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2009

a link:羅恩惠:《流浪的孩子》

廿年記憶,今日影像
專訪香港法國兩紀錄片導演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日
【明報專訊】在香港,廿年前六四血洗天安門廣場的影像,仍是一幕幕教人「不願回憶、未敢忘記」之實證,但在許多歪曲淡化的言論中青年人漸失認知,集體記憶也遭剝蝕。一個居北京的法國導演、一香港資深傳媒人,以紀錄片,寫下曾經的民運參與者、平凡人對六四的認識、反省、以及由此邁開往下走的步伐。

《天安門,被禁止的記憶》(Tiananmen, mmoire interdite)是查理(Charlie Buffet)拍攝的紀錄片,5月底在歐洲一些法語電視台播放。

查理2006年來到中國,隨行帶1989年從電視上看到六四屠城的記憶。「當時我25歲,在報館任職,深為絕食學生感動、也深深地被那場人命的滅而憤怒。」但他不願憤懣阻礙他認識這個新國家,先放下情緒,追蹤過水源污染問題、紀錄過京奧前後百姓洋洋自滿的生活,直至今年3月,開始拍攝六四。

不知道和不願說

森嚴的社會忌諱中當然並不易拍攝,查理鑽空子探問不同的人關於六四的記憶,譬如在年輕偶像歌手井柏然的生日會上,趁經理人不在問他關於自己出生之年國家發生什麼大事,歌星懵然不知有場震驚世界的學生運動:「對於我們八十後,最重要的是樂觀與健康」。查理幾乎可以概括:「二十歲以下的不曾聽過,廿五至三十歲左右的說『我們不關心。我們年輕,重視的是賺錢。』四十歲以上的知道事情,也知道不可說的界線劃在哪。」

他卻也訪尋到願意訴說六四經驗的百姓。「有位尼姑如今30多歲。89年她是學生,也曾在深圳遊行集會。」她卻生在共產黨之家,深知黨內腐敗,後來卻在政治圈子愈踩愈深,父親嬲怒把她帶回家中看管,她萌生信佛念頭,住進寺院出家。

但她仍然抱獨立批判的言行,還試圖聯絡香港人權團體,令主持擔憂,黨員兄姊便將她送進精神病院,關了三個月。「她說,那精神醫生剛從美國留學回來,嘗試給她洗腦:『當時我在美國,關於六四的全是謊言,假如是真的,我怎麼在美國聽不到?』」這段被逼要否定自己記憶的經歷,她思索幾天,最後還是願意告知查理。

「她日常開朗活潑,愛跟人聊天,發生在她身上的事並沒壓壞她。」這也是查理對中國人的觀察:「人們受過許多難,心中多痛苦,但仍在追求幸福。」

「習慣了」

羅恩惠同樣描寫了壓在歷史重擔下的民運參與者。年初她為發起「我要回家」運動的朱耀明牧師,採訪了九位身在海外的流亡者,有港人熟悉的王丹、王軍濤,也有較低調的李進進、萬潤南等。在紀錄片《流浪的孩子》最近的首映上,如今在美國當了牧師的學生運動副總指揮張伯笠,忍住長期與家人分別的思念與哀愁說的心情「習慣了」,教台下香港觀眾悚然心驚,無法理解,什麼是「習慣了」。
唯有萬潤南,似乎是最能調適至當下生活的。六四時他是內地最大科技集團四通公司的總裁,公司當年有百分之三百營業的增長,也開辦了四通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政治改革。民運發生時他與知識分子支援學生,後被通緝,在邊境封鎖前一天逃出海外。

曾經是兒子練跑時有汽車跟在後邊保護的富豪,因為不願回國說違背良心的話,如今他心安理得地在異邦,穿州過省地當司機,幸運的是可跟年近九十的父母,每天以互聯網交換舊照片與日常生活照,聊以安慰。

「戴晴曾跟他說:以後中國發生變化,沒有你們的位置。萬潤南卻真的能放下身段,說『有沒有位置對我們不重要。收穫不必在我,耕耘我在其中。成功不必在我,功成我在其中。』」

[文/鄭依依]
定性錯誤鑄成大錯/文﹕張健波文章日期:2009年6月1日
【明報專訊】K:

你最近因為六四20周年臨近,到圖書館翻閱1989年香港傳媒有關六四的報道,發現一些報道可能與事實不符,例如,六四清晨解放軍在天安門廣場的清場行動,有關很多人死傷、坦克車輾過躺滿學生的帳篷等等報道,都缺乏事實支持,甚至與最後撤離廣場的一些示威者的說法相異。為什麼仍有人以屠殺或屠城來形容六四?為什麼《明報》最近每逢星期日便跨版接跨版地大篇幅報道六四?

天安門廣場的六四清場實,雖然真相仍未明朗,但若不囿於一隅,綜觀當時北京市的情,天安門廣場以外,有很多人死傷,卻是有圖為證。如果有更多當事人(如趙紫陽)將自己掌握的情和總結的經驗教訓記錄下來,肯定有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這次震撼世界的六四事件。

關於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後所掀起的學生運動,還有兩件事是確鑿的:

(1)1989年4月26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的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將學生的愛國運動定性為動亂,這是鑄成大錯的第一步。至今,我們仍然認為學生是出於愛國,充滿熱誠,由憂患意識以至危機感,才會自發悼念清廉坦蕩無私為民的胡耀邦,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在上周一撰寫社評〈八九學運貴在單純自發,評價六四不涉黨爭權鬥〉,不容玷污學運的純潔性。至於政治勢力的滲雜,又或個別學生或參與者有不當行為,那便要指控者拿出證據來,不能以偏概全,尤其不容當局將人民內部矛盾當作敵我矛盾來處理。

(2)當局出動軍隊坦克,鎮壓手無寸鐵的學生群眾,是錯誤的做法。當局不能用北京政府處理群眾示威欠缺經驗來做藉口,推搪責任。

《明報》自1989年以來,每年都為六四撰寫社評,今年仍會再寫;我們衷心希望政府和民間都能梳理事實,釐清真相,實事求是地評價六四事件,目的不是為了秋後算帳,而是為了撫平歷史傷痕,總結經驗教訓,讓政府與國人能夠攜手解決貪污腐敗、推動民主建設等等問題。

張波 謹啟

[張健波 kbcheung@mingpao.com]
今日.香港:梁文道羅永生葉蔭聰談六四與世代文章日期:2009年6月1日

【明報專訊】維護官方版本的集團及人士,努力抹走或改寫六四歷史,創造各種「新理論」或「新說法」為當年的國家暴力找尋理由;而當年一些目睹或親這場民主運動的人,亦捍衛史,而如何把愈來愈久遠的史事件及其意義,承傳給新世代?在不少人眼中,不管是香港或內地的新世代年輕人,總予人務實、保守、缺乏史感的印象,這會否讓承傳變得不可能?

有朋友重新出版《人民不會忘記》,有人翻箱倒篋找回昔日的剪報及新聞錄影帶,有人刊登報紙廣告,支聯會則多年前已開展青年工作……本地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及評論人梁文道、羅永生和葉蔭聰,從世代交替的角度,跟大家一起來思考。

被禁掉的一代:八九六四與世代交替

講者:葉蔭聰(香港獨立媒體網編輯)、梁文道(文化評論人)

評論:羅永生(嶺南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日期:今晚7時半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9樓獨立媒體

查詢:21470788/inmediahk@gmail.com
6.3.香港:於自由戰士雕像下,誦詩過渡六四
文章日期:2009年6月1日
【明報專訊】位於香港文化中心前的自由戰士雕像下,自九七年起的六四,都有名為「異議聲音」的紀念活動,今年仍然呼籲市民自攜器具,於六月三日晚上八時九分匯聚於此,自主發聲。

今年文學雜誌《字花》亦於當晚八時開始,舉辦「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六四二十周年詩歌音樂會」,眾多詩人,如北島、如也斯、如陳滅,也有逾半的年青詩人如陳麗娟、梁璇筠、鄭政恆、呂永佳等,將誦念當年或新近為六四而撰的詩。

鄧小樺並重點推介黃碧雲:「她當年去過天安門,寫過著名的報道。我們邀請她時她身在西班牙,亳不猶豫一下子便答應了,幾天後交出幾千字的詩,光是唸也要二十分鐘。」長詩短句一首接一首,正好陪伴渡過漫漫長夜:「這也是年輕人的第一手經驗,年青人悼念六四並不一定要總是二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