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008

南京朝天宮。江蘇省昆。古舞臺。

K,
在那里,小女子曾經迷失在聲色間。遇到昆曲,遇到白先勇,遇到前世的自己。
戲看多了,就多開了只眼,遭遇了現世的情,“嗖”的一下小女子就給拉拔了出來。如今,想回也回不去了。

朝天宮的午門外,有幾條青石的階梯護坡。明遷都后,不知多少代仔子,發現那是有趣的滑梯。青石被小屁股們壓出兩道深痕,油光水滑的。
時光,其實不寂寞,她就這樣留痕了。
明明白白。
歷歷如昨。

那時,喜歡紅衣。

古舞台的魅力
文章日期:2008年4月12日
【明報專訊】我對一切舞台演藝都感興趣,但卻不迷不癡。
舞台一切美善演藝,有機緣就總該吸納細品。人家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買票入場,看盡別人苦功,何樂而不為?
友輩對崑曲的癡醉傾慕,令我這個旁觀旁聽者十分感動,他們台下也下十年功,拍曲擫笛,無時不在心在意,崑曲血脈,早已與他們連成一體了。今春跟他們到南京蘇州,我為尋春訪翠,「順道」也去看崑劇聽崑曲。
我說順道,並無不尊敬之意,只是沒有他們那麼專誠而已。對崑曲表演的典雅精緻,一向欣賞。在大舞台下,遙遙看聽,名角演藝,也常動心。
今回看的不是名角,可是也十分動情。
三個舞台,發揮了極大牽引作用。第一個坐落南京朝天宮江寧府學舊院內。進門後只見中庭樹影映月,經曲廊才入劇場。這個江蘇省崑劇院所在,已是現今小型舞台式樣,由於小型,觀眾與演者靠得近,果真看得清角兒的眉目傳情。第二個是在中國崑曲博物館內,此乃全晉會館所在,內有古戲台一座。第三個是在忠王府內的古戲台,崑劇傳習所表演場地。後兩個是典型的古戲台,舞台上下場門例掛「將入相」帘,台下能容觀眾不多,楠木椅桌,恍如家班演出。全場燈光並不耀目,演者原聲傳音,檀板敲響,笛韻繞樑。戶外寒意陣陣入室,坐在那裏,迷離如夢,飄忽不定,冉冉進入古典時空。這時候,角色的喜怒哀樂,揮袂挪步,都朝我們來,那麼近,那麼親。特別顧衛英飾杜麗娘演《牡丹亭.尋夢》一折,眉目間春意含情,神為之蕩。
散場出門,春雨沾衣,古戲台聲色仍在心中。
[小思]
崑劇的傳承
文章日期:2008年4月13日
【明報專訊】今回到南京蘇州看崑劇,我對阿慧說,你的夢,人家圓了。
阿慧常說她十多歲開始就有一個夢想:發達了,要辦一家小型戲院,免費給粵劇小班新角上演,像荔園、德遊樂場般,讓粵劇新人多踏台板,以便傳承。我每聽一次就笑她:發夢啦!
那夢一發幾十年,只見上演粵劇的戲院一家家拆了,最近連新光恐怕也保不住,阿慧的夢看來難圓。熱愛粵劇的新人自力更生,應該說快樂地自討苦吃,在環頭環尾的文娛中心,求得一兩天檔期,一年才演上一兩次,算是滿足自娛,畢竟磨練機會太貧乏了,粵劇要傳承,真是艱難。
崑劇,被譽為「中國戲曲之母」,唱辭典雅,造功優美,可惜粗快的時代風格容不下,儘管經有心人士努力搶救保護,又被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我對這個外國人認可給予的稱號很反感,只是人家往往以此為榮,常亮作招牌,我也隨俗用了。崑劇觀眾日少,演出機會也得辛苦爭取,似乎景並不理想。但人家有一群熱心支持者:包括不同派別的演員、不同行檔的師傅、有錢有心的觀眾,可以說無私的付出支持。
例如兩位同派別的老師,各自傳授一齣首本戲給同一個年輕演員。一位高齡師傅義務擔任掌板。一位做玉石生意的青年老闆資助了在江寧府學古戲台的全年演出專場費用。江蘇省崑劇院有了這巨大助力,可以天天免費招待觀眾看戲,演員可以天天踏台板經典戲,火裏風裏磨,磨出真功夫。看台上背幕貼「盛世寶玉」四個大字,是資助者的廣告,崑劇正是傳承的寶玉。
[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