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007

《C for Culture文化現場》

k,
哎呀,聽了就饞死啦。
靜候。

C for Culture 文化現場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23日
【明報專訊】藝發局資助出版的文化評論雜誌,目前終於有了確實的情:這本《文化現場》,英文名字定為C for Culture,將獲450萬元的兩年資助,雖然資助費尚未到手,但編輯室已經招了主編趙來發、採訪主任何鸞、美術總監黃志輝、編輯洪磬,明年春天起每月發行。
一本深度藝術文化評論雜誌,坊間渴求已久。近年西九文化區的效應,的確提升大眾對文化的關注,藝術活動的量舉辦益多,商業媒體的文化版面、資訊性豐富文化雜誌亦應運而起。《文化現場》執行總監區蕙蓮指出,月刊的面世,便是回應此社會的呼喚,透過各種藝術媒體立體而有規模的評論,提升讀者的敏銳度,訓練其美感的觸角。
而《文化現場》做到各種視藝、演藝以至生活文化各層面都有涉及的,甚至觀眾甚為集中的粵劇亦將包攬,雖然編輯室內只有三名主要成員,背後卻有約二十位本地和海峽兩地顧問的雄厚支持,包括如馬家輝、梁款、馮美華、馬傑偉、蕭競聰、曾德平和蔡錫昌等在各藝術領域各有專精的評論界主要人物。而這份由文化傳媒聯席會議所創立的雜誌,聯席內的不少成員皆會在月刊編委會扮演角色,接連月刊和作者之間的橋樑。
《文化現場》除了找來梁文道、何慶基、呂大樂、鄧樹榮等重要的評論作者以外,一些投閒置散的評論人如鄺偉立、鮑藹倫、黎健強等都會被召喚回來。而月刊亦另有發掘和鼓勵新作者的抱負。

就月刊濃郁深厚的內涵,剛開始時將設定印量為一萬冊,先免費贈閱予讀者。不過,區蕙蓮相信以月刊的質素可以培養出忠誠的讀者,將以成本價格為吸引逐步建立訂閱制度,期望在五年以後累積足夠分量,到時或可以每冊30至40元價格自負盈虧。而同時她發現許多文化廣告亦尋找合適的、夠分量的專業藝評媒體,以求推高品位形象。文化媒體和文化團體的關係向來便不止於採訪合作,區蕙蓮還提出文化外展的活動,譬如與創意產業品牌搞展覽,於文化推廣上發揮媒體積極作用。
[文/鄭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