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2009

閱讀期待:龍應台如何書寫她的1949

龍應台如何書寫她的1949
一本缺席了香港書展的書
文章日期:2009年7月27日
【明報專訊】今年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亦即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的60周年,龍應台教授於香港、台灣等地,展開民間歷史檔案材料的蒐集,並已於去年「事先張揚」將於今屆書展出一部與1949年有關的新著,以致一年以來令讀者引項以待。
然而由於工程浩大,寫作嚴謹的龍教授無法趕上書展7月之前趕付印,改定於9月底出版新著,成為書展「缺席之書」;然而台灣《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將予以轉載其中部分,讓期盼已久的讀者可先睹為快。
龍應台這部梳理歷史關鍵時期的新書,現定於9月20日,分別由台灣的「天下雜誌」及香港「天地圖書」出版。
但《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初安民已跟記者確定,將於8月號雜誌上轉載龍應台新書中的部分章節,亦將安排對談、導讀等,為此封面人物專題輔以增值。
部分章節刊8月《印刻》
而目前龍教授在寫作的最後階段,埋首認真考據各方蒐集回來的資料,有待7月末衝刺後才將面對已經不斷求見的媒體記者——由於蒐集所得的資料龐雜,一向迅速回應的龍教授,近來閉關寫作,亦甚少回覆電郵了。
是次寫作計劃,龍教授以超越國共的視角看待這歷史分水嶺。她曾於訪問中表示,筆下故事將分佈中、港、台、星、馬等地的華人,既有名人如李登輝、馬英九、蒙民偉、梁振英等,亦曾公開徵求各界民間的材料如日記、相片等。
其中,台灣文壇前輩桑品載便曾接受龍應台訪問,並與導演王小棣等一行四人,在今年3月初,重新踏50多年前的足,追蹤從舟山老家隨撤退的國民黨軍人來台時的經歷。
今年72歲的桑品載為台灣報界老將,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2001年出版的散文體自傳《岸與岸》,便是書寫他於12歲時隨軍到台的苦難經歷。「龍應台跟我談過一個很特別的群體,是1951年在台灣的一千來個『幼年兵』故事。」桑品載當時便是這隊「幼年兵」中的一員。
桑品載老家出身於浙江舟山的漁村,地處偏僻,要「解放」民國政府的八路軍一直沒有進佔進去。龍應台和攝製紀錄片的團隊採訪他,便隨他從基隆、媽祖、東莒,以及乘坐快艇,到媽祖對岸的福建黃岐去,「當年我都不見過一個共產黨人,是這次回到內地,黃岐的黨部書記接待我們才第一次見!」一個甲子之後兩岸和解,桑品載哈哈地笑說。
然而當年他卻是離開父母兄姊的孤兒,獨自一人漂泊到台灣。1950年5月,已經遷台的國民黨軍艦回到舟山,接載撤退該地的國軍,「當時軍隊就在漁村的廟中、祠堂或老百姓家落腳」,其中一個住進桑家的連長原想帶桑的姐姐赴台,桑媽媽要求把年僅12歲的桑品載也帶上,卻沒想到臨要登船時姐姐卻被趕下船,桑品載便孤身一人到了台灣,還在基隆過了乞討的日子。
30年 恍如隔世
其時國民黨將軍孫立人發現,在軍隊為防止共黨攻台而每日操練時,隨軍而來的孩童流落街頭,或成的紀律問題。於是將他們收歸組編成「幼年兵總隊」,桑品載亦成了其中一員。「幼年軍分軍階、有編制,也穿軍服」,桑品載回想嘆氣:「那是一段很黑暗的日子」。
幼年兵總隊在1952年解散,為了生存他上進用功,到圖書館奮力攻讀,後來作家林海音讚歎,認為經驗如他的孩子易於學壞,「我不想再見父母時讓他們難過。」直至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他才回到家鄉重見姐妹、弟弟,而兄長離散、母親則已在50年代的饑荒中過世,「當時我已經51歲,恍如隔世」。
寫作期間到烏坵默想
對於龍應台之書,桑品載還建議題目名之為《民國38年》,「但這不一定採用,可能會變來變去。龍應台是重要的文化人,很投入、用真感情,很認真地做這事。」桑品載還透露,龍教授在寫作時常到「寸草不生」的離島烏坵默想、思索關於寫作的種種。
而隨龍教授一起採訪不少1949年故事的王小棣,並將會將片子剪輯成紀錄片,隨新書發布。王小棣為台灣著名導演,不論在戲劇編劇與播導方面,皆屢獲台灣傳播媒體界盛事金鐘獎的肯定。她是國民黨名將王昇之女,在龍教授採訪之時陪同拍攝,捕捉關於1949波譎雲詭的歷史感,應無難事矣。
[文/鄭依依 編輯/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