“梁文道”。北岛是内地八十年代很劲的诗人,他出去了又回来。我们都被他的诗
《生活》
网
就是这样一个字,给网了几十年。
com: 其實不是华文文学,我沒讀過很多中文書,只是一般水準
com: 久遠了的回憶不等於不真實,就算有人記不起,也是他們忘記了,不等於就失去了,因為,已經在妳心上了,怎麼要哭
我: 陈丹青,是一个画家,上海人的样子,很脚踩西瓜皮的。但是他的西藏组画八十年代很出名,早年也画毛头像。现在他画董其昌,用油画描摹山水画。说是从中找文化的根。很有代表性吧。我还是不是很喜欢他。
com: 梁文道是前輩,他以前搞學生運動時好搞笑,笑死我
我: 他是不是一直很搞笑,我们有点熟悉。我写过他。他看了说:哇,你的文字咁好,我都不好意思了:)))
com: 呀見到西班牙靠垫上的裸女了,看過,很出名,沒什麼感覺
佢真係好好笑架
我: 昨天听他主持的讲座,谈书的艺术。说电子版的书潮来了,以后出书走质感路线,或是收藏路线,或许有生路吧。
com: 是兩種不同市場
com: 出書是把自己的靈魂交給設計師實現出來,電子書是秘密,像偷情
我: 我就问:会不会有人出版“手稿书”?我超级喜欢看人“写的字”,印刷已经丢了信息,电子更是了。很冷。手稿,超级温暖的。
hahah
那么,手稿是谈恋爱:))
com: 我最記得梁扮陳毓祥在維多利亞公園的水池扮浸死,雖然是不敬,但很好笑
手稿書,留給親親,私家的,嘻嘻
我: 和古人恋爱,比较没有风险些。而且可以自得其乐,呵呵。
com: 愛起來就計不了風險吧!
我: 比如,我就好想有卡夫卡的
所以啊,那是一种病。有人病得不轻,一辈子也治不好:))
com: 我不想,他肯定是餓著肚皮寫的,變態
我: 其实,他好让人怜。
com: 一日未死,一日未知治不治得好,不能斷言
作者是那個命運了
自願的,值得,有些為文學捐軀的意味
我: 所以,同病相怜是有道理的。“同”才得吖。同病,很难。
com: 同意
com: 而家,同病,有點侮辱,我病得那末辛苦,最少讓我註冊
而且
我: 我想休息下了,开心得很累了,这几天。晚上会写故事。这里卖关子!!88
com: 啊
會看
早睡
我: 呵呵,怎么又有一个病了。预备多买些安眠药了。
com: 大把
拜拜
於 星期二 下午 2:00 寄發
這是回來后第一次和人聊書展。盡管是私人對話,好像也沒有什么不可以說的私隱。我想留下痕跡,免得自己以后也不記得這么一次難忘的經歷了。有些感觸,或許一生只有一次吶。
想來那COM是知道我在乎留痕,超過保護所謂私隱,不然也不會冒冒然線上殺出啦。
我覺得,COM該感到榮幸,小女子肯將這組對話留下來:))
但愿,這個有趣的文友,不會從此消失:))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我: 嗨
凌晨回到海南,在港走了“一个月”的路,买了一箱子书——手拖箱呵。
com: 嗨文友
買到什麼好東西
說來聽聽
我好恨去呀!
我: 刚和小技术午餐,把您的“改版”指令告诉他了,等等看
做咩恨啊
com: 有無去聽鍾曉陽?
我: 当然去
com: 噢妳可不可以 enable 個 feed
記著要有 feed ,不然用 Google Reader subscribe 不到
我: 这里有人咖啡中毒:))
不知怎么治
我建议他吃安眠药
com: 鍾曉陽正唔正?
妳錯過朱天文了,是不?
我: 签字时对谈,眼神很温柔
声音也是
com: 咖啡加安眠药,妳們搞什麼東東
我: 是啊。不过在小羊的那一场,看见她闪了一下下
我觉得作家还是不要见光的好:))
写字的人,在字里活比较好,
尤其是文笔细腻的
未必文如其人啊
小羊的一句话让我落泪了,好像说到自己的伤心处
com: 同意,我每次讀到李昂訪問,都搖頭,她怎麼不躲起來,書是寫得奇,人太恐怖了
什麼話那末巴閉
我: 她说,当年在朱天文家度过的
快乐岁月,走到哪里也忘不掉。
com: 為什麼落淚?
我: 因为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地方,有一些人,在和自己坐着同样的事。是心灵通的那一类。
离开了,就找不到了。很故乡的感觉吧。
可是,人总是在离开,不是么?
com: 未必的,周圍也有
當然啦,天下無不散之宴席
我: 停笔十年,能再重新写,老实说真的很不容易,是吧?
总有原因吧。写字的人,动力在哪儿?真的各个不同。
com: 也不是,停筆不等於停心
動力可以是任何東西,一個朋友,一件事,沒有什麼常規
我: 签名时,我问她,这次再写,还有先前的那种“有同伙”的感觉不?
com: 我也停了快大年,現再寫,沒有什麼原因,想寫就寫,沒有抱負才不會走火
我: 是啊。可是我觉得这次世纪的二钟对谈,对不上吖
可告诉我你写的在哪看到麽。
com: 誰是二鍾,我只在報上看到
在書上吧
我: 鍾晓阳,鍾玲玲
com: 不知還有無存貨了
啊她們是好友
我: 是
那天陈丹青说,北岛在鼓捣一般七十老友写写七十年代
com: 妳怎麼不去朱天文呀?要不是我國語笑死人機票又貴,我打死也去
我: 他说,头脑里冒出的东东好多,真不知从哪里写起
com: "那天陈丹青说,北岛在鼓捣一般七十老友写写七十年代" <-- 不明白
因緣,緣份起時,便有 idea,便寫,隨緣,不須多想
我: 是啊,我也问自己。去不了,就是去不了。听小羊说1976年的圣诞,在天文、天心家的聚会,恨自己晚生了,生错地方了:)
com: 也不是,總有其他聚会是去過了死而無憾的
我: 我很想建议陈丹青和北岛们,大家撮在网上写着玩儿。你的一句话,没准牵出我的一大堆字呢。要写给看得懂的人。
com: 未聽過陈丹青和北岛,是現在流行作家嗎?
我: 是啊,我有过这样的感触。难忘的聚会不经意的重新霸占你的大脑,好像每一次回味,都会读出不同的东东哦。有些聚会,相差着时空,在内心里却是从不间断的。
我: 啊,知道了。你是读香港和台湾华文文学长大的,如早年的“梁文道”。北岛是内地八十年代很劲的诗人,他出去了又回来。我们都被他的诗
《生活》
网
就是这样一个字,给网了几十年。
com: 其實不是华文文学,我沒讀過很多中文書,只是一般水準
com: 久遠了的回憶不等於不真實,就算有人記不起,也是他們忘記了,不等於就失去了,因為,已經在妳心上了,怎麼要哭
我: 陈丹青,是一个画家,上海人的样子,很脚踩西瓜皮的。但是他的西藏组画八十年代很出名,早年也画毛头像。现在他画董其昌,用油画描摹山水画。说是从中找文化的根。很有代表性吧。我还是不是很喜欢他。
com: 梁文道是前輩,他以前搞學生運動時好搞笑,笑死我
我: 他是不是一直很搞笑,我们有点熟悉。我写过他。他看了说:哇,你的文字咁好,我都不好意思了:)))
com: 呀見到西班牙靠垫上的裸女了,看過,很出名,沒什麼感覺
佢真係好好笑架
我: 昨天听他主持的讲座,谈书的艺术。说电子版的书潮来了,以后出书走质感路线,或是收藏路线,或许有生路吧。
com: 是兩種不同市場
com: 出書是把自己的靈魂交給設計師實現出來,電子書是秘密,像偷情
我: 我就问:会不会有人出版“手稿书”?我超级喜欢看人“写的字”,印刷已经丢了信息,电子更是了。很冷。手稿,超级温暖的。
hahah
那么,手稿是谈恋爱:))
com: 我最記得梁扮陳毓祥在維多利亞公園的水池扮浸死,雖然是不敬,但很好笑
手稿書,留給親親,私家的,嘻嘻
我: 和古人恋爱,比较没有风险些。而且可以自得其乐,呵呵。
com: 愛起來就計不了風險吧!
我: 比如,我就好想有卡夫卡的
所以啊,那是一种病。有人病得不轻,一辈子也治不好:))
com: 我不想,他肯定是餓著肚皮寫的,變態
我: 其实,他好让人怜。
com: 一日未死,一日未知治不治得好,不能斷言
作者是那個命運了
自願的,值得,有些為文學捐軀的意味
我: 所以,同病相怜是有道理的。“同”才得吖。同病,很难。
com: 同意
com: 而家,同病,有點侮辱,我病得那末辛苦,最少讓我註冊
而且
我: 我想休息下了,开心得很累了,这几天。晚上会写故事。这里卖关子!!88
com: 啊
會看
早睡
我: 呵呵,怎么又有一个病了。预备多买些安眠药了。
com: 大把
拜拜
於 星期二 下午 2:00 寄發
7/29/2008
第十九屆香港書展紀行之一:瘋女入境
K,
小女子失蹤幾日,事出有因。俺啊,去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看書、淘書、會朋友。開心得忘了還有你這么個K:)
別郁悶啊,今天開始我試著寫寫這次書展紀行。要耐心慢慢的等啊,俺已經累得動彈不得。剛去中醫按摩,給按得呱呱叫,肥仔啊伸出肥手讓俺拉。回家路上暈乎乎,好像讓人點穴了。肥仔要背著媽上樓,感動得媽,那個,那個@#¥%……&
好了,開始說書:
2008、07、26
臨晨五時起身,從海島飛抵深圳,在機場的麥當勞,遇到熱心的小女生指導俺用免費無線上網,又巧遇熱心改進俺小小BLOG的網友COM,快魚吃慢魚似的對話,被對方鋪天蓋地的白話加洋文加技術的術語,教育得差點稱臣,及時抽身88:))
帶著回家放松心情,飛車去皇崗。天哪,遠遠看著暑熱的下的人龍,小女子一度不敢落車啦。因為愛那個兩岸三地一年一度最大的書展心切,小女子腦子騰地一熱:啊呀,會有這么多人去趕香港的書展啊?得快點點啊,不然講座的座位會沒有的,忒別是那個會識字的張大春,寫字女性靈氣洋溢的鍾曉陽,還有被以為是“新高行健”的哈金,當然,得去給馬先生、文道的主持捧場。
這一切,都是在機場快線班車的冷氣里,閃電式地在小女子的腦袋里奔突,等待不耐煩的司機,把我等拉到離入閘口遠遠的地方轟下車。暑熱當頭襲來,鉆進人龍參加盤餅,小女
子這下熱得清醒了:傻瓜,哪里有那么多傻瓜去看你那個書展?是暑期游人潮啦啦啦。不過,在這人餅里熱烘個四五十分鐘,估計小女子肯定“未老先衰”了。第一場葉輝的演講肯定錯過了。
忽然,就看見一俄羅斯遠東模樣的大漢,一手提起一個箱子,把倆大箱放到欄桿隔壁的港人入口通道,然后騰地翻身過去,哎呀,那是一個寬寬松松的入境通道啊。而且,進了廳一樣分流。
扮作淑女狀的小女子,心忽地就被攪動了,“TO BE OR NOT TO BEE”,腦子里快速盤旋。有點想啊,有點怕。前后左右看看,沒人可商量:(
又忽然,來了個小女導游,隔著欄桿向她的團友招呼:快出來,我帶你們上二樓,走團隊通道。就見幾個男女團友,翻過兩道柵欄,竟然從蛇餅里擺脫了。而且,似乎關口的警察和小導游蠻投悌,他幫襯說:你們跟著她就對啦!!
看得我心旌搖曳#¥%……&
眼看著小導游一行遠去,眼看著時機要錯過,小女子叫了一聲:哎哎,還有我呢!其實啊,那不是叫導游,是讓警察以為俺也是一伙的:))然后,小女子把小箱子和手提,塞出柵欄,看了看高度,也攀上了那柵欄!!人民警察同志,竟然看我技術不熟練的樣子,伸手拉了俺一把:)))呵呵呵。
拖著小箱子,俺急步就拐進港人入口通道,通道口一安保,問:持什么証?俺理都不理,長驅直入。可笑的是,一個高高大大的男子,竟然也尾隨著俺進入。小女子,回頭狠狠瞪了他幾眼,才不敢跟得太緊——明顯目標太大了么!!果然,一位關口人員就跟上來問他:持什么証?那傻瓜真的也給看通行證。被教育說,國內人都在排長長的隊,這樣不合適。怕他出賣我,俺又狠狠回瞪了其人一眼。終于,安全了,其人好像豁然開朗般:兄弟,我心臟不好哦,怕在人群里氣悶久了,給海關添麻煩。呵呵,真想當場表揚下下。就見那關口人員,兔子樣掉頭撤了。
都什么事兒啊。
乘上落馬洲網灣仔的車,俺回家般呼呼大睡,直到被同座起身驚醒。啊,我的灣仔,小女子我回來啦:))))
是為2008/07/26-28,第十九屆香港書展紀行之一。哈哈哈。
小女子失蹤幾日,事出有因。俺啊,去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看書、淘書、會朋友。開心得忘了還有你這么個K:)
別郁悶啊,今天開始我試著寫寫這次書展紀行。要耐心慢慢的等啊,俺已經累得動彈不得。剛去中醫按摩,給按得呱呱叫,肥仔啊伸出肥手讓俺拉。回家路上暈乎乎,好像讓人點穴了。肥仔要背著媽上樓,感動得媽,那個,那個@#¥%……&
好了,開始說書:
2008、07、26
臨晨五時起身,從海島飛抵深圳,在機場的麥當勞,遇到熱心的小女生指導俺用免費無線上網,又巧遇熱心改進俺小小BLOG的網友COM,快魚吃慢魚似的對話,被對方鋪天蓋地的白話加洋文加技術的術語,教育得差點稱臣,及時抽身88:))
帶著回家放松心情,飛車去皇崗。天哪,遠遠看著暑熱的下的人龍,小女子一度不敢落車啦。因為愛那個兩岸三地一年一度最大的書展心切,小女子腦子騰地一熱:啊呀,會有這么多人去趕香港的書展啊?得快點點啊,不然講座的座位會沒有的,忒別是那個會識字的張大春,寫字女性靈氣洋溢的鍾曉陽,還有被以為是“新高行健”的哈金,當然,得去給馬先生、文道的主持捧場。
這一切,都是在機場快線班車的冷氣里,閃電式地在小女子的腦袋里奔突,等待不耐煩的司機,把我等拉到離入閘口遠遠的地方轟下車。暑熱當頭襲來,鉆進人龍參加盤餅,小女
子這下熱得清醒了:傻瓜,哪里有那么多傻瓜去看你那個書展?是暑期游人潮啦啦啦。不過,在這人餅里熱烘個四五十分鐘,估計小女子肯定“未老先衰”了。第一場葉輝的演講肯定錯過了。
忽然,就看見一俄羅斯遠東模樣的大漢,一手提起一個箱子,把倆大箱放到欄桿隔壁的港人入口通道,然后騰地翻身過去,哎呀,那是一個寬寬松松的入境通道啊。而且,進了廳一樣分流。
扮作淑女狀的小女子,心忽地就被攪動了,“TO BE OR NOT TO BEE”,腦子里快速盤旋。有點想啊,有點怕。前后左右看看,沒人可商量:(
又忽然,來了個小女導游,隔著欄桿向她的團友招呼:快出來,我帶你們上二樓,走團隊通道。就見幾個男女團友,翻過兩道柵欄,竟然從蛇餅里擺脫了。而且,似乎關口的警察和小導游蠻投悌,他幫襯說:你們跟著她就對啦!!
看得我心旌搖曳#¥%……&
眼看著小導游一行遠去,眼看著時機要錯過,小女子叫了一聲:哎哎,還有我呢!其實啊,那不是叫導游,是讓警察以為俺也是一伙的:))然后,小女子把小箱子和手提,塞出柵欄,看了看高度,也攀上了那柵欄!!人民警察同志,竟然看我技術不熟練的樣子,伸手拉了俺一把:)))呵呵呵。
拖著小箱子,俺急步就拐進港人入口通道,通道口一安保,問:持什么証?俺理都不理,長驅直入。可笑的是,一個高高大大的男子,竟然也尾隨著俺進入。小女子,回頭狠狠瞪了他幾眼,才不敢跟得太緊——明顯目標太大了么!!果然,一位關口人員就跟上來問他:持什么証?那傻瓜真的也給看通行證。被教育說,國內人都在排長長的隊,這樣不合適。怕他出賣我,俺又狠狠回瞪了其人一眼。終于,安全了,其人好像豁然開朗般:兄弟,我心臟不好哦,怕在人群里氣悶久了,給海關添麻煩。呵呵,真想當場表揚下下。就見那關口人員,兔子樣掉頭撤了。
都什么事兒啊。
乘上落馬洲網灣仔的車,俺回家般呼呼大睡,直到被同座起身驚醒。啊,我的灣仔,小女子我回來啦:))))
是為2008/07/26-28,第十九屆香港書展紀行之一。哈哈哈。
7/24/2008
林譯村上:“○”分
K,
其實林先生大可不必如此郁悶吖。從朱生豪到梁實秋到卞之琳,三個莎士比亞一直都如此“打架”呢。
直譯或者意譯,恰如“TO BE OR NOT TO BEE”,原本就是你死我活的。
真的動氣,倒教人看了笑話。
不過,小女子倒是更喜歡卞譯,更“人”些吖。
印度的泰戈爾,也是譯者多多,那年,小女子編《東南亞踏歌行》,請了老先生幫忙,非冰心譯本不選。其實,鄭振鐸譯的散文也不錯,就是口感不如冰心的“清爽”。純屬個人閱讀愛好吧。
林譯村上:“○”分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4日
【明報專訊】編按:村上春樹作品之內地中譯者林少華,今年書展來港與台灣版譯者賴明珠對談村上熱潮。面對坐擁歷史地位、保留句子面目的村上譯者,林少華的文筆可是更自信,有評論人更視之為張狂——一日本名教授給予林的翻譯「○」分,林少華與之筆辯,在他來港以前,可先讀讀他的「自辯」。
非我瞎吹,自上學以來,無論考試還是作業,從未得過「○」分,未嘗過「鴨蛋」是何滋味。不料在當老師給人打分打了二三十年之後,陡然被人打了一個大大的「○」分,完美得宛如八月十五中天皓月。說白了,一個圓滾滾的大「鴨蛋」。令人不得不嚴肅對待的是,給我打這「○」分的,既非評價教學效果的調皮學生,又不是喜歡惡作劇的「憤青」網友,而是一位日本教授、一位頗有名氣的日本教授——東京大學文學部中文系教授、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藤井省三先生。打分物件也不是當年要提日語教授時考的我所不擅長的英語——即使那次也得了58分——而是我自鳴得意的領域:翻譯,且是村上作品的翻譯。自「林家舖子」開張以來,如此沉重的、決絕的打擊還是頭一遭。
換個自尋開心的說法,不知幸與不幸,這頭一遭得的「鴨蛋」居然是「日本造」,made in Japan。人所共知,made in Japan不同於made in China,向以品質優良聞名於世。問題是,一如藤井教授所熟悉的魯迅先生所說,再完美的蒼蠅終究是蒼蠅,再優良的「鴨蛋」也終究是「鴨蛋」。而且,愈是「品質優良」我愈覺得不爽。我本是凡夫俗子,不可能為得了「鴨蛋」而手舞足蹈神清氣爽。尤覺不爽的是,我不曉得該不該將這個「鴨蛋」、這個「○」分主動公諸於世。「○」分來自藤井教授所著《村上春樹心目中的中國》,書已於7月25日公開出版。因此,我這裏所說的公諸於世,是指要不要由我自己告訴中國讀者朋友。不告訴吧,有負藤井教授一番苦心,畢竟此書乃學術性著作,傳播範圍原本有限,加之中國懂日語的人有限,接觸到的就更有限了。告訴吧,忽一下子上報上刊上網,街談巷議,盡人皆知,半世英名從此休矣!
如此徬徨數日,最後決定廣而告之。大丈夫為人行世,自當光風霽月水落石出,豈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只是,倘有自辯之嫌,還望海涵才好。
不言而喻,打「○」分自有打「○」分的理由。作為知名學者,藤井教授更是如此,且容我擇其大端舉出兩點。
過失一:審美忠實
其一,審美忠實之過。愚意以為,作為文學翻譯,較之詞句等表層結構的對應,更應注意審美愉悅等深層結構的忠實。藤井教授則持相反的觀點。他認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語體」,唯有最大限度傳達這一文體或風格的翻譯才是「良質」翻譯。而林譯用的卻是「文語體、書面語體」。作為顯例,他把我從《挪威的森林》中舉過的例子反其意而用之:
林譯內地版:玲子……緩緩彈起巴赫的賦格曲。細微之處她刻意求工,或悠揚婉轉,或神采飛揚,或一擲千鈞,或愁腸百結。
葉蕙譯香港版:玲子……慢慢彈起巴哈的賦格曲來。細膩的部分故意慢慢彈、或快快彈、或粗野地彈、或感傷地彈……。
賴明珠譯台灣版:玲子姐……慢慢地彈起巴哈的賦格曲。細微的地方刻意或慢慢地彈、或快速地彈、或盡情揮灑地彈、或敏感用情地彈……。
藤井點評:確如賴明珠所稱,賴譯「不化妝,保留本來面目」。較之林譯自不待言,即使同葉譯相比,也可以說幾近完美。比之賴譯和葉譯,不可否認,林譯的「審美忠實」反而顯得濃妝豔抹(厚化妝)。
相對於「愁腸百結」、「感傷」以及「敏感用情」,村上原文用的是來自Sentimental的「外來語」。敝人日語水平自然比不上藤井教授,但旅日五載,日常生活中從未聽見哪位日本人忽然冒出這麼一句日本味英語。恕我冒失,Sentimental用作日語未必就是「口語體」,而作為中文的「感傷」和所謂「敏感用情」也未必就不是「文語體、書面語體」。而藤井教授則據此斥林譯為「濃妝艷抹」,慨然賞賜「鴨蛋」;而另譯則「保留本來面目」,幾近完美(完璧),倘若打分,大概不低於98.5分。聲明一句,我不是在這裏害「紅眼病」,都是同胞,賴葉二位女士得一百分我更歡喜。我不過是對這打分標準有所費解罷了。我也是當老師的,也教翻譯,也打分,記憶中,打分時從不曾如此旗幟鮮明地抑此揚彼。且,類似「愁腸百結」這樣的譯法即使真的屬於「濃妝豔抹」,那也不到百分之一。而藤井批評給人的印象,彷彿三十二本拙譯村上盡皆如此——若干噸高檔化妝品就這樣被我揮霍一空。
過失二:漢語民族主義
其二,漢語民族主義(nationalism)之過。平心而論,藤井教授似乎並不否認拙譯行文的「漂亮」。但「漂亮」的結果,便是所謂「濃妝豔抹」。而其起因,則在於敝人身上的「漢語民族主義」。作為證據,一是有人指出敝人是「熱情的『愛國主義』文人」,而他認為「當之無愧」(當)。二是我自己說過「漢語(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同時將「日文式翻譯腔」稱為「和臭」,暗示中國文化對於日本文化的「優勢」。藤井教授因之斷定:「成為用『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的漢語寫散文(essay)的文人恐怕才是林少華的本願,而從事日本文學、尤其現代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總的說來非其本意,想必他是通過『審美地』翻譯村上文學來化解這種不滿。」進而認為,敝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包括台灣賴明珠在內全世界任何村上譯者都未能做到的單獨翻譯三十餘部村上作品的偉業」,完全因為敝人的自負——具有得到漾溢以「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進行讀寫之審美意識的中國讀者巨大支援的自負」。不僅如此,藤井教授還獨自慧眼地指出:「這種較之林少華的自尊心更屬於不無過剩的文化民族主義的意念,有可能表現出了二十一世紀中國式村上閱讀的一端。或者中國讀者也對批判日本國家暴力性的村上文學懷有共鳴、不是作為發揚國粹文化的閱讀,而是旨在『越境』的閱讀亦未可知。」
翻譯者的自信
必須承認,藤井教授引用的我的話,我確實說過,有的還說了不止一次。但若由此上升到漢語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這樣的政治高度加以批駁,我以為恐不可取。我曾一再強調,一百個人翻譯村上就有一百個村上,而且每個譯者都深以為自家翻譯的村上是真正的村上——沒有這樣的自負,文學翻譯就無以成立。因此,素面朝天(化粧)也好,濃妝豔抹也好,講究詞句對應的形似也好,追求審美忠實的神似也好,作為學術問題或翻譯傾向問題都可以討論,大可不必把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對於自己民族語言的一點點自豪感同民族主義直接掛。更不贊成以帶有火藥味的政治批評代替心平氣和的、持論公允的學術批評。
尤其令人遺憾和意外的是,藤井教授的批評甚至夾雜意識形態色彩。例如他將發表讚賞林譯文章的香港《文匯報》特意表述為「中國共產黨系統的報紙」,把我一開始沒對《挪威的森林》感興趣的原因歸結為「本國(中國內地)評價尚不確定」。就連我在一篇散文中提到的「文革」中「黨安排他(我)學習他從未想學的日語」也熱心解釋為「基於共產黨政策性人才配置」。說來耐人尋味,敝人基本是在張揚意識形態的背景下長大的,但我已在很大程度上擯除了意識形態視角,而藤井教授反倒念念不忘了。不妨說,我得的這個「○」分、吃的這個「鴨蛋」未嘗不多不少與此有關。
村上春樹本人也搞翻譯,是個很不錯的翻譯家,他在一篇題為《翻譯與被翻譯》的文章中這樣說道:「我想,出色的翻譯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語言能力,但同樣需要的還有——尤其文學作品——充滿個人偏見的愛。說得極端些,只要有了這點,其他概不需要。說起我對自己作品的翻譯的首要希求,恰恰就是這點。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上,只有充滿偏見的愛才是我充滿偏見地愛的一個物件。」
那,藤井教授對拙譯的評論充滿的是什呢?
Xtra.講座.林少華、賴明珠
村上春樹的兩岸熱潮
合辦:明報讀書站、香港書展
時間:7月26日(星期六)下午4:00 至6:00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會議室404-405
主持:健吾
主講:林少華、賴明珠
登記:http://hkbookfair.hktdc.com/chi/evt_schdt/event.htm
[文/林少華]
其實林先生大可不必如此郁悶吖。從朱生豪到梁實秋到卞之琳,三個莎士比亞一直都如此“打架”呢。
直譯或者意譯,恰如“TO BE OR NOT TO BEE”,原本就是你死我活的。
真的動氣,倒教人看了笑話。
不過,小女子倒是更喜歡卞譯,更“人”些吖。
印度的泰戈爾,也是譯者多多,那年,小女子編《東南亞踏歌行》,請了老先生幫忙,非冰心譯本不選。其實,鄭振鐸譯的散文也不錯,就是口感不如冰心的“清爽”。純屬個人閱讀愛好吧。
林譯村上:“○”分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4日
【明報專訊】編按:村上春樹作品之內地中譯者林少華,今年書展來港與台灣版譯者賴明珠對談村上熱潮。面對坐擁歷史地位、保留句子面目的村上譯者,林少華的文筆可是更自信,有評論人更視之為張狂——一日本名教授給予林的翻譯「○」分,林少華與之筆辯,在他來港以前,可先讀讀他的「自辯」。
非我瞎吹,自上學以來,無論考試還是作業,從未得過「○」分,未嘗過「鴨蛋」是何滋味。不料在當老師給人打分打了二三十年之後,陡然被人打了一個大大的「○」分,完美得宛如八月十五中天皓月。說白了,一個圓滾滾的大「鴨蛋」。令人不得不嚴肅對待的是,給我打這「○」分的,既非評價教學效果的調皮學生,又不是喜歡惡作劇的「憤青」網友,而是一位日本教授、一位頗有名氣的日本教授——東京大學文學部中文系教授、日本學術會議會員藤井省三先生。打分物件也不是當年要提日語教授時考的我所不擅長的英語——即使那次也得了58分——而是我自鳴得意的領域:翻譯,且是村上作品的翻譯。自「林家舖子」開張以來,如此沉重的、決絕的打擊還是頭一遭。
換個自尋開心的說法,不知幸與不幸,這頭一遭得的「鴨蛋」居然是「日本造」,made in Japan。人所共知,made in Japan不同於made in China,向以品質優良聞名於世。問題是,一如藤井教授所熟悉的魯迅先生所說,再完美的蒼蠅終究是蒼蠅,再優良的「鴨蛋」也終究是「鴨蛋」。而且,愈是「品質優良」我愈覺得不爽。我本是凡夫俗子,不可能為得了「鴨蛋」而手舞足蹈神清氣爽。尤覺不爽的是,我不曉得該不該將這個「鴨蛋」、這個「○」分主動公諸於世。「○」分來自藤井教授所著《村上春樹心目中的中國》,書已於7月25日公開出版。因此,我這裏所說的公諸於世,是指要不要由我自己告訴中國讀者朋友。不告訴吧,有負藤井教授一番苦心,畢竟此書乃學術性著作,傳播範圍原本有限,加之中國懂日語的人有限,接觸到的就更有限了。告訴吧,忽一下子上報上刊上網,街談巷議,盡人皆知,半世英名從此休矣!
如此徬徨數日,最後決定廣而告之。大丈夫為人行世,自當光風霽月水落石出,豈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只是,倘有自辯之嫌,還望海涵才好。
不言而喻,打「○」分自有打「○」分的理由。作為知名學者,藤井教授更是如此,且容我擇其大端舉出兩點。
過失一:審美忠實
其一,審美忠實之過。愚意以為,作為文學翻譯,較之詞句等表層結構的對應,更應注意審美愉悅等深層結構的忠實。藤井教授則持相反的觀點。他認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語體」,唯有最大限度傳達這一文體或風格的翻譯才是「良質」翻譯。而林譯用的卻是「文語體、書面語體」。作為顯例,他把我從《挪威的森林》中舉過的例子反其意而用之:
林譯內地版:玲子……緩緩彈起巴赫的賦格曲。細微之處她刻意求工,或悠揚婉轉,或神采飛揚,或一擲千鈞,或愁腸百結。
葉蕙譯香港版:玲子……慢慢彈起巴哈的賦格曲來。細膩的部分故意慢慢彈、或快快彈、或粗野地彈、或感傷地彈……。
賴明珠譯台灣版:玲子姐……慢慢地彈起巴哈的賦格曲。細微的地方刻意或慢慢地彈、或快速地彈、或盡情揮灑地彈、或敏感用情地彈……。
藤井點評:確如賴明珠所稱,賴譯「不化妝,保留本來面目」。較之林譯自不待言,即使同葉譯相比,也可以說幾近完美。比之賴譯和葉譯,不可否認,林譯的「審美忠實」反而顯得濃妝豔抹(厚化妝)。
相對於「愁腸百結」、「感傷」以及「敏感用情」,村上原文用的是來自Sentimental的「外來語」。敝人日語水平自然比不上藤井教授,但旅日五載,日常生活中從未聽見哪位日本人忽然冒出這麼一句日本味英語。恕我冒失,Sentimental用作日語未必就是「口語體」,而作為中文的「感傷」和所謂「敏感用情」也未必就不是「文語體、書面語體」。而藤井教授則據此斥林譯為「濃妝艷抹」,慨然賞賜「鴨蛋」;而另譯則「保留本來面目」,幾近完美(完璧),倘若打分,大概不低於98.5分。聲明一句,我不是在這裏害「紅眼病」,都是同胞,賴葉二位女士得一百分我更歡喜。我不過是對這打分標準有所費解罷了。我也是當老師的,也教翻譯,也打分,記憶中,打分時從不曾如此旗幟鮮明地抑此揚彼。且,類似「愁腸百結」這樣的譯法即使真的屬於「濃妝豔抹」,那也不到百分之一。而藤井批評給人的印象,彷彿三十二本拙譯村上盡皆如此——若干噸高檔化妝品就這樣被我揮霍一空。
過失二:漢語民族主義
其二,漢語民族主義(nationalism)之過。平心而論,藤井教授似乎並不否認拙譯行文的「漂亮」。但「漂亮」的結果,便是所謂「濃妝豔抹」。而其起因,則在於敝人身上的「漢語民族主義」。作為證據,一是有人指出敝人是「熱情的『愛國主義』文人」,而他認為「當之無愧」(當)。二是我自己說過「漢語(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同時將「日文式翻譯腔」稱為「和臭」,暗示中國文化對於日本文化的「優勢」。藤井教授因之斷定:「成為用『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的漢語寫散文(essay)的文人恐怕才是林少華的本願,而從事日本文學、尤其現代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總的說來非其本意,想必他是通過『審美地』翻譯村上文學來化解這種不滿。」進而認為,敝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包括台灣賴明珠在內全世界任何村上譯者都未能做到的單獨翻譯三十餘部村上作品的偉業」,完全因為敝人的自負——具有得到漾溢以「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進行讀寫之審美意識的中國讀者巨大支援的自負」。不僅如此,藤井教授還獨自慧眼地指出:「這種較之林少華的自尊心更屬於不無過剩的文化民族主義的意念,有可能表現出了二十一世紀中國式村上閱讀的一端。或者中國讀者也對批判日本國家暴力性的村上文學懷有共鳴、不是作為發揚國粹文化的閱讀,而是旨在『越境』的閱讀亦未可知。」
翻譯者的自信
必須承認,藤井教授引用的我的話,我確實說過,有的還說了不止一次。但若由此上升到漢語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這樣的政治高度加以批駁,我以為恐不可取。我曾一再強調,一百個人翻譯村上就有一百個村上,而且每個譯者都深以為自家翻譯的村上是真正的村上——沒有這樣的自負,文學翻譯就無以成立。因此,素面朝天(化粧)也好,濃妝豔抹也好,講究詞句對應的形似也好,追求審美忠實的神似也好,作為學術問題或翻譯傾向問題都可以討論,大可不必把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對於自己民族語言的一點點自豪感同民族主義直接掛。更不贊成以帶有火藥味的政治批評代替心平氣和的、持論公允的學術批評。
尤其令人遺憾和意外的是,藤井教授的批評甚至夾雜意識形態色彩。例如他將發表讚賞林譯文章的香港《文匯報》特意表述為「中國共產黨系統的報紙」,把我一開始沒對《挪威的森林》感興趣的原因歸結為「本國(中國內地)評價尚不確定」。就連我在一篇散文中提到的「文革」中「黨安排他(我)學習他從未想學的日語」也熱心解釋為「基於共產黨政策性人才配置」。說來耐人尋味,敝人基本是在張揚意識形態的背景下長大的,但我已在很大程度上擯除了意識形態視角,而藤井教授反倒念念不忘了。不妨說,我得的這個「○」分、吃的這個「鴨蛋」未嘗不多不少與此有關。
村上春樹本人也搞翻譯,是個很不錯的翻譯家,他在一篇題為《翻譯與被翻譯》的文章中這樣說道:「我想,出色的翻譯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語言能力,但同樣需要的還有——尤其文學作品——充滿個人偏見的愛。說得極端些,只要有了這點,其他概不需要。說起我對自己作品的翻譯的首要希求,恰恰就是這點。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上,只有充滿偏見的愛才是我充滿偏見地愛的一個物件。」
那,藤井教授對拙譯的評論充滿的是什呢?
Xtra.講座.林少華、賴明珠
村上春樹的兩岸熱潮
合辦:明報讀書站、香港書展
時間:7月26日(星期六)下午4:00 至6:00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會議室404-405
主持:健吾
主講:林少華、賴明珠
登記:http://hkbookfair.hktdc.com/chi/evt_schdt/event.htm
[文/林少華]
博客變書,好玩。

昨日開幕的書展相當旺場,至晚上8時已有12萬人次入場,較去年首日入場人數多三成。(余俊亮攝)
博客結集 輕小說
新興書種大收旺場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4日
【明報專訊】近年書壇興起不少新類型書籍,當中有來自日本的「輕小說」,也有不少本地自資出版的書籍,大部分「新書」有不同目標市場,帶來新一批支持者。有出版社更透露,「博客系列」書籍的出版數量,較去年大升一倍。
「輕小說」吸引年輕漫畫迷
一向受年輕人歡迎的漫畫攤位,今年多了「輕小說」,吸引不少15至17歲青少年大量購買。有學生更在網上討論區組織12名「同好」掃貨。發起人伽藍說,近年多了很多人加入看輕小說,「我以往只看漫畫,近兩年開始迷上輕小說,書報攤亦開始有更多輕小說選擇,雖然它的圖片比漫畫少,平均一本只有3頁插圖,文字較多,但內容輕鬆、又薄」。
輕小說3年前在日本興起,再傳到台灣及香港。輕小說代理負責人葉先生表示,攤位一向也有輕小說出售,因輕小說近年在台灣大熱,種類多了,讀者亦增加。
不少人都希望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感想與其他人分享,有經營自資出版業務的紅出版,其高級編輯陳皓翔指出,今年書展中,自資出版書籍較去年升三至四成,銷量亦有增長,「由於種類、書目都增加,吸引到更多讀者注意,部分質素相當高」。
博客書出版量增倍
近年,該出版社亦主打出版「Blogger系列」,將網上一些知名度高的博客結集成書,例如《台灣女生在香港》、《無聊學》、《這雙手雖然小》等。
陳表示,今年出版的Blogger系列書籍較去年同期增一倍,一些Blog每日都有過千人瀏覽,質素高,本身已有一班「捧場客」,一出書肯定有人支持,而部分涉及旅遊及育兒等題材,均大受讀者歡迎,遂吸納到另一群沒有「睇Blog」習慣的人購買。
×××××
像書熱賣 書展客三成
開幕首日 歌手新書售3000本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4日
【明報專訊】高通脹下,昨日在會展開幕的書展仍然大收旺場,截至昨晚8時(10時閉館),入場人次已高達12萬,較去年大升三成。書展「突然」旺場的原因,並非全因為港人閱讀風氣有改善,而是今年有多名被喻為「少男殺手」的年輕偶像藝人齊齊推出寫真集,吸引大批年輕「粉絲」入場掃貨,帶領整體入場人數升。有書商指出,有歌手推出的新書一天大賣三四千本,數量超逾去年最暢銷書籍7天的總銷量。
財經書銷量不及去年一半
惟另一邊廂,在今年股市大跌下,金融財經類書籍的銷量則較去年大跌。三聯門市部高級經理馮惠基表示,去年該類書籍在書展銷量是10年最高,今年經濟轉差,這類書昨日的銷量不及去年一半;而心靈書籍都是近年較暢銷的書種,但目前的銷售成績仍是一般。
不過,「偶像書」卻逆市創佳績,銷量倍增。萬華媒體負責人黃小姐表示,今年生意比預期好,以傅穎為例,寫真集連唱片一式兩款,每款售140元,不少歌迷都會一次過買齊兩款,隨書附送的200張簽名會入場證一分鐘內便派光;至於蔡卓妍(阿Sa)的書,於幾小時內亦賣出400本。她指出,大部分都是歌迷會組團到攤位「掃貨」,一次過便會買幾百本。
一連七天的書展昨開幕,排頭位的傅小姐於21日(周一)上午11時便到場排隊,昨日書展9時開幕,她即衝入場一口氣花了3500元買了25套傅穎寫真集套裝。她說,有台灣朋友託她買寫真集,明天便會將書送到台灣。
黃小姐又說,明星相亦成為「粉絲」目標,攤位內共有近百款偶像照片,當中30至40款於首日上午已經「斷貨」,其中以台灣明星最受歡迎,例如黑澀會、飛輪海等。
首日營業額 幾達去年整個展期
另一青春偶像江若琳昨日為新書舉行簽名會,她的作品《零距離》至傍晚已售出逾3000本。紅出版高級編輯陳皓翔表示,今年書展的人流和銷量都是一大突破,尤其偶像書的銷情最突出,銷量比其他種類的書籍多幾倍。他總結,偶像類新書好賣,帶挈首日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上升5至10倍,差不多已達到去年整個書展期的成績,「經濟雖然不及去年,但青少年的消費力不會受到影響」。他指去年書展中,紅出版銷量最高的書是分析「九型人格」的實用類書籍,全個書展期亦只能賣出2000多本。
出版《艾粒老爺車》 及《內衣少女》的皇冠出版社,其攤位昨日排隊買書及領取簽名票的人龍太長,要出動保安維持秩序。皇冠出版社市場經理方佩詩說﹕「今年買明星書、圖文書及Blogger書較多,明星書在早上9時已有人排隊購買,簽名票不消30分鐘已派完200張,餘下的歌迷亦有買書,支持偶像。」
7/22/2008
潘詩韻:台北專訪朱天文


天地再寬 盡皆此
台北專訪朱天文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2日
【明報專訊】在台北一家飯店的小酒吧跟朱天文相約會面,她一身深藍色的連身裙子,長髮往後束,背向落地窗戶靜坐;室外的光影打在她臉上,加上周邊風景,彷彿電影裏的某個場景。她態度親切,說話慷慨,對於所有問題,都不徐不疾地娓娓道來,像跟老朋友聊天;談到寫作時,她立即眼神閃亮,但從容和善的笑態又像個小女生。
朱天文很少出門,更不常來港,上一次踏足此城是2000年出席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的「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距今已經8年。新作《巫言》裏描述香港消費狂的狀,則源自1995年出席香港書展活動的印象。她坦言也喜歡看櫥窗,看設計,特別是生活用品,把它當作現代博物館,賞心悅目。她說,看,是女性的本能。
香港印象.讀者印象
十三年前的書展教朱天文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於座談會中認真提問的一位讀者,她記得,他叫董啟章,也就是今日香港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他現在一本一本寫的這麼厚,這很不得了。」所以,她自感對香港認識不深,西西和黃碧雲的作品,她都有看,只是較熟悉的還是從前一起辦過《三三集刊》的作家鍾曉陽,天地圖書最近也將她的《停車暫借問》再版發行。
朱天文是台灣以至華文世界舉足輕重的作家,但她對自己的文學名聲卻一貫淡薄,對讀者的想像和預期,更爽直說「不」,乾脆俐落,她只專心經營她的作品。「寫電影劇本、雜文等,我非常清楚我有一個溝通的對象,尤其是電影劇本,我是寫給工作人員看。因為基本上我合作的導演就是侯孝賢,大部分時間就是一個長期的討論過程,我就扮演一個回應者,在導演思考過程裏的一個回音,他發球出來有人接這個球,有時候我也會發球然後他接,不過這一定要在同一個頻率上才能發生。有時候這個討論會長達一年,在這個長期的討論過程裏,導演已經非常清楚要幹什麼和拍什麼;所以討論結束後,導演就會將他的筆記扔給我,有時候是五本,有時候是六本,於是我就把它們整理成一個文字的工作本,包括分場和一兩句對白等等,是給工作人員看的,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的依據,一個施工的藍圖,然後工作人員就根據這個執行。」不過部分劇本如《海上花》,因要變成上海話,所以對白就要寫得很清楚;至於近期剛上映的《紅氣球》則完全沒有對白,因為工作人員的溝通是法語,她只大概寫下每一場做什麼,然後完全是現場導演跟演員之間的互動,包括茱麗葉‧畢諾許。
至於小說,她坦言完全沒有讀者對象,不做任何溝通,「其實你寫的時候,你只能面對一個你觀察的課題,這個課題很像老子說的『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它好像是一個被禁錮住的課題,看不清楚,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裏頭的像或物叫出來,然後賦予它一個造型,一個名字。」
長篇寫作對作家的精神與體能都有一定挑戰。在這一段她形容為「坐牢」一樣的寫作日子,她每天會固定寫四五小時,然後看報紙,東玩西玩、到房子附近餵飼流浪貓。第二天,她會把前一天寫的草稿從頭到尾看一遍,把不好的地方一面修改,一面騰稿,騰到一個進度之後,她又會繼續寫下去。這時,她又會把另一個東西叫出來,又給他一個名字。到最後又重頭到尾看一遍,又再騰。
寫作《巫言》,是從卡夫卡的一句說話出發:「一個小說家是拆他生命的房子,用這磚塊蓋他小說的房子。」一個懺情的獨白體。原先她想寫的是「巫」跟「言」,「巫」是使用文字的人,也是所有創作者,可這個巫卻跟生活格格不入,他進退兩難、不合時宜,種種都像是在拆他生命的房子,小說家的房子,這是卡夫卡那句話的前半段。至於「言」,是文字,文字原先是有神聖性的,它可以通鬼神,是理解宇宙和人生的符號、鑰匙,也是權力、權柄,只是後來文字卻一直被貶值到現在完全沒有價值。小說家在這種狀態下寫出來的小說,就是那些磚塊一片一片的蓋起來的房子,也是卡夫卡所說的後半段。當兩條線並列對照,就看到中間的關聯和參照。
「新天使」:我只能記得
只是一路寫下來,整部小說寫完以後,她卻發現卡夫卡變成了班雅明筆下的「新天使」,是表現主義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一幅小畫Angelus Novus。「新天使」是這樣的:眼睛注視,嘴巴張開,翅膀伸展,他的頭看向未來,他的臉朝向過去,看到過去像一場一場災難,在他面前摔碎,災難的殘骸一個壓一個堆起來,愈積愈高,高入雲霄。新天使好想停下來,把碎片、死者喚醒,變成一個整體,但風暴從天上刮下,這風暴名為「進步」,所以他的臉是看過去,而他的背則對未來。「過去就是記憶,你基本上就是用記憶抵抗時間。有時間就有生老病死,是沒法抵抗的,也是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一定會死;但是我每一件都記得,我就是沒法打贏你,也能打個平手。新天使就是這樣,他臉看向過去,表示『我記得』。」所以,《巫言》最後變成是新天使的圖像,他用「言」,就是他的「咒語」、文字,把原本禁錮的萬物,叫出來、釋放出來。
其實,《巫言》更像一個博物志,充滿了細節,不厭其煩。朱天文認為現代已經沒有什麼神聖的東西,但一切「巫物」,如最沒有人性的塑膠,卻因為人的注目、人的紀念,變為神,卻都是「巫神」。「像波赫士的《歧路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到每一個歧路都是一個花園,你在裏頭都會忘記你的來路,對所有細節都有一種高度喜悅,流連忘返,使得「巫物」都是神。」
寫《荒人手記》的時候,朱天文一直上天下地還到冥界去問「生老病死」的問題,可經過八年的歷煉與整理,到《巫言》的時候,已不再問了。「我把它變成像中國畫裏的留白,是最大的悲哀跟惆悵,變成作品的底色;可在《歧路花園》裏頭,我可以不斷的離題。我就是喜歡細節,在細節裏頭我感覺到此時此刻我活,所以我就專注寫此時此刻所看到的,留白就變成是我所有細節的背景。」專注,也令她的作品充滿了高度的凝視,凝視當下,跟當代作出對話。
唐諾曾表示朱天文對自己的小說有種輕視之心,彷彿隨時可以喊停,然後一生擱筆不寫。不過,完成《巫言》後,她已決心要再寫二十年,要寫到七十歲。她注意到許多同輩作家到中年以後不再寫作,但她倒希望自己能變成「職業選手」。「我高中已經開始寫作,到了現在人過五十,你的寫作年齡已差不多三十幾年,人生已經過一半了,其實還有很多想法,人也夠成熟,卻還沒有寫。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靈感,而是要養成自律,以及鍛練體能,以前那有體能的問題!」
自律是要養成每天固定的寫作時間,「像打職業賽,要維持手感,做筆記,像抄經一樣。」她指一位已去世的京戲打鼓佬,即使到了九十歲,每天早上起來就是打鼓,不是為練習,是為了維持那種狀態,要「上場即中」,沒有暖身的,這就是職業。至於體能,則要夠好才能集中精神喚出心裏面的東西,否則難以面對想要說的課題,情就像潛水一樣。所以,她每天都會盡量維持運動。
聆聽菩薩低眉
今年香港書展,朱天文將主持講座,與讀者會面,題目是「站在左邊——我寫《巫言》」。左邊,指的是非社會化,在同一光譜的右邊是社會化,而「巫」就是站在最「左邊」的邊界,越過了,就會變瘋子,無法對話,無可言說;站在「巫」的那邊看社會化,看當代,很多習以為常的事情,卻覺得格格不入。結束書展活動後,她將回到她的書桌前,繼續寫作。她想要寫一些關於「時間差」這個磁場裏的短篇小說。這一次,她定言,不要讀者再等八年了。
事實上,朱天文一直很少出席公開活動,尤其是讀者活動,她說是因為自己的「弱點」。「像《巫言》裏講的『菩薩為什麼低眉』,因為當他的眼睛跟他(別人)對上的時候,我就是要負責了。」她指從前辦《三三集刊》時,她會大方的把家裏的地址電話等等都告訴讀者,也招待讀者到家裏坐,但長期下去根本負荷不了,難以全部照顧,覺得有點兒「始亂終棄」,所以她特別覺得要「慎始」,「因為當你一開始,你就要負責的。人的情感是有限的,我在這有限之下更不能亂發,像天使跟魔鬼,如果你不分的話,當一天真正的天使來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可以給他了。」同樣的話,她的妹妹朱天心也曾向好客的父母親朱西甯與劉慕沙提過。「只要你保持廣泛的閱讀,對世界的好奇,就不會妨礙你寫作的視野。」
「人一生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年輕時也許覺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可是結果是發現你只做一件事。然後你做這件事做得非常好,一直做一直做,做到底,做到沒有人能代替你的獨特性,我覺得這是人生的責任。你有這天賦,你把它充分發揮了,我覺得這是寫小說對我的意義。」
小說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朱天文娓娓細述。今年,在香港,我們終於可以親耳聆聽。
[文/潘詩韻]
*****
Xtra.朱天文@HK
「站在左邊——我寫《巫言》」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2日
【明報專訊】時間:7月24日(星期四) 下午2:30至4:00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會議室406 -407
主講:朱天文
主持:馬家輝
登記:http://hkbookfair.hktdc.com/chi/evt_schdt/event.htm
書名:《巫言》
作者:朱天文
出版:印刻/台灣
馬家輝:誰謀殺了閱讀的胃口?
誰謀殺了閱讀的胃口?
/文﹕馬家輝
——寫在第19屆香港書展開幕前夕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2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明天開鑼,第19屆了,愈辦愈旺場,但恐怕沒有太多香港人確切了解這個文化活動的重量與隱憂。
兩岸三地,每年大約合共出版31萬多種新書與重印書,25萬種是簡體字,在內地出版;6萬多種是繁體字,其中約有5萬種在台灣印刷,餘下的,便是made in Hong Kong了。如果僅看數量,香港彈丸之地當然沒法跟中國大陸和台灣相比,即使以城市比對城市,亦跟上海市的近兩萬種圖書出版頗有距離,可是,一旦把焦點從「數量」轉向「能量」,香港人便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因為這個城市自有她的特色與價值,一言蔽之,在於「自由」二字。
香港書展正是自由價值的具體濃縮,這項以B2C為主的「出版展銷」活動,在貿易發展局的掌控下,每年辦得熱熱鬧鬧,入場人次高達70萬,是兩岸三地最人氣旺盛的書展,亦是兩岸三地最具持續力的書展,而更重要的是,她在主流書籍的銷售以外也夾雜了不少邊緣書、另類書、異議書,充分呈現了民間社會在言論思維上的包容與闊達。如果不是每年例牌發生幾宗「不准藝術圖冊露點」之類的荒謬執法事件簿,從某個角度看,一連七天的香港書展其實等於一個具體而微的「言論自由節」,值得香港人感到驕傲與自豪。
對了,除了展書與賣書,別忘記香港書展尚有多達三四十場的文化講座,這又是「香港能量」的另一個強勁表現。這些講座亦是深具香港社會的曖昧夾雜特色,既講文學與文化,亦談經濟與飲食,以至於男女情慾、時裝皮相、插畫動漫,俗世生活的每個面向皆不被遺棄,或如陳冠中在其文章所常強調,香港因為沒有文以載道的大傳統於頭上泰山壓頂,那便能像黑夜煙花般百彩璀璨,「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總能於碰碰撞撞中讓有不同需要的人找尋到不同的滿足。這個「滿足」是眾數,是有s的,俗有俗的熙來攘往,雅有雅的寧靜致遠,新潮古典並存共置,誰都沒興趣也沒必要對誰說抱歉或感不安。
這是民間社會的生猛趣意,賣書的人可以在主題館內嗌咪搶客,讀書的人可以在會議室內細語問道,香港書展其實是一個充滿「民趣」的年度盛事。
論「雅」,今年香港書展有一個活動叫做「名作家講座系列」,特別得注意,其陣容之盛之壯,套句潮語,不能不算是「史上最強」。
且看這些名字﹕鍾曉陽、朱天文、王德威、哈金、張大春、錢文忠、劉震雲、閻連科、葉輝、許知遠、陳丹青、麥天樞。兩岸三地從未有過文化活動能把這許多各有成就的華人作家聚在一起,讓他們的文學經驗與創作思維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有所激盪共振,香港書展辦此盛事,除因香港佔了地利之便,更因香港有自由之機,而策劃者又懂得好好運用這種自由。像哈金,這位在美國以英語寫作成名的華人作家,去過台灣,但回不了中國大陸,是次來港,應是他於1985年離開中國後首次重新踏足大陸土地,就文化政治而言,深具歷史意義。像鍾曉陽,這位在香港成長的文學女子,少年時代以《停車暫借問》問世驚世,其後續有佳作,但突然封筆達10年之久,是次重現講台,在香港書展作出10年以來的首次自述自剖,意義非比尋常。香港的大學和中學老師若真注重人文教育,香港書展便是人地相宜的最佳課堂,怎可能不鼓勵學生出席聆聽?
是的,19年了,每年書展結束,總仍有人批評這個活動像旺角茶餐廳的街坊派對,喧嘩有餘,氣質不足。面對如斯評語,如果我是香港書展的負責人,或許會作出如下回應﹕先不論批評者完全漠視書展每年舉辦了這麼多的文化講座而有失客觀,即使只看賣書銷書的俗世熱鬧,亦應考慮到,有不少父母從年終到年尾恐怕就只有這麼一回願意帶孩子往逛有書的地方,那麼,這樣的「街坊式書展」確仍有存在價值。
是的,家長們或許抱趁墟的心理而來,或許就只是唔想執輸,人去我又去,開開眼界,執執平貨,但無論如何,只要大人肯把雙腳踏進會展,被他們牽手進場的孩子即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書本。好書壞書,深書淺書,在書籍的自由花園裏,大人和孩子都應被鼓勵去探索去嗅聞,你永遠不知道將在何時何地觸碰到第一本啟蒙之書,但只要多去親近書本一次,便是多了一回窺探的可能,當緣分來時,南風輕吹,自有繁花盛放。
而若往深層裏想,更值得批評者提出的問號或是﹕為什麼孩子不喜歡閱讀?
台灣作家唐諾曾經對此有所觀察﹕「如今我們不吝嗇的給小孩一大堆書,卻沒給他們讀這些書的時間,這是太多事太多東西的壅塞童年,像他們肩頭上動不動就十斤重的大書包,像他們擁擠不堪的學校教室或補習班才藝班,小學二、三年級就開夜車念書絕不是什麼新鮮事。」
在唐諾眼中,學校課本尤為令孩子討厭閱讀之源,因為學校教育的宿命保守性和安全性是「在同一年紀但其實個個心性、興趣、才分不同的小孩中,勉強尋找出一個最基本的公約數來,這個尺度,本來就把幾乎所有精彩的、有獨特個性的、富想像力的,但也因此不穩定、帶爭議甚至說有『危險』的美麗東西給排除出去。一個人如果每天被迫和那寥寥兩本無趣的教科書相處十二個鐘頭以上,若他還掙到半小時一小時自由時間,你以為他還肯再打開另一本書來看嗎?」
教科書的劣性足以磨滅學生對閱讀的胃口,課外書再美再好,孩子們早已無福消受;可惡的教科書,它是謀殺閱讀的利劍,見血封喉,孩子們死得不明不白。
香港書展當然有需要精益求精,但更有需要全盤改革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考試方式、教科書質素;而正因教育制度失敗如斯、考試方式守舊如斯、教科書質素墮落如斯,我們才更有理由鼓勵孩子到書展碰碰運氣、開開眼界,對不對?
明天起,一連七天,香港書展,如果你和孩子缺席,沒理由不感到內疚。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文﹕馬家輝
——寫在第19屆香港書展開幕前夕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2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明天開鑼,第19屆了,愈辦愈旺場,但恐怕沒有太多香港人確切了解這個文化活動的重量與隱憂。
兩岸三地,每年大約合共出版31萬多種新書與重印書,25萬種是簡體字,在內地出版;6萬多種是繁體字,其中約有5萬種在台灣印刷,餘下的,便是made in Hong Kong了。如果僅看數量,香港彈丸之地當然沒法跟中國大陸和台灣相比,即使以城市比對城市,亦跟上海市的近兩萬種圖書出版頗有距離,可是,一旦把焦點從「數量」轉向「能量」,香港人便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因為這個城市自有她的特色與價值,一言蔽之,在於「自由」二字。
香港書展正是自由價值的具體濃縮,這項以B2C為主的「出版展銷」活動,在貿易發展局的掌控下,每年辦得熱熱鬧鬧,入場人次高達70萬,是兩岸三地最人氣旺盛的書展,亦是兩岸三地最具持續力的書展,而更重要的是,她在主流書籍的銷售以外也夾雜了不少邊緣書、另類書、異議書,充分呈現了民間社會在言論思維上的包容與闊達。如果不是每年例牌發生幾宗「不准藝術圖冊露點」之類的荒謬執法事件簿,從某個角度看,一連七天的香港書展其實等於一個具體而微的「言論自由節」,值得香港人感到驕傲與自豪。
對了,除了展書與賣書,別忘記香港書展尚有多達三四十場的文化講座,這又是「香港能量」的另一個強勁表現。這些講座亦是深具香港社會的曖昧夾雜特色,既講文學與文化,亦談經濟與飲食,以至於男女情慾、時裝皮相、插畫動漫,俗世生活的每個面向皆不被遺棄,或如陳冠中在其文章所常強調,香港因為沒有文以載道的大傳統於頭上泰山壓頂,那便能像黑夜煙花般百彩璀璨,「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總能於碰碰撞撞中讓有不同需要的人找尋到不同的滿足。這個「滿足」是眾數,是有s的,俗有俗的熙來攘往,雅有雅的寧靜致遠,新潮古典並存共置,誰都沒興趣也沒必要對誰說抱歉或感不安。
這是民間社會的生猛趣意,賣書的人可以在主題館內嗌咪搶客,讀書的人可以在會議室內細語問道,香港書展其實是一個充滿「民趣」的年度盛事。
論「雅」,今年香港書展有一個活動叫做「名作家講座系列」,特別得注意,其陣容之盛之壯,套句潮語,不能不算是「史上最強」。
且看這些名字﹕鍾曉陽、朱天文、王德威、哈金、張大春、錢文忠、劉震雲、閻連科、葉輝、許知遠、陳丹青、麥天樞。兩岸三地從未有過文化活動能把這許多各有成就的華人作家聚在一起,讓他們的文學經驗與創作思維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有所激盪共振,香港書展辦此盛事,除因香港佔了地利之便,更因香港有自由之機,而策劃者又懂得好好運用這種自由。像哈金,這位在美國以英語寫作成名的華人作家,去過台灣,但回不了中國大陸,是次來港,應是他於1985年離開中國後首次重新踏足大陸土地,就文化政治而言,深具歷史意義。像鍾曉陽,這位在香港成長的文學女子,少年時代以《停車暫借問》問世驚世,其後續有佳作,但突然封筆達10年之久,是次重現講台,在香港書展作出10年以來的首次自述自剖,意義非比尋常。香港的大學和中學老師若真注重人文教育,香港書展便是人地相宜的最佳課堂,怎可能不鼓勵學生出席聆聽?
是的,19年了,每年書展結束,總仍有人批評這個活動像旺角茶餐廳的街坊派對,喧嘩有餘,氣質不足。面對如斯評語,如果我是香港書展的負責人,或許會作出如下回應﹕先不論批評者完全漠視書展每年舉辦了這麼多的文化講座而有失客觀,即使只看賣書銷書的俗世熱鬧,亦應考慮到,有不少父母從年終到年尾恐怕就只有這麼一回願意帶孩子往逛有書的地方,那麼,這樣的「街坊式書展」確仍有存在價值。
是的,家長們或許抱趁墟的心理而來,或許就只是唔想執輸,人去我又去,開開眼界,執執平貨,但無論如何,只要大人肯把雙腳踏進會展,被他們牽手進場的孩子即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書本。好書壞書,深書淺書,在書籍的自由花園裏,大人和孩子都應被鼓勵去探索去嗅聞,你永遠不知道將在何時何地觸碰到第一本啟蒙之書,但只要多去親近書本一次,便是多了一回窺探的可能,當緣分來時,南風輕吹,自有繁花盛放。
而若往深層裏想,更值得批評者提出的問號或是﹕為什麼孩子不喜歡閱讀?
台灣作家唐諾曾經對此有所觀察﹕「如今我們不吝嗇的給小孩一大堆書,卻沒給他們讀這些書的時間,這是太多事太多東西的壅塞童年,像他們肩頭上動不動就十斤重的大書包,像他們擁擠不堪的學校教室或補習班才藝班,小學二、三年級就開夜車念書絕不是什麼新鮮事。」
在唐諾眼中,學校課本尤為令孩子討厭閱讀之源,因為學校教育的宿命保守性和安全性是「在同一年紀但其實個個心性、興趣、才分不同的小孩中,勉強尋找出一個最基本的公約數來,這個尺度,本來就把幾乎所有精彩的、有獨特個性的、富想像力的,但也因此不穩定、帶爭議甚至說有『危險』的美麗東西給排除出去。一個人如果每天被迫和那寥寥兩本無趣的教科書相處十二個鐘頭以上,若他還掙到半小時一小時自由時間,你以為他還肯再打開另一本書來看嗎?」
教科書的劣性足以磨滅學生對閱讀的胃口,課外書再美再好,孩子們早已無福消受;可惡的教科書,它是謀殺閱讀的利劍,見血封喉,孩子們死得不明不白。
香港書展當然有需要精益求精,但更有需要全盤改革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考試方式、教科書質素;而正因教育制度失敗如斯、考試方式守舊如斯、教科書質素墮落如斯,我們才更有理由鼓勵孩子到書展碰碰運氣、開開眼界,對不對?
明天起,一連七天,香港書展,如果你和孩子缺席,沒理由不感到內疚。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1/10/2008
回味古書展






神秘新加坡古書商
文章日期:2008年1月4日
【明報專訊】早前在香港開幕的國際古書展,除了有大批價值連城的中外珍貴古書即將展售外,現場也出現了許多國際知名古書店的經營者。例如曾經擔任「美國古書商聯合會」會長的彼得‧豪爾(Peter Howard)、羅伯‧如倫‧米勒(Rob Rulon Miller)、擁有古書店兼「布倫斯柏理拍賣公司」(Bloomsbury Auctions)兼《古書雜誌》(Rare Book Review)的博納‧夏沛羅(Bernard Shapero)、「國際古書商聯合會」現任會長麥可‧史坦巴赫(Michael Steinbach)、卸任會長凱‧柯瑞達克(Kay Craddock)以及卸任會長凱‧柯瑞達克(Kay Craddock)、買賣第一版《天體運行論》好幾回的強納生‧希爾(Jonathan Hill)以及在組織內擔任要員的日本「雄松堂」新田滿夫與澳洲康史達克(Cornstalk Bookshop)的保羅‧飛恩(Paul Feain)。
上述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賣書起家而成為古書店的經營者。然而在所有參展的單位中,「夸瑞奇古書店」(Bernard Quaritch Rare Books)卻有異於其他書店的背景。
這家擁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的英國老店,創辦者伯納‧夸瑞奇是移民英國的一位德國書商,自一八四七年開店以來,一直是大西洋兩岸高檔圖書館與藏書家的主要供貨來源。此店還積極參與出版,英國詩人愛德華‧費茲傑羅(Edward FitzGerald)所翻譯的最受歡迎的英文版《魯拜集》(Rubaiyat);由十一世紀波斯數學家、詩人Omar Khayyam所著的四行詩)就是由「夸瑞奇」出版。書店幾經家族人員傳承,後來由外人接手。
最近一次的經營權轉移發生在二○○四年,成了國際古書業的頭條大新聞。主要是新的買主John Koh在前兩年才買下英國另一家更老的店Spink(一六六六年創立,以買賣錢幣、郵票為主的公司),更讓人驚訝的是,John Koh竟然是一位在亞洲、英國、美國受教育的華裔新加坡律師兼銀行家,祖父輩來自福建省的鼓浪嶼,他鮮為人所知的中文名字是「許忠如」,這還是我幾次與他英文通信,通過拼音與字義解釋才得到的結果。許忠如因為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念書,喜歡上那裏的老店「海佛書店」(Heffers),因而愛上西書、愛上書店。當他得知「夸瑞奇」這家金字招牌的老店要出售的信息後,就立刻採取行動,希望延續傳統。許忠如自認是一個書店經營者而非實際買賣古書的書商,他讓公司二十幾個專業成員繼續他們原有的運作,自己很少干預內政。他的作風似乎非常低調、神秘,只說身為愛書人,希望能帶領書店邁入兩百周年,網路上有關他的圖片與資料極少,多數書商對他的評語是「enigmatic」(謎樣、難以理解的)。我跟他要了幾回照片,都推說只有護照上的大頭照,讓我頗為氣餒。但是為了推展這次在大中華地區舉辦的古書展,他也只好在我不斷的「逼迫」下,把他的大頭照奉獻出來。此外,他還親自到現場,此次香港國際古書展,不僅書奇,人也奇。
[文/鍾芳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