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2008

錢鋼:給救援者的建議

我的建议:送柴油发电机进去,保障手术照明,时间就是生命;送巨型黑胶袋进去,让逝去的人多少体面地被掩埋。这是印尼海啸最需要的物资。
大地裂變 山河悲慟(一)
錢鋼:給救援者的建議
文章日期:2008年5月15日
【明報專訊】一天多來,接到許多傳媒的電話;因為出差在途,更有許多人急於聯絡我而未果。我無法一一回答大家關於大地震的問詢,願借《明報》一角,表達我的心情:此時,是解民於倒懸的關鍵三天,沒有什麼比搶救生命更為緊迫!
直到十三日夜,關於震中真相的報道依然遠不夠詳盡。救援隊伍已經到達,正在開始大規模搶救。而在此之前,有無數被壓在廢墟的一息尚存的人,已經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中,度過了恐怖的第一個晝夜。唐山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最危險的時刻。餘震頻仍,倒塌的房屋在繼續解體,可能有數千,可能有數萬被壓在樓板、磚石、鋼筋的人們,多數已經受傷,無水,無食物,精神處在崩潰的邊緣。大多數人,不可能堅持超過三天。
救援隊伍進入震中的時間,已經比三十二年前唐山地震時晚。與死神搏鬥,搶奪生命,是現在這幾十個小時救災的第一急務。請救災指揮者記住唐山地震和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經驗教訓。我們渴盼援兵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時不我待,請專業搶險隊和解放軍盡早到達倖存者的身邊或是附近;請醫療隊火速在現場開設急救帳篷;請立刻開闢直升機陸場搶運傷員;請立刻在成都設立傷員轉運中心;請在災場之外的各城市立即部署接應醫院;請佈置專門人員密切注意仔細傾聽倖存者的求救信號(如敲擊聲);發現蹤,邊挖扒邊送食物和水;對大片倒塌的樓群,請設法用鼓風機送風,請調動消防車持續大量噴水。有的傳媒朋友,現在就把注視的焦點集中在問責和反思。我想對你們說,你們想做的這一切都應該做,但現在不是時候。至於有的傳媒,震中信息尚且朦朧難辨,就已經主題先行,搞策劃,玩深沉,就更不合宜。沒有比人更重要的了。在千萬人命懸一線的這幾日,讓我們共同關注這場搶奪生命的大戰。讓我們給指揮者進言獻策,為徒步進入震中的救援者鼓勁助威,為在黑暗中掙扎的同胞祈禱,加油!
我也懇請指揮者,在十萬火急之時,保持清醒的科學態度。請珍惜戰士和救援隊員的血汗和生命,不能像唐山地震時那樣赤手空拳地蠻幹。盡快調運大型機械,至少給搶救者充足的工具。在傳媒的即時傳播下,萬不可用戰士的生命去製造場面,去作秀。
這是令人憂心如焚的分分秒秒。十二日晚,許多人徹夜不眠,一直守在電視機前。我從北京回到香港,一路上,到處看到人們在關注議論汶川。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以來最慘烈的一次大地震在中國大陸發生了,而對它的反應、對策,一開始就遇到重重險阻。這場考驗的嚴峻程度,很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
一切高談闊論,此時都蒼白無力。行動!此時最需要的是行動。立刻行動,從搶奪生命開始。
(本文標題由編者所取)
[文/錢鋼 《唐山大地震》作者]
大地裂變 山河悲慟(二)
四川土木工程學者:生命價值上升了,建築抗震標準呢?
文章日期:2008年5月15日
【明報專訊】「沒有消息可能就是好消息吧!」在手機年代,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利民,父母居於四川離地震震央不到50公里的地方,直至周二下午仍未直接與家人接觸,雖心急如焚,可自得知四川固網電話通訊接通後,都沒有收到家鄉來的噩耗,他只能祈願他被疏散到街上帳篷去的父母,以及妻子在成都的一家人平安——萬幸的是,周三上午,張終於找上安好的家人,還被告知,都江堰比媒體可見的更嚴重的大片民房倒塌災情。
張利民1989年底移居香港後,每年都有回四川探親,目前家人便住在都江堰市,市裏那整座垮掉的中醫院住院部大樓,便在家外100米之外,眼到望即。張非常不解地表示:「這樣90年初建的樓房應該有抗震,怎麼會一下全垮掉?」不過相對於樓房,他更擔心的是農村的房子。
張利民指,處於地震帶上的四川,建房一般有抗震標準;特別在1976年8月四川標誌性的平武地震後,政府做過地方研究,也實施建屋的抗震規範,好一些房子會進行加固。但這些房子多為政府或企業辦公樓,一般平房未必受到規管:「過去農民多是土牆,用的是未燒的土磚;而且因為成本關係,政府很難強制要求民房嚴格遵守抗震標準。」
另外,隨時代前進,建築的抗震標準往往日漸提升;不過民間卻可能因為對過去發生的大地震,漸漸淡忘而抗震意識變得淡薄:「不是說建築師或設計師建房時沒有考慮到抗震,不過一般建房的使用年期為50至70年,不一定與地震遇得上;另一方面,如今生命價值日益上升,過去及格的建築標準,在今天看來可能就太低了。」自平武地震一役後,四川雖一直小震不斷,但大震已經30年沒有發生,建築物的抗震標準都沒受過考驗。張利民指出,必須重新審視。
張利民以1976年8月16日發生的平武地震為例,當時地震為7.2級;一個星期後的8月23日餘震,是為同等的7.2級。不過,他相信在首震過後,政府和民眾可以有更充分的準備。
[文/鄭依依]
大地裂變 山河悲慟(三)
易中天與文化人捐款援災

文章日期:2008年5月15日
【明報專訊】驚聞四川地震災情慘重,全國各地紛紛發揮同心力量,捐助災區,北京新浪網即先發布信息,向地震災區緊急捐贈價值100萬元的食物;同時向民眾募捐,並組織文化界參與義舉。
其中,寫過中國各城性格的易中天,就率先表示關注。易中天的積極參與其來有自,他在2005年訪問成都整2個月,訪談地方官員、考察了城鄉一體化等當代中國問題,寫成去年10月出版的《成都方式》。周二,易中天在北京飛往韓國之前,託家人將《成都方式》一書的稅後稿酬共8萬元,全部捐往災區。他並在博客上寫到:「出國前夕,驚聞地震,欲哭無淚,悲痛莫名。」
與易中天齊名的國學超女于丹,已表示捐助10萬元人民幣。據報,年輕作家韓寒、饒雪漫亦發揮其文化影響力,表示願意參加由新浪讀書網發起的、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的募捐賑災活動,發揮人道主義精神,捐款賑災。
悲哀的猜度
文章日期:2008年5月15日
【明報專訊】地震的傷亡消息令人哀傷,而令人「傷上加傷」的是,似乎傷亡的數字愈高,網上流傳的質疑提問便愈多,每個問號,每個揣測,又似乎都是針對中國政府官員的誠信與操守。
一場天災,幾番人禍,沒法子,中國人都被嚇怕了,千萬別怪大家都是「小人」、大家都有「小人之心」。
至今為止,出現了哪些猜測與抨擊?
多得很呢。以下只是其中的犖犖大者——
為了保持北京奧運的和諧氣氛,國家地震局明明預測了將有強烈地震,卻隱不發布,令中國人民沒法及早防範;
由於注意力都集中在奧運聖火的傳遞熱鬧之上,負責地震預測的專家沒把工作做好,低估了數據所顯示的災難嚴重性;
官商勾結,包庇縱容,許多樓房在建築過程裏都被偷工減料,混凝土被釋稀了,地基地柱也沒被打好,甚至屬於違章建築,豎立於根本不適宜蓋房子的斜坡上,一旦遇上大地震,誓難逃離倒塌噩夢;
由於學校房舍並非屬於建賣用途,故監管最鬆,偷工減料和違章建築的情遂亦最為嚴重。這解釋了為什麼每有風災水浸 地震之類發生,學校總是「悲劇黑點」,瓦礫之下,盡是幼嫩無助的小靈魂……
此等恐怖流言目前都只在網上傳播,口說無憑,沒有任何實質證據,若有,那便只能是中國人在過往數十年所曾體會的「經驗」、所曾累積的「記憶」,因為,數十年來,中國人看得太多了、聽得太多了、知道得太多了、忍受得太多了,久而久之,臨到再有災變,即忍不住往最陰暗的方向去想去猜。猜對了,固屬可怕;即使猜不對,只要有這樣的猜測,便足顯示中國人對於掌權者完全沒有信任與好感。這並非因為中國人「黑心」與多疑,而是因為,中國人,太不幸。
是的,中國人不一定醜陋,卻肯定有無比的悲哀。柏楊先生畢竟寫錯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
天災?人禍?


文章日期:2008年5月15日

【明報專訊】今年天災特別多。由年頭的雪災,及而至最近緬甸的水災,到剛剛發生的四川大地震。正在寫這篇稿之際,耳邊的特別新聞報道,就傳來災民的哀哭聲,聽都教人心酸。
儘管天災自古至今有之,可是,人類卻仍然不能汲取教訓,總結得失。面對災禍,人類都選擇遺忘。還記得《國家地理雜誌》的統計嗎?傳媒大賣的封面,美女永遠最受歡迎,遇上大屠殺或大饑荒,市場反應相當直接,大家選擇不願接觸不去買就是了。
是什麼令人對天災如此麻木?是我們的生活已經是活生生的煉獄,每天掙扎上班,那種嘆息,其實都是某種程度的哀號?撫心自問,每天早上在家中閱報,第一時間看的是什麼版面?娛樂?副刊?還是永遠血腥赤裸的港聞突發?
法國作家Andr Maurois曾說﹕「不懂得遺忘,幸福不會來。」人不能擺脫哀傷,那就成為阻礙前進的力量。我們的眼點,應該是現在,是未來。如此說法,未免刻薄,這麼容易便將不快遺忘,是否太理性、太冰冷?但最殘酷的事實是,這是人類生存的本能啊。
信佛的人對這場世紀浩劫的看法,是作業也是因果。無奈的是,面對這樣的災害,我們能寄予的除了同情,也就只有同情。或許,城市的艱苦生活儘管不如災難戰亂般赤裸裸,但也不見得容易面對。既然生活已經這樣艱難,還有什麼較選擇遺忘更好?
沒有人天生練就這種麻木不仁的本性,只是,生活的磨難都令我們學乖,將敏感度調到最低,繼續過麻木冷淡的生活。而我們,也就像魯迅所謂的鐵皮屋,不聞不問地生活下去。
[Clara Chan]
災區通訊先行
文章日期:2008年5月15日
【明報專訊】我曾在本欄介紹過無國界通訊協會(Telecoms Sans Frontieres),一如以往,緬甸發生特大風災之後,5名成員已經迅速抵達曼谷,帶備80公斤儀器,準備展開工作,奈何入境簽證一再拖延,直至截稿之日,仍未獲得批核,令到救援組織的成員焦急如焚,一籌莫展:「我們透過聯合國 申請簽證,但全無消息。」
每逢遇上天災,無國界通訊協會都以最短時間,向災區進發,架起衛星天線,接通對外聯繫,建立WiFi無線網絡,讓進入災區範圍的每一部電腦轉駁上網,互相呼應,鎖定救援地點,調動人手,在傷者一息尚存之際,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窗口」,爭分奪秒,及時將物資及醫藥送抵災民手中。
任何地區遇上天災肆虐,通訊設施遭受破壞,就算是先進城市,也會如跌入黑洞之中,只能摸索前行,因而無國界通訊協會的服務至為重要。目前,他們擁有15名全職人員,一年有200天在災區服務。所有器材都裝在3個行李箱之內,共重200公斤,接到短訊指令後,可在3小時內出發,通常在24小時之內便能趕抵全球任何災區。
他們還有一項服務,稱為「人道通話行動」(Humanitarian Calling Operation),為災民提供3分鐘全球電話服務,聯絡家人,通報平安。「當災民還在難民營裏,他只是一個號碼;與家人、父親、母親聯絡上後,才是一個人。」
執筆之日,官方發布計緬甸已有2.9萬人死亡,聯合國估計死亡人數最終會達至10萬,死者已矣,生者正等待營救,盼望各方放下成見,事事以人民福祉為先,拯救災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陳耀華 cyiuwah@alumni.cuh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