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龍口粉絲﹑唯見才子」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龍口粉絲﹑唯見才子」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8/12/2008

龍口粉絲:柴子文寫龍應臺《目送》

亞洲週刊
P48 | 書與人 | By 柴子文 2008-07-27
標示關鍵字
專訪:《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等書作者龍應台
龍應台的新書《目送》,跟過去壯懷激烈的野火式風格不太一樣,更多是對生命和人生的省思。即使是寫家國大事、天下興亡的文章,龍應台的事方法中總有一個核心的東西,那就是對人的最深的關切。

去年十二月,龍應台與兒子的通信結集成《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出版後,不到兩個月已在台灣印行十萬冊,香港版也列暢銷書排行榜近半年之久。七月初,她寫了一年的專欄散文,結集成新書《目送》,書中多篇文章發表時即已在網上廣為流傳。

新書出版後,在香港大學任教的龍應台,接受史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邀請,將於八月抵達舊金山,為她的下一本書《我們的一九四九》蒐集資料。她將細看胡佛研究所今年七月開放的蔣介石一九四九年日記。以下是訪談摘要:

《目送》中的散文,跟一般讀者心目中野火式的龍應台風格不太一樣,少了直接了當的批判,更多是對生命和人生的反省、思索。你怎麼看這種轉換?

可能有兩個角度去看。一般人會以為這個作者變了,她以前是寫刀光劍影的大塊文章,現在人生走到了這個階段,所以文章整個地沉潛下來,這種看法當然沒有錯。可問題是,我下個禮拜說不定又寫一篇刀光劍影的文章。所以,這不是一個從A到B的過程,而是平行的兩條溪流同時存在,因為我在寫《野火集》的同時,也在寫《孩子你慢慢來》。

可是另外一個層面,這樣性質的潺潺小溪,大概在我年輕十歲時也寫不出來。相較於前面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完全是「暗夜行山路」的文章,完全是私己的。所以這次與以往不同,沒有新書發表會;香港書展,我壓根兒不出現,因為你很難把私己的感受公開去跟人討論。就讓這本書自己「走」。

書中那篇《(不)相信》在中國大陸發表後,很長一段時間排在《南方週末》網站點擊率排行榜第一名。你覺得為什麼它在中國大陸會有這麼大的反響?

這本書太有趣了。應該說中國大陸以外,所有文章裏,流傳最廣的是《目送》,尤其在台灣。那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捨不得放手、不得不放手的一種悵惘。有人稱它是二十一世紀的《背影》(朱自清)。但是,我也發現在中國大陸流傳最廣的卻是《(不)相信》這一篇,這裏頭透露出太多訊息了。中國大陸的讀者從相信到不相信、到不相信之後又覺得人不能長久地在不相信的狀況之下往前走、繼續活,因此在懷疑、失落之中,試圖去尋找可以相信的東西。這個相信、不相信以及尋找相信可能就是中國大陸過去六十年的發展過程。
可不可以說,《(不)相信》寫你自己走過來的過程,也是台灣社會發展的歷程。而大陸現在還處在同樣的過程裏,所以那裏的讀者感受特別深?

是的,這是我自己走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真的是非常不簡單。它從早期的相信,到後來的不相信,不相信之後並不會簡單地走到最後又相信。

因為不相信之後層次更複雜,包括台灣後來國民黨被拉下來,這個巨人倒下之後出現了民進黨,然後民進黨也讓你大失所望,現在國民黨再回頭。從相信到不相信之後再尋找相信的過程,是一個不得不抽絲剝繭、必須非常冷靜、沉潛的階段。所以,我自己的經歷和台灣的整體過程是走了一條漫長的路,現在處於不相信之後要重新找相信,但是對你看到的相信又相當地懷疑。

可是,因為台灣人沒有經過大陸那種暴烈的政治過程,所以還能以比較平和、溫柔的心態去找、去思考這個問題。而大陸讀者的過程,我覺得他是在一個相信之後全盤地不相信,但在一部分人全盤不相信的同時,有一部分人還是擁抱著過去的相信——它處在一個比較劇烈的撕裂狀態。從相信到不相信,台灣漸漸有一個整體的共識,中國大陸還在撕裂狀態裏。

所以,在台灣,《目送》打到讀者的痛處,外在的相信、不相信,台灣人都走過一遍之後,現在對他最重要的反而是內心的世界,是人生本質的東西,也就是《目送》;而《(不)相信》打到大陸讀者的痛處,因為他正身在其中。兩邊讀者反應的對比太有趣了。

你在書中提到,你突然發現,身邊很多和你同齡台灣知識分子朋友,其實已經很早就開始看佛經。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在台北,我身邊很多文人、作家、學者朋友們,雖然不說但都在讀佛學的書,甚至很多在家裏會做密宗或藏傳的各種佛教儀式。你可以說這是大陸佛學四九年後的海外薪傳,因為大師都走了嘛。但更重要的是,在台灣雖然有政治上的戒嚴,但在宗教這條路上,不管是佛道混合的民間信仰,或是層次比較高的大師所傳的佛學,一直都沒有斷過。當知識分子對工具理性的世界不滿足的時候,他回頭去找,很容易就會走到佛學。比較有趣的是,我發現,在尋找價值也就是從相信到不相信的尋找過程裏,大陸很多知識分子走向了基督教。這個透露了什麼呢,是很值得研究的。

這本書的整個第三部分是寫你父親生病的整個過程,父親的過世對你「暗夜行山路」的過程有什麼樣的影響?

非常大的影響。應該說父親在二零零四年過世之前,我還沒有經歷過至親的死亡。之所以沒有,其實也透露出我是在一個難民家庭中成長的,因為如果你不是難民,你就有大的家族系統:譬如說我的本省的朋友們,他們從小學開始就有祖母去世、祖父去世、叔叔去世,一路是與死亡相伴的、人生的自然過程。像我們這種難民家庭呢,就像是你從原來的社會網絡中被連根拔起,孤單地被丟到一個新的土地中。所以我這個難民的女兒,成長過程完全沒有社會網絡,有一點像是時代的孤兒,從小到大沒有見過死人,沒有爺爺奶奶,沒有舅舅舅媽,沒有叔叔伯伯,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一直到你五十歲了,「轟」一下第一次經驗死亡,是你最親最親的父親的死亡。所以這雖然是個人的事情,可是又跟時代是聯繫起來的。

父親的死,迫使我這個一向都在做外在思考(社會問題、人類社群問題)的人,去上「死亡」這一課。其實,死亡就是生命,因為死亡定義了生命。這開啟了一個很大的內在宇宙,我才赫然發現,相較於生死這個議題,大部分其他議題其實都是枝微末節。
你覺得宏大敘事的批判文章,跟內在省思的柔性散文,兩者結合到一個人身上,跟你女性作家的身份有關嗎?

有關係。即使是我最大塊的文章,屬於國家大事、天下興亡的那種文章,你也會看到我事的方法,最後它總有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對人的最深的關切。對我而言,冬天晚上起來給孩子餵奶,或者和十八歲的孩子在陽台談話時的那種牽掛,跟壯懷激烈的對國家興亡的那種關切,出發點、根源完全是一致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如果是男性作家,他也許會有壯懷激烈的那一大塊,但對所謂人的感情可能不會有這種直截了當的連接,他可能更多會從抽象的理念、理想出發。這一點顯然跟男性作家不同。

為何用「目送」作書名?

我現在想,如果這本書要出大陸版的話,可能應該叫做《(不)相信》吧!(笑)之所以選擇《目送》,是因為第一,它對於台灣的讀者是流傳最廣的,很多人說,他的信箱裏收到別人傳來的這篇文章十次之類的。第二個原因,是這裏面大部分文章,不管是寫母親、寫兄弟、寫兒女,全部都是一種「目送」。

暗夜行山路,這本書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寫母親是你目送母親的即將離去;最後一輯寫父親,是父親已經走了;然後寫跟兩個孩子的關係,是看著他們永遠的背影對著你。選《目送》做書名是說,人生走到一個階段之後,是四顧蒼茫了,唯有目送。■

(龍應台向全球華人讀者徵求個人家族的一九四九資料,譬如日記、書信、照片或影像。信件可傳:viviwaysung@gmail.com)

12/08/2007

龍口粉絲。你不懂。

你不懂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8日

【明報專訊】主持了龍應台與安德烈的讀書會,兩個回合,一個是「面對面」,一個是「背對背」,全面周到,顯示了策劃者的細心體諒。

來自台灣,龍應台免不了對讀書會的名稱有一番文藝腔的詮釋。

她說如果只是面對面,等於強迫孩子用背部面向世界,這將有礙孩子的自我發展;反而大家背對背,孩子便能用眼睛面向外在,較可輕鬆起步,開展屬於自己的發挖探索。所以讀書會一辦就是兩場,內外兼顧。

對此詮釋,安德烈表示「有點覺得怪怪的」,但到底怎樣怪,他又說不出來。或許在少年人的直覺裏,父母親的邏輯都是怪的,因為唯有把成年人定位在「怪」的位置上,少年人始有辦法把自己從父母親的懷裏區別出來,也才有辦法感受到成長自主和獨立存在。

說獨立,安德烈當然是獨立的,對於世界和生命以及性愛和政治,廿歲出頭的他已經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定見,更懂得用這套定見來跟母親溝通、駁辯、談判。因此,在《親愛的安德烈》裏,有許多地方我們都可讀到安德烈在用不同的方式對母親說,唉呀,這個你不懂的,那個你不懂的,這個那個,你都不懂。

對這,龍應台是不服氣的,所以努力去懂,最開始有通信寫作的意念,正是希望透過文字來懂得兒子,而最難得的是,在企圖了解兒子的過程裏,龍應台不忘剖開自己的所思所想,讓兒子懂得。這可能是增強寫作和閱讀趣味的策略,亦可能是發源於「平等」和「尊重」的核心信念,總之,這樣的家書,是雙行道的對話而不是單行道的訓話。

中國其實有長遠的家書傳統,政治家的家書,藝術家的家書,教育家的家書,從曾國藩到李鴻章到傅雷到胡風,上一代給下一代寫信,下一代給上一代回信,世代對答,向來不寂寞,但這些對答絕大多數只是訓話和聽訓,我們沒能看見真正的溝通。

龍應台與兒子承續了家書傳統,卻又拓寬了家書風格,在信函的書寫史上,開闢了一條小小的新路,這是《親愛的安德烈》的出版意義,我們旁觀,忍不住拍手表示高興。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11/26/2007

龍口粉絲:龍馬圓舞曲


Dear all
不好意思,小女子從馬先生那鋪子里,偷了這張龍馬合照。因為忍不住想弄點“關批”。
如何解讀這張難得公開的龍馬照?小女子覺得,很舞臺感,很音樂感,很起舞感——軀體與思維。

主題:搭調
時間:秋冬之交
場景:南國的樹下。
道具:一椅,一花園。
服裝:色彩之極端,玄與白,極言其多。

龍馬的肢體語言,初看只覺得相似:上下肢,交疊姿勢,乃至角度。
細看,乃動靜之間,可進可退。
靜:若慢板樂起,這姿態全然冷眼旁觀,笑傲江湖。
動:若樂之快板,軀體打開、立起、旋轉,甚至手臂可以順勢劃開迷霧,相互掩護著旋入蒼涼難舍的生活。

讀這龍馬照,似乎可以看到老朋友間的心靈感應。其實,從臺灣、到香港,此乃進行時。從行蹤,到思考,從社會,到文化,從捍衛,到抨擊,甚至龍馬與各自下一代間的困擾。

老友。真好。

11/05/2007

龍口粉絲。心向往之。



K,
我的心,不平靜,如,月光下的,大海。

Cara,
謝謝謝謝啊。

9/26/2007

龍口粉絲:如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

如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
中國時報
A3 | 焦點新聞 | By 龍應台
2007-09-25
「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輪車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號碼。」李安說。
我問的是,「色戒」裡老上海街景是如何拍出來的。他說,他的研究團隊下了很深的工夫,而上海製片廠也大手筆地重現了上海老街。
搶救一段灰飛煙滅的歷史
「建築材料呢?」「也是真的。」
我已經覺得不可思議了,但是再追一句:「可是,街上兩排法國梧桐是真的嗎?」
「一棵一棵種下去的。」李安說。
他提醒我,第二次再看時,注意看易先生辦公室裡那張桌子。民國時代的桌子,他找了很久,因為大陸已經沒有這樣的東西。桌上所有的文具,包括一只杯子,都費了很大的工夫尋找。
「你有沒有注意到易先生辦公桌後側有一個很大的雕像?」
啊?沒有。
是鍾馗。搞特務的都會放個鍾馗在辦公室裡。」
李安並非只是在忠實於張愛玲的原著,他是在設法忠實於一段灰飛煙滅的歷史。易先生進出的門禁森嚴的後巷,還真的就是當年七十六號特務頭子之一李士群的住宅後巷。
香港又怎麼拍的?香港的老街根本拆光了,大學生坐電車那些看起來像中環德輔道的鏡頭,怎麼來的?
「那是檳城和怡保。那裡的街屋和老香港一樣,但是保留得很完整,只是馬來西亞的屋頂是斜的,所以要作些電腦處理。」
戲裡戲外 人生層層交織
「那電車怎麼來的?」
「特別做的,真的電車。」
學生演戲的部分,是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裡頭拍的。一九一○年代的建築,立在山頭,仍舊風姿綽約。拍學生演戲的那一段,李安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因為影片裡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在台北國 立藝專第一次演話劇時所經歷的:大學禮堂的舞台,純真年輕的學生,從演戲裡頭發揮自己又找到自己的奇異經驗,演完以後大夥興奮地去吃宵夜,空空的街上下著小雨… (關關:是啊,謝幕之后,情緒沉浸在戲中人卻要抽離回現實,那種依依不舍,不演戲不知道。我們。吃餛飩,在南大的南北大門之間。戲里的角色,將曖昧帶到夜幕下的現實中,極其正常。外人看,他們是病的。)
李安在敘述,我看著他的眼睛,很大的眼睛,溫煦、誠懇,但是很深刻。這裡有好幾層的人生和故事交叉重疊了:二十歲的李安和二十歲的王佳芝、鄺裕民,過去的年輕演員李安和現在的年輕演員湯唯。從前和此刻,戲裡和戲外,劇本和人生,層層交織。
在尋找易先生的辦公桌時,浮現在李安腦裡的是「小時候爸爸會用的那種桌子。」「色戒」在尋找的,是爸爸的時代會看的電影,會哼的歌,會穿的衣服,會擺在書架上的書,還有民國的口音。一口京腔普通話的湯唯得上課改學南方的國語。梁朝偉、王力宏、湯唯上了三個月的課,要讀「未央歌」、「藍與黑」,要看尤敏主演的「星星月亮太陽」,要聽當時的流行音樂,要讀戴笠和胡蘭成的傳記和作品,要熟悉張愛玲作品裡的每一個字,要進入一個有縱深的、完整的歷史情境。
現在若不拍 就會永遠沉沒
很深地「浸泡」在那個歷史情境裡,李安說,拍到後來,幾乎有點被「附身」的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找我,不是我找它。這段歷史,就是要被留下來。」
可是他們這個年齡的人距離那個時代,太遙遠了。」似乎說得口都乾了,他喝了一口茶,繼續,「我們這一代還知道一點點,我們這一代不拍這電影,將來,就永遠不可能了。」
我看著李安。這是香港中環的四季酒店,接近晚上十一點,我突然發現了「色戒」是什麼。
它是李安個人的「搶救歷史」行動。也許是張愛玲小說裡人性的矛盾吸引了他,也許是張愛玲離經叛道的價值觀觸動了他,也許是小說的電影筆法啟發了他,但是,真正拍起來,卻是一個非常個人的理由,使得他以「人類學家」的求證精神和「歷史學家」的精準態度去「落實」張愛玲的小說,把四○年代的民國史──包括它的精神面貌和物質生活,像拍紀錄片一樣寫實地紀錄下來。他非常自覺,這段民國史,在香港只是看不見的邊緣,在大陸早已湮沒沉埋,在台灣,逐漸被去除、被遺忘,被拋棄,如果他不做,這一段就可能永遠地沉沒。他在搶救一段他自己是其中一部分的式微的歷史。
把張愛玲褪色的膠捲還原
「話劇團的部分在港大陸佑堂拍,你知道陸佑是什麼人嗎?」
他搖頭。
「你記得民國五十三年,有架飛機因為劫機在台中附近掉下來,死了五六十個人,很多電影圈的重要人物,裡面有個人叫陸運濤?」
「當然知道,」李安說,「他是電懋電影的創立人,『星星月亮太陽』就是他的。他那時先來花蓮,還有雷震跟趙雷,我那時九歲,還跟他們一起照相,印象很深刻。」
陸佑,就是陸運濤的父親。」
啊…他不說話了,可是我們可能都在想一樣的事情:歷史的許多蛛絲馬跡,看似互不相關,卻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驀然浮現,彷彿它找到了你。張愛玲在一九三九年拎著一支大皮箱來到港大校園,許地山是她的系主任。戰火開打時,她在陸佑堂的臨時醫院裡作學生看護,外表清純的女學生心裡深藏著一個人性X光照相機,喀擦喀擦拍下人世的荒蕪。二十幾歲的港大女生張愛玲,是否料到七十年後在陸佑堂,有個李安試圖把她褪 色的膠捲還原?
床戲演得那樣真實,那樣徹底,使我對兩位演員肅然起敬,但是,如果不是演員對導演有極度的信任,這樣沒有保留的演出是做不到的。李安是如何說服演員在這部電影裡,激烈而直接的性,是必要的呢
我相信它的必要。
張愛玲的這篇「不好看」的小說,之所以驚世駭俗,主要是因為小說中違反世俗的黑白不分、忠奸不明的價值觀。一般的作者去處理女特工和漢奸的故事,難免要寫女特工的壯烈和漢奸的可惡。張愛玲的女特工卻因為私情而害了國事,張愛玲的漢奸,也不那麼明白地可惡,長得「蒼白清秀」,最貼近的描述,透露的倒有幾分可憐:「此刻的微笑也絲毫不帶諷刺性,不過有點悲哀。他的側影迎著台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 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种溫柔憐惜的神氣。」
獵人P獵物 角色很弔詭
更「嚴重」的是,女特工之所以動情,那情卻也不是一般浪漫小說裡的純純的愛,而是,性愛。「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征服一個男人通過他的胃,「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如果王佳芝背叛了她的同志,是由於她純純的愛,她還可能被世俗諒解甚至美化,但是,她卻是因為性的享受,而產生情,而背叛大義,這,才是真正的離經叛道,才是小說真正的強大張力所在。「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就權力的掌控而言,易先生是「獵人」,王佳芝是「獵物」;就肉體的釋放而言,王佳芝可能是「獵人」,易先生是「獵物」。 (關關:他們病了。世間,只有彼此相互為“藥”,戒不掉。戒了,就沒命。現實與張愛玲,都沒法讓他們活,因為,他們,真的,“戒了”。)
因為有如此濃烈的「色」,才會有危險而肅殺的「戒」。易先生把一枚「戒指」圈在王佳芝的手指上,究竟是易先生施「戒」於王,還是王是易先生的「 戒」,恐怕是一個辯證關係、互為連環。「虎」和「倀」是什麼關係?「倀」和「娼」又是什麼關係?在小說裡,性寫得隱晦,但是張愛玲彷彿給李安寫了導演指示;「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是一個寫在劇本旁邊的導演指示。導演完全看見了性愛在這齣戲裡關鍵的地位,所有的戲劇矛盾和緊張,其實都源自這裡。
性愛精準拿捏 張力瀕斷裂
李安對性愛的拿捏,非常精準。頭一場床戲的暴虐或可被批評為缺乏創意,因為專家會指出,這種性的暴虐在納粹電影裡常會出現,用來凸顯「權勢就是春藥」的主題。但是在其後的床戲中,兩人身體之極盡纏繞交揉而神情之極盡控制緊繃,充分呈現了兩人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易先生對戰事早有壞的預感,知道自己前途堪虞。王佳芝更是走在火燙的刀山上,命提在手裡。兩人的表情,有絕望的神色 ,性愛,是亡命之徒的唯一救贖也是最後一搏;加上一張床外面的世界是狼犬和手槍,暗殺和刑求,陰雨綿綿,「色」與「戒」在這裡做最尖銳的抵觸對峙,李安把戲劇的張力拉到接近斷裂邊緣。 (關關轉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張愛玲曾經深愛胡蘭成,胡蘭成曾經傷害張愛玲。張愛玲對於「漢奸」胡蘭成,有多麼深的愛和恨?不敢說,但是在「色戒」裡,王佳芝身上有那麼多張愛玲的影子,而易先生身上又無法不令人聯想胡蘭成。
關關錄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色戒」會讓張愛玲塗塗寫寫三十年,最後寫出來,又是一個藏的比露的多得多的東西,太多的欲言又止,太多的語焉不詳,太複雜的情感,太曖昧的態度,從四十年代她剛出道就被指控為「漢奸文人」這段歷程來看,「色 戒」可能真是隱藏著最多張愛玲內心情感糾纏的一篇作品。 ( 關關錄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深度掌鏡 窺見極致藝術
「色戒」,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寫鄭蘋如和丁默(村)的故事,實際上,那幽微暗色的心理世界,那愛與恨、「獵人與獵物」、「虎與倀」的關係、那「終極的佔有」,寫的哪裡是鄭蘋如和丁默(村)呢?李安說,他讓梁朝偉揣摩易先生角 色時,是讓他把丁默(村)、李士群、胡蘭成、戴笠四個人的特質揉合在一起的。湯唯演的,是王佳芝和張愛玲的重疊。 (關關錄白居易《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性愛可以演出這樣一個藝術的深度,Bravo,李安

8/28/2007

柴子文寫龍應台。香港隱沒的價值。

龍應台在書展講座談香港隱沒的價值
Posted by blog admin under 城市規劃 , 文化
[2] Comments
文:柴子文

在民間歷史尋找香港未來

龍應台帶讀者打開香港塵封已久的抽屜,在街巷之間發現被遺忘的街市史、粥麵史、爺爺奶奶的口述歷史……民間歷史的興起是公民社會的標誌,香港的未來,也藏在現仍被塵封的歷史記憶中。

就在皇后碼頭被拆的當口,華文世界著名公共知識分子龍應台在香港會展中心憂心地跟香港市民解釋:文化保育為什麼與經濟發展並不衝突,有眼光的政府為什麼應該尊重民眾的集體記憶,香港為什麼必須保存嘉咸街才能真正具備迷人的魅力。

七月,炎熱並沒擋住人們趕往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除了香港本地的愛書人、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參展商、出版人、自由行旅客、媒體記者。因為兩岸四地的地緣和人緣優勢,香港書展舉辦十八屆,已逐漸成為香港乃至亞洲一個文化標點。

七月十八日開始,亞洲週刊和香港貿易發展局聯合主辦「名作家講座系列」。第一天開場由龍應台擔綱,演講題目為《香港十個沒打開的抽屜》。兩小時的緊湊時間裏,她為滿座的讀者上了一堂優質公民的通識課,講述當下社會議題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公民社會該有的行動邏輯。

來聽講的人群中,既有龍應台的「粉絲」們,更有很多年輕的本地學生、文化界名人、議員,甚至還有八旬老翁慕名前來聽講。與四年前在香港第一次演講相比,龍應台注意到聽眾年齡結構年輕化、本地聽講人數增加,這些讓她欣喜,因為在她看來,香港公民社會的演進與成熟,只有依靠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具有「我是香港人」、「香港是我家」的意識,才能擺脫殖民影響,真正關心、積極介入本地議題。這一變化也真實反映在近年來香港民間團體保衛灣仔街市、反對西九龍項目等多次社會運動中。

龍應台的演講,充分借助影像的力量。演講前播放的香港電台製作的紀錄片《想一想香港:龍應台篇》裏,龍應台以擔任三年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的經驗、獨立知識分子的批判眼光審視香港社會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帶著這些問題,龍應台在演講時用大量幻燈圖片展現香港草根、老巷的迷人魅力。

維基百科這樣介紹嘉咸街:「在香港中環,它南起中環蘇豪區的士丹頓街,經荷李活道中段之後,落傾路見結志街開始,就是街市區景色。街上沿途有不少街邊賣濕貨的小商販,包括賣鮮魚蝦蟹的、糧油雜貨、雞鴨鵝、蛋、菜、瓜、生果、豬牛羊肉,有新鮮的,也有凍肉。」

幻燈片所展示的也正是這些香港人日日所見、平常不過的街市景象,可龍應台深入細緻的講解讓在場的聽眾明白,換種眼光看,小巷子裏的各色行人、肉舖檔邊的賣肉人、掛著整隻雞鴨的燒臘店也可以煥發光彩,成為香港無可替代的財富。短短的嘉咸街,龍應台發現了豐富多元的空間——摩登的咖啡館,極為前衛的畫廊、迷人的古董店、非常國際化的飲食,而同時又有繽紛的水果攤,老店主仍沿用著蘋果的老譯名——蛇果;又有草根市井味十足的傳統市場。一幢兩層唐樓民居,上層是居所,下層卻已裝修成有品味的小店。兩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拼在一起,帶來個性強烈的景觀。簡簡單單一條街,有講不完的故事,讓香港變得生動、立體、有個性。

但是今年二月,市區重建局宣布重建嘉咸街。嘉咸街及鄰近街道的三十七幢舊樓即將被夷平,重建起四幢高樓,計劃一啓動,街市裏這些動人的景象就將瞬間消失。

但改造完全可以是另外一副樣子,龍應台以台北經驗娓娓道來:可以把它的地下水渠、供電系統、消防設施改善,保留居民生活的「肌理」及人們相鄰為睦的生活方式,同時令居民生活更舒適。「城市因為保持著原來的生活方式及面貌,所以它的魅力才真正的被保存下來」,如果香港拆掉這些舊房子、全都蓋上高樓大廈,龍應台說,「那真的是個死胡同的香港」。

香港不應變成死胡同

因此,香港聽眾並非在聽一個與自己無關的輕鬆故事。正如龍應台所說,「每一個火藥味十足的公共議題都無一例外充滿地產發展與文化保育的角力。長久以來,象徵著『經濟』、『致富』、『效率』、『全球化』的『中環價值』成為香港的主流價值,而這單一的商業邏輯淹沒了深水埗、元朗、老街、屋村居民的聲音,淹沒了本地藝術家的創新,造成文化價值的嚴重缺位」。

龍應台更以感性的語調反問:「你試想外地人到香港後,發現這裏的商場建築都是一樣的、商店是一樣的、氣氛也是一樣的,他們會感到興奮嗎?他們會感到香港是有魅力的嗎?No! It’s so boring! 然後,你還要將嘉咸街變成另一個酒店商場,我想說:Please! Save Hong Kong! 周星馳的《功夫》以九龍城寨作為想像背景,你可以想像,假如九龍城寨沒有被拆掉,而是把它的基礎設施改善,人的生活馬上變好,它可以是一個多麼有魅力的地點。」

以文化價值、城市個性的眼光去重新看一看,香港其實何止只有十個沒打開的抽屜。香港的民間有很多未被整理的歷史,每一部歷史都是一個抽屜。在歐美、日本,哪怕是很小的社區、很小的村子,都會有市民自己成立的「文史工作室」或「歷史同好協會」,其價值在於讓很草根的人都知道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
在香港,混雜、多元的香港底層社會理應有自己的市場史;嘉咸街過去是擺花街,可以有擺花街史,薄扶林村可以有薄扶林村史;還可以有藝術史、咖啡館史,甚至香港粥麵史、燒臘史、招牌史,可以有香港潮州人史、上海人史、巴斯人史等少數族群史,乃至有我的家族史、我的爺爺奶奶的口述歷史……「對於史的認識就是共同記憶。有史有記憶,就意味著有未來。」

如何解釋這些抽屜沒有被打開,進入公眾的視野?龍應台認為:「在一個政府大、民間小的社會裏,歷史都是官方史;只有在公民社會發展成熟時,從草根出來的歷史才會像雨後春筍般長出來。草根歷史的多與少,已經透露了一個城市的民間有多大。」

香港政府裏其實也有不少有改革思維的人,他們對文化保存是有意願的,「只不過現時政府結構上仍有一個致命傷——一直沒有一個專責文化發展的機構,令文化保育無法躍升到政府政策考量中較重要的地位。所以,文化保育同時又是管治和政治問題」。

雖然如此,龍應台肯定香港公民社會的迅速成長令人刮目相看。最近皇后碼頭的保衛戰彰顯了這種民間自覺力量近年的迅速崛起。民間與政府的角力不僅讓公眾對文化保育有了更多的認知,也讓政府官員感受到更多來自民意的壓力。

在問答時,龍應台給香港的年輕人一個建議,雖然她一直強調香港人要多關懷本土,甚至要以香港作優先,但同時,不相違背的,年輕一代也需要深入了解中國大陸,甚至加入他們的討論當中,而非自外於中國,以便能吸收他們的文化養份,同時以香港經驗給予中國更大的養份。

龍應台認為,如果香港人更關心大陸及台灣正在發生的事情,香港身處有利位置、獨特的角色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如協助兩岸增加溝通
。■(蘇顯霆對本文亦有貢獻)

7/19/2007

去年那日





去年那日﹕15Jul,2006
去年那方﹕香港天地圖書
去年那事﹕《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新書發布會
從此﹐識龍馬。

兩封想公開的信﹕
向東;
 昨天老師演講﹐同學們來了好幾個。你在的話一定更熱鬧了。
 天熱 好好保重

  19JUL,2007
******
恩﹐
  是啊﹐我好想來。實在脫不開身。
  用工作的努力﹐和友情上的相知﹐扶持著自己﹐在一片人文理念的荒島嶼上﹐墾荒。我想﹐那是因為背後有老師﹐有伙伴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在做著與自己一樣的努力時﹐即使現實荒涼﹐心中也是幸福的。
想起了去年15Jul,那天我遇到了生命中的龍老師﹐也應當是我們第一次精神上相遇的日子吧。還記得蔡立在我邊上﹐好像問題是請老師談談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我那天﹐有點霸場﹐問題從封面開始﹐接二連三﹐全是與個人經歷﹑性情﹑理念有關的話題﹐當晚﹐還電郵追問不停。老師﹐教我很感動﹐仔細地回答了我這個頑固的提問者。還說﹐今天﹐你很專業。呵呵。
  其實﹐是在用我的手藝﹐規避我的機構難以提問的話題﹐也是關于老師那本書本質的問題﹐很是慚愧。從那時起﹐我的關于新聞尺度的困擾﹐越發強烈了。牠是長在我這樣的新聞人心里的一道籬笆﹐已經刻進肌膚﹐很痛。  
  我沒有想到﹐和龍老師﹐和你﹐和文﹐還有那么一群志同道合的友﹐能夠在秋日艷陽的港大﹐有了那樣一場靈魂的洗禮。從此﹐再次鼓起了人生的勇氣﹐找到了社會擔當的方法。這是我繼二十歲時﹐聆聽南大導師陳瘦竹教授的人生指點後﹐再一次有遇到人生導師的感覺。這一次﹐因為閱歷的不同﹐用老師教的手藝﹐我可以真的改變身邊的一點點現實了﹐真的很幸福。
  或許﹐港大給我穿上了人生又一雙"紅舞鞋"。
  想念大家﹐想念香港﹐渴望書展。
  
  不好意思﹐這兩天去參加海南省新聞界半年聚會了﹐回信晚了。

  問你斯文體貼的先生﹐還有兩個小靚仔好。歡迎你們全家來度假。
  向東
  

6/08/2007

成大。思沙龍。龍應台。馬家輝。香港。

成大思沙龍 有龍應台有馬家輝也有香港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howboo&f_ART_ID=998485
成大思沙龍首場 關於香港的流金歲月

思沙龍 龍應台遊走各大學的痕跡
一種文化種子的痕跡 她希望能在各大學開花結果

衝著龍應台的名字 衝著同學的面子 就去聽聽吧
一開始撥個紀錄片 紀錄香港七○到九○年代的政治局面還有議會問題
很好 內容很充分的紀錄片撥了1 個小時 我不睡著就不姓徐
無聊歸無聊 當中也是看到一些香港的現象
但是 演講最重要的內容當然是主講者講的不是看片子來的

馬家輝 香港明報副刊的主持 看起來很年輕 講起話來也是如此
十分認真中帶著三分幽默還有兩分思考

香港 有著來自大陸內地的左派人士 對毛氏有狂熱 對烏托邦有期待 他們對抗大不列顛
香港 有著來自歐洲的殖民統治者 對亞洲又愛又恨 愛理不理 把香港當成國際情勢的籌碼
香港 有著來自台灣的新鮮潮流 為了政治 一點一滴滲進香港 從黑道到文化 右派潮流不容忽視
獨立? 中共政權? 一國兩制? 也許他們不會計較這麼多名詞和權利糾葛
他們也許只想對自己好一點 過著好一點的生活
看看香港 也許可以想想台灣將來究竟要如何
面對北京 面對世界

馬家輝果然也是瓶墨水
講起來有了條理也有了深度 欲罷不能
應該在多給他一個小時慢慢講
龍應台也讓我印象深刻
文筆鋒利的她看起來像是個鄰家阿姨
講話也是溫和親切 但是還是隱隱透出女強人的風範 強勢
簡單來說 她能主導所有現場的核心導向 談笑之間
真的讓我想起一個人 陳文茜 親切和藹深藏不露版陳文茜

真是一場好演講
思沙龍是一個好東西 考慮一下要不要投入吧
就如龍女士在現場所說的
在這裡 學的和聽的都是學校教不到的
多看多聽多學 對於這個世界
也許以後人生就此不同

6/03/2007

已成歷史的一組“思沙龍”

思沙龍繁星綻放 南北五大學與龍應台基金會結盟
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大概都認識到,如果人的思維不是寬融開闊理性的,徒有民主制度是不夠的。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在台北推動「思沙龍」,透過「邊做邊學」的田野實驗方式,培養年輕人的國際視野和實踐能力,在台北都會成功打出品牌,將台北月涵堂打造成一個小而重要的「文化支點」。
有鑒於大量資訊與國際資源多集中於台北,基金會將自己累積的學習資源與知識網絡釋出,與南北五所大學五所大學:新竹教育大學、清華大學、元智大學、逢甲大學、成功大學攜手推動「思沙龍─繁星綻放計畫」,讓學生在自己社區紮根,同時直接與台北連線,與世界接軌。今年秋天預計將有第二波五所大學加入「思沙龍」聯盟。
「思沙龍繁星綻放計畫」是國內首次由民間發起、跨校際推動國際視野的運動;基金會提供知識內容,各校學生自組團隊負責策劃及執行,大學校方全力支持,在校園內推出以全球議題為核心的沙龍論壇,面對學生及各地社區,帶動對全球議題的關切。從沙龍的策劃、組織和推動中,學生同時學習待人接物、實務推動的方法。
五校首場將於五月底正式啟動,元智、竹教大、逢甲、成大將同時以「你所不知道的香港」為題,分別請到馬家輝及梁文道兩位香港知名評論家主講,作家龍應台主持,深度剖析香港面對150年的英國殖民,10年的中國回歸,香港人的自我認同發生了什麼變化。清華大學則將推出「黑蝙蝠在新竹:向勇敢的人致敬」歷史聚談會,為冷戰時期黑蝙蝠中隊進行中國大陸低空偵查的一段密辛解密。
啟動沙龍:你所不知道的香港
元智 2007/05/28 3:00pm-6:00pm (03-4638800#2162) http://yzu.edu.tw 竹大 2007/05/29 3:00pm-6:00pm (03-5213132#2112) http://geart.nhcue.edu.tw
成大 2007/05/30 6:00pm-9:00pm (06-2757575#50109) http://conf.ncku.edu.tw/thinkers/
逢甲 2007/05/31 3:00pm-9:00pm (04-24517520#2630) http://salon.sunny.org.tw
清華 2007/06/05 黑蝙蝠在新竹7:00pm-10:oopm (03-5742407) http://www.tsinghua-thinkersclub.org

6/01/2007

龍應台。馬家輝。台南。成功大學。香港。

K,
梁﹑馬兩大才子﹐台島刮旋風。
24日﹐見龍老師。老師說﹕“帶”他們去台灣演講﹐四所大學﹐思沙龍。
小女子笑曰﹕那可是他們最擅長的“游戲”了。
不過﹐馬生電話里﹑文道當了面﹐說﹕很認真地做了功課。這是自然。
啊﹐龍﹑馬對談﹐會是怎樣的精彩呢?等著有更多的資訊。
總覺得﹐龍﹑馬﹑梁﹐哪那一日同台縱談﹐一定會是兩岸三地文化界的盛事兒。
希望﹐這一天﹐不太遠。
你所不知道的香港 成大思沙龍30日登場

【台南訊】把創意教學引進校園,重塑學生人文關懷,國立成功大學和龍應台基金會合作的成大思沙龍,首場演講將於30日晚上6時至9時在成大建國校區醫學系成杏廳登場,邀請成大傑出校友龍應台、及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馬家輝對談「你所不知道的香港」,歡迎民眾入場聆聴。 
成大思沙龍五月起推出「心•啟蒙運動」,以區域問題為焦點,深入探討主題和相關的國際議題及現象,首場以香港為題,邀請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馬家輝從"一位灣仔少年的回歸歷程"談香港之變、以及香港與台灣的內在關連,並播放紀錄片「鏗鏹集-流金歲月」。看香港人經歷了兩個強權的統治,是否有自己的「本土意識」?香港人又該如何回答自己身分的困惑?成大傑出校友龍應台、與灣仔少年馬家輝將帶領民眾重新了解香港這顆閃耀百年的東方之珠。
*********
http://www2.ncku.edu.tw/ann/shownews.php?sn=3341
改變世界靠觀念,建立觀念靠行動培養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
成大推動「思沙龍」運動開幕講題:「你所不知道的香港」
國立成功大學今年首度和龍應台基金會合作,推出了廣受好評的「思沙龍」活動。龍應台基金會前年八月首辦國際論壇,成功打響了人文思想深度對話的品牌,吸引了大批青年加入基金會志工行列,帶給時下青年全新的全球視野與人文素養。成大思沙龍團隊預計於五月起推出一連串以國際視野為焦點的「你所不知道系列沙龍講座」,深入探討相關的國際議題及現象,首場「你所不知道的香港」將於5月30日18時登場(成杏廳)。
香港人經歷了兩個強權的統治,是否有自己的「本土意識」?又該如何面對自己身分的錯置與困惑?她的新命運又跟台灣有何內在關連?藉由觀看紀錄短片「鏗鏹集-流金歲月」、傑出校友龍應台的主持以及香港文化人馬家輝的帶領,讓我們有機會重新了解這顆閃耀百年的東方之珠背後隱藏多元交織的當代意涵。
今年另外四場「思沙龍」分別邀請土耳其歷史學會中亞領域研究員艾克林、中時報社總主筆倪炎元、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系主任林長寬、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教授陳小雀,暢談中亞、南北韓、拉丁美洲及非洲等主題,為南部市民及成大人注入思想之光以及世界公民的意識。
聯絡人
游靜珊
聯絡電話
06-2757575轉50109
E-mail
youjs@mail.ncku.edu.tw
FAX
06-2766408
******
這是中央社快訊
http://www.cna.com.tw/ciplist.php?date=1180591605&class=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