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07

台灣月。平路。

K,
臺灣月,教人想起平路,想起光華中心,想起有趣的人和事,想起一段對話。
“啊-,是你麼?是你麼?你有來麼?你坐在哪里了?”
“前前后后都給你點起來提問了,莫非,真沒有見到我?”
“是光,光總是太亮。噢-,你,怎么變漂亮了?”
“額——!先走了,回去要趕稿吶。”
……

台灣月
文章日期:2007年11月2日
【明報專訊】十一月了,又開始了「台灣月」,舞蹈音樂電影書畫,福爾摩莎的藝術氣味隔岸飄來,令人忍不住心頭湧起一股衝動,很想模仿台灣女人的嬌媚語態,尖聲說句國語:「嘩塞,節目好豐富喲!」

在香港舉辦「台灣月」是一樁頗有難度的事情,更何這是第二屆了,今年規模更勝去年;有此堅持和魄力,值得肯定。

「台灣月」以每年五月的「法國月」作為藍本,努力提醒香港人別做「漢奸」,別以為唯有法蘭西有藝術文化,咱們美麗寶島也有。這是心地善良的出發點,怕只怕吃力不討好。

「法國」本身就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品牌,尤其在香港,多年來累積了一群畢業於各大專院校比較文學系、長居南丫島或黃金海岸、蓄一把烏黑長髮、喜穿深黑或卡其色麻衣布褲的少女或中女,她們和她們的藍眼睛情人構成了「法國月」的基本消費群,看完法國片或聽完法國音樂,轉到蘭桂坊混上一夜,全套直落,一棒到底,早已成為十分基本的娛樂方式;旁人看了,亦覺很潮。

台灣文化近年顯然欠缺了這番潮流號召力。特區文化人這幾年跟生意人一樣,北望神州,口水直流,粉絲暴走,無論在文字或影像欣賞上皆把大陸創作者封為偶像,賈樟柯、馮小剛、蘇童、余華……台灣作家和導演跟香港文化菁英的距離似乎愈來愈遠了,這畢竟是連陳冠中都捨棄台北而移民北京的「往北走年代」,這亦是連《號外》雜誌都換成了大陸老闆也都僱用了香港文化人北上賣命的「賺北水年代」。台灣文化之於香港特區,恐怕除了誠品書店和龍應台,已經沒有太多其他名字會被港人記得。

可是,正因大氣候不配合,我們更應為主辦者賣力鼓掌。主辦單位的積極是該被感激的,至少它敢冒被北京向特區政府施壓要求把「台灣月」改名為「中華台北月」的政治風險,把多元品味的台灣文化引進此城,提醒香港人,千萬別忘了,美麗寶島在,台灣在,我們在,這份骨氣,已非縮多年的什麼台灣駐港什麼中華什麼旅行社的主事人所可比擬。

真的,陳水扁在下台前,應該頒授勳章給這個單位。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