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2007

“活著”的明成化古城


清探花張岳崧手跡。



1466年建的定成北門。

小鎮秀才吳生。


民居里長出“解元牌坊”

小鎮秀才“亂翻書”

定安政協老主席﹑民盟主委作導游
K,
這是小女子為即將開版的《歐洲時報-今日海南》寫的專欄文字﹐開玩兒了。
觸摸真海南:“活著” 的明成化古城定安
  撰文:關向東
春日小豔陽。
在海南東北部的南渡江下游南岸﹐記者一行走進建于明成化年間的古城──定安。穿過五百多年歷史長河﹐它依然有滋有味地“活著” 。
臨江﹐開建于明成化二年1644年的古城北門﹐城樓上蓬蓬勃勃爬滿了蒼綠的熱帶藤籮植物。
城牆不高﹐三米而已﹔城門不闊﹐不到三米﹔門洞幽深﹐二十五米多。
城洞內﹐青石板路﹐黑石拱壁﹐一黃一綠兩隻龍舟迭架。
小城男女老少﹐自由自在穿行其間。不知﹐他們是否聽到過去了的五百多個端午﹐催促祖先們抬起龍舟,奔向大江的鼓點呢﹖
七十二歲滿腹經綸的徐榮頌老先生﹐撫了城磚說﹕這玄武岩﹐取自海南金雞嶺﹐而城磚的粘合方式﹐卻與大明古都應天府(今南京) 相同﹐取的是和著糯米汁﹑砂糖的石灰﹐老城至今滴水不漏。
據《定安縣誌》記載﹐定安古城籌建于明成化二年﹐成化十四年建成。時﹐城圍五百九十三丈﹐高一丈四尺﹐城垛一千一百九十二個。
五百多年來﹐古城幾經變遷,如今尚存西北﹑西南兩端一千余米了,不過依然是海南現存唯一較為完好的縣治城垣。
僅存的城垣﹐如定安祖先護佑後代的恩物﹐擋住了城外經濟大潮的浮躁﹐百姓的日子在祖蔭下,在古城內舒服地流淌著。
遇一阿婆﹐個子不高﹐滿臉皺紋﹐八十二歲,卻紮著紅繩小辮兒。她跟前跟後看著記者拍照﹐忘卻了歲月,好奇如少女。
小城﹐從“東門街”到“西門街”﹐長長一條古老街市﹐沿街鋪陳著迷你版的南洋“跑馬樓”。站在街頭﹐可以想像當年臨水的這街市﹐該是如何車水馬龍。想來,小縣士紳當年的追求﹐大約就是定城有樓吧。
如今﹐古街密實地織進了歲月的紋。樓﹐舊的﹐風過落種﹐牆頭長出了樹﹔街﹐老的﹐不過就服務於整個小縣子民的生老病死。
算命鋪的幌子﹐春風裏飄著﹐清瘦的老先生帶著圓框眼鏡﹐靜坐在一張本色的木桌後。徐老說﹐整個定安人﹐結婚合八字﹐生仔取名號﹐生意人轉運﹐讀書人升學﹐自然就會來。
走進一個懸掛了紅紅對聯的小鋪﹐店主吳姓先生長得很健碩﹐笑容卻斯文。一問﹐原來這位四﹑五十歲的老高中生﹐逢年過節寫寫對聯﹐平日幫人寫寫家信﹐就在祖上留下的宅子裏過活了。
吳先生說﹐閒時就“亂翻書” 。看他在牆上隔出的“書架”﹐有《鄧小平文選》﹐有《西遊記》﹐有《倚天屠龍記》﹑有《初等數學》﹑有《貨幣銀行教程》﹐甚至還有《香港時裝剪裁》﹐果然是小鎮秀才。
“給我們寫幅字吧” ﹐記者笑著說﹐“寫個‘福’字好不好﹖”
吳先生果就裁了紅紙一方﹐提出一管小孩拳頭大的羊毫﹐在不知什麼年代的一方硯臺裏飽蘸了墨﹐按﹑提﹑頓﹑收﹐瞬間就見一個鬥大的“福”字了。
小鎮的中央﹐有個“東門市場” ﹐朗闊的大棚﹐結結實實的原木支柱和橫樑﹐據說是定安當年最熱鬧的所在。如今﹐市場遷走了﹐這裏成了阿婆們結伴納涼地﹐放了學的孩子們也在裏嬉戲。
東門市場外﹐看到一座從民居頂上“長”出的“解元牌坊”。牌坊為明朝鄉試解元王弘誨所立﹐八十二歲王姓阿婆笑聲朗朗﹐如今小屋裏守著先人過活。
漫步小城﹐舊時的理髮鋪﹐竹篾編筐店﹐手工傢俱坊﹐神龕雕刻場﹐擺放著鮮紅棺材的壽材鋪﹐漸次展開。一紙瓊劇《駙馬外傳》鮮紅的海報﹐在街角牆上很是醒目……
如是﹐明朝古城定安﹐鮮活地活在“親密無間” 的定安人先祖與後裔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