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2011

在最需要科普知識的時候

文章日期:2011年3月19日
【明報專訊】對於災情,七嘴八舌,一時某國某人說「即將出現更大災難」,另一時某國某人則謂「災情基本上已受控制」,聽來頗似財經大行報告的股市預測,亦像吾輩時事評論員的政治分析,南轅北轍,聽者唯有願意選擇相信誰、便信誰。
此時此刻其實最最需要科技專家的知識貢獻,如果有人能夠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替我們解說狀況,back to basics,回歸科學基本面,把核電廠的風險管理原則細細說明,該有多好;這等於替我們的腦袋注入水泥鋼筋,為我們的「理性倉庫」打了底,好讓我們更有能力過濾外界的各式評估預測,減低誤信流言的中招機率。
台灣在這方面終究有較像樣的表現。當香港的科技專家都失語隱形時,當中國大陸的專家都把文章寫得艱辛難懂時,幸好仍有福爾摩莎的知識分子替我們詳說解惑,他們願意寫也懂得寫,像優質老師替學生上課,因材施教,替大家的頭腦開竅。
目前網上流傳著一大堆關乎核輻射危機的科普文章,十居其九出自台灣學者之手,流暢可讀,讀後知識增進不少。例如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李敏,寫了一篇〈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說明與評析〉,具體闡述核電廠安全系統的設計特點,什麼是四重屏障(燃料丸、燃料棒護套、封閉冷卻水、圍阻體),什麼是不同類型的發電機風險差異,什麼是電廠爆炸的應變基本措施,諸如此類細節皆被說得清楚明白,非常值得細讀。文章亦由日本核電談及台灣核電,座標儘管有異,卻仍可供有益於香港和內地的核能思考。
以前曾聽一位台灣出版人抱怨,他在福爾摩莎創辦科普雜誌,輕鬆地找到許多能寫一手好文章的科技人,其後來到香港籌備同類雜誌,找來找去,幾乎找不到半個,此城的土生土長的理工學者幾乎全部不懂得用文字跟世界溝通。此事平日無妨,唯獨到了緊張關頭,當我們需要科技人動筆出手時,特別覺得難堪,有幸世上仍有互聯網,香港無人,台灣有,同樣是華文,華文無邊界,那也很好。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