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2008

馬家輝:誰謀殺了閱讀的胃口?

誰謀殺了閱讀的胃口?
/文﹕馬家輝
——寫在第19屆香港書展開幕前夕
文章日期:2008年7月22日
【明報專訊】香港書展明天開鑼,第19屆了,愈辦愈旺場,但恐怕沒有太多香港人確切了解這個文化活動的重量與隱憂。

兩岸三地,每年大約合共出版31萬多種新書與重印書,25萬種是簡體字,在內地出版;6萬多種是繁體字,其中約有5萬種在台灣印刷,餘下的,便是made in Hong Kong了。如果僅看數量,香港彈丸之地當然沒法跟中國大陸和台灣相比,即使以城市比對城市,亦跟上海市的近兩萬種圖書出版頗有距離,可是,一旦把焦點從「數量」轉向「能量」,香港人便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因為這個城市自有她的特色與價值,一言蔽之,在於「自由」二字。
香港書展正是自由價值的具體濃縮,這項以B2C為主的「出版展銷」活動,在貿易發展局的掌控下,每年辦得熱熱鬧鬧,入場人次高達70萬,是兩岸三地最人氣旺盛的書展,亦是兩岸三地最具持續力的書展,而更重要的是,她在主流書籍的銷售以外也夾雜了不少邊緣書、另類書、異議書,充分呈現了民間社會在言論思維上的包容與闊達。如果不是每年例牌發生幾宗「不准藝術圖冊露點」之類的荒謬執法事件簿,從某個角度看,一連七天的香港書展其實等於一個具體而微的「言論自由節」,值得香港人感到驕傲與自豪。

對了,除了展書與賣書,別忘記香港書展尚有多達三四十場的文化講座,這又是「香港能量」的另一個強勁表現。這些講座亦是深具香港社會的曖昧夾雜特色,既講文學與文化,亦談經濟與飲食,以至於男女情慾、時裝皮相、插畫動漫,俗世生活的每個面向皆不被遺棄,或如陳冠中在其文章所常強調,香港因為沒有文以載道的大傳統於頭上泰山壓頂,那便能像黑夜煙花般百彩璀璨,「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總能於碰碰撞撞中讓有不同需要的人找尋到不同的滿足。這個「滿足」是眾數,是有s的,俗有俗的熙來攘往,雅有雅的寧靜致遠,新潮古典並存共置,誰都沒興趣也沒必要對誰說抱歉或感不安。

這是民間社會的生猛趣意,賣書的人可以在主題館內嗌咪搶客,讀書的人可以在會議室內細語問道,香港書展其實是一個充滿「民趣」的年度盛事。

論「雅」,今年香港書展有一個活動叫做「名作家講座系列」,特別得注意,其陣容之盛之壯,套句潮語,不能不算是「史上最強」。

且看這些名字﹕鍾曉陽、朱天文、王德威、哈金、張大春、錢文忠、劉震雲、閻連科、葉輝、許知遠、陳丹青、麥天樞。兩岸三地從未有過文化活動能把這許多各有成就的華人作家聚在一起,讓他們的文學經驗與創作思維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有所激盪共振,香港書展辦此盛事,除因香港佔了地利之便,更因香港有自由之機,而策劃者又懂得好好運用這種自由。像哈金,這位在美國以英語寫作成名的華人作家,去過台灣,但回不了中國大陸,是次來港,應是他於1985年離開中國後首次重新踏足大陸土地,就文化政治而言,深具歷史意義。像鍾曉陽,這位在香港成長的文學女子,少年時代以《停車暫借問》問世驚世,其後續有佳作,但突然封筆達10年之久,是次重現講台,在香港書展作出10年以來的首次自述自剖,意義非比尋常。香港的大學和中學老師若真注重人文教育,香港書展便是人地相宜的最佳課堂,怎可能不鼓勵學生出席聆聽?

是的,19年了,每年書展結束,總仍有人批評這個活動像旺角茶餐廳的街坊派對,喧嘩有餘,氣質不足。面對如斯評語,如果我是香港書展的負責人,或許會作出如下回應﹕先不論批評者完全漠視書展每年舉辦了這麼多的文化講座而有失客觀,即使只看賣書銷書的俗世熱鬧,亦應考慮到,有不少父母從年終到年尾恐怕就只有這麼一回願意帶孩子往逛有書的地方,那麼,這樣的「街坊式書展」確仍有存在價值。

是的,家長們或許抱趁墟的心理而來,或許就只是唔想執輸,人去我又去,開開眼界,執執平貨,但無論如何,只要大人肯把雙腳踏進會展,被他們牽手進場的孩子即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書本。好書壞書,深書淺書,在書籍的自由花園裏,大人和孩子都應被鼓勵去探索去嗅聞,你永遠不知道將在何時何地觸碰到第一本啟蒙之書,但只要多去親近書本一次,便是多了一回窺探的可能,當緣分來時,南風輕吹,自有繁花盛放。
而若往深層裏想,更值得批評者提出的問號或是﹕為什麼孩子不喜歡閱讀?

台灣作家唐諾曾經對此有所觀察﹕「如今我們不吝嗇的給小孩一大堆書,卻沒給他們讀這些書的時間,這是太多事太多東西的壅塞童年,像他們肩頭上動不動就十斤重的大書包,像他們擁擠不堪的學校教室或補習班才藝班,小學二、三年級就開夜車念書絕不是什麼新鮮事。」

在唐諾眼中,學校課本尤為令孩子討厭閱讀之源,因為學校教育的宿命保守性和安全性是「在同一年紀但其實個個心性、興趣、才分不同的小孩中,勉強尋找出一個最基本的公約數來,這個尺度,本來就把幾乎所有精彩的、有獨特個性的、富想像力的,但也因此不穩定、帶爭議甚至說有『危險』的美麗東西給排除出去。一個人如果每天被迫和那寥寥兩本無趣的教科書相處十二個鐘頭以上,若他還掙到半小時一小時自由時間,你以為他還肯再打開另一本書來看嗎?」

教科書的劣性足以磨滅學生對閱讀的胃口,課外書再美再好,孩子們早已無福消受;可惡的教科書,它是謀殺閱讀的利劍,見血封喉,孩子們死得不明不白。

香港書展當然有需要精益求精,但更有需要全盤改革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考試方式、教科書質素;而正因教育制度失敗如斯、考試方式守舊如斯、教科書質素墮落如斯,我們才更有理由鼓勵孩子到書展碰碰運氣、開開眼界,對不對?

明天起,一連七天,香港書展,如果你和孩子缺席,沒理由不感到內疚。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