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2007

一場搶救性南海水下文物發掘

Dear all:
  這是我們提供給境內外媒體的一篇特稿,關于那搜攪動了南海的古沉船。
  華光礁1號——一場搶救性南海水下文物發掘
  撰文:關向東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2007年3月15日-5月8日,西沙考古工作隊在西沙群島,對華光礁水下Ⅰ號沉船遺址和北礁沉船遺址,開展了搶救性發掘和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威介紹,今年是西沙水下考古20周年。這次西沙水下考古的成功是一個里程碑,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遠海沉船全方位發掘,這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遠海。
  投入四百萬出水文物萬件
  2007西沙水下考古專案,由國家博物館和海南省文體廳共同承擔,並共同組建了2007西沙考古工作隊,隊員共31人,分別來自: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青島市文物局、福建省博物院等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外交部、海南省外事辦公室、海南省公安邊防總隊以及南海艦隊對本次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工作指導。迄今已經投入經費四百萬元。
  2007西沙水下考古項目第一階段工作,主要是對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發掘,遵循考古工作規程和水下考古國際規範的原則。專案實行領隊負責制,佈置了50個探方,每個探方4平方米,總發掘面積約370平方米。發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運作業,輔助了空氣負壓設備等進行淤沙清理。擾亂層揭露完成後,發現了船體和南宋瓷器、鐵器、朱砂等遺物。共採集水下文物近萬件,並新發掘了玉琢礁等沉船遺址10處。
  此次發掘,55天內總潛水時間約30萬分鐘。出水文物近萬件,陶、瓷器占絕大部分,陶瓷產地主要為福建和江西景德鎮,陶瓷產品按照釉色分類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幾種,器型主要為碗、盤、碟、盒、壺、盞、瓶、罐、甕等。裝飾手法和紋樣豐富,器物種類較1998-1999年有新的發現,並不乏精品。
  初步估計為南宋福建造商船
  華光礁屬中國海南省西沙群島範圍,位於永樂群島南部。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位於華光礁環礁內側。1996年由我國漁民發現。
  中國古代航海中諺語有雲“上怕七洲、下怕昆侖”(宋·吳自牧《夢量錄》卷十二),內中的“七洲”即指西沙一帶海域。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從福建地區駛出的貨船在西沙群島附近借著北風向東南亞行駛,突然海面上狂風大作,這艘木制帆船在狂風與巨浪的驅使下,飄至華光礁北邊。這裏水淺礁多,船擱淺慢慢沉入海底。”這是考古隊員以現在掌握的情況向本地記者描述華光礁1號沉船時的情景。
  海南省文管辦副主任、西沙考古工作隊副隊長王亦平,是華光礁1號兩次考古發掘的參與者。
  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位於華光礁礁盤內的東西邊沿。遺址表面低潮時距水面約0.5米,高潮時水深1.4米,遺址表面散落遺物的分佈呈東南、西北走向,範圍約38米。
  據王介紹,在華光礁礁盤東西邊沿水深3米處,沉船靜靜地躺在那裏,上面覆蓋著許多的珊瑚,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一大塊珊瑚礁。船板下,上萬件的瓷器等文物已沉睡了數百年。
  船體已經被破壞了一部分,殘存船體覆蓋面積約180平方米,船體殘長20米,寬約6米,舷深約3-4米,發現11個殘留的隔艙,除船體上層建築外,底層船體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計該船排水量大於60噸。
  該船初步估計為南宋福建造商船,是我國目前在遠海發現的第一艘古代船體,目前沉船仍保存較好,結構基本清晰。如能儘快提出打撈方案並付諸實施,將是我國又一艘極具研究價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8年前發掘曾引爆盜風潮
  5月9日晚,王亦平接受中新社記者的獨家訪談,四個小時的訪問中王回顧了1996年至今2007年間,華光礁1號兩度發掘之間發生的故事,揭開了8日在海口舉行的是次西沙水下考古新聞發佈會上,為何出現了“搶救性”發掘一詞之迷。
  王透露說,當下西沙水下文物爆盜成風,儘管文物、邊防、漁政、西沙工委、海軍依法都有監管水下文物的職責,但事實上由於西沙海域遼闊,大多島嶼沒有常住居民可委託,國家對水下文物保護產業投入不多,且國人的海洋國土意識及水下文物意識薄弱,故西沙水下文物保護與監控,事實上處在有法可依卻無力執法的狀態。
  王回顧:1976年國家進行西沙文物普查,發現了甘泉島和北礁兩個唐宋時代島礁和水下文物保護點;1996年再次普查了西沙十多萬平方公里海域中的島礁,其中就有華光礁1號沉船。
  1997年以來,曾多次遭到非法盜掘,該沉船遺址破壞嚴重。1998年國家博物館新成立的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物部門做了初步的試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並出版了《西沙考古》學術報告。
  王回顧,當時出水文物中,有珍貴的影晴盤、珠光青瓷、建窯盞、銅鏡等品相較好的文物。
  然而,由於經費等問題,第一輪華光礁1號發掘之後,各執法部門無力對水下的文物進行監管,引發了瘋狂的盜掘潮。
  他描述說:一九九六年被發現後,一度有近三十艘大船停在華光礁1號附近海域,以每艘船放下兩艘小艇每艇三人計算,就是有一百八十人左右,二十四小時日夜圍著華光礁1號轉。
  這些盜掘者,背後還有文物販子投資,從雇漁船、盜掘到銷售形成了一條龍。據說,當時,撈自沉船附近有文物碎片的沙石,論筐賣,一筐兩百元。
  盜掘者,通常從大船上放下機械小艇,小艇開到沉船附近,將尾部下沉,用螺旋槳沖起水波及沙石。這樣的操作,往往對文物造成淺層破壞,使得文物資源不再完整。
  王亦平特別介紹說:今次考古水下拍攝時,發現華光礁1號沉船船頭船尾都有被炸過的痕跡,即是1997-1998那一輪爆盜潮期間留下的。
  據說,是當時有一艘被雇傭的小艇,因大船提供的潛水氧氣不足,將兩箱炸藥推進了水中……這也是為何,本次考古發現了大量瓷器碎片。
  那一輪華光礁1號爆盜潮,最終以邊防控制西沙各口岸,所有文物上岸全部沒收,而有所收斂。
  98年之後,海南省文管辦印發國家《文物法》,到沿海各村鎮及各港口散發,明確告知:所有出水文物法律上均屬國家珍貴文物,禁止買賣及攜帶出境;同時呼籲漁民加強海洋國土保護意識,發現水下文物及時上報。
  作為海南省僅有的主管文物保護的“兩個半”官員之一,王的夢想是:通過西沙工委的支持,在永興島建立海上文物保護工作站,採用電子等手段對海上文物進行即時監控。
  不過,他感歎說:暫不計實施費用,估計設計這樣的方案即要上千萬。
  “海上絲綢之路”必經海域文物少監控
  據悉,國家《十·一五規劃海疆考古規劃》中,有一份由海南省提交的《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其重頭戲是南海,重點是中間島(?)以外300多公里距離的海底文物普查及監控。
  據王亦平介紹,此前包括中國、越南等國在該海域發掘的水下文物,多包含有中國出產的瓷器。一方面,說明中國人歷史上即在該海域有航海及商貿活動;一方面也證明中國與遠海周遍各國始終有著友好的民間往來。
  有消息稱,中國已啟動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程式。目前,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地有關陸地文物遺址,已經有較為完整的普查及保護措施。
  南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海底沉船就如一串海下的珍珠,將“海上絲綢之路”溫暖地串了起來。
  然而,曾數度巡遊西沙,王告訴記者:以目前的普查能力,也只能搜索7米以上,沉沒或擱淺在島礁、環礁的古船。7米,相對於最深3000米的南海,幾乎是九牛一毛了。
  據介紹,從1976年西沙水下文物普查至今,登記在冊的大約有50個水下遺跡,其中不僅僅是沉船。
  據悉,2006年西沙甘泉島和北礁,被國家批准為第六批海上“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即使是這兩處“國保”單位,因周圍沒有固定的漁民居住,也完全處於自然狀態,沒有任何有效的保護及監控措施。
  王感歎說:幾乎每一次巡遊都發現,一些遺跡有被破壞的痕跡,有些已經面目全非。如若不能引起國家對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及監控的高度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旦來進行“申遺”考察,恐怕難以交代。
  據悉,所謂“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民間按照星象的“更路簿”、以及按照參照物的“水路簿”兩種嚮導方法,大約有兩條航線。民間稱為“外溝”和“內溝”。
  所謂“內溝”,即沿著大陸線,經福建、廣東、瓊州海峽、北部灣,繞中南半島而行。
  所謂“外溝”,是北宋之後開闢的遠海航線,經北礁附近,過永樂群島、宣德群島,往菲律賓、麻六甲,經泰國,遠至東非。
  目前,南海登記在冊的50處遺跡,多散落在“外溝”。
  其中,“國保”北礁位於東經110度,北緯16.7度,位於西沙北端,正對永樂群島,是一處環礁,西邊有礁門,適應避6-7級風。
  這片“海上絲綢之路”繞不過的水域,歷史上被稱為“死亡之海”,因為其露出水面的礁石不多,避風船常常就擱淺之中。而且,附近海域海溝深、海浪大,常年海況差。
  故,僅僅北礁就有十幾艘沉船遺跡,1998年被發現擱淺在海床上。如今,不少遺跡均有被盜痕跡。
  “醉翁之意”不在一艘古沉船
  王亦平表示﹕是次華光礁1號發掘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打撈船上萬余件水下文物,從業務上言考古隊更加看中的是打撈船體本身。這艘初步估計造自福建的八百多年前南宋古船,是迄今為止發現並發掘的我國第一艘遠海商貿船隻,歷史價值頗大。
  海南省文體廳副廳長朱寒松,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二度啟動的華光礁1號考古發掘,目的不僅僅是發掘一艘古沉船,而是希望喚起國人的海洋國土意識,希望國家加大南海水下文物普查、保護、監控、發掘、展示的投入,作為申張南海主權意識的重要一環。
  據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西沙水下考古隊隊長張威介紹﹕水下考古中心成立了廿年,但是迄今為止尚沒有一條既可以考古發掘、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水下考古船。這與擁有遼闊海疆國土的中國,是不相稱的。
  朱寒松向記者透露:是次西沙水下考古隊,租用了三條漁船作業,每條漁船每日租金七千,也就是每日為二點一萬,五十一天合計租用船隻的費用就一百多萬。
  張威、朱寒松都希望﹕“十一五”期間,國家加大水下考古投入,是不是可以從購置中國第一條水下考古船開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