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2007

人生,不如戲。

K,
都說,人生,如戲;其實,人生,不如戲。

戲劇,是合作的藝術,是“合作”,是“藝術”。但,那可是“做戲”。
戲劇,她有編、導、演,多悲多喜的劇,都是預先編排出來的,都是早就知道有人陪著演的,也早就知道往怎樣的路上走。
所以,做戲,不孤單。
演好了,有人捧;倒場了,重新來。類似下棋,總可以賴皮悔棋嘛。
好的演員,入戲快,出戲也快,她(他)不會沉在戲里,抽離不出來。
見過馮小剛的老婆徐帆排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林兆華大導演,濮存昕演李漁。徐帆,也就是演李漁的相好吧。
那是一場在湖邊的戲,濮哥哥要和自己內心“糾纏”,就著黃酒拆大閘蟹,滿是愛恨情仇,還得拍昆曲。那濮哥哥入戲慢,醞釀半天還不來情緒。那徐帆,活潑極了,不耐煩了,拿著根道具長竹竿,就和其它演員在場子里追著玩兒。
濮哥哥,千難萬難有感覺了,向林導點點頭。隨著林導一聲“開排”,只見,那徐帆放下竹竿,走著過來,走著走著就走進戲里了,入戲真是快的不得了。
這樣的演員,渾身帶戲,卻不被戲傷,是“戲寶”。又或許,她總也沒有演到自己揮之不去的角色,終也成不了大器。
演員,戲后,講的是“抽離”。因為,真的可以從一個魂靈里,“抽離”出來呵。
人的一生,可以讓其他靈魂附體,進進出出不同朝代、身份、心境,然后“抽離”就得。這不等于,多活了好多個人生?演戲,讓人上癮,大抵因此吧。

人生,不如戲。
人從娘胎里一出來,注定得孤單上路,單程路。所有的日子得一步一步走,所有的愛恨情仇得自己扛。
人生,誰不想遇到兩情相悅志同道合的伴兒,可是,誰又能真的相信海誓山盟不離不棄?

最恨是:
恰輾轉纏綿熱辣辣,就遭人生無常秋風雨。
因為在乎,所以困擾。“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于是,痛得,一片混亂,一把空白,一陣抓狂。

最難是:
人生,不如戲,沒重排,沒悔棋,沒歸零,
人生,不如戲,開幕閉幕,完全不在掌控中。
人生,不如戲,任誰也“抽離”不出“凡心凡身”,豈一個“忍”字了得。

其實,不過,扁舟一葉,人生如寄。

唯有,認了吧。

電影雜誌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8日
【明報專訊】如果看得懂法文,那《電影筆記》一定是每期必讀的電影雜誌。多少年沒拿上手了?還住倫敦的那些年,每晚趕最後一班地車回家,之前趁地鐵上蓋的Tower Records未關門,很少不受打雜誌釘的誘惑——它有最多的音樂、電影和流行雜誌在架上任人翻閱。許是佔便宜的人多,掏腰包者少,Tower Records後來也難逃關門大吉的命運。而且不只是關一兩家門市店,卻是完全撤離英國,甚至,當我回到香港,去台北旅行,都見證了在美國最有江湖地位的這家唱片店「落荒而逃」——曾經有一段不短的日子,說是名店卻更像月下貨攤。
我學會看外國電影雜誌,最早要數到日本百貨業在香港大盛的年代。松屋、大丸、伊勢丹都有售賣日本的外語電影雜誌。沒有一本比Roadshow更負盛名。一本售價不菲,我都是拉衫尾借來看——那時候以學生演員身分跟甘國亮進進出出,他的讀物消費有一半如幫我交學費。青春畫報如《平凡》、《明星》必買之外,Roadshow簡直才是大餐的主菜:厚甸甸一大本,每頁光面印刷,彩色固然亮麗,連黑白也零舍有格調——不是出不起錢,而是貴族化的「簡約就是美」。
其實目的還不是同一個?偶像崇拜。現在往回看,當然懂得分辨「明星」與「電影」之於雜誌是兩條平交道——儘管Roadshow並非電影公司的官方刊物(如邵氏的《南國電影》與《香港影畫》),但它的主題從來不是分析和解構電影。相反,大張大張惹人垂涎的彩圖,是滿足影迷們貪婪的眼球、空虛的心靈。
所以,外語片就是好萊塢電影。Roadshow的光鮮與好萊塢的glamourous(光燦燦)是最佳配搭。雖然每期也有少部分日本電影介紹,畢竟讀者還是喜歡把自己投射成金髮藍眼。當中尤以奧黛麗.赫本是常青樹。占士甸亦永垂不朽。主角是電影的電影雜誌之中,法國的《電影筆記》的聲譽無人能及,因為它是新浪潮的發祥地。很多高人都在那裏「評而優則導」——「寫影評時我把自己當導演,當導演時我視自己為影評人。」出此言的智者是老頑童高達。
[文/林奕華]
*****
影與聲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8日
【明報專訊】我最常用有關談戀愛的比喻:你是想翻雜誌,還是讀一本書?關鍵在於動詞。「翻」是休閒式的動作,一心二用無傷大雅。「讀」則相反,上文下理不能不顧,更重要的,是再一目十行,任誰也不可能以翻閱雜誌的速度把一本書讀完。把兩種態度套在談戀愛上,道理不解自明。原來對待電影雜誌其實一樣,因為有一些使人心猿意馬,另一些卻講求情比金堅。
法國的《電影筆記》版面做得極其漂亮,但若論花俏,怎樣都不能與法國版的《首映》相比。前者是「電影」作為主體的讀物,十分文質彬彬。後者服務的是「工業」,所以即便法國沒有好萊塢,它也傾向把本土商業電影放在報道最前線。《首映》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做得有聲有色之後才吸引美國人收購。九十年代多番傳出也要出版香港版,但眾所周知,我們連唯一一本字號最老的《電影雙周刊》都無法存活至今。
《首映》對於消閒電影雜誌的革命性影響,是把行內消息成功轉化成行內外皆有興趣吸收的資訊性形式。再早之前,有誰料到「好萊塢權力榜」會是「中國/香港影圈勢力人士五十強」的前身?電影不只是藝術而是權力的信息,過去靠電影本身傳遞,後來借助電影雜誌,而現在當然是一切的娛樂電子媒體和網絡。
權迷心竅,漸漸也令走商業路線的電影雜誌失去瞄頭。一頁一頁,不外乎把大片催谷得更大,文章遂淪為宣傳文案,把行銷電影的方式帶上了回頭路。更糟的是,有時連明星圖片都沒有以前精彩,就是這樣,我再沒有定期購買《首映》之類刊物的欲望。
倒是有本英國的《影與聲》盡量一期不缺地收藏。
屬於英國電影學院的官方刊物,不是不涉獵商業片,但更側重歐洲藝術電影類,或起碼是藝術影院類。市場分析也是重要環節,然而它不是以好萊塢為中心。至於實用價值,是每月號會把在英國上片的全部電影逐一評價。十一月號便有英、外語片三十四部,落齊的還包括這些電影的全部有關資料。使《影與聲》的收藏價值由個人喜好提升至對研究無比有用。
******
藝人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8日
【明報專訊】《歡樂今宵》重出江湖,電視台邀請當年的長駐藝員憶述往事,頭禿了,眼陷了,但一談起昔日的笑聲片段,眼神立即浮現光亮,像孩子們坐在餐桌面前,踢完球,喝下一大口冰凍的可樂。
能夠令人歡笑是一種功德,所以能夠令人歡笑的人,特別值得掛念與尊重。
像《歡樂今宵》時代的夏雨,演過好幾個獨特角色,其中一個叫做「阿煩」,開口說話死唔斷氣,又長又冗,令人煩厭到不得之了,故有此名。看完他的演出,我回到學校有以模仿,讓同學們笑破肚皮,但久而久之竟然習以為常,長大之後仍然隨時隨地「阿煩」上身,終於變成一個讓人煩厭的阿叔;這是看喜劇的「後遺症」,不可不察。
另有一位有趣的演員叫做杜平,其他藝員喜歡拉長聲調喊他做「杜扁」,他好像扮演過喜劇版007,比周星馳更周星馳,是第一代的冷面笑匠。他也好像講過一個笑話,有商店出售象牙筷子,買家回來找晦氣,投訴象牙筷子是假貨,店東卻說,這是千真萬確地從大象身上割取下來的,可能大象前陣子牙痛,拔了真牙,換上假牙;誰說大笨象不准鑲假牙?大笨象鑲假牙,犯法嗎?
笑得我。這些年來一直記住這個說不定是從英文笑話書裏炒譯而得的gag,偶爾路經金舖,那年頭仍准出售象牙飾品,瞄一眼那白裏帶黃的條條塊塊,心裏便忍不住笑。
感謝每晚準時在電視屏幕上現身的藝人,不管紅或不紅,由於曾是「笑的泉源」,他們的臉容皆為我們所珍惜,也所以如果看見他們衰頹敗落,我們會像看見長輩老去般隱隱難過。
在電視機面前成長的一代,也慣於把頭埋在八卦周刊的紙頁裏,生命時鐘往往同步銘印藝人的生命歷程,羅文去了、梅艷芳去了、張國榮去了,鍾楚紅喪夫,朱玲玲離婚,陳玉蓮復出,原來生命的起跌與回歸來得比想像中的快且強烈。
喔,還有,連謝賢和狄波拉也當祖父母了,娛樂圈的悲歡離合畢竟跟現實人生沒有兩樣。有了開幕,便總有謝幕來臨的一刻,而繼起自有後來人,也沒有什麼值得過分傷感。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