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2008

一篇未有发出的陈氏专访

K,
这是一篇未有发出的专访,因为陈不希望过早公开报道他退休后的写作计划。关于其对互联网文学的观察,我再单整一篇吧。今日下午,他以小说创作为题,与海南作家圈交流,吴青和沈龙朱也全程在场。今天太累了,大滴大滴落汗,人晕乎乎的,可能睡得太少了,只好晚点再补笔记。

曾以小说《飘逝的花头巾》成为八十年代伤痕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陈建功,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他前来参加《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展》海南巡展开幕典。
在海口寰岛泰德国际大酒店,甫抵海南的陈建功留着灰白的板寸,摇着一把录有《滕王阁序》的金色折扇,和记者聊起他的创作近况和计划,以及对风起云涌网络文学的看法。
新作将以祖籍北海的家族为背景
谈及创作近况,陈建功说:如今担任作中国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主要工作是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相对而言创作的时间少了。近期,在为《北京晚报》写专栏,讲述二00八北京奥运背景下发生的真实故事,观察奥运带来的文化撞击、思考与延展。
他说,退休后想以家族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我的祖父陈寿卿是当年是南洋归来的商人,是北海东华公司创办者之一,创办了北海电厂,因颇有人望曾任北海商会主席。当年日本攻陷北海时,家住法国医院边的祖父,动员医院敞开大门救助了不少难民。如今,这个家族的子孙,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及香港等地。我觉我们家族的故事,暗合着中国百年的变迁。"
一九四九年出生的陈建功,一九五七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其父陈朝宝,经济学者,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教授。陈一九六八年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后,到京西煤矿当了十年采掘工人,其间开始文学创作。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专业继续学业,其创作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越、捷、孟加拉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期望网络文学新秀丰富生活阅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出版的《中华文学通史•当代文学编》称陈氏:"那刻画人物的艺术雕刀,常能有力地突入性格的深处,开掘出性格的、社会的、人生的底蕴。它的叙事手腕,融合了古典小说特别是宋元话本的优秀传统和五四以来新格式的短篇小说的意识经验,显示了高强的艺术控驭力。他的文学语言,在老舍京味语言的基础上,博采新时代、新时期北京民众的口语,熔铸成既有旧京韵味又有城市新风的现代京白,很富有艺术表现力。"
陈建功每天上网一个多小时,谈及如何看待风起云涌的网络对文学书写和阅读的影响,他说:我认为传媒的发展有助于文字表达的丰富,载体方式的不同必然引起表达方式的不同。
他笑言,古汉语之所以"之乎者也"很简洁,实在是因为古人刻一片书简不容易。随着纸质媒体的风行,书写和阅读变得比较大众化,在出版物过剩的日本,前些年还提出了"出版崩溃论"。如今,刚刚从电视的视觉冲击替代部分阅读的时代走过,我们已经不等不面对网络时代了。
他认为,网络时代书写的随意性,降低了人们书写与阅读的门槛,便于人们的情感发泄。然而,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让他为网络文学危难的前景担忧。
陈建功说,文学创作并非高不可攀,他期望年轻的网络文学创作者丰富生活阅历,加深情感资源的积累,同时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不要关在语言技巧的"金丝笼"里孤芳自赏,他说:"只是在三里屯'泡吧',是'泡'不出优秀的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