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2010

江迅:世博雷人 中式英語

文章日期:2010年6月26日
【明報專訊】四月底,採訪上海世博會,一個偶然機會,走進虹口區魯迅公園。外國遊客熙熙攘攘。來自澳洲的遊客彼得.特倫指公園內的英語指南大失所望:「根本就看不明白,找不到一處像樣的翻譯。」公園內用中英雙語標寫的指示牌錯誤百出,不知是哪門子英語。試錄幾條「雷人」英文指南:

在遊藝設施收費處,看到「鈔票當面點清」的「點清」,譯成「point ching」;「超時1分鐘收費1元」,翻譯成「1 yuan chao 1 minute」。「Point ching」中「point」意為指點、指向,而非點錢,「ching」似乎是依據「清」音譯而成;「1 yuan」、「1 minute」分別指1元、1分鐘,但「chao」竟是「超」的拼音。兒童樂園裡錯誤更多:「颶風飛椅」被譯成「Fengfei Biao chair」,令人費解;「豪華轉馬」被譯成「Luxury to Ma」,這「to」根本不代表「旋轉」,而「馬」直接寫成拼音「Ma」……令人啼笑皆非。在園內,英文指南拼寫錯、排版亂、標點濫用隨處可見,讀如此粗製濫用的英文標示,就像讀盜版翻版書。

細節定成敗?

當局不是說「細節決定世博成敗」嗎?設置英文標示牌,原本是為了方便外國遊客的,上海要成為國際大都市,如此翻譯卻雷倒外國遊客了。

在上海一些餐館,著名川菜「夫妻肺片」被譯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童子雞」被譯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沒有性生活的雞)。在一些大廈,「殘障者電梯」翻譯為「Disabled lift」,成了「殘疾的電梯」。在豫園一家拉麵店,掛的英文招牌是「Noodle Plus」,實際上,「noodles」才是「麵條」,單數形式的「noodle」是「傻瓜」、「笨蛋」的意思。上海地鐵的公安局告示牌上:「If you are stolen, call the police at once」,意思成了「如果你被人偷走,立即致電警察局」。靜安區一家百貨公司的扶手電梯邊上,提醒顧客避免頭部撞上樓梯,貼出「Please bump your head carefully」,變成「請小心地撞頭」。用「Enter(進入)Mouth(嘴巴)」表示「進口」,「小心地滑」成了「slip carefully」(小心地滑倒),錯誤的英文翻譯讓在中國生活的外籍人士備受困擾,也令上海丟了不少「形象分」。

九折變一折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張廣仁,曾在世博會揭幕前夕,對公共場所的告示和招牌作過一番考察。在雁蕩路休閒街,他發現一家婚紗店的中文招牌是「花嫁喜舖」,英文譯名是「Hua Jia Marriage Shop」。張認為,在英語中,Marriage(結婚)是法律用詞,shop(商店)是做買賣的場所,英語國家通常將類似服務稱為「Wedding Planner」(婚慶策劃)或「Wedding Service」(婚慶服務)。在雁蕩路一家外國人喜歡光顧的西餐廳,桌上的廣告把「晚餐九折優惠」譯成「90% discount for dinner」,九折竟然譯成一折。正確的「九折」應是「10%dis」,未知外國賓客吃完付款時會否遇到麻煩。

坐出租車時,張廣仁發現椅背上「別遺忘隨身物品」,翻譯成「Please don't forget your belongings」,他認為受中文影響而用「forget」這個動詞不很恰當,因為中文的「忘」是「忘記帶走而留了下來」的意思,英文則常用「leave……behind」表示,整句改為「Please don't leave your belongings behind」更合適。張廣仁坐上139和991巴士,報站熒幕顯示「運光新村」為「Yun guang Newly State」,「上農新村」為「Shang Nong Newly State」,將「新村」翻譯成「Newly State」,他認為簡直「莫名其妙」。

張廣仁走過南京西路上海展覽中心,看到8號門、9號門的標示為「8 Gate」、「9 Gate」,按英語習慣用法,理應是「Gate 8」、「Gate 9」。再走進南市區豫園,張廣仁在豫園售票處一個窗口發現有塊牌子,上面寫「暫停售票」,英譯為「Suspend Payment」,那是「暫停付款」的意思,與「暫停售票」毫無關係。

公共場所譯名的錯誤和歧義,成了這座國際都市的一道難看疤痕。世博會前,上海政府部門曾對80個商業街區中3146處使用英文的招牌、設施做檢查,發現有明顯翻譯錯誤的達331例,不規範率達10.5%。據調查顯示,公路指示牌、路名牌英文不規範現象較為嚴重,佔80%。此外,景點、商業街的公共設施標牌的英文翻譯也存在不少不規範情況:縮寫的格式不統一、大小寫格式不統一、路名翻譯不統一、同一單位譯法不一致、表意錯誤。為實現英文譯寫標準化,對公共場所的英文譯寫作出規範,以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上海實施《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範(分則)》,規定實體名稱譯法、交通譯法、旅遊譯法、文化體育譯法、教育譯法、金融譯法、醫療衛生譯法、郵政電訊譯法、商業服務譯法。

倡中式英語?

「中式英語」是被漢語化的英語,在翻譯中經常看到。不久前網友評出「十大爆笑中式英語」,如「Good good study ,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如此風格「獨特」的「中式英語」,正受到越來越多學子的熱捧。世博會前夕,網上出現「救救中式英語」小組,擁有數萬成員,蒐羅了近3000條「中式英語」例句。

舊上海灘有「洋涇濱英語」,即以中國文法英國字音拼合而成,為上海特別之英語,早已融入民間日常生活。今天該如何看待「中式英語」,學界也出現分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副教授陸鈺明認為,「中式英語」作為規範用語是不妥當的,但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的英語特點,民間交往也沒有嚴重的障礙。事實上,英語在全世界擴張過程中,逐漸衍生了偏離標準英語的「美國英語」、「韓國英語」、「印度英語」、「澳大利亞英語」,那再有個「中式英語」也未嘗不可。

「中國」一詞的英語是「China」,早已約定俗成。近來有學者提出,「中國」應當按漢語拼音直譯為「Zhongguo」。9年前,已故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在宣布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城市時,以用漢語拼音讀出「Beijing」的,並非以往習慣用的「Peking」。北京奧組委把吉祥物福娃的英語名稱,從「Friendlies」改為漢語拼音「Fuwa」。北京史學研究者賈元良認為,真正以「中國」為國名簡稱,始於辛亥革命以後,之前並沒有以它為正式國名出現,英譯的「China」並不能準確、完整表述「中國」的本意。他指出,漢語拼音是中國的共同語言,《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語言的標準,也是國際上的中譯標準,「中國」的英譯應當使用「Zhongguo」。不過,他的這一提議遭受更多人的否定。

在上海採訪世博會,看到在窗口服務行業和社區民間頗為流行的多種卡片,一種是《世博雙語指南》,卡片上的英語以漢字注音,再註明中文翻譯,「古的貓寧」(Good Morning)、「古的阿夫特怒」(Good Afternoon)、「古的衣服寧」(Good Evening)。把「有什麼需要幫助你的嗎?」用中文注音為「坎挨海爾撲油」;「請您稍等」讀作「傑絲特眸悶特,普立斯」;「對不起,我只能講簡單英語」的讀法是「俺麼搔瑞,挨坎翁累斯鼻科額累偷英格歷史」;連世界上幾乎人人會說的「再見」,也有了對應中國漢字「白白」。如果真是按照中文注音的讀法,其難度似乎比直接說英語更高。另一種是出租車行業向司機傳授類似的「漢字英語」,其中有「為爾啊右勾英」(你想去哪裡)、「維爾抗姆」(歡迎)、「忽太兒」(酒店)……如此應急英語、速成口語之類的讀本,注音往往不準確,即使對外國人說了,他們也未必能聽明白。何況,這種讀本一旦流傳到中小學生手中,對他們掌握準確的英語發音必然會產生誤導。

取締「濫英語」

除了上述卡片,也有多本關於中英語的雙語「口袋書」。上海師範大學8000名大學生世博志願者的口袋裡,都揣一本《常用公示語漢譯英》的「口袋書」。學生們在世博園用英語接待外國賓客,此書為他們增添了底氣。校方將此書作為志願者專題材料。此書作者徐棟良是上海師範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英語的外籍專家。這位美籍華人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日常用語中諸多不規範的表達,居住在這座城市,他也常常看到不少公共設施中公示語的用語偏差。於是編寫了近百頁的小冊子。徐教授說「您先請」,有的學生說的是中式英語:「You go first」。這樣說會令外國人笑話,規範的說法是「After you」。這句話列入書中實用英語口語例句。

採訪期間還看到一本《迎世博實用英語口語》,此書並非由英語學科專家編寫,而是來自七旬長者范秀平。這本小冊子成為不少社區退休老人迎世博而學習英語口語的教材。從不會說英語到教人學英語,她經歷了10年苦學。早先,她就編寫了一本書,由出版社出版,前不久為了迎接世博,她一再修改,加入世博元素,更改了書名再版。她說,不論是「洋涇濱英語」的存在,還是「中式英語」的爭議,粗製濫用的英語是必須糾正的。

[文/江迅 編輯:佳路 電郵:mpcentury@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