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閱讀時光 往事不如煙 綠島之歌」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閱讀時光 往事不如煙 綠島之歌」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1/07/2011

联合报:10书钥 读懂巨龙想什么

【联合报╱特派记者林琮盛/专题报导】 2011.01.06 05:07 am
大陆与台湾分治逾六十年,在个别历经不同的历史命运和内部动荡后,两岸社会已走向「同中有异」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台湾人看大陆的发展,往往交杂着机会和被威胁的纠结情绪。一般人看到的大陆是高速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观」,但大陆人心理在想什么?为何会如此思考?台湾人却往往陷入一团迷雾中。
向历史回眸 谅解当下性格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面对这条崛起的巨龙,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认为,台湾民众必须深入挖掘过去六、七 年代,大陆发展的历史脉络及所衍生的群众性格,才能理解「当今的中国」究竟如何生成。
为此,张颐武从剖析大陆人的心理性格和依循历史脉络演进的角度,推荐以下五本专书,帮助台湾读者寻找「当代中国」。
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是一部标题耸动的书,英国左翼学者马丁贾克严肃探讨中国的发展过程。贾克以西方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在仿效西方,模仿的结果却又不完全神似。恰恰因为学得不像,反而造就出中国当前独有的经验和模式。
中国的经济制度:作者张五常,主要描述中国 二年来的改革开放,如何从计画经济,和平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国又如何建立起一套市场经济结构。作者还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提出一套具有历史脉络的宏观性解释,而地方「县级」的高度经济发展,是核心关键。
生死疲劳:该书以「六道轮回」的概念,由一个人转世到牲畜,刻画出六 年来,大陆社会变动的历史变革。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到改革开放,该小说透过各种乖诞的故事,以感性手法,突显大陆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及大陆人的当今性格如何形塑,是本生动的「大陆人心态史」。
王蒙自传:王蒙是大陆前文化部长。他生于民国时期,中共建政后,曾被流放到新疆,度过艰苦生活。八○年代后期,任职文化部长。该书从知识份子的心路历程,剖析过去七、八 年中国社会变动的种种事迹,也揭露中共中央高层开会的点点滴滴。
激荡三 年:大陆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述中国企业如何从原本的一无所有,到积累财富,描绘「中国梦」如何孕育而生;当中,国有企业、民企、外资企业,三股力量如何进行博弈的曲折发展,可谓一部生动的当代「中国企业史」。
【2011/01/06 联合报】@ http://udn.com/
在变貌之下 窥探庶民活力
【联合报╱特派记者林琮盛/专题报导】 2011.01.06 05:07 am
李政亮,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在大陆求学及任教长达 年,主要研究媒介与文化研究、电影史、现代性、广告史与广告文化等。

在大陆求学、教书已 年的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台籍副教授李政亮,则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及文化现象切入,提供台湾读者掌握中国面貌的五把书钥。
藉由推荐的书籍中,他认为,要了解当代中国,必须要从最庶民、最基层的教育、住房、生活空间文化,乃至于公民社会等面向层次着手,才能窥探一二。
波西米亚中国:「波西米亚」原指穷人。 九世纪后期,才成为流浪艺术家的代名词。该书主要剖析文化人「北漂」(漂流到北京)的现象。主要聚焦于一些北京的地下音乐工作者,这些工作者大多聚集在北京市区西北方的「五道口」。他们多属无政府主义者,有强烈欲望,对抗官方的主流意识型态,进而在北京成为相当另类的文化空间。
盛世中国二○一三:李政亮认为,这类「末世强国」的题材,清末时期就已出现。但「盛世」强调,中国进入盛世后,中国的知识份子却开始失去思考能力。
该书对当前的中国知识界深具讽刺和批判,凸显中国知识界的反省能力越来越差,国家崛起后,似乎什么问题都无须反省讨论。最后,盛世的红利移转到国家,而非人民。
蚁族:该书主要探索大陆年轻毕业大学生后的就业生存状态。李政亮说,○七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更难找工作。该书从中探索大陆的大学扩招问题,探讨农村学生进城后,不想回去,「认为回去是丢脸的、留在大城市是光荣的」。但此现象,在一线城市迈入高房价、高失业率后,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愿意回到二线城市生活。
三重门:作者韩寒透过小说形式,批判中国备受扭曲的教育体制。书中,主人翁必须在各种考试中,跨过国、高中、大学等入学三道门槛。在大陆教育越加产业化的同时,整个体制和学生人格也变得越畸形化。但李政亮认为,应该还要加上小学与幼稚园,变成「五重门」。尤其大陆幼稚园数量不足,导致许多家长被迫走后门、找关系,还得缴「赞助费」,宛如家庭资源总体战。
歧路中国:主要阐述大陆知识分子的诉求和观点,刻画中国知识圈的深层思维。李政亮认为,大陆全面市场化后,台湾应该了解中国的知识圈和文化面貌,透过双边对话,找出可谈的议题、进行可能的交流,对打造两岸的公民社将会有帮助。
【2011/01/06 联合报】@ http://udn.com/

1/05/2011

20110104聯合副刊:蔡志忠: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

永遠的三毛——三毛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專輯之一
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
蔡志忠
編者按
1991年1月4日,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在醫院病房去世,被認定為自殺,年僅48歲。三毛1943年生於重慶,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她生前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著作十分豐富。作品《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夢裏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等,影響了大批讀者。在三毛逝世20周年之際,正點版特刊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撰寫的追憶文章,以表懷念。
我認識三位元陳平:一位是漢高祖劉邦的宰相陳平、一位是日本國會議員兼作家野末陳平、一位是臺灣著名作家“陳平”。
我也有三個名叫三毛的好朋友:一位是張樂平的漫畫人物三毛,一位是滾石的老闆三毛,一位就是鼎鼎大名、喜歡在世界各地飄泊流浪的“三毛”!
在還沒認識三毛之前,就認識由她引進臺灣並親自翻譯的阿根廷漫畫家季諾的《娃娃看天下》漫畫,愛上那位關心世界和平、公義、民主和女權的漫畫人物,六歲小女孩瑪法達!由瑪法達的特質聯想,三毛應該也是一位非常關心世界和平、公義、民主和女權的公眾人物吧?而瑪法達的形象是那時我心中的三毛。
跟三毛第一次接觸是因為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三毛搬離非洲,要回臺灣跟媽媽住在一起,想賣掉臺北的小木屋。”於是我打電話給《皇冠》雜誌總編輯陳華請她轉告三毛,我願意買她的小木屋,之後我會將她的小窩完全保留原樣不動,等到哪一天她又想買回去時,再以原價賣還給她。
兩三天后,接到一封皇冠轉來厚厚的三毛親筆寫的謝函,她說還沒真的狠下心來賣掉自己細心經營的溫暖小窩,如果將來有一天真想賣時,也非常期待我會是她的小木屋的第二個屋主。很有意思的是信中文字全像被風吹得斜向一邊的齊頭蘆花。三毛的字,有如她徒步踩在撒哈拉沙漠,面對著狂風千里獨行而被風吹歪了身影一樣。
第一次親眼見到三毛本人,是在武俠小說作家古龍的喪禮會場上,只見她身穿一襲黑色衣服,從第一殯儀館大廳的中間走道緩緩地走到中間位置靜默地坐下來,由於場合不適宜,也就沒有走過去向她致意。接著一兩年間,除了跟她通過幾次電話,和農曆年前曾快遞一個插滿臘梅的窯變古甕,以增添她小木屋的春意之外,我並沒有跟三毛正式見過面。因為我以前生性害羞靦腆,不知道跟大名鼎鼎文學作家面對面時,自己應該說些什麼才好?有一次我到皇冠交稿,依慣例順道到皇冠畫廊參觀畫展,巧遇也來交稿順道到畫廊參觀畫展的三毛,只聽她真情地大叫特叫,嚇到了當時背對著她的皇冠畫廊負責人黃小姐。
大家都知道三毛除了寫作之外,有多方面的才華,她與音樂大師李泰祥曾合作過很多首流行音樂和當時最流行的民歌,《橄欖樹》是我聽過齊豫所唱最好聽的歌。三毛也曾與李大師合作過由張艾嘉與齊秦擔任男女主角的舞臺劇《棋王》。當李泰祥大師被委任為樹人基金會董事長時,我與三毛和李宗盛、顧重光、李錫奇等人同時被李大師委任為樹人基金會的董事,責任就是幫忙為腦性麻痹的小孩們募款。有一年母親節之前,我們這幾位藝文界的董事們,各以自己的詩文圖畫作品印製成感恩卡片,為腦性麻痹的孩子們舉辦募款義賣活動。三毛與我相約兩個人合作,由她寫對母親的感恩,我畫藍色貓頭鷹媽媽與小貓頭鷹的對話,製作成一套五張很漂亮的母親卡。從三毛所寫的詩文中,很明顯可以看出所寫的話語,其實是她一直想親口對媽媽說的真心告白。幾次與她在日本小酒館山喜屋吃飯喝酒相談,只聽她興高采烈地談奇鄉異國趣聞而不曾提及荷西,猜她大概擅於隱藏傷心過往,直把一些痛苦寂寞無奈往自己的心裏藏。只願意以人生光明歡笑面對讀者與朋友,而很少對別人吐露心事,縱算面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也是如此。
認識三毛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取名為“三毛”是因為流浪!
後來她到上海與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相見,自稱自己是漫畫家張樂平的幹女兒。是因為自己的飄泊流浪,才以三毛為筆名!
在還很少有人出國的時代,三毛就一個人獨自遠到世界各地去流浪,並以非常簡潔優美的文字寫出她的心情故事。在還沒有Discovery頻道的年代,我第一次知道撒哈拉沙漠就是由三毛的書中看到的。我不知道觸動她離家遠到他鄉的理由是什麼,但由她所寫的《橄欖樹》歌詞大概可以略知一二: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同樣身為一個創作者的我,大概比較可以理解她的心境。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日子?”我一定回答說:“十年閉關研究物理數學期間,是我生命中最享受的日子。一個人在東京畫漫畫諸子百家四年,是我第二好的時日。”
一個人能獨享一大段生命,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幸福。
創作者喜愛孤獨寂靜,遠離紅塵俗世。
因此他踩在孤寂道上,而樂此不疲。
創作者獨處的空白,多於與人群聚之時。
因為無言靜默之時,心就會發揮自己。
孤寂,是創造力的源泉!
我相信三毛是個天生的創作者,因此她喜歡一個人踩在孤寂道上獨行,朝向寂靜彼岸,追求心靈的遠方故鄉。也在他鄉找到摯愛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在大加納利島上過著三毛式的古典浪漫。然而隨著荷西意外身亡,回到臺灣的三毛十二年間始終難以忘懷這段姻緣,也沒有其他強烈的真愛以填補內心的空白。1989年3月,三毛因為意外胸腔嚴重創傷,第二天我與女兒和《滾滾紅塵》導演嚴浩到榮總醫院探望,我與女兒在外面陽臺等護士為她換藥時,聽到由病房傳來她極端淒厲的慘叫聲,仿佛在為自己的命運多舛痛苦哀號。接下來的一年,知道她很投入地改編張愛玲小說為《滾滾紅塵》的電影劇本,在電影拍好深受好評之際,突然很震驚地由報上得知三毛死亡的消息。出殯那天在榮總的靈堂門口,三毛的媽媽抱住我痛哭著說:“蔡志忠,你告訴我三毛不是自殺的,對嗎?”我回答說:“她當然不是自殺的,她好端端地坐在馬桶上如何自殺呢?我相信她現在已經人在天堂。”我知道三毛的媽媽信仰基督教,如果是自殺將來母女不能在天堂相見。如果有人問我三毛的死因,我會回答說:“她該做的都已經做了,而這世間卻也沒有讓她留下來的理由。”
從網路看到一則有關瓊瑤與三毛的訊息:
作家瓊瑤與三毛成為好友有二十多年。三毛的死,使瓊瑤非常震驚、悲傷。瓊瑤常常在深夜傾聽三毛訴說人生的無奈與痛苦,很能理解三毛的孤獨感。
我完全同意瓊瑤的觀點,瓊瑤認為:三毛的死與其疾病無關,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寂寞和絕望,寫完《滾滾紅塵》之後的三毛頓失寄託,人生已無所追求了。
很少有作家像三毛一樣橫跨這麼多領域:旅行、寫作、出書、教學、民歌、流行歌曲、舞臺劇、電影。當《滾滾紅塵》電影完成之後,這個世間再也無法留住一心想到另一世界與荷西相會的三毛了
1月4日是三毛離開我們二十周年的日子,讓我們以三毛所寫的《滾滾紅塵》最後幾句歌詞來懷念她:
來易來 去難去
數十載的人世遊
分易分 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於是不願走的你
要告別已不見的我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滾滾紅塵裏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抬頭望向遠方天邊的一朵白雲,仿佛看到雲端夢幻般的三毛獨坐在橄欖樹下,她已經完成世間的使命,找到夢中山間輕流的小溪、寬闊的草原和天空飛翔的小鳥,清心自在地安住於有一棵橄欖樹的家園。
作者簡介
蔡志忠,臺灣著名漫畫家,出生於1948年,15歲起便開始成為職業漫畫家。1976年成立龍卡通公司,拍攝了《老夫子》《烏龍院》等長篇動畫電影,曾獲1981年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1983年開始創作四格漫畫,已有《莊子說》《老子說》《大醉俠》《光頭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多種語種版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