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2007

閱讀時光。《拯救溺水魚》。緬甸。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作者:Amy Tan(譚恩美)、
出版:Harper Perennial
作家談﹕Amy Tan 母親生死 目光幽微
文章日期:2007年5月13日
http://ol.mingpao.com/cfm/style5.cfm?File=20070513/sta13/vzi4.txt
【明報專訊】「她很努力,那麼緊緊地用力地榨壓腦袋。」譚恩美引述母親如此評說女兒把思海中的東西轉化到紙上的過程。
這位流中國人血統,但言行都屬美國文化的美籍華裔作家,認為母親的語句,「是很中國的」。她深深為語句中具象的中國思維方式而感動。
少年時,譚恩美驟失因腦瘤去世的兄長和父親,她心中憤怒難解,母親的自我悔怨亦使她瘋狂得請來風水師傅要找出前生作孽、今生結果,輪迴業報的壓力叫這少女只想遠遠的避開;但如今,母親作古,她的新作《拯救溺水魚》(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雖沒有母女關係的主線,卻是藉已死的女主角出訪緬甸,點評人間事──這縷幽魂,便是譚恩美借以代母親的視角。
她只想,真正聆聽母親、了解母親。
譚恩美的處女作《喜福會》以描寫母女兩代關係探詢東西文化差異,曾經連續八個月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而轟動文壇。
母女關係,應是她一生以筆尋索的課題
,縱然,她少女時從不知道。
譚恩美在美國三藩市長大,父母是戰後逃出中國的移民,工程師兼牧師的父親在她年少時已不在,而母親,卻因曾目睹自己生母自殺,常有自殺傾向。當她要講述自己往事時,譚恩美縱然向來是乖乖女兒,也總不耐煩聽母親的叨唸。
她們的關係,甚至在譚恩美父兄去世後二人短居歐洲時,一度緊張至母親架刀子放在她脖子上,逼她離開一個涉嫌販毒的男友。
但她們最終慢慢和解了,在她寫作之後。1989年,她甚至和母親回到中國大陸,造訪舊居,探望自己從不知道其存在的三個姐姐。
這時候的譚恩美,才懂得要去發掘母親的故事。「可她的生命有多麼重版本呀!」
她曾經問媽媽,戰爭對你有過影響嗎?母親回答:「沒有。」譚恩美想,可能母親是在沒有戰事發生的大後方。
可有一次,母親提起戰爭,卻說到當時避走昆明的自己,從城的一端跑向另外一端的城門,以躲空襲,令譚恩美大為訝異:「你不是說沒被戰爭影響過嗎?」
「我是沒有受到影響呀,我沒有被炸死呀!」
譚恩美就此領悟到東西方思想的差異:美式思維的她,談「影響」,那是關乎「看到什麼、買不到什麼」如此的個人化生活細節,而母親的中式思維中,「影響」是關乎「生死」的長遠大事;更進一步的是,東方思想中隱藏的「業報」觀念——生命是由一連串選擇所構成,每一個步驟「一失足成千古恨」,「媽媽如果選錯了城門,那便會被炸死;所以選擇對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屬集體意識的,個人做錯了事,會牽連家人,自己的成敗足以令家人顏臉添光或蒙羞——這,不也是存在於「風水學」的思想中嗎?族人的德行敗壞可以破了家族的命脈。
東方思想 正確決定
從閱讀母親的想法中,譚恩美看到中國文化的思想脈絡,那她繼承自太平天國時代在湖南而至南京至上海幾代家族遷徙歷史中,代代相傳的觀看世事的眼光,並放到她的寫作中。
《拯救溺水魚》描述的,是一幫在緬甸的美國遊客,被少數民族綁架,希望其中一名擁有超自然能力的美國人,能幫他們脫離軍政府的折磨、勞役、分離及虐待。這個看似是一個關於恐怖極權下苦難的人民的故事,但要解決的,仍然是譚恩美承傳自母親的思考。
寫緬甸,乃是因為她曾被邀約前往這遙遠國度,出訪、考察。但朋友問她,「你為什麼要去呢?那不就是支持那可怕的政權嗎?」令她好好靜下來想:「什麼是我去緬甸的原意呢?我是想幫助那裏的人嗎?要是我不去緬甸的話,改而去了巴黎,難道就能幫助他們嗎?」每一個問號,都是她透過創作這個東南亞國家故事的原因,藉人物的生死歷練,折射她從母親那裏找到的關於人生的答案,那就是,每一步要走正確的決定。
文/鄭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