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2007

貝多芬。巴倫波因。熱情奏鳴曲。


K:  

回島開工﹐今兒第一次主持采編會。  

面對我的島子﹐面對年輕的同事﹐實在需要龍所說的“熱情”。  

于是﹐晚間﹐聽Daniel Barenboim演奏的貝多芬23號《熱情奏鳴曲》。龍文轉述列寧當年是這麼談這個奏鳴曲的:“沒有比《熱情奏鳴曲》更美的音樂了,驚人、超尋常的音樂!它總讓我像幼稚的孩子一樣由衷地覺得自豪──怎麼人類可以創造出這樣奇蹟似的樂曲。”  

小女子聽來﹐這《熱情奏鳴曲》的精華在末段﹐隨著琴鍵的敲擊﹐噴薄升起的音符﹐實在不知﹐是熱情﹐抑或躁動。  

或許﹐生而為人﹐在人生某些階段﹐就是得如此狂熱。展開﹑展開﹑再展開﹐不需要知道是否有極限﹐展開﹐就是一切。熱情﹐狂熱﹐焦躁﹐奔涌……在在都是生命﹗﹗﹗  

阿根廷演奏家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據知是當今演奏貝多芬的頂尖人物。小女子是在今年一月三十一日午﹐完成了在港最末一次訪談後﹐在九龍塘又一城的香港唱片行﹐尋回了這套Daniel Barenboim演奏的貝多芬。  

唱片行斯文的小靚仔導購員﹐聞聽小女子想找全套貝多芬﹐驚喜地說﹕剛剛進了最新Daniel Barenboim。  

其實﹐那天﹐小女子就想聽78號《升F大調鋼琴奏鳴曲》﹐一個自我糾纏極了的曲目﹐如同小女子當時的心境。夜晚﹐獨自在港無人的采編平台聽之﹐何止是落淚。  

如同小女子無法自我排解﹐就去翻的泰戈爾一般﹐貝多芬的音符﹐亦將人的心境﹐描畫極盡。聽之﹐如同與知己傾訴﹐心結隨著黑白琴鍵﹐一點點就會打開了。  

所以﹐得有詩﹑得有畫﹑得有字﹑得有音樂﹐更得有大師。

────  

巴倫波因﹐何許人也﹖  

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 1942年的11月15日,誕生於阿根廷首都也是音樂中心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他五歲開始學琴!母親指導了他如何讀譜並給與其生平的第一堂琴課, 隨後父親立刻接棒傳授,且成為他此生唯一的鋼琴老師。巴倫波因的父親鋼琴習自義大利名師,亦是現今聞名的Martha Argerich的老師,名叫Vicente Scaramuzza。

1950年8月19日下午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那個穿著短褲的七歲男童,爬上劇院舞台,舉辦了他個人的第一場鋼琴獨奏會。

1951年,巴倫波因舉家遷居以色列,前往羅馬的聖賓西莉亞學院就讀,同時還跟隨費雪(E. Fischer)及娜蒂亞.布朗潔學習鋼琴,另外也參加了伊果.馬凱維契在薩爾斯堡的指揮課程。1955年,以13歲之齡於巴黎演出,職業生涯中,數度舉行貝多芬奏鳴曲全集的系列音樂會,1962年巴倫波因首次正式以指揮家身分登台指揮以色列愛樂,逐漸地,在他的演出比重上,指揮比鋼琴佔有更重要的地位。60年代中期之後,以指揮家、獨奏家身份陸續與英國室內樂團、新愛樂管弦樂團、哈雷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柏林愛樂、紐約愛樂等世界級團體合作,1975至1988年領軍巴黎管弦樂團,先後擔任法國管絃樂團及巴士底歌劇院音樂總監,但1990年卻因與法國當局意見不合而被臨時解雇,引發了國際樂壇大震盪。

1967年與20世紀最出色的女大提琴家杜普蕾結婚,開始眾人羨嘆其金童玉女,然而卻以杜普蘭遭病魔苦纏做為戲劇性的結束。

他在西元兩千年慶祝他演奏生涯五十週年紀念,在全球舉辦系列音樂會,高潮是在紐約市卡內基廳演奏貝多芬全套交響曲與鋼琴協奏曲。

────

★三千名觀眾爆滿科隆大劇院★安可曲多達13首直到午夜★盛況空前全球媒體廣泛報導
★DVD-Info雜誌:「安可不斷的音樂盛會」★德國Das DVD雜誌:「逼真的音效,讓樂迷大呼過癮」
1950年8月19日下午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穿著短褲的七歲男童,爬上劇院舞台,舉辦了他個人的第一場鋼琴獨奏會。這位當年的鋼琴神童,如今已是名聞遐邇的樂壇巨匠----巴倫波因。整整五十年後,大師再回到故鄉,在七層樓高的科隆大劇院裡,擠滿了三千名觀眾如朝聖般參與【巴倫波因音樂生涯50週年紀念音樂會】。
這場音樂會展現了巴倫波因在鋼琴藝術的絕代風華,曲目包括上半場的莫札特與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以及下半場的阿爾班尼士《伊貝利亞》鋼琴曲集。在觀眾的熱情歡呼,甚至齊聲為大師唱賀「週年慶快樂」下,巴倫波因展開了如同馬拉松般的安可曲演出。直到午夜時分,巴倫波因不得不回到舞台親自蓋上琴蓋,結束了這場別具意義的紀念音樂會。
巴倫波因如今多以指揮為其演出重心,能像這樣整場鋼琴獨奏的演出已相當罕見。身為一代鋼琴名家,巴倫波因不僅將這場音樂會視為回顧過去五十年的藝術生涯,更視為第二個五十年的里程碑。而由於樂迷的瘋狂反應與全球媒體的廣泛報導,這場【巴倫波因音樂生涯50週年紀念音樂會】更成為跨世紀最具歷史意義的音樂盛事!
http://tw.myblog.yahoo.com/yu-ying/article?mid=2006&prev=2014&next=1851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