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2010

陳伊敏 :蔡國強和無名的農民發明家們

不知如何降下
——蔡國強和無名的農民發明家們

文章日期:2010年5月23日【明報專訊】我收藏的是他們的夢想,而在這些夢想裏,我看到了我自己,我是這片土地的孩子,我本來就是農民的兒子,不, 我就是一個農民。——蔡國強
以城市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而一場「農民世博」卻靜靜地向無數為城市流血流汗的農民建設者致敬。由一九三○年代老建築改建而成的上海外灘美術館,正以「蔡國強:農民達芬奇」作為其開館首展。「火藥大師」蔡國強這次玩的不是驚世駭俗的爆破計劃和視聽盛宴,而是做農民的「推手」——「我是用現代藝術語言講故事的人,農民和他們的創造物才是故事的主人公。」他說。
在一座待拆的舊樓剖面上,蔡國強以熒光橘紅色書寫巨大標語「農民,讓城市更美好」。「高樓大廈、高速公路、地下鐵,哪一樣不是農民的血汗建成的?」曾任京奧開閉幕式視覺特效藝術總設計師的蔡國強說,他在北京期間親見京奧場館「鳥巢」建造時過萬農民工不分晝夜在塵土中揮汗,坐在地上吃飯。但開幕時的煙火璀璨現場,他們都不在了。「美好城市生活的背後,有農民的付出。」他懇切地說。
由上海APEC、北京奧運,到中國六十國慶大典,蔡國強在內地所做大型活動都是「官式作品」。本次以個人身份參與的展覽是他第二個農民題材計劃。一九九九年他以《威尼斯收租院》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用「行為藝術方式」重製了一九六五年的泥塑群像《收租院》,表現解放前農民受剝削的悲慘生活,卻引發了版權爭議。
今年三月,他前往安徽、四川、湖北等八個省,尋訪十多位農民發明家並收集其作品——機械人、飛碟、 潛水艇……蔡國強對記者表示,本次展覽他既是收藏者、策展人,又是藝術家。他精選近年收藏的農民發明作展示,並請來九位農民出席展覽。在蔡國強眼裏,這些質樸而智慧的農民,每一個都是和達芬奇一樣的發明家。「這裏五位造飛機的農民達芬奇,有三位是第一次坐別人造的飛機。有時候我想,就讓他們一輩子只坐自己的飛機好了。」他笑言。
自稱「農民」的蔡國強深知農民心中的愛與怕。他向農民購買作品時並非每次都順利。「他們跟我一樣,能不賣就不賣。」農民曹正書因遭妻子反對不肯把飛機賣給蔡國強。妻子害怕他用賣飛機的錢去買更好的發動機改進飛機,速度可能會更快。她擔心七十歲的曹正書因此受傷。「我要尊重他妻子意見。造飛機玩一玩可以,但是別把命玩完了。」
蔡國強與記者邊走邊聊,略帶福建口音的語調相當溫和,沒有他爆破作品的聲勢浩大和「火藥味」。當記者隨他來到四樓展廳時發現他為農民作品設計的詩意的空間,是真正的「鳥語花香」:展廳四五層是挑高中庭,地面種青草,綻鮮花,空中則懸掛了湖北李玉明製造的潛水艇,四川王強創造的飛機,還有浙江徐斌和江西吳書仔的直升機等。相思鳥和高冠有的停在飛機支架上,有的則低飛歌唱,自在地俯視來往的人。蔡國強說:「我只是幫農民做託兒,讓他們的夢想和精神境界通過我的裝置藝術作品呈現出來。」對於藝術家和農民在展覽中的角色,蔡國強小心翼翼地拿這個合作天平上的輕重。
除了佈局展覽,蔡國強還在一個前廳的牆上用毛筆寫下目前他所收集到的中國農民發明家的名字、籍貫和造物類別,甚至包括一些無名氏。在展廳內,他設計的裝置名為「風箏」。五十多個風箏在小風扇吹拂下搖曳飄搖,風箏上投射農民發明家的故事影像。每一個風箏代表了一個農民的夢想。
蔡國強說,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有兩個人:一是毛澤東 ,一是他奶奶。
「毛澤東曾提出,中國的問題千條萬條最重要的是土地問題。」蔡國強看到了當代中國農民,是近幾十年來的經濟改革追求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最大動力,他們既是出口商品的廉價勞動力,也是高樓大廈流血流汗的建設者。當世博會在討論城市和現代化的時候,他希望關注農民對現代化和城市的貢獻,讓世人發現獨立在集體意志和行為以外,農民作為個人是好玩的、精彩的、有創造力的。「這個展覽不是要喚起社會對農民的同情,而是對農民的尊重。當個人的精彩獲得了放大、重視,才是有創造力的民族。從這些作為個人的農民身上,我看到一個民族追求公平民主社會的希望。」他興致勃勃地強調。
五月三日開幕當晚,蔡國強的時間表密得難以見縫插針,沒有時間陪伴九十多歲的奶奶。當晚,冷風吹襲廣場,他對七百嘉賓的演講卻很熱烈。「從演講台下來,奶奶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感到今天對不起客人。風這麼大,客人沒辦法好好看作品。」 奶奶還關切地問他,「你吃過飯沒有?」他感慨,老人家首先考慮的永遠都是別人。
「從小,奶奶就很欣賞我,在一旁看我怎麼做,把作品收起來。奶奶說,我的作品很值錢,能賣十萬塊。這個十萬塊對她來說是很大的一筆錢!」蔡國強說得一臉自信。蔡國強說過,受到奶奶啟發悟出了關於火藥爆破的奧秘——要懂得點火,跟要懂得滅火。而他那些被稱作「火墨畫」的火藥爆破草圖自成一格,在世界各大拍賣行屢屢拍出千萬天價,又何止十萬?
蝴蝶飛不過滄海
美術館的廣場,停靠廣東「達芬奇」熊天華的飛機。蔡國強用青底白字書在牆上寫了「重要的不在飛起來」的標語。這架飛機曾在熊天華的家鄉試飛時損壞了螺旋槳,熊天華本想更換新的,但蔡國強卻讓他用破損的機翼,讓這架飛機保留挫折記憶。
熊天華的朋友認為他「瘋狂」,家人認為他「敗家」。這次展覽他感到「將長期積壓的不痛快,一下子都宣泄出來」。他坦言,來上海才第一次搭「別人」的飛機。坐在民航客機上感到心驚動魄——萬一發動機死火,如何降落? 「我自己的飛機就算發動機死火不轉動,仍可以緩衝滑翔,很安全。」從十九歲到三十五歲,他一直在追尋童年飛翔的夢想。十多年的閉門造「機」和試飛冒險,雖然屢試屢敗,甚至受傷吐血,但仍要屢敗屢試。他堅信:哪怕五十歲還飛不起來,仍要嘗試。
家鄉莊稼地最低的有五十米,而熊天華的飛機最高只能飛到三十米。○八年,熊天華自己組裝的其中一輛「山寨」飛機試飛成功,可惜仍沒有飛越五十米的山頭就下沉迫降,幸好同機兩人毫髮無損。二十多個村民齊心協力把「失事飛機」扛回來。「那一幕,讓我很感動。」他說,家中現已有八架飛機,正籌組「鄉村飛行俱樂部」,讓有夢想的人一起飛。
我的天才夢
另一個展廳內,三十五歲的安徽「達芬奇」陶相禮特製二十公尺長的航空母艦,訴說又一個故事。當蔡國強請他設計一艘航空母艦時,他迅速提出在身處掛上潛水艇的創意。「真是太牛了。」蔡國強說,由此可看到新一代的農民發明者,一開始就想做世界上別人沒做過的事情。
陶相禮坦言,最初並不想參加蔡國強的活動 ,「只想專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後來發現「他很尊重我,跟我交心、交朋友」,因此動心了。他希望通過這個平台把自己「推銷」出去,等待企業來找他合作。
陶相禮只讀到小學五年級就外出打工闖蕩。他自稱從小喜歡發明創造,有上百項小發明,洗頭的、擦鞋的……但所有專利都因缺錢繳費而被撤回。二○○七年,他開始琢磨製造潛水艇,用廢舊油桶改裝,並從二手市場淘回材料。從他市區租的住房到北京郊區房山的水庫,需轉乘兩次公交車,再步行四五裏路,如不堵車,往返需四、五個小時,但他每天都在那裏鑽研潛水艇。花了一年多終於試潛成功了。他說,最大的困難是缺錢,共花費了三萬多人民幣,「現在還欠別人一萬多」。
「他們都說我是瘋子、神經病。」陶相禮認為,別人的看法不重要,結果也不重要,最重要是實現夢想的過程。他不看書,不上網,不向別人請教,只是憑想像力造出了潛水艇。 「這是我的天賦。你先問那個寫書的能不能造潛艇,再來問我這個不看書的。」他哈哈大笑後又堅定地說:「只要動手去做,不行了再來。」
如果一直寂寂無聞,貧困潦倒,怎麼辦?「還是要繼續我的夢想。我們不需要評價,到哪裏都是過客,做這個產品時,心裏已想下一個產品,永遠不會停留。」
展覽中,多位農民都自製飛碟、飛機等飛行器,他們從未學過機械原理或力學 。「農民壓抑了多年,潛意識裏真是太想飛起來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張鳴指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中文翻譯在理念上有偏頗,直接把農民排斥在外,強化了城市和農村的隔膜。他說,在現代化過程中,農民始終是「外人」,即使在城市打工亦不能真正安家,文化上、政策上被驅趕,始終以一種「他者」的身份在城市裏漂泊。這些作品反映農民的內心希望可以飛出去、升起來,這是長期壓抑後對改變身份的深深渴求。
離開美術館前,回頭望了樓頂上安徽杜文達發光的飛碟,蔡國強寫在外牆那句「不知如何降下」源於杜文達在設計飛碟時並未考慮如何降落。然而在記者看來,未嘗亦折射了藝術家對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擔憂,以及對許許多多尚待完成的社會工程的冀盼。譬如說,公平公義;譬如說,公民權利;譬如說,民生福祉……至少展覽觀賞者如我,是這麼看的。
[文.陳伊敏 攝.林毅 編輯 黃靜 電郵 mpcentury@mingpao.com]
蔡。國。強
文章日期:2010年5月23日
【明報專訊】蔡國強——The New York Times稱他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藝術家」;英國Art Review評他為世界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百位人物;2008 年,他的大型回顧展《我想要相信》成為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史上參觀人數次高的展覽;《華爾街日報》認為蔡國強之名無所不在,英語讀者們,快學會怎麼用中文念「蔡國強」!
1957年生於福建泉州,蔡國強先後在上海求學赴日留學,1995年移居紐約並成立蔡工作室至今。曾獲日本文化設計與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本尼斯、48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金獅、美國歐柏特藝術、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最佳裝置作品及個展第七屆廣島獎、第二十屆福岡亞洲文化獎、2010年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等。他的藝術足幾乎遍及所有國際大展以及著名的藝術殿堂,主要火藥草圖及大型裝置作品也為這些美術館永久收藏;除了持續地成功實現多項規模宏大、跨越國界的藝術計劃之外,也常將慶典轉化為一種特殊的當代藝術形式,如2008年北京奧運開閉幕式煙火演出等。是次展覽《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現了中國農民原生創造力、發明熱情和理想。
時間:2010年5月4日至7月25日
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虎丘路20號)
網頁:http://www.rockbundart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