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2008

小思:人物訪談的功力

人物訪談的功力
文章日期:2008年9月13日

【明報專訊】人物訪談,本是文字記者的當行,可是卻非個個記者優為之。設問的工夫要緊,但訪談過程中,對受訪者細微言行的敏感度,隨機插問,也十分重要。寫的時候,選材取捨,筆力更應千斤,務求以不多字數,突顯人物個性特點,使對人物不認識的讀者,一讀難忘。對談又與訪談不同,因為對談者必須旗鼓相當,一起一伏,才見波瀾。
忽然講起這話題,只因近年就讀到兩本好書。
一本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這名雖云訪談,其實查建英與受訪者同屬一時代人,共同經歷與記憶多,十多年過去,人人都積存「一腦袋見識,一肚子乾貨」,談起來碰撞出耀目火花,已非一般訪談,全書瀰漫一代人的血淚心思,而各顯秉性。查建英是其中一員,懂得很。
另一本是三聯書店出版,曾凡主編的《大師級》。訪談對像是十九位世界大師級的建築師、藝術家、電影時尚專家。負責訪問的相信是內地第一流雜誌的記者,設問、對話、撰文,都極在行,不是泛泛空論。我讀過不少貝聿銘的訪問,令狐磊寫的,就如詩似畫的點中貝聿銘的建築風格。蔡國強,香港人應通過奧運會開閉幕的煙花與爆破火力認識他——外國早就知道這位爆破藝術家了,香港一般市民聽過他的故事,恐怕不多。這倒可看看Lo(唉!又是不用中文署名)的訪談。許知遠寫賈樟柯,活現了山西漢子的率真與勇氣。
好書,可以知人!
[小思]
****
蹩腳的訪問
文章日期:2008年9月14日
【明報專訊】香港傳媒界不是沒有出色的訪問者和撰寫能手,只是蹩腳的也不少。
毫無準備,對受訪者一無所知,就去做訪問的多的是。問題可能出自人的專業訓練不足。可能上司分派工作過多,天天趕工,無從準備。可能上司要的料都千篇一律,訪來資料,不必突出等等,再加上採訪者觀人於微能力薄弱,不夠敏感,捕捉不了受訪者們特色,文筆又不聽使,有時只好「硬作」。
我喜歡看鳳凰衛視、中央台的一些較長播出時間的訪問,那些名訪問員知識豐富,準備充分,往往令受訪者無法抗拒地展示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更有意料之外的問題,刺激了受訪者的思維。出色的訪談者話也不必多,不經意就抖出猛料來。
蹩腳的採訪者,最喜歡問:「你有什麼感覺?」在靈堂中,問:「你感覺點?」難道人家會答「我好快樂」?在運動員取得金牌後,問:「你感覺點?」答案自不會是「真慘」。這種問法,是懶惰,還是上司要的標準答案?香港記者追問郭晶晶的不是跳水技巧問題,好像除了嫁不嫁,就沒有話題了。有一回,某傳媒派了個人來做訪問,問的不過是一本知識小書的出版問題,深信在電視上只出現幾秒鐘,那人一開口就問:「何謂文學?」我當然可以行貨地答:「文學是人學」,但我沒答。他再問:「散文應該怎樣寫?」我只沒好氣反問他是不是要我開一學期課?此訪問終於泡湯。不知道他回去如何咒罵我。
訪談者最好抽空多看別人訪談紀錄。
[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