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010

香江漫话:岁月偷不走永利街的记忆

  中新社香港3月1日电 题:岁月偷不走永利街的记忆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六十年代的香港情怀感动了国际影坛,港产片《岁月神偷》从柏林影展捧回“水晶熊奖”。光影背后,触发社会回望昔日守望相助、勇于拼搏的香港精神,也掀起旧街重建及保育话题。
  作为电影主要取景地的香港上环永利街,如今正面临清拆。近来,摄影发烧友、大学生、游客、传媒纷至沓来,令这条昔日宁静的小街俨然成为一条“明星街”,变成人们趋之若鹜的景点。
  由于没有车道,要找到永利街,需拾级而上。楼梯阶上,几位家庭主妇站着聊天,悠闲自在;不远处,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坐在店铺门口低头读报纸;偶尔还有移民多年的老人来此踱步,周游于童年的记忆中。人情味萦绕于沧桑的唐楼之间,新旧不一、高矮迥异的楼房,诉说往昔人和街道的唇齿相依。
  商业楼宇林立的中环是香港的心脏地带,都市的发展使不少旧区和街市都给高楼大厦让路。处于中上环一带的老城区,却由商业浓烟逐渐回归本土气息,是可以体会老香港的一片难得天地。香港最地道的生活气息,在这些依山而建的蜿蜒街巷静静蔓延。
  “台”是香港岛建筑的一大特色。旧时港岛不少楼房建筑都依山而造,因地势兴建不同式样的楼房而开辟出“台”。楼前腾出一块公共活动空间让人留连、聚会,构成了紧密的邻里关系。永利街上12栋的老唐楼伫立在“台”上,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旧城区风貌,据说是全港绝无仅有的。
  “这些唐楼群保留完整,体现当年社区的凝聚力,以及人与街道的亲密关系,”居于区内三十年的街坊何耀生热情地领着记者,边走边忆起昔日区内左邻右里彼此交流、互相照顾的往事。以前街坊们在这里纳凉聊天,而周边房屋多为前铺后居,十分热闹。他说,这里目前仍是一个活生生的社区,将来拆迁“活化”后,可能失却原来的味道,希望政府全面、可持续地发展老社区,“给香港多一份关爱”。
  街坊罗雅宁从两、三岁开始就在此生活。对她来说,该区最可贵的是完整重现了半世纪前港人生活旧貌。每天穿行在横街小巷,趣味盎然。即使去同一个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路可走,且走每一条路都可以有新发现。在这些小巷中穿行,无论是探望打银老匠或印刷师傅,还是抚摸一只流浪猫,都可以呼吸该区独特的气息,这种参与其中的感觉,实在妙不可言。
  “保留一个唐楼群比保留单栋唐楼更有意思,这样才能真切保持当年环境的氛围和人情味。人需要一些情感的寄托,若我们所熟悉的环境都不着痕迹了,还可以到哪里去回忆?”她感叹。
  数十年前的永利街与附近的几条街道,见证了香港印刷业的辉煌岁月,旧时这里到处都是印刷铺,替中环商业中心的写字楼印刷办公室文件及卡片。一间经营了四十多年的印刷铺如今仍在运作,店内保留了古旧的印刷机,还有淘汰已久的印刷铅字,上一辈努力耕耘的身影历历在目。
  永利街以及附近街道是许多著名港产片取景拍摄之地。电影《岁月神偷》导演罗启锐认为,正是一份本土特色,才是电影真正打动人的地方。由于永利街已纳入市区重建局的重建项目,当局计划保留3栋唐楼,其余则会重建成住宅大厦。罗启锐形容,这一街道是现时香港唯一保留六十年代特色的地方,希望好好保留街道原貌。
  合理保留社区不只是为了一部电影,而是为了承传特色文化及历史景观。城市终归要发展,传统与未来的矛盾始终交织在城市的故事中。老街旧巷,已悄然烙下岁月偷不走的城市记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