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008

博鰲留客村“海南僑鄉第一宅”

天涯熱風:走訪博鰲留客村“海南僑鄉第一宅”
中新社瓊海三月二十九日電:天涯熱風:走訪博鰲留客村“海南僑鄉第一宅”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尹海明
 海南瓊海是著名的僑鄉,不少村莊幾乎家家都有“番客”(南洋華僑),留客村就是其中之一。這個距博鰲亞洲論壇會址約三、四公里的秀美村莊,烙刻著濃厚的僑鄉印記:中西合璧的“海南僑鄉第一宅”、會講“番話”的阿婆……
從瓊海市區往博鰲方向東行,車過朝烈萬泉河大橋右拐,就走上了鄉村土路。聽說記者要看留客村的“大宅”,一群小學生騎著自行車,沿著椰林道熱心帶路。
被譽為海南僑鄉“第一宅”的蔡氏民居,坐落在村裏的一顆百年古樹旁,外觀形似城堡,坐東南,向西北。院牆上有了斑駁痕跡和苔蘚,但高牆深巷和宅院裏雕樑畫棟,會讓人感到昔日的榮華。
看護宅子的人打開銅制大鎖,推開紅漆大門,走進天井裏。宅子為青磚大瓦加鋼筋水泥結構,由兩進堂屋、兩側兩層橫屋以及前後庭圍牆環抱而成。 共有五座樓梯,樓上樓下大小五十多個房間,八十多扇門、大小窗戶一百零四個,竟然有佈局蠻現代的廚房和衛生間。
上下大屋的屋簷融合了中原、南洋甚至羅馬建築的特徵,既有中國古錢幣、古代宮燈雕塑,也有西式立體花盤。屋頂既保留海南民居的屋脊翹頭,又有西式的方、圓、弧等浮雕圖案。二樓的護欄和樓頂上的房頂、橫樑上的紅漆塗料仍清晰可見。
高達八米的廳堂上部供奉祖先牌位的傳統密閉式“公閣”“濟陽堂”。 “公閣”建得很高,燒香祭祖要用專用的梯子上下。廳堂兩旁的牆壁上掛有蔡氏一代代親人的照片,照片上蔡氏先輩西裝革履,兒孫滿堂。
據介紹,這座深宅大院由一九一一年旅居印尼的華僑蔡家森回鄉所建。像很多海南“番客”一樣,發了財的蔡家森兄弟雇了腳夫,挑回幾十擔光洋蓋祖屋。 留客村的一些老者還記得當年的情景:幫蔡家起屋餐餐都有“乾飯”吃。
一九三九年日寇侵略瓊島,蔡家三兄弟撤回印尼。蔡氏不願離開故土的母親去世後,大宅就一直空著。直到一九八七年,蔡家人才從印尼歸來,到“公閣”拜祭逝去的親人。
記者參觀時,恰逢蔡氏的第五代孫前來上香。他說,“現在家人大多在外僑居,自己也常往來于印尼間做點小生意。大宅由村裏鄉親幫著照看。”
如今,蔡氏民居是省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常有有人前來參觀。
蔡氏民居並非留客村唯一的大僑宅,記者在村裏還走進了三進院落組成的盧氏家宅,並巧遇印尼歸僑郭安娘一家人。
“大娘年輕時好美”,記者看著牆上的老照片贊道。“不比當年啦。”七十六歲的郭安娘身量嬌小,談笑間仍透著南洋書卷氣,“和香港、印尼的兄弟姐妹們通電話,我還是講印尼話。”
出生在美洲郭,是五十年代回國參加建設的愛國華僑,在北京的華僑補校讀書,遇到了瓊海籍的盧先生,便跟著回鄉落戶生了四子。郭安娘說, 每逢南洋客人回鄉,都會做椰香餅、九層糕等東南亞小吃招待客人,還會端上咖哩飯、咖哩雞。
村裏人說,“番客”們帶回的語言習慣現在依然可見。村裏的阿婆稱水桶為“水聽(Tin)”,去市場則稱去“馬察”(Market)等。如是哪家華僑寄錢回鄉,別人會通知說:“你家‘新洲’(新加坡)客又寄‘叻紙’(新幣)回來了,快去郵局領啦!”
據介紹,留客村的“去番” (到東南亞謀生)潮始於清末民初,近百年來,“番客”們回了又走,走了又回。如今,留客村全村包括華僑在內共有一百六十餘戶,一千五百餘人,其中仍有一千余人旅居印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及港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