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2009

張愛玲《小團圓》:紙上團圓,人間也團圓。

張愛玲遺劄,十四年後送達
文章日期:2009年2月24日
【明報專訊】編按:躺放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鑫濤書房夾萬十四年、張愛玲的《小團圓》手稿日前付梓出版;張愛玲式傳奇正為眾人歎慕之時,又在另一處開花。張學專家陳子善發現宋以朗存有張愛玲三封遺札,其中一名收信者竟是陳子善剛相識之人。陳述及此次當「時光信差」的經過;又一張愛玲生前寫下的密碼,解開了。
張愛玲生前擬付郵寄往上海的一封感謝信和贈送收信人的一只女式小錢包,在相隔漫長的整整十四年之後,終於安妥地送達收信人之手。這不啻是一個張愛玲式的「傳奇」,令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卻又那麼真實,那麼溫馨,不僅深深感動了收信人,也提醒我們對張愛玲晚年生活和心境有全面認識的必要。
事情的經過需回溯到去年十二月二十日。我意外地接到一個電話。一位陌生的劉曉雲女士,因為我是「愛貓族」,編選過《貓啊,貓》一書,向我詳細通報內地不斷發生的虐殺貓狗的悲慘事件,建議我給予必要的關注。通話結束前,她順便提到了十六年前的一件往事。張愛玲把她生前的最後一部著作《對照記》委託台北皇冠出版社編輯方麗婉女士寄贈我時,也委託方女士寄贈她一冊。換言之,當時內地收到張愛玲贈書的並非我一人,而是她與我兩位。
首先,一通平常的電話
我的已經有點模糊的記憶一下子被啟動了。她的話使我想起了當年與張愛玲姑夫李開弟先生一起度過的許許多多愉快的下午,想起了李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向我提起過他的這位愛讀張愛玲的「小朋友」。但我從未與劉女士謀面,不知道她也收到了張愛玲的贈書,也沒想到她已成為熱誠的義無反顧的動物保護志願者。查我一九九五年九月九日在張愛玲逝世後所作的《天才的起步——略談張愛玲的處女作〈不幸的她〉》「附記」,我收到張愛玲贈書時在一九九五年春節前夕,是年大年初一是一月三十一日。由此可以推斷,張愛玲傳真方麗婉女士囑寄贈書給我,當在一九九五年一月初前後,劉女士收到贈書應該也在同一時間。這個時間很重要,下面還會提到。
如果說劉女士這次與我聯繫純屬平常,那麼接下來的戲劇性進展就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了。今年一月十四日下午,我乘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用儀式之便,由馬家輝先生引介,專誠拜訪宋淇先生公子宋以朗先生,得到以朗先生的熱情接待,有幸瀏覽了他保存和整理的豐富而又珍貴的張愛玲資料,包括各種中英文手稿、信劄、剪報和相關證件等等。以朗先生友善,還複印了張愛玲未能完稿當然也沒有發表的散文《愛憎表》手稿首頁贈我,張愛玲此文與我有關,是為我當年發現了她中學畢業時的〈答問〉而作。最後,以朗先生又向我們出示三小包東西,說這三件張愛玲遺物他不知該如何處理。
這是三個相同的長方形厚牛皮紙信封,裏面各有一通張愛玲親筆信和一個女式小錢包。第一封信致「KD」,即已經去世的張愛玲姑父李開弟先生;第二封信致「斌」,其人待考;第三封信致「曉雲小姐」。當我閱畢第三封信,大吃一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曉雲小姐」不就是劉曉雲女士嗎?
張愛玲致「曉雲小姐」的這封信寫在一款「MADE IN U.S.A」的對折花卉賀卡上,賀卡大小尺寸為12.2×18.4cm,封面為粉紅底色上印一朵含苞怒放的白百合花。張愛玲在打開後的右邊題詞頁上用黑色水筆豎寫:
曉雲小姐,
為了我出書的事讓您幫了我姑父許多忙,真感謝。近年來苦於精力不濟,贈書給友人都是托出版社代寄,沒寫上下款,連這點謝忱都沒表達,更覺耿耿於心。這小錢包希望能用。
祝 前途似錦
張愛玲

信中所說的「小錢包」為奶青色,白鱔皮質地,大小尺寸為10.6×7.4cm,也是對折,打開之後,左為證件夾,右為大小兩格的錢夾,大錢夾內裏縫有印「MADE IN KOREA 」字樣的黑綢標籤。這賀卡,這女式小錢包,大概都是張愛玲在她最後四年居住的洛杉磯Rochester Ave. 公寓附近超市選購的吧?從中或可看出張愛玲挑選這類小物件的品味。
然後手持十四年前遺札
有必要對張愛玲這封寫給「曉雲小姐」的信略作考釋,以確定「曉雲小姐」就是劉曉雲女士。這個工作並不困難,此信首句就證實了「曉雲小姐」與劉女士確為同一人。李開弟先生是中國九三學社社員,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劉女士在九三學社任職,隨九三學社有關負責人拜訪老社員時結識了李先生,當時張愛玲姑姑張茂淵女士也健在。劉女士後來就常去探望,陪兩位老人聊天。她原先擔任編輯工作,經作家王安憶推薦,已經讀過張愛玲的《傳奇》,印象深刻,但她開始並不知道這對和藹可親的老夫婦與張愛玲的密切關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期,李開弟先生擔任張愛玲著作在內地的版權代理人,《張愛玲散文全編》(一九九二年七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初版)和《張愛玲文集》(四卷本,一九九二年七月安徽文藝出版社初版)等都是李先生授權出版的。在此過程中,劉女士協助李先生做了不少事務性的工作,包括陪同李先生去請教資深法律專家等等。這就是張愛玲信中所說的「為了我出書的事讓你幫了我姑父許多忙」的由來。
記得約一九九四年十一、十二月間,我拜訪李先生,李先生主動說:我正要給張愛玲寫信,你研究張愛玲,對張愛玲有什麼問題和要求,我可以轉達。我就斗膽提出希望得到她的新著簽名本留念,因我得知她的《對照記》半年前剛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我知道張愛玲對我不斷發掘她早期佚作開始是有看法的,是不以為然的,為此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委婉地表示過我的不同意見。我也注意到張愛玲的態度後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但一時找不到直接的證據。這次以朗先生提供給我的《愛憎表》首頁,張愛玲第一句就說:「我近年來寫作太少,物以稀為貴,就有熱心人發掘出我中學時代一些見不得人的少作,陸續發表,我看了啼笑皆非。」「熱心人」的提法終於證實了我的推測。而在當時,我之所以提出這個不情之請,其實是受到了李先生的鼓勵。一定是李先生在致張愛玲信中除了轉達我的請求,也代劉女士向張愛玲索書,並向張愛玲介紹了劉女士,所以張愛玲才會在此信中除了向劉女士表示感謝,同時解釋了她為什麼無法贈送《對照記》簽名本的原因。
張愛玲此信未署寫信日期,從劉女士一九九五年一月間收到《對照記》贈書(與我同時收到)的時間推算,此信寫於一九九五年一、二月間的可能性極大。當時張愛玲除了與皇冠出版社、與李開弟先生和極少數幾位友人有斷斷續續的通信往來外,幾乎已與外界隔絕。張愛玲致莊信正先生最後一封信寫於一九九四年十月五日(據莊信正著《張愛玲來信箋注》,二○○八年三月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初版),致夏志清先生最後一封信寫於一九九五年五月二日(據夏志清作《超人才華,絕世淒涼》,載一九九六年三月台北皇冠出版社初版《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致已故林式同先生最後一封信寫於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七日(據林式同作《有緣得識張愛玲》,出處同上)。因此我敢斷定,張愛玲致劉女士這封信和同時所寫的致李開弟先生和致「斌」的信是她生前最後的「書信演出」之一,是她生前與上海親友最後的書信因緣。
事實上分別裝有這三封信和女式小錢包的厚牛皮紙信封當時均已用訂書釘封口,但信封上均未開列收信人姓名和地址,當然也未能付郵。這原因應該是不難理解的。張愛玲在世的最後幾年體弱多病,她「苦於精力不濟」,平時已很少外出,此時更少外出,或者她被別的什麼事耽擱了,以至她直到六、七個月後謝世也未能如願寄出這三封信和禮物。
世事有時確實令人感到十分離奇,彷彿冥冥之中上蒼自有安排。如果劉女士去年十二月二十日不給我來電,如果我一月十日不去拜訪以朗先生,如果以朗先生不出示張愛玲未能付郵的這三封信,那麼,致「曉雲小姐」這封信收信人的真實姓名和身分也就不會浮出歷史地表,這個感傷動人的故事也就不會有如此圓滿的結局了。
曉雲女士收到了
受以朗先生委託,我攜此信和女式小錢包返滬,在春節過後的二月十日,把它們連同留有張愛玲手澤的厚牛皮紙信封一起妥善交到劉曉雲女士手中。她萬萬沒想到張愛玲在十四年前給她寫過信,而她在整整十四年之後竟然還能收到這封信!劉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久久說不出話來。她感謝張愛玲,也感謝李開弟先生,在次日給我的信中表示:「收到愛玲女士遺贈墨寶,內心震動,感慨萬千,無以言表,眼眶一直潮濕。以愛玲女士之高貴、之才華、之隆譽誰人能比肩?然她對一素不相識普通人之用心又誰能如此?」
正如劉女士所說,對張愛玲而言,這封信是寫給一位「素不相識普通人」,這在張愛玲一生中恐怕是很少見的,在她後期生涯中更是絕無僅有的。這無疑與李開弟先生的推介有關,但從信中流露的親和,從她挑選的小禮物,自可真切地感受到張愛玲溫柔敦厚、富於人情味的一面,感受到張愛玲出自內心的謝忱和祝願。不知為什麼,我想起了張愛玲七十年代在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所任職時,收到同事關心她身體而為她配製的草藥後,以Chanel no.5香水回贈這件事(詳見陳少聰作《與張愛玲擦肩而過》,載2006年3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記憶張愛玲》),也許這樣的聯想有點不倫不類。不管怎樣,劉曉雲女士是幸運的,她終於收到了張愛玲這封彌足珍貴的遺劄!有論者認為張愛玲的後期書信「無法讓人不將之視為她的另一種創作」(引自蘇偉貞作《信還魂》,載二○○七年二月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初版《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我深以為然。也因此,我看重張愛玲此信的意義。
我為能在張愛玲寫下此信十四年之後參與送達,終於完成張愛玲未了的遺願而感到高興。
[文/陳子善]
愛玲還是愛你的
文章日期:2009年2月24日
【明報專訊】陳子善當下往訪宋以朗,我在場,他在文內所寫的親身經歷,我是見證,假不了;那天下午離開宋家,兩人沉默無語了好一陣子,或許都覺得隱隱中有神秘,讓陳教授完成了張愛玲十多年前的一樁小小心願,不是巧合,也不應該是巧合,生命進程彷彿有自身的韻律節奏,我們看不見它的音符,卻常能夠自然而然地跟隨拍子往前展步。
為什麼說不應該是巧合?
如果只把它想像成巧合,太反高潮了;唯有相信神秘,才能為此事添加幾分戲劇味道。
陳子善是張愛玲的研究專家呀,「專」的程度已經到了上山下海廢寢忘食,江湖上跟陳教授開玩笑,調侃他為「張愛玲未亡人」有之,戲稱他為「張愛玲男朋友」有之,似是不能不相信在他與張小姐之間有某種不曾在現實歷史存在過的牽連。由這樣的一位上海男子來替這樣的一位上海女子完成心願,不是特有意思嗎?那個下午三人坐在沙發閒聊,加多利山道的老房子,陽光幽寂,歲月靜好,彷彿張愛玲仍然站在露台上放眼遠眺翠綠山景。談到某處,宋以朗先生突然說:「有個事情不知道如何解決。」說完便站起身到房間取出幾個公文袋。如果他早已知道「曉雲小姐」是上海人而問計於陳子善,也罷,但他對她一無所知啊,只不過突然想起、順便提提,而陳子善又如文內所言,適好月前因為貓狗事宜接觸過劉女士,否則亦難提供解答。當一個巧合接連起一個巧合,便是一條神秘的線,直把陳子善和張愛玲拉起來了。我向來是神秘主義者,在此事上,更是不打折扣。
當天下午開車送陳教授從九龍到灣仔,沉默之後,恢復談笑,我從沒見過陳子善笑得如此見眉不見眼。快樂的男人,找到了純粹的快樂,連我也被感染得高興起來,於是做做好心,為了讓他樂上加樂,故意開個認真的玩笑,側臉看陳子善,嘆一口氣,道:「唉,子善老師,依這事看來,愛玲還是愛你的。」
陳子善笑得合不攏嘴了。
××××××
有鬼氣
文章日期:2009年2月25日

【明報專訊】與陳子善到宋以朗家的那個下午,瀏覽了許多張愛玲遺稿和書信和照片,其中有她的綠卡,我笑騎騎地把它拿在手上照了相,還貼在博客上,歡迎賞看並亂咁轉貼;網址在本欄上方可以尋得。
另有一些跟張愛玲有關的材料,亦是難得一見,可惜沒拍照。
譬如說宋淇夫人的手寫筆記。她以前常跟張愛玲喝咖啡聊天,有一句沒一句的,在九龍在港島,共享靜好歲月。聊完回家,宋太太會拿一支筆把記得的話語寫在紙上,用的是張愛玲的語氣和修辭,故讀起來,便有幾分張愛玲作品的影子,雖然有點似了水的咖啡粉,但勝在仍有香濃的咖啡味,對具咖啡癮的人來說,仍是好的,至少能夠頂住一陣。這批筆記有小部分去年已以「張愛玲語錄」為題發表,其餘的,宋以朗正在加速整理,說不定稍後可以跟天下張迷見面。
捧筆記本,陳子善摘去老花眼鏡,湊近細看,幾乎把鼻子貼在紙上了;我在旁說,陳老師呀,小心別把口水滴下去呀,否則,天下張迷都不放過你。
我也認真地閱讀了幾段語錄,其中兩行寫,張愛玲記得胡蘭成昔日說過她的文章「有鬼氣」,儘管今天的她已極討厭這名漢奸才子,但她沒法不同意,這種描述確近真相,她的確感受到自己常有某種很強烈的直覺感應,從心底湧起,像能預測未來般,因此,她判斷能受讀者歡迎的題材,就一定受歡迎。
那個閒聊的下午,宋以朗提及二月中旬將有一部極重要的張愛玲作品面世,但因涉及出版過程背後的某些可厭糾紛,他暫不表白。離開宋宅後,我輕輕問陳子善,你認為是哪一部?有沒有可能是《少帥傳》?他搖頭笑道,很明顯,一定是《小團圓》,這本是張愛玲的完成作品,稿子都在,只要宋先生和出版社點頭便可跟世人見面了。
判斷準確,不愧是「張愛玲男朋友」。《小團圓》現身了,台灣版昨天印好,香港版則據聞將於明天中午左右印妥,傍晚六七點便可直接發放到各區書店;如同小女孩在書店門外排隊等待《哈利波特》,我也將準時到達,付錢,回家,迎接一個不眠的閱讀之夜。

××××
另一種小團圓
文章日期:2009年2月26日
【明報專訊】你怎可以否認世事無巧不成書呢當你看過了陳子善寫如何把小錢包送回給曉雲女士;過程全紀錄可見於周二的世紀版文章,若錯過了,請找回。
十四年前的小禮物,張愛玲親手選定;十四年後的小禮物,陳子善親手送上。 我們可以想見曉雲小姐在接過小禮物一剎那,呆住了,鼻酸了,流淚了,簡直不可思議不敢置信不可想像,怎麼會呢真是這麼巧,如果兩個月前她不是打了一個電話給陳子善,如果陳子善不是剛好要來香港,如果來了香港沒有找馬家輝,如果向來冷漠對友的馬家輝不是一時高興帶他往訪宋以朗,如果向來好客的宋以朗不是心血來潮想起那份小禮物,如果這中間有任何一個環節錯過了、閃失了、扣不上了,曉雲小姐和張愛玲之間的「陰陽接觸」便不可能。看過《奇幻逆緣》的你一定記得畢彼特對女朋友的車禍敘述,那就是了,任何一個環節有了差別,生命便會走上截然有異的道路。
對這場「陰陽接觸」戲碼,陳子善、馬家輝、宋以朗皆是中介體,但當然,陳和宋是特大號的,馬只是中介體的中介體,客串跑跑龍套。
但也當然嚴格說來世上所有事情都由連串巧合湊成對不對?沒有巧合便沒有人生,因為如果繼續往上追溯,大可追到沒有爺爺便沒有老爸、沒有老爸便沒有我、沒有我便沒人帶陳子善往找宋以朗,餘此類推,諸如此類。
然而這場巧合卻又確有獨特的時間味道,那就是,事情發生在《小團圓》出版前夕,小說遺作面世見人,固是張愛玲與讀者的隔世團圓,而宋以朗找出張愛玲遺物讓陳子善帶到上海送贈故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小團圓」?
紙上團圓,人間也團圓,張愛玲在這個春天以一種溫暖的姿態向世人說話;不華麗,也不蒼涼,就只是沉默地美好。
十四年前,在張愛玲逝世消息傳出的時候,張迷們想必都心知肚明,don't worry,she will be back,張小姐總會以另一種姿勢向人間展示傳奇。
果然沒錯,她回來了。
[馬家輝 http://www.makafai.blogspot.com]