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07

馬國明。為誰發展 為誰保育。

為誰發展 為誰保育
文章日期:2007年8月28日
【明報專訊】耗資100億的九鐵落馬洲支線日前通車,政務司長唐英年在支線的開通儀式中聲稱,落馬洲支線是政府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成功例子。不過香港的主流媒體並不重視唐司長聲的成功例子。播放唐司長發言的電子媒體雖然在相關的報道中加插了支線沿途的宜人風光,尤其是珍貴候鳥棲息的畫面,但完全沒有向觀眾交代當年興建支線時涉及發展和保育的爭議,不知底蘊的觀眾即使聽了唐司長的發言也只會摸不頭腦。
報章更只是將焦點放在支線的具體運作和是否方便市民,多份報章對唐司長的發言連提都沒有提。雖然香港的主流媒體似乎並沒重視唐司長的發言,但只要沒有忘記保衛皇后碼頭的事件,便會知道唐司長的發言其實絕不尋常。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政府一向的立場是重前者而輕後者,前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長孫明揚更曾聲稱「發展是硬道理」。即使是唐司長口中的成功例子,若非當年香港眾多民間的環保團體奮起反對九鐵原先的計劃,今日便不會有所謂成功的例子了。按照九鐵原有的計劃,落馬洲支線全線以高架天橋貫穿上水至落馬洲之間的整片塱原濕地,不但破壞濕地的生態系統,更會令來此棲息的候鳥卻步。在強烈反對聲中,九鐵被迫讓步,以建隧道的方案取代。建隧道的方案令成本劇增40億,九鐵曾以此作為理據,堅持建高架天橋的方案。香港的主流媒體在報道支線通車之餘對這一段往事卻鮮有提及,因而錯過了唐司長的言論。
行政主導=行政霸道
如果如唐司長所言,落馬洲支線是「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成功例子,則現時正施行的中環填海工程第三期則明顯不是成功例子。原因除了因為天星和皇后碼頭都要為工程讓路之外,更因為政府其實可以像九鐵興建落馬洲支線一樣,在發展和保育之間做到兩全其美。7月29日皇后碼頭清場前、由本土行動舉行的公開論壇裏,代表工程師學會發言的工程師指出,只要政府更改原有的發展方案,皇后碼頭絕對可以不遷不拆,原址保留。其實工程師學會的意見,早已在發展局長林鄭月娥走馬上任之前上達政府,但主事的官員一直拒絕回應,林鄭月娥即使出席了當日的公開論壇,並因而撈了不少政治分數,卻假裝聽不到工程師學會的意見,不但在論壇中不作回應,事隔多日仍然充耳不聞。現在唐司長一句「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成功例子」,提醒人們既有成功的例子,當然亦有失敗的例子。現成的失敗例子顯然就是中環填海工程第三期,填海之後的發展方案和當年落馬洲支線的原有方案一樣並不重視保育。
按照捕風捉影般的政治八卦邏輯,唐司長的發言可以解讀成是為了打擊政治對手,但這種解讀絕非本文的宗旨。唐司長的發言其實是政府一次軟弱無力的反擊,正如梁文道和馬家輝兩位論者所言,林鄭月娥以至整個特區政府,對為何不能更改中環填海工程第三期的發展方案,原址保留皇后碼頭一節一直啞口無言,連像當年九鐵以增加成本這樣一個簡單理由也不曾提出。表面看來,政府清拆皇后碼頭的決定得到民意和主流媒體的支持,根本毋須理會或回應反對聲音,但這種完全漠視反對意見的做法只會嚴重分化社會,絕非一個負責任政府的所為,政府的官員中亦不至完全不明白這一顯淺的道理。但林鄭月娥出席論壇時,除了不斷說尊重之外,什麼也沒有說。早在去年曾蔭權親自下令要快刀斬亂麻,連夜拆天星碼頭的鐘樓時,政府其實早已決定要貫徹它的一套所謂「行政主導」的管治方針。「行政主導」往往是行政霸道,稱霸就是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當然不用理會反對意見。然而在保育皇后碼頭一事上,政府不理會反對意見反而助長了反對意見,因為人們很快會發覺政府好像沒有任何理據可以堵塞反對者的嘴巴,而反對的聲音不但沒有因為清場而被壓制,反而變得更響亮,連林鄭月娥也要改口說發展不是硬道理。在擺事實、講道理的層次上政府一直捱打,唐司長的發言可以說是政府的反擊,但未有引起主流媒體的注意。另一方面,唐司長的發言卻說明政府官員已認定時移世易,不能再像已貴為教育局長的孫明揚那樣一般見識,一口咬定「發展是硬道理」。
清拆老店 建老店街
事實上,發展不但不是硬道理,發展更往往斷送小市民平靜和諧的生活。深水元洲街和興華街的數十商戶便在8月5日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露天記者招待會,控訴市建局的重建項目剝奪商戶們在區內安居樂業的權利。商戶們在深水經營各種生意至少數十載,亦有超過100年的,但他們的商舖一旦被列入重建的範圍,他們便別無選擇,必須遷離一個他們生活愉快、跟鄰居關係融洽、彼此守望相助的社區。市區重建局的英文名稱是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重建的意思其是重新發展;換言之被列入重建範圍內的地區是發展未達標的地區,因而要重新發展。重建也就往往不是因為樓宇殘舊,不適合人居住,灣仔利東街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重建其實是重新發展,但為什麼要重新發展?灣仔利東街的商戶和深水元洲街的商戶在區內經營數十載,他們安居樂業,又彼此守望相助,他們覺得發展已不錯。但突然殺出市建局的一群官僚,向他們說他們的地方發展未達標,政府要收回重建;這便是特區政府「走入群眾」的新施政方針?一如利東街的商戶不願任人魚肉一樣,深水的商戶亦同樣奮起抗爭,而且用了一種別具創意的方法。商戶們各自將自己商舖的故事用文字和圖像繪出巨幅海報由街頭張貼至街尾。
錯過了唐司長精彩發言的香港主流媒體當然亦錯過了深水商戶們別開生面的記者招待會。如果如唐司長所言,落馬洲支線是政府「平衡發展和保育」的成功例子,在支線通車的今日,發展和保育的含意遠遠超出當年大興土木搞基建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範疇。市區重建其實是重新發展,但這種發展卻要奪去多個商戶經營多年的老店和結束他們平靜和諧的生活。這種發展究是為誰發展?更諷刺的是不久之前市區重建局才隆重宣布計劃在上環嘉咸街打造一條全新的「老店街」,但擺在深水的百年老店卻要清拆,這是哪門子的發展?政府官員終日說「平衡發展與保育」,其實他們早已落後於形勢。紮鐵工人可以說是發展的前線人員,卻偏偏不能享受發展的好處;灣仔和深水的商戶更早已察覺所謂發展不外是大地產商的發展和官員們的官運發展,對他們而言卻是被趕入絕路。要問的問顯然是為誰發展?
跨代溝通 保育不礙發展
至於保育更不是官員們所能理解的,無論對皇后碼頭的示威者或是重建區的商戶而言,保育不在於一座建築物,而在於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事物。官員們奢談保育之餘卻從來不去認識保育人士認為有價值的事物。建築物主要讓人使用而不是讓人欣賞,保育的最深刻意義在於,使用建築物的人所留下的印記和各種生活痕可以完整保留,以供後來者參照。保育其實是跨代的溝通,保育因而並不妨礙發展。發展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大興土木搞基建是最低層次的發展;當涉及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時,前人的生活經驗十分珍貴,因此要保育。平衡發展和保育的說法假定保育妨礙發展,是時候擴視野,改變思維模式。只要弄清為誰發展、為誰保育,發展和保育不但可以並行不悖,而且相輔相成。深水的商戶在區內經營數十載,不但對深水的發展貢獻良多,而且為香港社會建立起和諧的社區。即使深水要配合政府某種宏偉的發展藍圖而要重新發展,亦應視察在區內貢獻良多的小商戶的生活模式,在發展和保育並行不悖的原則下,保留小商戶數十年經營得來的各種事物和風土人情,將保育變成發展的資源。不過政府官員並不曉得發展和保育並行不悖的道理,只能透過漫長的社會運動改變官老爺們的守舊思維!市區重建的手臂像八爪魚的爪一樣四處伸展,繼灣仔和深水之後,官塘和上環的小商戶將同樣面臨被迫離開生活多年的社區。政府如未能盡早學曉發展和保育並行不悖的道理,社會運動的行列只會愈來愈壯大!
[文/馬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