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008

巴菲特的現代生活觀

老生常談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1日
【明報專訊】最近看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一個專訪節目,訪問世界第二大富豪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談他的人生經歷及生活態度,許多都是老生常談,但從巴菲特嘴裏講出,聽起來就有新鮮感。畢竟,巴菲特是美國股神,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資大王,而且從來沒人敢說他是「冒牌貨」。

談起投資,他就興致勃勃,而且說,最關鍵的是「投資要早」。他在11歲的時候開始買股票,現在卻後悔沒能更早一點投資,要不然現在累積的財富一定更多。14歲那年,他用送報紙掙來的一點積蓄,買了一個小農場。這裏的經驗教訓是,即使是很少的錢,也可以用作資本來投資,天長日久,積少成多,就能夠發財致富。

這樣的話,我在40年前剛到美國時,就有美國同學跟我說過,不過,我那時是窮學生,聽了只當耳邊風。省吃儉用7、8年,好不容易積蓄了2千美元,買了一輛豐田車代步,成了有車階級,從此捲入資本主義消費市場,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有一種「獨樂樂何如眾樂樂」的虛飄飄精神提升,自我感覺陡然良好起來。此後30多年來,在金錢與財富方面,我好在只是安分守己,量入為出,從未寅吃卯糧,卻也不曾把精神放在投資獲利上,當然也就與財富無緣。可嘆的是,教我投資賺錢的同學,後來是賺了點錢,買了棟3層樓的大房子,又買了輛時髦的BMW,實風光了一陣子,卻好景不長,碰上了1987股市「黑色星期五」(又好像叫「黑色星期一」,大概是香港的說法),欠了一屁股債,直到現在還「未曾翻身已碰頭」。

看來巴菲特的「投資要早」理論,不可一概而論,有其特備條件才能致富。就像張愛玲說「成名要早」一樣,不但要有才具,還得全神貫注,因緣際會,才能一舉成名。巴菲特理論的特備條件,也是一條老生常談:「安貧樂道」。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不要被物欲所使,不要為流行所役。錢是拿來投資賺錢的,不是用來花的。他在訪問中說到,他現在住的房子,就是50年前結婚之後買的那一棟,只有3間房,但是夠用了。生活上沒有需要,何必去擺闊,學那些花花大少,去買別墅?他從來不買名牌衣物,穿著舒服就好;從來不參加上流社會的奢華聚會,喜歡在家裏看電視、吃爆米花;從來不用手機,家裏也沒有電腦;他也不用司機,喜歡自己開車,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看來巴菲特老先生的物資生活條件,比我們一般人簡樸得多,「結廬在人境」,精神境界是陶淵明一路的。

巴老先生在訪問中,對如何賺錢,如何過幸福快樂的好日子,給現代的新新人類一些建議:一、不要向銀行借錢;二、最好不用信用卡;三、不要買名牌;四、過最簡樸的生活;五、沒有必要,就不要花錢;六、錢賺多了,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巴老先生躬行實踐,身體力行,捐出310 億美元做慈善事業。這一點卻不是老生常談。

[鄭培凱 學者.詩人.著有《真理愈辯愈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