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2007

李歐梵。希臘國家劇院。《普羅米修斯之縛》

《普羅米修斯》和皮莉斯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14日
【明報專訊】「地中海藝術節」的重點節目之一,顯然是希臘國家劇院演出的古典希臘悲劇《普羅米修斯之縛》(Prometheus Boun d),原汁原味,以希臘文演出,難得一見。能在香港觀賞,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
據聞有些香港觀眾在觀劇時昏昏入睡,但我一直心情振奮,開始時覺得有點沉悶,但愈看愈入巷,直到終場。這當然先要感謝中英文的翻譯(以幻燈字幕打出),通順又典雅,原來出自浸會大學翻譯系的高手。觀後我想買一本原劇的英文譯本,坊間的書店又付之闕如,奈何!記得30年前在芝加哥曾看過David Grene的譯本,現在早已忘光了。重拾經典,談何容易。
此次的演出,卻是古戲新編,完全是現代式的詮釋。即以希臘古典劇中的「合唱團」為例,古典式的演出不可能出之於形象——在台上左右兩邊一字排開,作波浪式的浮現,而且個個團員都包在布裏,像是受到束縛,妙哉!合唱團的作用是評述,而非表演;換言之,它不是故事的一部分,而代表一種「後設性」的批評,也與觀眾連成一氣,起了一種與劇中故事之間的張力,甚至產生一種間離效果。但此次的演出,合唱團帶評帶演,成了劇中不可或缺的演員,精彩!
普羅米修斯的神話故事——從天帝盜火而受懲罰——應該人人皆知,魯迅也曾以普米修斯自比(指的是他自西方「盜火」的翻譯工作)。我未看時一直在猜測如何把這段神話呈現在舞台上,原來導演從一幅達芬奇的名畫中得到靈感,把這位為「人民」受難的巨人縛在一個輪盤上,當然內中的十字架——耶穌受難——的象徵意義也十分明顯。我猜古典式的演出是不動的,演員像是在朗誦台辭,現代觀眾當然接受不了,所以必須有所動作,但又不能在台上飛來飛去演一套武打戲,此次的詮釋是一種折衷,我認為恰到好處。幾個演員的服裝也十分講究,貌似簡樸,當然以黑色為主調。在大會堂劇院觀後又到隔鄰的展覽館去參觀該劇院演出的其他戲劇服裝展覽,獲益不少。看來當代希臘藝人並沒有忘記傳統,既傳承又創新,不勝羨慕。
既是樂迷,當然不會錯過八日晚的皮莉斯(Maria Joao Pires)的鋼琴演奏會。限於此欄的篇幅,不能詳論。值得一提的是該場聽眾的水準高得出奇,都是真正的音樂愛好者。受演出者的請求,聽眾非但在節目中間不鼓掌,而且全場鴉雀無聲,一千多人全神貫注地聆聽,令我不禁以香港為榮。比起內地(如上海和深圳)的音樂聽眾,實在高明許多。皮莉斯的演奏也爐火純青,只見她衣著樸素,一坐下立刻演奏,也立即進入情,和郎朗的作狀表態大異其趣。聽完皮莉斯,我不禁感慨萬千﹕比起這位大師級的藝術家來,這一代的華人鋼琴家似乎皆尚未進入殿堂,只不過在堂外獻技耍花招而已。此言又似乎太苛刻,但愛之深才責之切,所謂涵養非一朝一夕可以得來,也非任何技巧可以取代。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