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009

南僑機工飄泊的愛國使命

一支湮沒在歷史中的抗日隊伍
南僑機工飄泊的愛國使命
文章日期:2009年12月26日

【明報專訊】今年是南僑機工成立七十周年。我們讀過的歷史書,從來沒告訴我們抗戰時期,曾有三千多名南洋華僑子弟,在他風華正茂的年代,滿懷熱血,曾組成「南洋華僑機工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回到中國參加抗日。他們不入軍隊的編制,沒正式職銜,每日走在死亡線上,抗戰三年,犧牲了一千多人。戰爭結束,無論是留下來的抑或返回南洋居地的,都得重新適應生活。時間久了,不要說其他人淡忘,他們也不大願意再提這段往事,歷史,就這樣隨時間湮沒了。

沒想過我們的譚校長譚詠麟竟然聽說過他們,而且他過世的父親還和這班機工還有過很深的淵源。「我小時候最鍾意拉阿爸給我講他參加抗日的故事,因為我喜歡歷史。」譚詠麟說。

很多人都知道校長的父親譚江柏足球技術了得,1936年曾代表國家前往德國柏林參加奧運會,但相信很少人知道他奧運會回國後不久,便加入軍隊投入抗日戰爭,曾當過國軍上校,並且在滇緬公路這死亡線上擔任運輸大隊長,留下一段非常難忘的回憶。譚詠麟自小就愛從父親口中聽他講戰時經歷。「抗戰不久,沿海港口都被日軍封鎖了,中國對外的唯一通道,就是這條接連雲南和緬甸的滇緬公路。二、三百輛的大貨車車隊每日不斷來回緬甸,運載外國援助物資到中國給軍隊作補給。為了避過日軍的轟炸,貨車很多時都要摸黑在山路上行駛,難度很高也很危險。阿爸做運輸大隊長,經他手訓練的貨車司機和士兵有四萬多人,其中有幾千人是從南洋來當抗戰義工的,他們都是一些年輕小伙子。」想不到譚詠麟的記憶力那好,把父親的故事完整的記下來,也為這一段南僑機工的歷史留下了一點線索。

南洋華僑機工服務團

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消息傳到了南洋,各地的華僑代表便雲集在新加坡華僑中學開會,宣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推舉德高望重的僑領陳嘉庚擔任主席,而各種抗日及義賣籌款的活動便隨即展開。不料,中國的戰愈演愈烈,沿海港口都相繼失守,國民政府臨時修建成的滇緬公路最後成了接連國外的唯一通道。中國政府購買的軍火物資及國際救援便安排在緬甸仰光上岸,再沿這條公路把貨物運抵昆明、重慶,再運送到各前線去。由於當年國內懂駕駛的人嚴重缺乏,陳嘉庚於是在新加坡號召組織「南僑機工」,招募司機和維修工人回國參與抗戰。一呼百應下,南僑總會從一九三九年二月至九月期間便招募了近三千二百名華僑青年,他們分批抵達雲南,其中以新加坡和馬來亞的華人居多。居於吉隆坡的翁家貴是其中一員,他當年二十五歲,又懂駕車,正好符合需要。

「我們抵達昆明,就在潘家灣西南運輸處的訓練所訓練了一個月,之後分派工作,就是開車子,到畹町那邊拉東西回昆明。那個時候是分段運輸的,有的從芒市跑到保山,我是從保山接跑昆明,後來物資太多了,就不分了,混合跑,從芒市、畹町、遮放到保山,保山下來又跑這個短途,一路一路這樣跑。」翁家貴今年已九十五歲,談起七十年前的往事,一切還歷歷在目。

那時候滇緬公路是毛路通車,不像現在有柏油路,下雨路滑,有滑溝;天晴嘛,就是灰大,開車的時候戴個眼鏡,等你停了車,眼鏡脫掉後臉上就留下眼鏡的印,要洗了臉才能吃飯。那個時候是相當艱苦,三十六塊工資,一個月三十六塊,一天出車費是四角,四角錢吃一頓都不夠,還要拿工資出來貼來吃。」

滇緬公路蜿蜒於海拔五百至三千多米的橫斷山脈之中,一路上盡是懸崖陡坡,激流險谷,處處都是「鬼門關」,車人亡的事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我採訪過他們那麼多人,他們從來沒有什麼豪情壯語或什麼慷慨陳辭,說我當年是怎樣怎樣,甚至沒有跟我講過在滇緬公路上所遭遇的艱苦。但是,一旦談到他們最深刻的事情,他們往往談到戰友遇上轟炸,或者掉到懸崖去,然後就流下淚來,這讓我很感動。」說這番話的是湯曉梅,她父親也是南橋機工,不過父親在生的時候她只知道他是馬來亞華僑,從來都不知道當年他原來是為抗日而來。在她整個成長過程中,無論在家或在學校,根本就沒有人對她提過機工的故事,直至父親離世,她見到父親的老朋友才從他們口中慢慢揭開這一段歷史。

從1939年到1942年,南洋機工一共搶運了50萬噸軍火物資,支援中國的軍隊抗日。其間因戰火、患病、車禍而犧牲的人數多達一千多人,佔去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抗戰勝利後,機工們陸續回到南洋的家,有的則選擇留了下來。翁家貴因為已成了家,妻子定留在家照顧年邁父母,所以最後連他也留了下來,一直留在雲南保山,他負責駕車的地點。卻沒想到,甘心留下來當一個真正中國人的他,卻因為南僑機工這身分,成了他一項罪名。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都說我們都是特務,國民黨的特務,還說陳嘉庚是大的特務,你們是小的。那時候我就有點想不通,我們是回來參加民族抗戰,一生都寄託在這個抗日戰爭上,會怎麼死我們也想不到,怎麼會變成特務呢?」在造反有理的不講理年代,翁家貴和他的同伴們只能選擇用沉默來回應。南僑機工的故事便這樣慢慢地模糊掉了,因為誰也不願意重提這段往事。

1947年11月30日,馬來亞雪蘭的華僑在吉隆坡的廣東義山亭為殉難的南僑機工建立了一座紀念碑,表彰他們的愛國精神。但在他們奉上青春甚至生命的中國土地上,直至近二十年,他們的愛國情操才逐漸得到承認。1989年 5月,雲南政府在昆明樹立全國第一座的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而從2002年起,政府對仍然健在的機工開始提供生活補貼,說是表達黨和政府對南僑機工老歸僑的深切關懷和愛護。儘管如此,翁家貴還是帶點遺憾地說:「馬來西亞的僑社請我們出去訪問,還給我們送了個牌,說南洋華僑機工是抗日英雄,就提了英雄這兩個字,國內沒有提過。」

湯曉梅得悉自己的身世後,二十年來不斷追訪機工的歷史。「我們能給予他們的是什麼呢?我想的是把這段歷史完整的呈現在我們後人面前。他們都是平凡、微小的人物,他們經常說我們是匹夫。但,就是這麼成千上萬的匹夫才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抗日隊伍,沒有這麼多、這麼微小的人物,將軍是不會存在,領袖也不存在。」就因為這是微小人物做出來的事,所以湯曉梅覺得,南僑機工的愛國情懷,更能教育我們這一代的人。

華僑雖然飄泊在外,但他們一直謹守老祖宗的教誨,未敢忘記自己的華人身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祖國的榮辱與他們息息相關,國家有危難他們也一定挺身而出。國父孫中山曾以「華僑乃革命之母」讚揚華僑在辛亥革命中擔當的重要角色。港台製作之「華人移民史」第三集,將重現二十世紀初東南亞華人參與辛亥革命及投入抗日戰爭的情形,當中也包括南僑機工的一段歷史。

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華人移民史》,於今晚(12月26日)7時30分,無電視翡翠台播映;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tv.rthk.org.hk視像直播及提供重溫。

[文:蔡貞停 編輯:黃靜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