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2007

陳冠中。粉絲改編張愛玲。

粉絲改編張愛玲
http://blog.sina.com.cn/u/48c6465201000b4w
陳冠中
張愛玲1944年親自改編的《傾城之戀》話劇劇本,後來怎麼都找不到了。
上世紀80年代中,我突發奇想再把《傾城之戀》小說改成話劇,交給海豹劇團。海豹是香港的業餘劇團,始創者多是香港大學英文系和比較文學系的師生,我是一個很游離的成員。可是海豹吃不下較大的製作。
幸好香港話劇團正在找戲,配合香港大會堂25周年的慶典。大會堂是當時香港舞臺演出的主要基地,如北京的首都劇場或臺北的兩劇院,而香港話劇團是由香港政府資助的職業劇團。我的《傾城之戀》話劇本遂交給了香港話劇團,由該團藝術總監陳尹瑩執導,並取得張愛玲委託人的舞臺演出授權。
張愛玲可能知道這次演出,只是她沒有任何示意,更談不上打動她重訪香港。
在1987年的首演場刊上,我寫:
「可能因為是上海人,也是香港人,所以喜歡張愛玲,很地域的,也就是很私人的。
其他人為甚麼迷張呢?大概是所謂文字的魅力吧,張愛玲的霧數情懷及蒼涼姿態,慢慢將所有稍有耐性的讀者迷倒,然後一個宏觀,才呈現她通透清明的心靈,『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看張,令人傷感地愉快,有種『奇異的眩暈』。
後來弄得太認真,變了文學!
還是抓住親切感及小聰明,把自己對一篇雋永通俗小說的喜悅傳染上舞臺。希望觀眾看話劇《傾城之戀》,會像我初看小說時一樣,感到心曠神怡。這只是一出精巧蠱惑的喜劇,其餘是各自修行」。
我是以粉絲的態度改編《傾城之戀》的,雖然有時候會語帶不敬。
星移物換到了2002年,香港話劇團自已25周歲,要選演一出戲,該團藝術總監兼導演毛俊輝想到了《傾城之戀》,但不是舊戲照演,而是「根據陳冠中1987年的舞臺版本重新整理,並加入歌唱與舞蹈」,就是說在原來「文戲」的基礎上,加了「舞戲」。這次演出,觀眾面更廣了,說明加插歌舞是個好主意,。
2005年張愛玲逝世10周年,香港話劇團再上《傾城之戀》,並邀得影帝梁家輝來演范柳原,可說是未演先轟動,幾度加演。不過這次演出,毛導演請了上海編劇喻榮軍針對范柳原與白流蘇在戰爭中重逢後的結局戲,做了重大的創意補白,超出了原小說的格局。不管接受這個結局與否,我可以肯定的說喻編劇並不是張愛玲粉絲。
沒想到《傾城之戀》穿梭滬港,由文字到音像,平面到立體,跨時代、跨地域、跨媒體、跨方言,輪回變身,終成了香港話劇團的保留劇目,2006年又在香港重演多場,並應邀到澳門、上海、紐約、多倫多、北京等地演出,據說還有不少城市在發邀請函。一出香港粵語舞臺劇被請到上海、北京作多場演出,我至今覺得不可思議!
雖說香港話劇團功不可沒,梁家輝的號召力不容低估,不過對粉絲來說,有張愛玲才可能有化學作用。
上世紀70年代初我開始看張愛玲,在臺灣和香港不算先知先覺但也不落後,跟40年代的上海讀者比差了30年,卻又遠較今日大陸讀者早,以至看到大陸近年的張愛玲熱,竟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如果再有一個這樣的天才作家,我們還會讓她如此時空分崩、斯人憔悴、粉絲欲表敬意而人不在嗎?希望不會。
我只做過一件跟張愛玲有關的事,就是改編了她的《傾城之戀》,搭便車由1987年一直開到現在,看勢頭還有得玩,以付出來說,回報真大。
如果還可以奢望的話,我奢望:一、香港話劇團的《傾城之戀》能到臺北演,因為那裏有熱愛張愛玲的人,二、用上海話再來一次。
﹝原載《萬象》、《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明報》世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