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悟與同行
文章日期:2007年12月7日
【明報專訊】彌來流行一種新文體,曰「兩地書」,此即兩個分隔異地的人之書信往來和文字對答。
其實,「兩地書」並不算是什麼新文體。自古以來,分隔兩地的親人和好友,皆有以箋傳情,以簡寄意的兩地書信來往。及至發諸報刊,乃至於集而成書,卻是近年才流行之玩意兒。先有李歐梵和李玉瑩的兩地通信結集,為李氏夫婦分處香港和波士頓之間的魚雁來往,除了以文字互通情愫,還寫日常生活和身邊事物,雖是閒話家常,卻對生活和生命都有很多的反思。到了近期,這「兩地書」的風格和文體,卻又有了相當明顯的改變。前幾年,去國的文學家劉再復和他的女兒劉劍蘭也開始了長達多年的通信。他們父女倆通過書信往來,談文藝,說思潮,論人生;從那時起「兩地書」之內容與風格就從兒女情長及家庭生活伸展到兩代溝通和父女關懷。到了去年,台灣文壇健將暨文學教授李瑞騰和他的兒子李時雍的合著出版,把「兩地書」的文體進一步轉化成為「親子文學」,今年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合的通信結集,也是循這一條線的繼續發展。龍應台的書出版之後,一紙風行,把「兩地書」這種親子共同寫作與互相分享的新文體和新風格,推向一個潮流的高點,同時也贏得了許多讀者大眾的重視和喜愛。
劉再復和劉劍蘭的通信集,書名叫《共悟人間》,200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我在幾年前已經買到,因為工作忙碌之故,只匆匆翻過幾頁,就一直擱在書架上,和許多的新書舊書一樣變成了裝飾品,沒有很深的印象。直至今年十月到台北開會,遇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李瑞騰,他是會議的主席,但在會議期間匆匆忙忙的奔波於中壢與台北之間,因為在這兩天會議中,兒子李時雍正好獲得台灣《自由時報》主辦的一個文藝創作大獎。《你逐漸向我靠近》,2006年九歌出版,內中收集了李氏父子前幾年的兩地通信共60篇。那時兒子時雍在中學畢業之後第一次離家到台灣南部升讀大學,和在台北的父親李瑞騰開始了接近兩年的通信。他們約定兩周各寫一篇,並且在報刊的專欄發表。李瑞騰寫的標題名為〈父曰〉,兒子那一篇則叫〈子說〉。父親較為沉潛理性,在含蓄隱晦中流露期許與關愛;兒子則真情探問,不斷地尋找自我,也尋找與父親的深入認識和契通。我在台北會議期間,兩天夜裏一口氣把書讀完,分享這種親子溝通、打破隔閡、逐漸互相靠近的幸福感。讀李氏父子的「兩地書」的同時,我就已經想到龍應台的新書,因為前幾天正在香港上市熱賣,但我還來不及到書店去購買。讀完李氏父子的書,我感到有一股強烈的衝動,要即時閱讀龍應台和她兒子的合著。一下機,我就到書店買了《親愛的安德烈》,上個月才剛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書中記錄了龍應台看兒子長大、逐漸獨立而遠去的失望無奈,到透過書信重新發現、重新認識,乃至從文字和心靈的交通,而建立起一種緊密結連、同行共悟的關係。對我來說,這是我最羡慕的幸福。和分隔兩地多年的二十一歲的女兒一起讀他們母子的對話,女兒提議:讓我們也逐漸彼此靠近,開始我們的文字對話吧!
能夠靠近兒女的心靈,就是一種幸福。
[梁元生 歷史學者、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