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07

龍口粉絲。你不懂。

你不懂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8日

【明報專訊】主持了龍應台與安德烈的讀書會,兩個回合,一個是「面對面」,一個是「背對背」,全面周到,顯示了策劃者的細心體諒。

來自台灣,龍應台免不了對讀書會的名稱有一番文藝腔的詮釋。

她說如果只是面對面,等於強迫孩子用背部面向世界,這將有礙孩子的自我發展;反而大家背對背,孩子便能用眼睛面向外在,較可輕鬆起步,開展屬於自己的發挖探索。所以讀書會一辦就是兩場,內外兼顧。

對此詮釋,安德烈表示「有點覺得怪怪的」,但到底怎樣怪,他又說不出來。或許在少年人的直覺裏,父母親的邏輯都是怪的,因為唯有把成年人定位在「怪」的位置上,少年人始有辦法把自己從父母親的懷裏區別出來,也才有辦法感受到成長自主和獨立存在。

說獨立,安德烈當然是獨立的,對於世界和生命以及性愛和政治,廿歲出頭的他已經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定見,更懂得用這套定見來跟母親溝通、駁辯、談判。因此,在《親愛的安德烈》裏,有許多地方我們都可讀到安德烈在用不同的方式對母親說,唉呀,這個你不懂的,那個你不懂的,這個那個,你都不懂。

對這,龍應台是不服氣的,所以努力去懂,最開始有通信寫作的意念,正是希望透過文字來懂得兒子,而最難得的是,在企圖了解兒子的過程裏,龍應台不忘剖開自己的所思所想,讓兒子懂得。這可能是增強寫作和閱讀趣味的策略,亦可能是發源於「平等」和「尊重」的核心信念,總之,這樣的家書,是雙行道的對話而不是單行道的訓話。

中國其實有長遠的家書傳統,政治家的家書,藝術家的家書,教育家的家書,從曾國藩到李鴻章到傅雷到胡風,上一代給下一代寫信,下一代給上一代回信,世代對答,向來不寂寞,但這些對答絕大多數只是訓話和聽訓,我們沒能看見真正的溝通。

龍應台與兒子承續了家書傳統,卻又拓寬了家書風格,在信函的書寫史上,開闢了一條小小的新路,這是《親愛的安德烈》的出版意義,我們旁觀,忍不住拍手表示高興。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