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2009

閱讀時光:還有一本《記憶張愛玲》


記憶張愛玲
閱讀張愛玲書系:5
陳子善編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3月
ISBN 7-80713-218-3



陳子善的《編者小引》。

蘇友貞的《張愛玲怕誰?》

K,
看這書的出版日期,小女子猜:這原本是陳子善預備在上海華東師大為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紀念研討會送的冥禮吧。
誰知呢,祖師奶奶當年的“錯愛”與“愛錯”,令到這個不過是張迷們“粉絲間的私聚”,也沒能夠在Eileen早早兒成名的滬上完成。
也好,移去了范柳原與白流蘇的夢城,倒也就成就了小女子與祖師奶奶的一段冥冥的故事。

這書里,有胡蘭成晚年在臺灣與朱西甯、在日本與朱天文的合照,也有張愛玲與賴雅的合照。兩個未曾謀面的Eileen的男人,就這樣讓陳子善給捆綁在了一冊里。不知道,Eileen有知,是不是會惱了他。

蘇友貞的《張愛玲怕誰?》寫的真有趣,像是剝筍子,把祖師奶奶藏得深深的曲筆,一點點剝出來。小女子讀來,像是在看蘇女士“脫衣”,脫去她自己個兒早年非要從張那里躉來的一件件舊衫。一定是給裹得透不過氣兒來了吧。她是沒想到,偶像也是會令人窒息的。

讀來可憐的,是周芬伶寫的《張愛玲夢魘——她的六封家書》,那是四十歲的張愛玲,在遠東“掙扎之旅”間,給賴雅的六封家書,都是從香港發出的。“成名要趁早”的“天才”,怎么到了四十歲,活得那么張皇,好像自己筆下的人物。連給親愛的人兒的家書,筆底都“弄堂氣”地齷鹺了起來;一段原本美好的“友情”,也因了錢錢,變了味道:

一九六二年二月十日
我工作了幾個月,像一只狗,卻沒拿到一分酬勞,那是因為一邊等一邊修改的緣故,為了省時間,所以許多劇本會在最后一分鐘完成。剛完成第三和最后部分的大綱,并且剛送到宋家,想在農歷年前給他完成審稿,因為過年期間他會很忙,加上一個明星訴訟案,根本找不到他的人。

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日
為了要走六三年的運勢,我簡直要急瘋了——瘋言瘋語成了我唯一可用的心理道具——直到明年春天即可寫完Young Marshall的小說。“即時或從不”,我現在工作的情緒高昂。你可以給我最好的,就是在我身邊陪伴我,幫我,或給我一兩百塊錢來平靜我的心靈。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
宋家冷冷的態度令人生氣,尤其他們他認為我的劇本因為趕時間寫得很粗糙,欺騙了他們。宋淇告訴我,離開前會付新劇本的費用,言下之意是不付前兩部,即《紅樓夢》上與下。……這些不確定的狀況加重我的基本開銷,更加深了我在這兒的悲慘。……

日期不詳
最后決定十六日回美。因為很早就通知現在住的旅社,無法變更,只好搬到宋家暫住兩周。對我和宋家而言,都是一場災難。他們不相信我的劇本,我不相信他們的付款,所以我不愿意多花錢在住宿上。……

張學書﹕當然賣斷
文章日期:2009年3月25日
【明報專訊】兩岸三通以後,如今的內地讀者,不用再苦等《小團圓》簡體版閹割引進,皇冠版甫一問世,已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本來塵埃落定的一些往事,又再度甚囂塵上,揚塵滾滾,路人之中,有些被嗆到氣管,引起強烈的咳嗽與飛沫,還有些被嗆到眼睛,以致鼻酸涕下。
對路人甲乙丙丁而言,《小團圓》的內容,或許真如張愛玲自己在信中所言:「情節複雜,很有戲劇性,full of shocks」(1976年1月25日致宋淇),而部分讀者的反應,也不幸驗證了宋淇的回信:「中外讀者都是一律非常nosy的人,喜歡將小說與真實混為一談,尤其中國讀者絕不理什麼是fiction,什麼是自傳那一套」。李碧華曾說:「張愛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各人都在她身上淘,然而,各人卻又互相看不起呢,互相竊笑沒有人真正領略她的好處,盡是附庸風雅,只有自己是十大傑出讀者,排名甚前。」如今《小團圓》一出,十大傑出讀者自然更是自以為掌握第一手論據,不少人已開始詳細為小說中人對號入座。
其實,又有什麼往事是驚世駭俗、人所不知的呢?冰山的大半邊早已在她從前的著作中顯露端倪,如果說讀時仍有「手心冒汗」、「魂飛魄散」之感,也不過正如祖師奶奶的傳人邁克所言:「很少有作家肯這樣暴露自己的冷和殘酷」。對呀,教人驚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那種敘述的不留情面吧。從前人們以為她只是寫別人的故事才那樣,現在卻發現,她寫起自己來也是同樣冷面無情:「我在《小團圓》裏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的好。當然也並不是否定自己。」(張愛玲1975年7月18日致宋淇信)
真是:「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無波,愈淘愈有。於她又有什麼損失?」
托《小團圓》的福,本以熱火的「張學」 近來又添了一把柴,市面上稍好一些的張愛玲研究書籍都賣到斷了貨,包括這本才出版不久的《重讀張愛玲》。《重讀》其實是2003年廣西師大版《閱讀張愛玲》和2004年山東畫報版《再讀張愛玲》之延續。如果說2003年的《閱讀張愛玲》開了純作品研究的先河,那麼《再讀》和《重讀》也是延續了此書「客觀重理」的傳統,並將相關研究從早期成名作轉向中後期;《重讀》更是棄名作於不顧,轉談她後期的電影劇本創作、中英互譯,以及對於代表作《十八春》的修訂。全書二十餘篇文章,系從近年張學研究的上百篇論文中精選,作者陣容包括夏志清、李歐梵、劉紹銘、陳子善、陳建華等專家,也包括林緯欣、王羽等新人,重質不重名,若想了解張愛玲後半生的創作風格,不妨一閱。
當然,此書付梓之時,《小團圓》尚未問世,對於這本晚年罕見長篇的出土,專家學者們恐怕要像《十八春》第十七節的末句所言:「這是他們感情上的再出發。」
至於「十大傑出讀者」,建議可再買一冊《粉絲文化讀本》——與其忙認識別人,倒不如調轉頭來,認識你自己。
[.推薦人 不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