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2007

舊文一篇﹕香港出版社的“本土”堅持

香江漫话:香港出版社的“本土”堅持
中新社香港二00六年七月二十日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喜好搜尋香港“故事”的讀者,從正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香港書展”,可以得到不少滿足。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天地圖書等一眾植根香港本土的出版社,在今年的書展上推出了不少香港本土題材的書籍。
  書籍的選題相當廣泛,既有相當切合時代脈搏“入世”類的香港政治、經濟硬題材;也有追憶香港逝去的歲月,讓有心人“戚戚焉”的歷史、地理、電影、音樂、美術、人文等小眾化“出世”書籍,不少還美侖美奐得讓讀者驚喜。
  “商務”的攤位,是次佔據了書展最為醒目的位置,讀者一進展館就可以看到商務白底綠色的LOGO ,被LOGO上那本攤開的書深深地吸引。
  記者進去搜尋關於香港本土的書籍,一眼就看到馬松柏先生寫的《香港報壇回憶錄》。馬老是香港《東方日報》前總編輯,書中講述了香港報館漸行漸遠的一些“行規”、“故事”。“故事”主角可能是前線突發組橫衝直撞的小記者、可能是在報館內伏案看版的老校對、可能是寒冬清晨瑟縮在街頭分報的女報販、可能是冷氣房內運籌帷幄的總編輯、可能是舊式排字房內的黑手工人……
  約了商務的董事總編輯張倩儀女士在館中見面,張表示:商務出版有關香港的書籍,立足點是“抓住香港的脈搏”,市場定位要准。
  她推薦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先生的新書-─《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志》。該書講述美國有史以來擔任主要大學校長的第一位華裔-─原三藩市州立大學校長的吳先生,如何應邀回港創辦香港第一間“科技大學”。主要看點是從港英時代到回歸之後,教育界與政府行政部門摩擦、磨合、找出新路徑的歷程,可以當做一部社會學書籍去閱讀
  此外,商務還著力記錄香港當下的脈動:有中大的EMBA教材《香港CEO實戰智慧》、有講述香港填海歷史的《地換山移》、香港中文大學小思教授頗受歡迎的課程講義《香港文學漫步》,甚至針對港人英語習慣錯誤的《英語地雷掃掃掃》等。據說,其中不少還多次再版。
  走進毗鄰的“三聯”館,立刻“出世”了許多:在寫著“拼貼香港,見證時代”的展板前,是一排排“人文”且“小眾”的書籍,如香港各行各業的歷史、街道或者離島的小史、還有一些追憶往昔的散文、影相,甚至實物翻印,林林總總數十種。
  比如追憶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邵氏光影系列》大十六開彩版全套、《香港電影史》(一八九七--一九四五) 、《繁花盛放-─香港電影美術史》(一九七九--二00一)、《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銀河影像,難以想像》;講述行業歷史的《香港股史》、《英資財團》、《華資財團》、《香港金融百年》;講述香港區域歷史的《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大澳》、《粉嶺》;甚至還有一套名為《都會摩登》的一九一0年至一九三0年美女月份牌。  
三聯的助理總編輯李安女士告訴記者:八十年代起,三聯在香港選題方面開始有所突破,迄今在選題、市場方面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模式,不但培養起了一群作者,還吊起了一批“小眾”讀者的口味,專門追三聯的這類新書,因此市場也不錯。
  她說:隨著時光的流逝,如果沒有有心人去追蹤,許多原本屬於香港的“印記”就留不下來了。三聯(香港)的高層有一個共識,作為一個本土出版社,為保存本土文化和歷史作貢獻,是不容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