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07

龍口粉絲。臺灣媒體關于新書報道。

中國時報
A18 | 文化新聞 | By 丁文玲 2007-11-08
對兒子 龍應台:我被修理得好慘
邁入五十歲、事業有成、生活穩定,但上一次和上大學的孩子促膝長談,是什麼時候的事?龍應台坦承她面對下一代,飽受挫折、為難也傷痕累累。她又哭又笑地說:「我真的被修理得好慘!」這是一個台灣母親的真實心聲,也是外界不熟悉的龍應台。
龍應台將自己與長子安德烈近四年來的卅六封「家書」,結集出版《親愛的安德烈》,出版社特別為這對母子拍攝了一部溫馨的紀錄短片,在記者會現場播映。看完後,向來以強悍傲氣聞名的龍應台哭了
二十一歲中德混血的安德烈是龍應台的大兒子。他生於台灣,八個月大時移居瑞士及德國,目前就讀香港大學經濟系三年級。在十三年前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裡,安德烈是龍應台筆下的「安安」,一個被她形容成「有點嬰兒肥…滿頭捲髮…像個小狗熊…我可以從頭一直親到腳趾頭…可愛得要死」的小男孩
曾一天傳廿個簡訊 奪命連環扣
曾幾何時,小男孩長大了,呼風喚雨如龍應台,極度無法適應,她一走近孩子就退後,她要跟孩子聊天,竟被反問:「要談什麼?」巨大的失落感讓她頹然不知所措,直到兩人受雜誌之邀,開始以電子郵件、線上即時通信,共寫專欄,溝通終於有了溝通的起點。
新書發表會上,在香港的安德烈透過視訊,表達了他對這位超級強勢媽媽的深愛與無可奈何。
安德烈爆料,龍應台太愛打電話給孩子,也曾經一天傳過廿個簡訊給他,半夜三點還「奪命連環傳」,讓他頗為頭大,朋友們還誤以為安德烈交了位個性纏粘的女友。(關關:龍老師,龍媽媽,哈哈哈哈。纏粘,不是女人的權利么?要不要考慮維權?呵呵。)他透露當初之所以同意協力完成專欄,是因為他心裡想:「好吧!如果寫信,可以讓她不要再一直不停打電話給我的話,那我就寫吧!」
媽媽太嚴肅認真 安德烈抓狂
安德烈甚至說,在他心裡,龍應台其實是個非常不幽默的人,太認真、太嚴肅,假使是同儕,他不太可能選擇跟龍應台做朋友,更遑論是女朋友了。
聽著兒子說自己,龍應台有時還尷尬的自言自語:「好丟臉喔!」
這種真情流露與尷尬,有別於她針砭國家大事時的氣勢。
龍應台說,在兒子面前,她是一個無助且無能的母親,有時她很氣惱自己竟然如此,願意低聲下氣。但事後自己又想通:「妳是因為愛才顯得這麼無能,因為愛,才低聲下氣。」她體驗到:「做父母,得從頭學起,得放空自己。」
互動之門開啟後,安德烈終於願意對母親說出心底的話。一個美麗的夜晚,他與母親在臨海的陽台徹夜長談,接近清晨時,安德烈對他傑出的母親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深夜探索之旅 母子有了連結
安德烈的坦白,讓龍應台驚訝。但母性的柔軟,也讓她告訴孩子,對她而言,他做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或替河馬刷牙的動物園管理員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要從事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工作。這場探索之旅,安德烈說「讓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
龍應台坦言,在親子關係中她遇到的困難和無力感太多,不能成為典範,「我只希望這本人生筆記,能讓深陷在兩代困境泥淖的人,找到新方法,開啟一扇溝通之門。」
******
中國時報
A18 | 文化新聞 | By 丁文玲 2007-11-08
同情與憐憫心 給兒子的無形大禮
安德烈說:「我從媽媽身上學到最多的,是同情與憐憫之心。」認為母親和自己一樣衝動、情緒化的安德烈,覺得龍應台最大的優點,也讓他受用無窮的,是無止盡的同情心與憐憫。
龍應台從《野火集》以來,不放棄不平之鳴,不放棄與社會各界溝通的可能,她對不合理事物的體察,感同身受,這正是安德烈口中的「同情」美德。二○○五年九月龍應台返回臺灣出任清大教授,並創立清華思想沙龍與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以國際論壇的規格,邀請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與年輕人暢談各種國際文化議題,幾乎場場爆滿。
「我不同意一代不如一代、草莓族的說法!」龍應台認為,「大人要給年輕人更好的機會,替他們打開通往世界的門窗,拓展他們的視野。」龍應台說,「這樣做,也可以讓孩子們不要放棄未來、不要放棄這個地方,更不要放棄我們。」
******
聯合報
A8 | 綜合 | 龍應台與兒的對談 | By 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7-11-08
中西兩代36封家書 龍媽媽變真實了

對於親子之道,龍應台摸索出一套「背影理論」:「父母必須學會面對孩子的背影,如果硬要孩子轉過來面對你,他就必須用背對著未來。」說這話的龍應台有她一貫的瀟灑,卻也有一絲悵惘。
三年多前龍應台卸下台北市文化局長職務,發現她離開德國時才十四歲的兒子「安安」,已蛻變成十八歲高校生「安德烈」。這時天下雜誌邀請她和孩子,以通信方式合開專欄。「我要認識這個成熟的安德烈!」她試探地問了兒子,沒想到他一口答應。
被龍應台形容為「危險、為難」的「探索之旅」就這樣啟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了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安德烈會說漢語,卻不識中文;母子倆只得用英語通信,再由龍應台翻成中文。書信集結為「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三十六封家書」,由天下雜誌出版。
「這不是本親子書,因為我不會教人如何教下一代!」為強調安德烈是「共同作者」,書本封面彩照是安德烈,背面才是龍應台。記者會上,人在香港的安德烈以視訊方式現身,和母親「平分」拿麥克風的時間。
「這三十六封信讓媽媽變真實了!」二十一歲的安德烈說,這些信讓他逐漸了解母親的過去與現在,「不再只是電話裡的聲音」;更重要的意義是讓他跟母親「有了連結」,「這是大部份人的一生都不會得到的」。
安德烈跟母親一樣大膽犀利,他在記者會嘲弄母親「沒有幽默感」,「不會選擇這樣的人當好友」。 龍應台說,她曾千辛萬苦安排母子共遊上海,結果安德烈卻發表「獨立宣言」要求各走各,兩人為此大吵一架。安德烈則解釋,尖銳的言詞是為了表達真實態度,而尖銳和衝突都是為了「理解對方」。

●龍應台周六下午二時舉行讀書會「讀親愛的安德烈」,詳情洽:(○二)二六六二○三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