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2009

關於澳門與海南島嶼合作課題的一些想法

K,
小女子功力不夠,尋求思想外援.


W老師、K院并Z師兄,
這個項目是澳門基金會的委托,應當不同于普通的調研或論文,或許課題報告,有可能推進兩地實質性合作。
此前,盡管在港期間,也受政府部門邀請對澳門有過訪問,但是畢竟沒有全程跟進過,對那個半島的理解,遠遠比不上和香港的親近。
而且,0六之后,拉斯維加斯概念的啟動,令澳門的格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舊賭業之外,酒店業、會展業、文化演藝業甚至出現了與香港競爭的局面。城市一下子從1999年布滿“爛尾樓”的沉寂,到現下的光鮮時尚,我想其實內心里蠻傳統的澳門本地人,也在爆長的城市里,劇烈的不適應。打破腦筋想尋覓繼續成長的“新枝”在哪兒,大概是一種應激反應吧。故而,有這么一單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課題。
海南從去年起,提出了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概念,可是,至今為止,我尚未看到關於這個概念,能夠讓人讀得懂的表述。大多是大概念套小概念,玩虛的。傳統的政府思維,立刻就將其引入的數字魔幻,GDP、進出港人數、人均消費額、新開工建設酒店數……我看到了又一輪加法的啟動,而不是靜靜地修養,如人的本能,更不是做做減法,面對發展怪獸,奮起保護“自己”之“自己”。

不過,仔細琢磨,海南和澳門倒是還有相似之處:都是在SARS之后,旅游產業出現了大的增長,澳門是靠著開放賭牌和CEPA,海南則靠著內地忽然而起的健康游,游客人數都夢幻般倍增。兩地的硬體設施都出現大的量變,與之匹配的軟體都在嚴重短缺中,甚至有些無從下手之感。
島嶼(半島)之所謂開放,不過是“孤單”的另解,其實是脆弱,無助,都盼望著外援。如南太平洋里的菲律賓,阿羅約之家族貪腐案不斷,她依然被年輕人推崇,真是因為她有和西方世界說話的辦法,歸根到底,是能得到援助;台灣四處尋求“外交”認同,也是如此,扁馬之民意相差之處,就在於“國際社會”與大陸對綠島的認同度。
澳門也好,海南也好,現下四處求助智庫,無非是都還沒有找到尋求各種外援的“合適的方法”,海南的國際旅游島論壇也可以這樣理解。
如果我的揣測有一定道理,那么這個案子如何打到雙方渴望而又尚不自知的“點子”上,至關重要。這之中需要有對兩地深刻認識的“橋”,為兩地的尋找到準確的銜接點。

那天,我們談到旅游一程多站(或者曰“賭后休閑”)、國際郵輪聯線、旅游人力資源培訓,可能是可以看見的最為淺層的合作可能,或許找海南的業內人士進一步探討一下,可以有更多的思路?

昨日看到關於澳門對文化產業、會展業的論述,我想起在香港期間,香港社會對這兩個業已比較成熟產業的反思與批判。或許,澳門起步得很快,還沒有來得及回頭打量。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澳門失去了以葡國文化、福建移民文化為背景的“文化”,澳門將失去它的文化DNA,在文化產業上就只是商業成長,而不是“澳門成長”。這一點,是亞太區許多國家都經歷過的痛苦。海南也是如此,如今的南部濱海度假旅游圈,幾乎失去了海南島“原生的元素”,是一些“制作的產品”,這樣的“旅游文化”是虛假的,很容易被替代。如何保持住海南之為海南最樸實的本質,讓原居民能夠心境平和地休養生息,令游客因為喜歡這種熱帶生活的寧靜,樂而忘返,是海南需要靜心琢磨的。因此,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在報告中專章探討兩地面臨的“發展與保護”的兩難問題。哪怕這是這個問題探討的起步,也希望引起雙方政府的重視,如果能有學界、業界、民間參與推廣,那從長遠來看,將會是“功德”。
先想到這些,供參考。
好久不動腦子想想“正經事兒”,還真累@@@
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