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009

心向往之:回溯當代中文文學之「三江分流」

三月底,朱天心王安憶董橋,統統在
文章日期:2009年3月3日
【明報專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前中原的政治變天,對中文文學帶來前所未見的影響。
大陸意識形態濃郁的「社會主義文學」出現、特立獨行的作家文人與作家協會的國家幹部體制難以理清的關係,還有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 」以及「改革開放」,當代文學在宣傳與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碰撞中發展。對觀台灣,日治後台灣生出對抗的「反共文學」,然後鄉土文學、現代主義,而來到「世紀末的華麗」。而孤懸南方的香港文學在「左右戰場」中對疊,然後自覺生出「本土性」,在「九七」「後殖民」書寫身分。這段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子東教授形容為當代中文文學「三江分流」演變,當中的得失與成就,折射的政治社會大事、兒女愛情心事,將在3月20及21日兩天,全日「當代文學6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細細分析。研討會由嶺南大學中文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和復旦大學中文系共同籌辦,許子東、正於嶺南任駐校學者的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以及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同為召集人,於嶺南大學嶺南大學康樂樓3樓林秀樑會議中心舉行。
在尚屬開放的香港舉行,避開在內地舉辦的官方味道、在台灣將會引起的政治介入,以盡可能恢復學術探討的自由氣氛。40多位來自美國、台灣、內地和香港的學者,包括陳芳明、李楠、黃錦樹、陳國球、彭小妍、趙毅衡、危令敦、范銘如等等,將在20日全日和21日上午,發表集中大會主題的論文,像《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王德威)、《六十年小說話土改》(陳思和)、《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黃子平)、《1949年以後的沈從文》(錢理群)、《1957年的香港文學》(梁秉鈞)、《四部當代文學史》(許子東)等等20多份論文,在圓桌論壇討論。
而肅穆的學術討論外,更為親切的,是21下午,幾地作家會在兩場圓桌論壇中,共論60年來當代文學的兩大議題。有趣的是,兩場討論是「壁壘分明」的男女分場,由王安憶、朱天心、鍾曉陽、嚴歌苓、平路5位女作家所探討的「社會大事」是「歷史與政治」;以「女人和男人」為主題的,講者則為王蒙、北島、黃春明、駱以軍、董橋、陶傑、也斯等7位男作家。論壇設定小小地顛覆了「男子高論嚴肅政治、女子細語人情心事」的世俗定見,並轉而在嶺南大學可容300座位的王忠秣演講廳MBG22舉行,讓學界以外更多文學愛好者共同見識作家的銳利思索。
詳情請留意嶺南大學中文系網站:http://www.ln.edu.hk/chi/
[文﹕方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