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2010

紀文鳳:敦煌感召記.

敦煌感召記.I﹕搶救敦煌
只怕五十年後看不見
文章日期:2010年9月7日
【明報專訊】我常自炫在內地,走遍大江南北,卻因從未到過敦煌而感到自愧。

最近正好趕上在當地為國寶級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95歲華誕舉行的祝壽和展覽慶典,終於有機會成行,一償夙願。

意想不到的是,我們竟然得到李美賢老師(李焯芬夫人)親自義務帶隊,臨行前還為我們在港大上課惡補4小時,她自道是在第三次到敦煌才開竅。為使我們一步到位,她還為我們準備了大量參考資料、書本和CCTV十集敦煌紀錄片。有此準備,我們不再是到此一遊,渾渾噩噩的普通遊客,而是踏上一次豐盛的中國古文化文明之旅。

想像力的遺產:古今兩宜

我們一行二十多人,其中還有敦煌專家陳萬雄先生。由西安飛抵目的地,下機時抬頭仰望,藍天白雲,令人心境開朗,不過天氣酷熱乾燥,放眼四周,長沙萬里,遠見層層洞窟,掛在戈壁斷崖,殘垣滿目;這裏除了荒涼,就只有落寞!

早上我們抵達期待以久的莫高窟大門,這裏有別中國其他的旅遊景點,每日要限人數才不致過度開發,守衛嚴謹,照相機一律不能帶入內。大家遵守規矩排隊入場。站在我面前有對年輕的內地夫婦和稚齡小孩。我好奇地問:那麼小,懂得看嗎?男的嘆了一聲說:現在不看,只怕五十年後看不見!

我心裏暗自嘀咕,太誇張吧!怎會那麼快?

進洞前,李老師先行帶我們參觀洞窟調控中心,有顯示屏監測所有洞窟,以保護洞窟和遊客承載量。原來除了碰撞,人的呼吸都會令壁畫受損,例如40人入洞半小時,內裏的二氧化碳就會升高7倍,濕度上升10%,溫度也增加4℃,個別洞窟超標,一達紅色警界線,他們就會關閉洞窟,限制進入,的確十分科學化。

我們在莫高窟和榆林窟一共停留了3天,破紀錄觀賞了40個洞(包括十分珍貴,不對外開放的特窟)。我們好像在與時間競賽,一路上觀賞員悉心介紹,李老師補白填充,趣味無窮。我看得出李老師的焦慮,她希望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看最多的洞窟。雖然是走馬看花,初睹全貌,卻也是嘆為觀止。

敦煌莫高窟好比一個古代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壁畫塑像是以崇佛禮佛為主。自4至14世紀 (至今凡1600餘年),經歷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以至元等朝代的改變和統治,加上中原文化紮根於此,又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軍事重鎮,佛教東傳的驛站,形成世界四大文明,各種宗教、民族和中西文化的點;壁畫上記錄了佛教經變圖和神話故事,帝皇百姓的生活逸事,中外通商史節交往的細節等等的浮世繪。畫師工匠能夠在直立式的牆壁和離地數米的屋頂天花(藻井)描繪出透視式的亭台樓閣,優美的飛天和樂伎,色彩繽紛的山水畫、別具特色的邊飾和圖案,還有珠寶、首飾、化妝、服飾的設計,古今兩宜,充滿想像力,可充作後世的創意靈感和泉源!

世界公民的責任

敦煌歷盡滄桑,幾經盛衰,終至沒落,沉寂了凡900年,近800個洞窟,受到風雨摧殘,流沙掩埋,洪水入侵,岩體崩塌,加上人為破壞,百年前又受到英、法、日、美等探險家和學者,在中國人不識國寶的情況下,騙去17號洞窟藏經洞大部份寶貴的經書,以及用化學膠粘走部份圖像,至今石窟的壁畫都進入風燭殘年,大量褪色,更有受到起甲裂,鹽害酥,空腳脫落等禍害,見者心疼。我悄悄地問導賞員:你認為敦煌石窟還可以保存多久?他傷感地答道:現在不保護,恐怕頂多五、六十年的時間!

此刻我感到震撼,眼前的石窟印記是可以隨時間而消失的!

晚上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宴請我們,她說了一個故事。話說在1980年、香港有人捐來一千萬港元,沒有留名卻指定這筆款項祇能用於保護洞窟(30年前一千萬等值今天過億元),過了若干時間,敦煌來了位神秘遊客,暗查保護成效。樊院長感慨的說,中國人對文化保育工作向來沒有興趣,後來才發現原來這位大善長是來自香港的邵逸夫爵士,令她悲喜交集,更佩服他老人家用心良苦和對保護敦煌的遠見。

國務院自1944年起開始重視和承擔保護敦煌石窟的重任,曾撥巨款加固整治防沙等措施,但工程和經費極為龐大,工程複雜,幸虧外國人重視敦煌這個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認為是世界公民的責任,不遺餘力地協助。樊院長於是加強與外國合作交流,包括工程阻沙,化學治沙,生物固沙等,現在周邊沙漠裏的草方格是一例。美國蓋地基會更發明了維修壁畫的方法,打針注入分子粘合劑,加固復補,防止繼續惡化。

願石窟與天地共白頭

目前樊院長正積極致力利用現代數字化電子科技,與美國梅隆基金會合作,將壁畫化為三維圖像,為石窟創造完整三度空間的體驗,更在14公里外籌建一個現代化的遊客中心,先看虛擬影像,全面了解後再參觀實窟,以減低大量遊客所做成的損毀和壓力。這樣就可以平衡保護洞窟和增加參觀遊客的目的。

樊錦詩院長窮一生的力量和事業去保護敦煌,李美賢老師不辭勞苦義務帶隊指導我們如何觀賞敦煌壁畫和塑像,我們一團人終於受到感召,悟出敦煌絕無僅有的普世價值,在沒有默契的情況下,紛紛自動請纓去為這個國寶做義工,籌募贊助費去支持數字化洞窟工程,以備構建永久性的數字檔案庫,並用作通識教育的教材。即使日後遭遇天災人禍,都存有紀錄。

外國人對敦煌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充滿熱誠,相比之下,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慚!為了後世的福祉,我們決心為保護、保育、保存和保留敦煌石窟出一分力。五十年後,我肯定不在,但敦煌石窟這個中國的傳世瑰寶,一定要與天地共白頭!

(紀文鳳「敦煌感召記」書寫系列二之一)
**************
敦煌感召記.2﹕樊錦詩院長:我的繼任人,一定要乾淨!


文章日期:2010年9月8日





【明報專訊】這句說話,擲地有聲!

然而說這句話的人要有一定的份量,並且能夠以德服人和以身作則!

事實上,我是在觀看中央電視台「面對面」的節目,主持人訪問感動中國50人之一,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第一次聽到她面對13億人民所作出的承諾!

第二次是在最近訪問敦煌研究院,目睹她真人風采,親耳聽到她再一次的肯定。

眼前這一位樊院長,銀灰色的短頭髮,個子不高,說話不慍不火,永遠帶笑容,和藹可親,有一種懾人的魅力,她已年屆72,仍以過人的精力,統領500名員工,在各類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以柔制剛,為了保護敦煌石窟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她要頂住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政府說你做保護,我們做旅遊,他們要加大遊客數目,增加財政收益。但保護和旅遊是互相矛盾,人太多會危害洞窟的存在;而民間企業則財迷心竅,趕潮流大搞財技,提出要將敦煌石窟,綑綁上市投資獲利。樊院長說:敦煌莫哥窟是國家財產和世界遺產,怎能拿來做買賣?這是個公益事業,我得頂回去!

其實敦煌石窟確也是命途多舛,多災多難,幾歷絲綢之路的盛衰,甚至被人遺忘遺棄,打從1900年開始,就遇到浩劫,埋在莫高窟17號窟的藏經洞出土的文物經書和寫本文獻,相繼給英、法、俄、日等探險家和專家學者搶掠騙走,其後更明目張膽在不同洞窟剝取壁畫和搬走彩塑,現在這些被盜走的珍貴文物大部份流散在國外,只有小部份留存在國內,所以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寫下:「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不幸中之大幸是,外國人尊重和珍惜古文物,這些早期偷走的國寶都被好好收藏和保存在外國著名的博物館內,開放給公眾欣賞。

國人醒覺了

還好敦煌石窟的主體,遍佈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帶不走,終於國人醒覺了,在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建議下,得到各方團結努力,國民政府於1943年開始手籌建「敦煌藝術研究所」,若干年後更升格為敦煌研究院。國內學者掀起研究敦煌遺書、石窟藝術、歷史文獻文物和碑刻紀錄的學科,並稱之為敦煌學。

由1944年開始至今66年,敦煌研究院相繼由三位傑出的專家學者出任院長。也許是敦煌石窟甚至是國家的福氣,三位主管都是乾乾淨淨,無私奉獻的人物!

常書鴻先生是第一任院長,他是中國留學法國的著名畫家,在一個偶然機會,在巴黎書攤看到一本法國人編輯的《敦煌圖錄》畫冊,為之迷,更痛心國寶被外國人奪去,毅然放棄在彼邦的成就,回國的心願就是為了保護和研究舉世罕見的敦煌石窟這個民族藝術寶庫,要一輩子在那裏呆下去。他坐言起行,放棄歐洲大城巿的舒適生活,跑到中國大西北的沙漠戈壁中工作了30年,經歷了夫人出走,經費停止,文化大革命等打擊,仍堅守在敦煌,清理積沙,修路植樹,保護洞窟,臨摹壁畫,到處宣傳展覽,將敦煌藝術發揚光大,他是敦煌的開拓者,所以被後世稱之為「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神」。

而第二任院長是畫家段文傑先生,他亦為敦煌付出一生事業,也臨摹了不少精彩美麗的莫高窟壁畫作紀錄和檔案保存,他為敦煌提高保護水平,舉辦科研會議,被視為敦煌的搶救者,退休後回到蘭州居住,如今90多歲還心繫敦煌,每每問起敦煌研究院的工作和莫高窟的近況,千叮囑萬叮囑要研究好敦煌,保護好敦煌!

加入現代管理 開拓國際視野

至於現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長是上海姑娘樊錦詩,自1963年北大考古學畢業後,義無反悔地隻身來到敦煌,全情投入,生了孩子也無暇照顧,要交由居住武漢,也是考古學家的丈夫彭教授「湊大」。她感到內疚,但為了保護敦煌石窟這個國寶,她甘願留下,做守望者。這裏偏遠荒涼,與世隔絕,人手不足,物資短缺,連糧食都需要自己動手種植,可以想像當時生活的艱苦。樊院長來了之後,引進保護洞窟的監察管理,每個洞窟配備兩條鎖匙,分別由兩個持有人同在才能打開,確保監管完善。

她積極培訓人才,每年都送年青員工到海外學習最新技術和培訓現代管理,以提高水平和增加國際視野。我這次在敦煌旅遊,乘車到莫高窟時,剛好樊院長的私人助理程亮先生就在鄰座,看他工作效率很高,話頭醒尾,原因是有個好師父。原來他大學畢業後就來幫樊院長工作,至今已6年,這位80後倒也坦白,他跟我說,起初很不習慣由大清早做到半夜,一星期七天不休,樊院長亦從不放年假,但辛苦是值得的,因為跟樊院長獲益良多,也佩服樊院長的為人和做事方式,他還透露這裏常有外省市著名博物館慕名來高薪挖角,但大家都不為所動,雖然這裏薪金低微,還是樂意留在她身邊,這正是她深受同事們愛戴,大家給她為敦煌奉獻的無私精神所感染的最佳證明。

香港人可能有所不知,為慶賀九七回歸而建造的志蓮淨苑,座落在九龍鑽石山,是一座唐朝木構寺院群,在大雄寶殿內有一幅大壁畫是依據莫高窟第172洞窟的觀無量壽經變而製成,當年樊院長亦帶了很多員工到港協助,事事親力親為。

嚴選中國人財產與世遺保護者

樊錦詩院長的貢獻是以一個考古學家的眼光把敦煌推到世界級的地位,她有願景,站得高,看得遠,可能她工作上常與外國專家接觸、合作和交流,故此態度開放,處事公正持平,所以她要求自己的接班人,一定要乾淨,即是正直廉潔,講原則,負責任,有使命感,嚴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為敦煌做到最好!

我跑慣大陸,深明內地用人之道,但願國家領導人不要空降外行人做敦煌研究院的未來接班人,現在內地發展過速,誘惑太多,人人急功近利,我希望敦煌研究院能夠秉承遺風,延續它的福氣,將來的繼任人,亦即是中國人的財產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者,除了乾淨,還要好像樊錦詩院長一樣,夠硬淨!

[文/紀文鳳 圖.敦煌研究院提供、陳伊敏攝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