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2007

試探。悟性。(STH ADD)

K,
昨午與小才子小才女午餐,不知為何談起了“悟”。小女子以為,大千世界,人的觸角實在有限,談悟性更是渺茫。誰說世界不是螞蟻為王?!據說生活在這藍色星球上最多的是鳥兒,肥仔更正說是昆蟲。不知道,誰為大。
人啊,當下被電子網絡緊緊束縛,可那所謂的“網”,竟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多么令人沮喪。
人啊,實在是太渺小,個體的里里外外,都深不可測,難以參透。
連楊絳先生,都“走到了人生邊上”,還對是否有靈魂這樣最人本的問題,表示“存疑”為好。
那么,什么還是一定的吶?

可是,靈魂還是可以感受得到。
小才女對我說:那天姐姐說,“夫妻故不可以相仇,也不可以過于情篤”。讓我回去想了好幾天,實在是很真實的。何止是夫妻,朋友,甚至與寵物間的關係,莫不如是。連動物與動物間,好像也可以這樣說呢。

妹妹講了一個她從Discover里看到的故事:
說是一只母猩猩,生了個兒子,一直很寵愛,舍不得給他斷奶,很大了,也沒斷。
後來,牠生了個妹妹給哥哥,兄妹倆也一直分享母親的乳汁。一家人,有過一段幸福的好時光。
妹妹,不幸夭折或是失蹤了,那兒子則一直跟在母親身邊。牠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牠。
母親,老了。有一天,就在河邊故去,倒在了河灘上。
兒子,也就是那哥哥,不懂得什么是“故去”,一直伸手拉扯母親。牠不明白,為何母親不理牠;牠不明白,母親再也站不起;牠不明白,再沒有母親的乳汁可以吮吸啦。
故事說,牠一直守在母親身邊,直到把自己也“等死了”。
干什麼,會那么傻吶?
都怪,“過于情篤”,小女子這樣想。
可是,大千世界,原始森林,他們曾經互為世界,沒了母親,牠就沒了世界。所以說,去找母親,是最好的歸宿。

這,算是,“悟”麼?不知道。

那天,小女子在喫碗面,喫到了什么味道?人生,世界,萬物。先置于死地,原來未必能“後生”啊。

也不要去試探別人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3日
【明報專訊】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一個公案,很有名而又最難參破。語譯如下﹕

從前有一個信佛的老太婆,供養庵裏的一個和尚,已經二十年了。平時,讓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去送飯和侍奉。一天,她為了考驗和尚的道行,吩咐侍女這樣這樣。侍女去到庵裏,一反常態,把和尚緊緊擁抱,說﹕「我們何不趁這機會……你以為如何?」和尚連忙把她推開,說﹕「我已出家多年,就像冬天高山岩石上的枯木一樣,沒有一絲兒暖氣。姑娘,請你自重,回去罷!」

侍女回去,向老太婆稟告了。老太婆一聽,大怒,道﹕「二十年來,我白白供養了一個俗漢!」說罷,去庵裏把和尚趕走,還放一把火,把這庵燒燬了。

這公案,到此戛然而止。似乎叫人去參悟的是﹕老太婆與和尚,到底誰對誰錯?

按佛教的清規和常理來說,分明做得對的是和尚,否則是犯了淫戒。但為什麼這麼顯淺的事,也列為公案,叫人去思考呢?而且,從述的語氣來看,又似乎那老太婆是理直氣壯的。那道理何在呢?

有人說﹕和尚可任由侍女擁抱,但仍然其心不動而毫無綺念,才足以證明他的道行高深。何必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呢?是不是其心也動,只是懾於戒律而已?或是更甚的,心已動而力不足呢?老太婆他「俗漢」,是對的,因為他還有「俗念」。

有人說﹕一個公案,可能有許多個答案,或是一個答案也沒有。不事事尋求答案,不分誰是誰非,就是平常心。這個公案,就是叫你不要事事深究去尋求唯一的正確的答案。這即是說﹕不把這個公案,看作一個公案。

學者張中行,對佛學素有研究,在《禪外說禪》一書中,就這公案說﹕「很難辦,所以很難講清楚。」

有人來問我的意見。作為一個非佛教徒,只覺得佛理很有智慧,往往又玄之又玄,悟性不高便從不去深究,但卻願意以《聖經》的一句去回答﹕「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也不要去試探別人。

[司徒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