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谷柳與《蝦球傳》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蝦球傳》的主角蝦球在戰後香港到處流浪,晚上睡在騎樓底或樓梯底,最後「覺得這個鬼地方不能待下去了」,於是與朋友從紅磡、土瓜灣一路走至九龍城,遙遙望見獅子山,決定一起翻過獅子山回中國去。
這是黃谷柳名著《蝦球傳》第一部「春風秋雨」的結尾,接寫蝦球輾轉到達廣州,後來參加了游擊隊的革命。黃谷柳(1908-1977)1927年曾在香港新聞學社讀新聞學,後於《循環日報》工作。抗戰爆發後參加抗日軍,1946年與家人重回香港,47至48年間,在《華商報》連載《蝦球傳》之〈春風秋雨〉、〈白雲珠海〉及〈山長水遠〉,1948年由新民主出版社印行單行本。
《蝦球傳》的前半部分,對戰後初期香港社會的不同層面有很寫實而細緻的描述,除了主角蝦球的經歷,也透過一名江湖人物鱷魚頭,帶出地方生活色彩,從尖沙嘴、紅磡、油麻地避風塘一帶,一直寫到屯門的不同團體組織,有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達德學院大學生,也有成立於戰後初期的人民自衛隊;當然整部《蝦球傳》的主題還是指出殖民地社會對人的剝削,蝦球因覺醒到這一點而決意返回內地,最終加入革命的行列。
《蝦球傳》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小說,1949年由吳祖光拍成電影,小說《蝦球傳》也多次再版,香港三聯書店1958年曾出版合訂本,70、80年代在內地亦發行多種版本,聞說銷量達20、30萬冊,2006年再由最早出版《蝦球傳》的新民主出版社在香港再版。
除了《蝦球傳》,黃谷柳還參與多齣電影的編劇工作,包括《羊城恨史》、《七十二家房客》和《此恨綿綿無絕期》等。1949年後,黃谷柳也好像蝦球一樣,北上祖國去了。
[文/陳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