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010

1950年代胡適與唐德剛初相識的照


2010年12月25日翻拍自台灣中央研究院內的胡適紀念館
館內竟也無有胡適的《四十自述》可尋

記得唐德剛
文章日期:2010年12月30日
【明報專訊】歲末談書豈可不談《唐德剛與口述歷史》?
台北「遠流」出版,是為唐德剛先生病逝周年而策劃的紀念文集。唐教授生前著作大部分由該社所出,大去之後,亦由該社牽頭結集致敬,作家與出版社之間的互惜情誼往往超越了生意經,此乃文化事業之價值本質。
這本書收錄了廿多篇文章,一半是對唐德剛的追思紀念,另一半是其他人的口述歷史,跟唐先生生平無關,但因唐教授數十年來對口述歷史之研究與實踐著力殊深,把這些文字收進書內,等於向世人展示唐先生播種之功,極具傳承意味。
唐德剛曾寫胡適的口述回憶錄,胡適以前題字贈友,喜寫「功不唐捐」,那是佛家語,意指做了功德,總有福報,不會泡湯。唐德剛對華人口述歷史所做的文化功德豈不亦正如此?揭櫫示範,開花結果,絕對不會及身而絕,所以「功不唐捐」的「唐」字其實可以一語相關,既指原義,亦指唐德剛,如果胡適仍然在世,想必同意。
胡適與唐德剛都是傳記迷,認為人人有個故事,人人都應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讓世人參考借鑑,讓歷史有以累積。胡適四十歲便寫了自述,老來的唐德剛亦說了口述歷史,由古蒼林執筆整理,構成了這本書的首個章篇,看了我才知道唐德剛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校慶酒會上首次見到胡適,那是一九五四年,胡先生暫居紐約,他則是哥大的博士生,課餘打工做侍應,把酒水捧到胡大博士面前,兩人聊起來,啟動了往後十多年的真切情誼。
或許所有人的生命轉折皆具細緻傳奇,熬過來了,回看時便覺趣味。像唐德剛於四十年代到上海美國領事館申請簽證,要考口試,主考官是一位老太太,拒絕了他,叫他「把會話學好再來吧」。下回他再去,遠遠看見主持口試的仍然是她,心想又必碰釘,但突然,老太太去吃中飯,主試換由別人負責,他便輕鬆過關。原來該女主考官出了名苛刻,許多人為了避開她,都跑到香港或廣州申請赴美簽證,唐德剛福星高照,否則後事難料。
生命情節宛如迷你電視劇,歲末讀來,暖意更濃,歲末畢竟較易憶人懷舊,喜讀傳記的人都會記得唐德剛。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