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011

辛亥﹕今年烈士墓重光

——6348墓主衢雲含笑於天
文章日期:2011年3月9日
【明報專訊】「杜鵑啼碧血,春雨泣黃花。我到跑馬地對面的墳場,以鮮花一束,奠於先烈楊衢雲墓下,憑弔唏噓。懷想當日楊衢雲創造革命,推翻清廷之偉舉烈蹟,不幸壯志未酬,魂銷遠道;今則荒涼片石,碣靡殘碑,白馬素車,路經其地者,又焉知此荒塚壘壘中,有此謀革命之先烈,推翻滿清專政,而遭暗殺,犧牲殉國,歿世而寂寞無聞之英雄哉。

……

其後孫中山先生秉其遺志,完成革命,肇造民國,一般高墳壘柯,無大小皆曰先烈。而此簞簍為國犧牲之先烈。獨付闕如,忍令此一蒼涼片石,仍埋葬於荒塚壘壘中,寧不慨然?」

——楊百誠﹕《憑弔先烈楊衢雲的無字碑》刊香港《大晚報》民四十九年

(一九六○)三月二十九日

楊百誠先生,該報附介「乃先烈令從第」,即俗說堂弟,先烈與先生同一位祖父;先烈另一位堂弟為近年讀者所悉的楊拔凡先生,兩位份屬同胞,去年其子編就《楊衢雲家傳》,自行斥資出版,屬於世上首冊珍貴史書。

誠如引文中一句話暈開無限感慨﹕一般高墳壘柯,無大小皆曰先烈。筆者曾實地訪查廣州烈士路陵區及興中會墳場,即使無南京中山陵的氣派,有些尚存,有些文革期間破,但都靈聚一處,尚饗到來者的心香和崇敬。

百年「荒涼片石」

而百年「荒涼片石」的故事又如何?

多得《十月圍城》,一記冷槍倒下了張學友飾演的人,幾無多少港人識君的「香港仔」楊衢雲,才忽然入駐人們腦海。他現仍矗立黃泥涌道「香港墳場」(食環署管理)內的小丘上的不名墓,百年風霜雨霧,尚幸無變。但無變並不等於百分百香港人的國士級英烈遺骸,今天還在;歷史上起碼有三四次遷葬的可能和機會。最早一次,由謝纘泰一九二七年在報章公開呼籲禮葬回穗的東山黃花崗烈士陵區;繼後,有被吳灞陵敬稱「革命前輩」的趙超,去信予他一九五○年《華僑日報》上在長寫楊衢雲的專欄,說在烈士南路的興中會墳場「仍餘之地尚廣」,遷葬「衢老」,「此地頗適宜」,問「可否就近約馮自由胡毅生諸君相商決定後,弟可去函陳壽田、黃大漢諸兄也」。然後嘆息﹕「惜陀城今若此!……至碑文,則不可不預定耳……」

而在公開呼籲討論之外,更早的是家人採取了行動,《家傳》上說﹕「武漢起義,孫文由歐返國經港,家姊(即衢雲胞姊)遣衢雲次女麗霞(時錦霞已出嫁)訪孫伯於英皇酒店,道候外,略言家況並及父恤葬事。孫向說云﹕上頭(指南京)之事,尚未知如何,且待看如何,再為辦理。」明顯是問得早了些許,但世局急變,到出家為尼的幼女秀霞於香港與其時「香港佛學會」的陳靜濤居士,提及「這一事情已經得到政府當局的批准」,卻又到日本侵華,太平洋戰爭爆發,事又擱置。

其實在遷葬之外,還有人提出過補刻碑字(指原物加工)。

在那關頭,在報界和文化界均有名聲的吳灞陵做了發言﹕

「我認為,無論遷也好,補刻碑字也好,都要維持一個原則,就是要保存『隱名立石』的史蹟。為了要使後來者,曉得楊烈士當年為國家民族犧牲的環境如何惡劣。我以為現在那個無字碑一定要好好的保存,因為這是革命時代的重要史蹟,假使把無名碑了,改成一座普通人物般的碑石,還有什麼意義?後之覽者,還有甚麼觀感?」(同刊於該報專欄,一九五○年十月卅日)

這合情理的提出,一路被接受到現在。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廿六日《香港早報》訪問楊拔凡,他亦「反對無字墓碑刻上名字 認為變動失革命歷史性」(報題),認為「如必要時可在墓側,另設碑文記載楊氏生前事蹟」。秉承高見,筆者十一年前在本版連接兩天發表蕪文,亦緊跟認為﹕已回歸祖國懷抱,恢復國土身分的香港,大有理由於楊先烈的墓旁,立下一塊不亞於菲律賓愛國志士厘沙路醫生(按即菲國國父黎剎,該匾曾鑲於德己立街某大廈)的誌念銅匾,安撫百年孤寂英靈。

特首辦只回覆:「收到來信」

可十一年匆匆已過,其間最念茲在茲的還數原百年祭小組理事中的堂侄興安,我們合作每一次的爭取。爭取到中西區現任議會副主席的民選議員陳捷貴,受邀往中環大會堂高座常設的海德公園講座,講要繼「中山史蹟徑」之後,籌建「楊衢雲史蹟徑」。惜「楊徑」未見成事,區會反而將明明是紀念輔仁文社遺址或楊衢雲事蹟的百子里活化計劃,莫名其妙偷換成甚麼「百子里紀念園」,為何「中山紀念公園」不敢名「上環紀念公園」?興安在心淡之餘,百十祭當天,仍向現場記者派發致古諮會主席陳智思的信,他更在早三天的報章專訪中,表示自「一九九九年開始去信特首董建華、古蹟辦、灣仔區議會,懇請在碑旁豎立『楊衢雲之墓』牌。但除特首辦回覆『收到來信』,餘皆沒有下文。」他的心淡,是可以理解的。分別在,他淡出,筆者則認為時機已成熟,現在才是開始。有到來採訪的友人和傳媒記者常問同一個問題﹕你為何那麼熱衷幹這事?潛台詞是「非親非故,為乜?」筆者朗然答道﹕楊衢雲這香港仔了不起,他使人民挺起了腰骨,過問國家的命運;四十歲一生,不冤枉。很值得白髮冒現的吃了六十四年米糧的我,為他再奔跑多一回。所以,這回百十祭,定下了策略,決不單止於「拜神」,英魂常寂寂,何勞君揖拜。要乘勢做好「墓側立牌」這樁小事情。

於好年份成事

今年辛亥革命百年,是個好年份。筆者向當局進言,假如兩岸四地以至全球華人,普天同慶,薄海歡騰,香港做成此小事,則本地辛亥革命紀念活動,「有個好開始」。這回特首辦最緊,密密書信往返;古蹟辦也實在拖不下去(註),最近回了信,信題大字標示﹕

烈士墓碑立牌

六個字。接信後一陣暈眩,清醒過來,繞室細思,要怎樣感謝大家才是之際,那邊廂電話響了,有記者跟進來電,問到這事,向她念了一段﹕

我們為此激動非常,香港終於珍惜她的「大歷史」中的高標人物,重視烈士墓存在逾百年,是本地不必他移之罕見文物。英烈國魂,永駐我城。(《就當局決定為楊衢雲烈士墓碑立牌 公開感謝信》節錄2011.2.22)

原來,一九六九年黃之棟力保楊衢雲墓,不受開路移動之時,報上早已標題:(《明報晚報》1969.12.26)

斯人一去不復回 烈士佳城應永存

2011.2.24受邀成稿

註:二○○四年十一月廿二日,《南華早報》特訪報道古蹟辦決定翌年(二○○五年)為烈士墓立牌。一拖六七年。

[文 吳萱人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