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2008

蘇州博物館。貝聿銘的“角力”

多角的蘇博
文章日期:2008年4月26日
【明報專訊】早就計劃去看貝聿銘退休後,繼日本美秀(Miho)美術館之後的力作,蘇州博物館。也早就知道貝氏為家鄉策劃這座博物館時遇上的論爭與麻煩——外國建築式樣會否破壞蘇州古式面貌,看他老人家如何拆解這個中外文化碰撞的難題。

沿東北街走,過了拙政園,再經忠王府,一堵白牆,上寫「蘇州博物館」五個大字及英文名,旁邊一道出入口正門,建築素白黑邊,如多角積木砌成。看來平淡,不似美秀一出穿山隧道,眼前一亮的驚訝。進了大堂,面對落地大玻璃門,外邊有水有橋,盡處又是一堵牆,牆前陳列十多塊參差尖頂片石,石側植了疏落有致的竹木。尖石如山,倒影水中,非日本枯山水,卻是枯山活水。幾座建築物,蘇式黑瓦粉牆,與傳統民居渾然一體,完全實踐了貝聿銘「中而新,蘇而新,不高大不突出」的承諾。經西廊未進各展館,即遇光影在地,因天花頂用木條疏隔排成,採天然光,光影印在地板上,成幾何圖形。某個角落,牆上六角形窗,向外借景,已非創新,不過沿用傳而已。綜觀各處,幾乎都是多角:六角形窗、多角形天頂、多角山形牆壁,合成全體輪廓,給觀者硬而直的視野。幸而主庭園內尚有灩漾水光,尚帶柔。深信貝氏一向鍾情尖角形的實體,台北東海路思義教堂、巴黎羅浮宮外玻璃金字塔、香港中國銀行,都為例證。硬得很的印象,與吳儂軟語的江南風格,並不相配。

館藏並無精品,但剛巧在接入忠王府內園的「現代藝術廳」正辦「潘玉良女體主題特展」,一共七十多幅作品,都令人眼界大開,是意外收穫。

[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