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07

龍口粉絲。臺灣寫真。龍應台母子的三十六封家書。

臺灣寫真:龍應台母子的三十六封家書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七日電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黃少華
臺灣作家龍應台與長子安德列的三十六封家書在臺北輯錄出版。她在七日下午於此間舉辦的一場茶會中表示,愛,不等於喜歡;兩代人之間也要尋找方法,開一扇溝通之門。
新書主編蕭錦綿表示,龍應台母子合作的家書,是面對三十餘年的距離、不同的東西方文化背景,兩人相互重新認識的紀錄。
龍應台三十三歲寫《野火集》,三十四歲第一次作母親;她的長子安德列,德國籍,成長於瑞士、德國。
書中記載:安德列十四歲時,龍應台返回臺北出任文化局長;四年後她卸職,對於必須重新認識自己的兒子感到焦慮。
龍應台稱此書是一部人生筆記。她說,長大後的孩子,每天在不同的生活細節裏考驗著她的思維;在處理母子關係的時候,她也一再地面對挫折、傷害和不知所措。
譬如二00六年暑假,龍應台的兩個兒子一同到上海去實習。她說,租房、安排工作計畫,自己做了各種準備陪同他們,卻遭到長子直接的拒絕;為此,她傷心地在上海的馬路上走了一個多小時。
現在香港大學就讀經濟系的安德列,當天他以網路視訊方式參與對話。他表達的觀點是,希望自己去認識中國,雖然瞭解直接的拒絕會傷害媽媽,但要讓她瞭解自己的真實態度,還是採取尖銳、衝突的方式。在他眼中,龍應台是一個嚴肅、缺乏幽默感以及在表達關心方面過於瑣碎的母親。
對於母親,他提出,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去聽聽從來沒聽過的音樂?
龍應台通過家書,和兒子進行為期三年多的對話,期望彼此重新認識。這三十六封家書作為專欄文章曾在臺灣雜誌逐月刊登。
書信中,安德列提出“你怎麼面對自己的‘老’,人生前面還有什麼”等等八個問題,一度讓龍應台擱置半年難以回答;題為《給河馬刷牙》的信裏,母親記載了與兒子在一個淩晨時分的談話,解決安德列對於面對平庸人生怎麼辦的憂慮,兒子印象最深。
回答提問時,安德列說,自己的價值觀並沒有因為家書往來就發生改變,但是,開始更能理解母親關心自己的方式。
這部新書《親愛的安德列》也輯錄了香港、臺灣的讀者在閱讀專欄後的來信。
讀者多為女性,她們表示,兩代之間的文化差異,在臺灣乃至周邊地區是普遍的現象;在以開放、尊重的方式教育孩子時,無法去除血液裏中國傳統的“孩子最好聽我的”的要求。一個署名“柚子”的讀者,稱龍應台母子家書是自己“深陷其中的遙遠慰藉”。
家書助母子溝通,龍應台希望,它們能啟發更多孩子從現在開始瞭解自己的父母,讓兩代人做朋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