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2010

替EILEEN送钱包

第二個錢包
文章日期:2010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好了,該說說第二個錢包的故事了。
宋以朗手裡的三個錢包,第一個給「曉云小姐」,陳子善找出了來歷,也送回了上海,內地報紙廣泛報道,電視台也做了專輯,劉曉云現身,是一位中年女士,有點富態,但很有氣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她的文化出版界專業。 訪談裡她說,當陳子善把張愛玲的謝卡和錢包交到她手裡,她啥話都說不出來,只是流淚,體驗了久違的感動。這訪談可在YouTube找到,很動人。
第二個錢包,張愛玲想送給「斌」,謝卡上寫著﹕「路遠迢迢寄這麼個小錢包給個大音樂家,太可笑。請原諒我心目中永遠拿你當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給 un cle K.D.買個小皮夾就順便買個給你。祝 近好 愛玲」。
小皮夾黑色,皮感極好,不屬於目前流行的任何名牌,但廿多年了,或因密封在公文袋內保存妥當,仍有亮澤;跟其他兩個或綠或杏的錢包一樣,充分反映了張小姐的戀物品味。
兩年前跟陳子善在宋以朗家已見這錢包,但因注意力集中於曉云小姐那個包夾之上,誰都沒費心思推測「斌」 是誰,隱隱覺得留待他日再來解密,而這回,輪到止庵出招了。他把黑色皮夾掂在手裡,想了想,好像想到了什麼,但沒說,直到我無意中從一堆紙條裡找出謝卡草稿,止庵才道,嗯,K.D.就是李開第,即張愛玲的姑丈,他以前長住在廣州,其後病逝;既然「斌」跟K.D.有關係,又是「大音樂家」,張愛玲在四十年代跟她見面時,她只有十一二歲,那麼,到了八十年代,應是五十歲以外,如果仍在廣州、仍玩音樂,必跟廣州樂團的人認識,這就是線索,我們可找廣州的老朋友問問……
如同偵探,向來愛讀推理小說的止庵找到了答案的所在方向,替張愛玲送回第二個錢包,有希望了。而在推理過程裡,又發生了小小趣事,明日再談。(送錢包.二)
××××××××××
又有一個公文袋
文章日期:2010年8月1日
【明報專訊】好了,應該談談我的小巧合了。
話說當天在宋以朗家裡,止庵看了看張愛玲給「斌」的錢包和謝卡,也沒說啥,話題就轉到別處,大概是關於《異鄉記》的手稿出版策略,大家興高采烈,好像要替張小姐辦喜事。宋先生大概是這樣的,或所有人都必然是這樣的,談得愈有興頭,他便愈有意願從房間裡掏出更多的張愛玲寶物,一旦話不投機,匆匆看過例牌式的幾個東西,便送客了。
所以那天宋以朗又從房間找出一個大大的公文袋,解開繩子,把袋倒轉,跌出一大疊零零碎碎的紙張紙條,包括拆開了的白信封,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或「皇冠出版社」寄出的;撕下來的報紙版面;正方形的memo紙;廢棄的稿紙邊緣……出處各異,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成為張愛玲的草稿平台,可見她昔年在美,隨時隨地想到什麼,隨手抓起一片半頁紙張,立即執筆寫下。
張愛玲非常環保?我暗暗認為,這或跟環保無關,而是她不願錯過任何於剎那間閃過腦海的意念,擔心善忘,急急透過書寫這種動作把它記牢。又,她是作家,對於紙張總有過敏性的憐惜,紙是親人也是朋友,人浮於世,至少在那年頭,紙張往往是最能令作家有安全感的身邊物件。
而小巧合就出現在紙張之上:那天我隨手從那凌亂不堪的紙疊裡抽出一頁,是個信封,密密麻麻地寫了字,定神一看,末段竟然正是張愛玲寫給「斌」的短信草稿,跟她在謝卡所寫有九成符合。對於寫字,張小姐確是認真嚴肅,連在謝卡上寫幾十字都要先打草稿,到了真寫,還再改動一次。
於是在我眼前桌上並排放著謝卡和信封,張愛玲的心思曾經在兩者之間流轉波動,它們展映了時間的痕跡,如同呈現一位動態的張愛玲。
兩年前帶陳子善往訪宋以朗,送回第一個錢包;兩年後帶止庵往訪宋以朗,找出其他錢包的主人。三個錢包都被解謎了。陳子善和止庵都很高興,但最高興的可能是我。我愛搗蛋,兩年前我曾對陳子善說「愛玲還是愛你的」,兩年後我乃特地跟止庵說「愛玲原來更愛的是我」。
止庵沒反應。我可不管,反正我討自己開心,就夠了。
(送錢包‧完)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