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08

《誠品好讀》隨風去?


K,
是啊,讀書雜誌于讀書人而言,是生命的一個部分。或許,我們會忘了讀書會里對談人的面容,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一份好的讀書雜誌帶給青春的躁動。
這樣說,Z老師欠我一個專訪,談談當年給《讀書》撰文的日子,以及八十年代的《讀書》與讀書人的關係。這樣說吧,盡管《讀書》已不再是當年的《讀書》,但是只要他的模樣還在,小女子就不會轉身而去。不管有無網絡版,我就是喜歡與老友斯磨的感覺。

肥仔記得媽的一次大哭,因為仔仔為了收拾屋子,把MA攢了十幾年的一摞《文匯讀書周報》,當作廢紙給賣了。我說:仔,那比你還要大呢,她們也是媽的寶貝呢。那次,仔被我弄落淚了。
這一生,我的書,是我的。別的,不好說。
MAYBOY為我買書房。

黃金死亡定律
文章日期:2008年4月7日
【明報專訊】關心閱讀的人都知道《誠品好讀》這幾年是愈戰愈勇,但相信沒人料到,一份愈戰愈勇的雜誌竟然突遭停刊,想必又是企管界的「黃金死亡定律」發揮了作用。什麼是「黃金死亡定律」?
或許可以用一句略帶戲謔的話語來總括描述:大樓落成日,企業倒閉時。
一間企業從小做大,開拓了市場,提高了利潤,老闆的腎上腺素也加倍升了,於是,不惜投入巨資,建設企業大樓,力求大展宏圖、大展拳腳。但正因把資金鎖死在樓房建設之上,加上事業版圖急擴、企業規模急脹,經營的難度其實也愈來愈大,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或阻滯延遲,應付不了,即易兵敗如山倒。
而奇怪的是,倒閉來臨之日,通常亦是大樓落成不久之時,老闆坐在豪華的辦公室內,獨自面對滿目瘡痍,今夜打烊熄燈,明天便將兩手空空,黃金燦爛背後是死亡黑暗;他永遠不會想到,黃金燦爛背後正是死亡黑暗,他抱頭痛哭,對空氣不斷追問為什麼、為什麼。
《誠品好讀》近年確是愈來愈似黃金。早年的雜誌是免費的,因為辦得好,口碑極佳,頁數遂一年比一年厚、內容亦一年比一年豐富,甚至勇於推出市場面對競爭,成為便利店雜誌架上的一個亮麗焦點。可是,欲維持刊物水平,人力物力都要夠多,老闆的意志也要夠強,例如去年七月,社方便派了一隊記者前來香港做回歸十年專題報道,如斯認真,兩岸三地書評界罕見。
可惜的是黃金背後依然是死亡,甚至可以說,愈像黃金,跟死亡的距離便愈近;文化企業終究是企業,只要是企業,便被「黃金死亡定律」的陰影深深籠罩。
因此,文化人最需要上的一堂課可能是:學習什麼叫做optimal。不太差,也別太好,這樣才不會嚇壞了膽小的老闆。[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刊物死因
文章日期:2008年4月8日
【明報專訊】台灣《誠品好讀》宣布死亡,死因之一,不可能跟網絡毫無關係。互聯網上,書訊早已不缺,主要來源有三。
首先是網上書店的商品信息。出版社欲在它們的平台賣書,必把最新資訊不厭其詳地載之刊之,不僅有書名和作者和封面等基本材料,即連序言、導讀、摘錄、試讀等亦已必備,日日更新,時時update,書評雜誌做得再好,亦難與之匹敵。
其次是報紙雜誌的電子報。報刊昔日可能每周只有一次讀書版,如今則每個版面幾乎每天都在推介書籍,經濟版談財經企管,旅遊版談手冊指南,消費版談生活品味,政論版談帝王之術,所有版面都有一個叫做「延伸閱讀」之類的小方塊,供記者編輯或學者專家薦書論書,再經由每天傳出一或兩次的電子報供網民閱讀。薦書權利,早已不被書評雜誌擁有。
最後,或亦是最重要的是,互聯網上有太多的虛擬平台供人談書說書,facebook、MySpace、豆瓣、Sina……全部有不同取向的讀書社群,他們或互通聲氣,或互為激辯,彼此注意在讀些什麼,也爭相向全世界宣布自己在讀些什麼,在其眼中,書評雜誌簡直有如化石般靜態難頂。
而且,慣於一天上網數小時,他們已經沒法等待雜誌每月出刊一次,互聯網把年輕人的耐性磨得太平太滑了,在其字典裏,「等待」這個詞彙早已消失。什麼?讀完這些文章,要我再等卅天?Come on,誰願意等呀?這樣的閱讀要求,誰理你呀?
《誠品好讀》是極好的雜誌,主編蔣慧仙亦是極有sense的文化人,但可惜,紙質不再是年輕人的那杯茶,茶葉再好,水質再靚,年輕讀者亦沒興趣品嘗。
聽到停辦消息,我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上拍賣網看看有沒有全套出售,像當年收集停刊的《人間》雜誌,為了懷舊,也為了保留一套完整的文化靈魂。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