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2008

不貪

知足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8日
【明報專訊】「知足常樂」這句話可說是老生常談。「人心不足蛇吞象」,許多人追求名和利,但怎樣才算滿足?其實這些都是身外物,又不能帶進棺材,要那麼多幹麼?反而因為不滿足,才有煩惱,很不划算。
人能知足,需要反思,通過理性思維,才能達觀。也許「貪」是人性,「不知足」是「貪」的後果。追求物慾的,是不知足的多,尤其當生活溫飽也成問題,說是知足,也難免是一種自嘲。知足往往是精神上的,但精神上的知足許多時未能滿足物質的需要,這是人的兩難。這世間是俗人居多,俗人總是對於物慾的追求,優於精神的追求。
當然,人能知足便好。知足便能無求無欲,以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一切,沒有凡塵中的一切牽累和憂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物慾的奴隸。人能知足,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跨不過的門檻。不知足的人只會貪得無厭,永不會快樂
我常認為「知足常樂」是中國文化的智慧,特別是道家,老子有名言是:「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不過海蒂自從嫁了給張醫生後,如今篤信基督教,她說《聖經》也提到知足:「我無論在什麼景都可以知足。」(腓四11)。她又說雖然《聖經》談到「知足」,通常論及基督徒對物質的態度,但也可應用到神給人的天賦,所以知足同時也是感恩,感謝神的恩賜。
雲妮則說佛家沒有什麼知足或不知足,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同一件事,在乎怎樣看待:好天氣,大好了,可以出門托;下雨天,太好了,可以在家靜修;人來訪,大好了,可以和人暢談;人不來,太好了,可以獨自看書。
[何慧敏]
*****
知足常樂
文章日期:2008年6月28日
【明報專訊】什麼是幸福?如何達至幸福?達至幸福的條件又是什麼?自有人類文明以來,無數先賢哲人,窮畢生精力,希望找出個所以然,追尋幸福為何物。
過去三十年,不約而同,一個接一個的調查研究, 發現全球最快樂的國家,竟是童話家安徒生的家鄉——丹麥!這個只有550萬人口的歐洲小國,不比鄰國富有,也不及鄰國健康,盛產「酒鬼」及「煙鏟」, 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好奇,進行了各式各樣的研究,連美國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也派出時事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的探訪隊,遠赴丹麥,探個究竟。節目最近在香港播出,甚為有趣, 饒有深意, 可隨時到網上重溫。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知足常樂」。竟與中國的傳統智慧遙遙呼應。
丹麥一位大學生說:「如果你感到滿足,你就少了憂慮,我想是這樣吧!
「到外地時,當地人較丹麥人快樂,譬如在南歐,他們走到街外時,比我們笑得多,或許你可以說,我們較為內斂自足吧!」另一位學生說。
第三名學生說:「我做任何事,有相當大的自由。對於丹麥人來說,自出娘胎以來,我們都感到安全。」
事實上,他們不用交學費,沒有借貸的負累,由幼兒園到大學,費用全免,用多少年去完成課程,悉隨尊便。丹麥擁有完善的醫療及社會保障制度,深入至每一階層。一個普通的工人每周工作37小時,每年有六周大假。當然,如此廣泛及深入的福利制度,並不是沒有代價,他們的稅率高達收入的50%。
對於丹麥的經驗,一名美國心理學家指出,欲望是憂慮的泉源,也是踢走幸福與快樂的主因,他說:「在美國,所謂美國精神,又或是美國夢,其中部分的內容,強調多就是好,尤其是在物質的世界裏,更是金科玉律。但是……這並不能令你快樂。」
[陳耀華 cyiuwah@alumni.cuh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