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2008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爱物语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 作者:[美]莫里·施瓦茨 定价:20.00元
Mitch Albom 拒絕只望向肚臍文章日期:2008年4月26日
【明報專訊】當我年紀愈大,愈接近死亡,我會不斷想起恩師墨瑞 (Morrie) 臨終的說話。」全球暢銷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始終念念不忘老師對他的啟迪。
死亡力量
原本只是一名體育專欄作家,米奇‧艾爾邦因為九六年出版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http://book.sina.com.cn/nzt/live/liv/xiqierdeke/index.shtml令他躍身國際知名作家之列;據估計,這本被翻譯成中文、韓文、日文等多國語言的作品總銷售量超過一千萬本,而中文版則超過六十萬。米奇‧艾爾邦接受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閱讀解碼》訪問時,重談一段與這位老師的相聚緣,亦分享了他喜愛的書籍。
十多年前,米奇‧艾爾邦的大學教授墨瑞因患上肌肉萎縮症而步向死亡,在恩師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米奇‧艾爾邦每個星期二都去探望他。雖然面對死亡一步步的逼近,這位老教授卻仍保有熱情和幽默感;藉每個星期二的談話,他一點一點地融化了米奇世故冷漠的心。他們師生的重聚,成了一堂有關生死之智慧的課。「只要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他說雖然課很短,卻涵蓋許多課題:愛、工作、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為了替墨瑞籌集醫藥費,米奇‧艾爾邦將談話紀錄結集成書,於九六年出版,這書迅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及後更改編拍成電視劇,成為一九九九年美國最高收視的電視劇,並獲四項美國艾美獎。這個「意外」令米奇‧艾爾邦從體育專欄作家,變成說故事的人。
經過十二年,墨瑞的說話仍然縈繞他心頭;墨瑞的十四堂課,令米奇‧艾爾邦對人生有另外的體會,之後更出版了兩本暢銷小說《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及《再多一天》,均是對人生、對親情、對愛的故事。
「墨瑞曾說過如果你不喜歡某種文化,就不要接受他。十二年前他跟我說這番話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體會。今天在美國,我有很多不能接受的文化,例如崇拜名人,很多人跑去參加美國偶像選拔賽,參加真人秀的節目,希望一舉成名,那怕是因為歌藝欠佳而聞名。」米奇‧艾爾邦感慨地說。成為全球暢銷書作家後,米奇‧艾爾邦仍然住在美國底特律,開同一型號的車子,在同一電台工作,過樸素的生活。
除了墨瑞課堂外,閱讀對他亦影響很深。在求學時期他喜愛看海明威的書:「海明威的簡潔風格深深感動我,他善用簡短的句子,你看我的作品也是小書,我很喜歡用短句去表達深遠的意思,這對我是很大的挑戰。」而普立茲得獎作家Marilynne Robinson的小說作品Gilead亦是他的心頭好。
小說的背景,是一九六五年美國愛荷華州一個隱蔽的小鎮Gilead,故事主人翁是一位患有心臟病且快將離世的牧師,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給至愛的兒子及年輕妻子,讓兒子了解家族的歷史,並感激年輕妻子的愛。「書中很多句子很有力量,令我再三思考。」書中描述人類面對死亡時的孤獨、愛、信念及家庭,令米奇深受感動。
在米奇‧艾爾邦的作品中,死亡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他用死亡來彰顯生命的意義: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墨瑞身患難疾卻樂觀面對;而另一作品《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中的愛迪(Eddie)因意外身亡,在天堂裏遇見五個不同的人,從而領略生命的意義;《再多一天》裏的查理(Charles Benetto)因失意企圖自殺,但回到故居看見已去世的媽媽,與她相處一天,就令查理明白媽媽很多苦衷,因此重新振作。米奇‧艾爾邦認為:「大部分人只會在面對死亡時才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在故事中,生命與死亡是缺一不可的,在一個故事內有死亡元素,人們會更認真對待生命。」
我只讀到愛
雖然作品中包含死亡的元素,但米奇‧艾爾邦卻不喜愛閱讀只描述痛苦無望人生的書籍:「在美國,我們形容這些書籍為『望向肚臍』(looking at your belle button)的作品,讀後你只會垂下頭感哀傷,我不喜歡,因為讀後不會令我進步。」身在底特律,米奇‧艾爾邦說這是一個充滿不幸的城市,隨處也是悲哀的故事,故他不希望閱讀有關絕望無助的書籍,「故事連繫人心,一個關於愛的故事能突破地域、突破語言、突破膚色界限,打動人心。」米奇愛故事,因此愛看小說,尤其是關於愛的故事。
另一位普立茲獎得獎作家Cormac McCarthy的作品The Road令他十分深刻。The Road是一個發生於美國末世的故事,書的調子是黑暗的,但米奇‧艾爾邦卻認為書中處處充滿愛。「愛不一定是男女之間的愛,可以是母親的愛,兄弟的愛,朋友的愛。」在The Road整個世界被食人的怪物侵佔,書中父子是世上唯一的生還者,兩父子為逃避食人怪物的追殺,於是一直向南,向溫暖安全的地方走,他認為:「書中的父親傾盡全力去保護兒子,書中處處也充滿愛。」
米奇‧艾爾邦相信寫作與閱讀有密切關係,所以要多閱讀才能駕馭寫作。「我任何東西也看,無論是最淺白的故事,最深奧的故事,漫畫、劇本,甚至一些我不愛看不認同的書也看,因為我在任何的閱讀過程中也可以學習。」除了得獎作家的著作外,一些年輕作家的作品他也愛看。美國年輕女作家妮可‧克勞斯(Nicole Krauss)的《愛的歷史》(The History of Love)是其中之一:「當你寫同一主題——『愛』的時候,很容易會墮入重複的軌道裏,不是男孩子碰上女孩子,就是男孩子跟女孩子分開,像古老電影,《愛的歷史》的情節很與別不同,是我無法想像的。」《愛的歷史》的故事因一個名字、一本書帶動,串聯三個乍看之下毫不相干的家庭,牽動三代之間的愛恨,因為對愛的堅持與追尋,他們的人生之路,逐漸交錯。米奇‧艾爾邦的作品,全是關於平凡人的故事,他成為全球暢銷作家後,名利隨之而來,認識不同的名人,生活不再平凡,但米奇仍堅持寫平凡人的故事,因為「每個人也有其過人之處,平凡人中也有不平凡的故事。」當他去到不同國家宣傳新書,縱使語言不同,讀者的問題及反應都相同:「媽媽愛孩子,夫妻相愛,人們不希望面對死亡,他們希望尋找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不希望有遺憾。這些是我想寫的故事,不只美國人,亦是所有人思考的事情。」米奇‧艾爾邦相信,故事可以牽動所有人的心靈,因為「我們是相同多於不同。」
Info.Xtra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閱讀解碼》,逢星期六晚上七時,無電視翡翠台播出。港台網上直播及可供重溫(http://tv.rthk.org.hk)。
[文/ 鄭秀慧 香港電台節目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